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刘基反对救援安丰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刘福通难以控制的,因此刘福通在安
丰阵亡的可能还是较大。当然,关于刘福通究竟是死于安丰还是瓜步,争论
的双方都未能拿出真正确凿无疑的证据来。
翻阅元明史书,对于刘福通、韩林儿之死,所有的记载几乎是寥寥数语,
或意义模糊,或语焉不详。究其实,根源在于未元璋不愿过多地张扬他曾奉
韩林儿为盟主这一史实,也不愿承担杀害韩林儿或刘福通的罪责,因此不惜
暗中指使人掩盖甚至篡改历史。今人根据这些残缺不全,舛误与漏洞层出不
穷的史料来研究历史,就难免要众说纷坛了。
(丁之方)
葛成为何易名葛贤?
明代万历年间,朝廷派出大批宦官充当所谓“税监”、“矿监”,分别
到各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城市进行敲诈勒索。一场反封建掠夺的斗争立即在
全国十几个城市同时掀起。规模及影响较大的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苏
州的一次。近万人投入斗争,赶走了太监孙隆,打死了一些土棍并烧了他们
的家,最后迫使统治者取消横加的各项捐税。这次苏州市民运动的首领葛成,
事后改名为葛贤。“成”为什么要改为“贤”,是谁改的,为什么要这么改?
至今似乎还是个谜。说法大致有三:
一说,是吴人给改的,同治《苏州府志》上有一处说:“吴人讳成名,
改曰贤”。这“吴人”是民间还是官方,为什么对“成”名需加避讳?语焉
不详。
二说为官方所改。朱国祯的《皇明大事记》说:“官曰成非佳兆,改为
贤。”褚人获的《坚瓠集》也说:“当道以乱民不宜为诚,改为贤”。陈继
儒的《吴葛将军墓碑》上,更明确提出为吴郡太守朱燮元所改,《墓碑》记
载了葛成起事之后,主动投案,与太守有一段这样的对话:“成因请于太守
曰:始事者成也。杀人之罪,成愿以身当之,幸毋及众也。遂请就狱。太守
曰:我实不德,以致于斯。尔民何罪,壮士其无辱。成曰:为民除害,义也;
杀人抵罪,法也。无义则乱,无法亦乱。成固当死,敢逃刑乎?公若不诘,
请自杀也。乃自投于阶下。太守不得已而听焉。乃改其名曰贤,诚贤之也。”
葛成是否有上述“贤”言,“贤”行,姑且勿论;但改名者为朱太守则是指
明的。
三说,葛成易名有一个过程,先为“咸”,后为“贤”。清代俞樾在《茶
香室三钞》中指出:他读了褚人获的《坚瓠集》、朱彝尊的《静志居》以及
章有谟的《景船斋杂记》等史料,一直对葛成易名问题抱有疑问。他认为:
“乱民不当名成,岂当名贤乎?余疑其初名成,当道以乱民不当名成,改其
名曰咸,从其形也。及后遇赦得出,吴人义之,又改其名曰贤,从其声也。
此虽臆说,颇似近是。”
(沈嘉荣)
奉天玉和尚是否李自成?
明末大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是否当了和尚,三百多年来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成了一桩悬案。前几年,湖南石门夹山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
葬骨灰、砖刻《塔铭》,以及传系李自成所作的《梅花百韵》木刻版,于是
奉天玉和尚成了人们热烈讨论的对象。因为能否搞清奉天玉的身分,对了解
李自成是否当过和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认为,根据多方事实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第一,根据何
璘到夹山实地调查,见到一位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陕西人的70 岁老
和尚,他告诉何璘,奉天玉是顺治初年来寺的,并取出其画像,观之“肖似
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第二,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1643 年)你“奉天
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自号“奉天玉”即“奉天王”加一点来
隐讳的。第三,夹山新发现的《梅花百韵》木刻版中有一首《东阁梅》说,
“徐听三公话政猷”,那口气与和尚迥然不同,而像皇帝听三公阁老论政。
第四,夹山现存的三块石碑:奉天玉弟子野拂立的“奉天玉”断碑、康熙十
四年杨彝子写的《重修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记》和道光三十年通州知州王大
猷撰的《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志》,都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有人
还认为,李自成所以要当和尚,是为了实现联明抗清的夙愿。当时大顺军与
明代统治者的矛盾已下降到第二位,与清统治者的矛盾上升到第一位,因此
必须联合国内武装力量共同抗清。但李自成考虑到人川与张献忠合作,怕他
“念旧恶”;与南京朱由检集团合作,则因马士英、阮大铖继续祸国殃民;
只有湖南何腾蛟拥立唐王朱聿键,据西南半个中国,可以联合抗清。但与何
腾蛟谈判,部队必须交何指挥,而何是唐王的宰臣,李自成自己是皇帝,这
在情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同时,李自成逼死崇祯,恐唐王不谅。由此,李自
成只得采取假死、隐居的做法,而由高氏和李过出面来完成他的与何腾蛟联
合抗清的战略部署。
有人则认为,奉天玉和尚不可能是李自成。第一,何璘之说不可信,例
如奉天玉画像,与史书并不一致,《明史》谓李自成“状貌狰狞”,且在崇
祯十四年左目中箭,被称“瞎贼”,而那画像左目未吵,可见与李自成无关。
第二,夹山现存的三块石碑,并不证明李自成终于夹山,而只能证明确有奉
天玉其人。第三,《东阁梅》中“徐听三公话政猷”之句,无非按题作诗,
悬拟之辞,并不指实,且李自成也未置三公。第四,李自成早已称帝,为“李
万岁爷”,并“至死不去僭号”,他不隐用帝号,而用王号称“奉天玉”,
也不可信。据考察,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年间从四川云游到石门县夹山寺来的
云游和尚,原籍和出家前的俗名都无可查考。他到夹山以后,眼见这所唐代
古刹除宋朝的一口洪钟外已荡然一空,乃大发善心,沿门托钵,并得到清朝
官绅的多方支持,使夹山寺在他死前已粗具规模。无论是他初来时的抛头露
面、沿门托钵,还是后期的结交官府、广收门徒,都恰恰证明了这位清初老
和尚不可能是“逃禅隐居”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
也有人认为,奉天玉和尚是明朝遗臣。第一,根据《弘律奉天大和尚塔
铭》,奉天玉的身分与李自成不符,而与明朝遗臣相合。首先,奉天玉是清
朝县官请来的和尚,一定是有名望、并与官场有关系的人;其次,《塔铭》
作者刘萱,是忠于明朝的遗臣,不可能为农民领袖李自成写铭。第三,从1981
年冬湖南慈利县新发现的《野拂墓碑》也可证明。碑文记载野拂“久恨权阉”、
“敢逐寇林”、“方期恢复中原”,这些词句可以看出野拂是痛恨宦官的明
朝武官。而野拂与奉天玉关系密切,并“事之甚谨”,可见奉天玉也是明朝
遗臣。有人还认为,所以会出现李自成禅隐之说,是因为李自成的死带有很
大的偶然性。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虽在抗清中接连失利,但
仍大军在握,怎么会突然死在不是劲敌的乡民程九伯之手?因而必然引起人
们的各种猜测:同情者,不愿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结局太惨,于是产生了李
自成削发为僧、高寿善终之说;而仇恨者,则编造出神杀、崇祯索命等胡言,
并为某些稗史汇编录用。
总之,奉天玉和尚究系何人,李自成最终是否出家,至今仍是一个谜。
(谢宝耿)
有没有李岩其人?
姚雪垠在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所塑造的李岩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在正
面人物群雕中别具一格的典型人物。他不仅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大名,史学界
也为他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关于李岩的传说流传很广,传说他参加了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
免粮”和“不当差”的口号,位至中营制将军。但是,对于他的生平活动,
明代各种史书的记载均有所不同。首先提到李岩的是顺治二年懒道人所著《剿
闯小史》。顺治八年,蓬蒿子又著有《定鼎奇闻》。这两本书都把李岩写成
是李自成手下的干将。但它们都是演义式小说,既为小说,自然是可以虚构
编造的。但是清人计六奇看到书中对李岩的描写,竟信以为真,经过他的一
番精心加工,小说中的李岩被“请”进了《明季北略》。此外,谷应泰于顺
治十三年编成的《明史纪事本末》在《李自成之乱》一篇中也提到:“杞县
诸生李岩为之谋主。”此后,《绥寇纪略》、《国榷》、《石匮书后集》等
野史都有关于李岩的记载。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明史》,由于它记载了李岩
的活动,更多的人便相信李岩的存在了。
关于李岩的真伪之争,主要集中三点。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李岩的籍贯问
题。一派意见认为,杞县根本没有李岩其人。康熙年间编订的《杞县志》中,
编者专门写了《李公子辨》,对《明季北略》和《明史纪事本末》认为的“李
岩是杞县人”的说法,进行了论驳,指责谷应泰《纪事本末》“妄行采入”
“不足论”的野史,并从李岩的身世、家世和参加农民革命的经过等三方面
否定李岩的存在。更有价值的是与传说中的李岩同属河南开封府的商丘人郑
廉写的《豫变纪略》,该书指出:“如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
百余里,知交甚夥,岂无可闻?而不幸而陷贼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
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
有先生也。”少年时参加过明末十三家起义军的郑廉,居然没有听说过李岩
的大名,不正说明李岩来历可疑吗?另外,清初地方志保存了大量与起义军
有关的材料。参加李自成起义军的许多地主阶级知识份子,一般都有迹可寻,
惟独李岩却无影无踪,下落不明。
肯定李岩的一派则认为:郑廉之言不可信。因为他当时只是罗汝才手下
的“芝麻小官”,很可能见不到农民军中的高级将领。《杞县志》等之所以
矢口否认,则是由于当时“胜者王侯,败者贼寇”的封建正统观念,使杞人
不敢认李岩为同乡。今人曹贵林在《李岩述论》和《再谈李岩》等文中认为,
《绥寇纪略》、《国榷》、《明季遗闻》、《明史纪事本末》、《石匮书后
集》、《怀流寇始终录》、《罪惟录》、《平寇志》、《明季北略》、《后
鉴》、《明史稿》、《明史》、《甲申纪事》、《鹿樵纪闻》、《爝火录》、
《小腆纪年附考》等等史籍,均有李岩事迹的记载,说明李岩这个历史人物
是不能轻易否定的。
争论焦点之二是李岩的亲属关系。肯定李岩有其人的一派认为,李岩是
兵部司马李精白之子,其历史依据是《流寇志》、《明季北略》、《明史》
等书都记载着这一段史实。吴伟业的《绥寇纪略》也说:“杞县举人李岩者,
初名信,熹庙大司马(即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也”;今人刘彛凇兑财馈醇?br /> 申三百年祭〉》中,在承认李岩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李岩不
是李精白之子,但《明季北略》中记载的“父某,进士”的说法是正确的。
否认李岩其人的一派指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是安徽阜阳人。康熙年间
编订的《阜阳县志》中,进士李祖旦对李精白家世作过一番考证。李精白确
有两个儿子,次子鹤孙早死,长子孙,后改名栩,曾参与镇压河南农民起
义军,崇祯十五年被起义军袁时中所杀,根本不可能去参加什么起义军。
争论焦点之三是“李公子是谁”。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岩即李自成。他们
引用顾炎武在《明季实录》中所附录的苍梧兄《西阳杂笔》:“闯贼名自成,
一名炎,米脂人。”《程氏宗谱》卷三载:“程九伯于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
李延于牛迹岭下。”明末曹应昌写的《上高记旃先生书》里也提到李自成:
“且闻其更名李兖,以应孩儿兑上之谣。”(见《蔬堂遗文》)“炎”“延”
“充”三字读音与“岩”相同或相近,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巧合吧。据此,
今人顾诚等认为,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或李岩,往往指的是李自成。如
彭时亨在《中兴制寇策》中有这样一段话:“彼所称李公子者,。。据中原,
吞江汉,袭三秦,凌晋跨蜀,奄有四国,如建瓴然。虽古帝王之成功,不若
是速矣,则民心使然也。”另有刘尚友的《定思小记》,他在记载李自成起
义时这样说:“愚民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
焉。”
但清初不少史家不相信这种说法,吴伟业在《绥寇纪略》卷九写到李岩
和宋献策归自成后,接着说:“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