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焉。”
但清初不少史家不相信这种说法,吴伟业在《绥寇纪略》卷九写到李岩
和宋献策归自成后,接着说:“自成大悦,过城不杀,因以所掠散饥民。民
多归之,号为李公子仁义兵。传闻者认为自成,不知有李岩也。”计六奇在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说:“时此年饥旱,官府复严刑厚敛,(百姓)一闻
童谣,咸望李公子至矣。第愚氓认李公子即闯王,而不知闯王乃自成也。”
明清的各种史籍,对于李岩的记载,时有矛盾。而史学家们又根据自己
手头掌握的史书材料,各执一说,使得李岩至今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王朝日)
有没有红娘子其人?
在明末的历史上,有两个妇女的事迹行踪特别引人注目,至今还在吸引
着研究者们的兴趣。一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之爱姬陈圆圆,另
一个便是明末农民起义高级将领李岩之妻红娘子。
最早对红娘子作过一番研究,并认定红娘子确有其人的是郭沫若。他在
1944 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了《明史·李自成传》中的记载:
“会绳妓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说的是江湖卖艺的杂技演员红娘子
造反后,看中了杞县举人李信(岩),一定要嫁给他。李岩开始放不下举人
公子的身份,不肯就范,在被迫做新郎后又逃脱,被官府抓进监狱。红娘子
率领杞县饥民,破杞县城,把李岩救了出来,结为夫妇,又劝李岩投奔李自
成。这个故事,颇有戏剧性,因此使郭沫若一直念念不忘,想改写为历史剧。
三年后,即1946 年,他在《关于李岩》一文中说,《甲申三百年祭》对“关
于李岩与红娘子的逸事有所叙述,颇引起读者的注意”。又经过三年,他在
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发现了有关李岩与红娘
子的一些记载,可惜都很简单,内容与《明史》所述中无甚出入。因此他认
为,《明史》中的记载可能就是根据吴梅村等人的著作写成的。
解放以来的研究证明,绳妓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的故事,确实如郭沫
若所言,最初见于吴伟业(梅村)的《绥寇纪略》(即《鹿樵纪闻》)。吴
梅村是明清之际的大诗人,声望很高,他的《绥寇纪略》又成书较早,如此
故事影响较大。稍后的戴笠的《怀陵流寇始终录》、冯苏的《见闻随笔》、
毛奇龄的《后鉴录》中,都采用这一故事。有人认为《明史》中的《流贼传》
系毛奇龄主稿,他根据《绥寇纪略》等书,便将这一故事写入了《明史·李
自成传》。《明史》在官修史书中较受推崇,这个故事也就流传很广了。
明史专家谢国祯,也主张红娘子确有其人,写有《红娘子与卦子陈四》
一文,引用了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中的有关红娘子的记载。在他编的《明
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中,收集了毛奇龄的《后鉴录》。该书称红娘子为“踏
绳妓也”。上述史料,均为郭沫若当年所未见,但内容与《明史》中的记载
也没有什么出入。所有这些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有关红娘子的事迹,都
与李岩紧密相联而不可分,讲的都是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这件事。
前几年,学术界对历史上是否有李岩其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有的学
者认为,李岩不过是某些人虚构出来的“乌有先生”。持否定说的人论证说,
李岩其人其事,在他家乡河南地方史料及父老的口碑中并不存在,当年,郑
廉在《豫变纪略》中,就矢口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他家离杞县仅百余里,
他的朋友中有许多杞县人,他本人包括其他一些被李自成部队捉去过的人,
都未听说李自成部队中有个杞县的李将军。此外,康熙《杞县志》中,还专
门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明代大学士李精白之子,否认有举人
李岩的存在。据此,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认为,红娘子破
杞县城救李岩出狱“绝无其事”,“这故事是一个虚构的传说”。
有些研究者认为,李岩虽不是李精白之子,也不是河南杞县的举人,但
并不等于无其人和无其事。因为,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塘报及一些在北京目击
者的记载看,在李自成的农民军中,确有一个被称为“李公子”的担任都督
制将军的李岩存在。但他们认为,即使李岩确有其人,而红娘子破城相救之
说仍不可信。因为查乾隆《相县志》,在崇祯年间,从未发生过饥民攻破县
城杀死知县的记载。此外,许多记载有李岩事迹的史籍,都不提红娘子破城
劫狱之事。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较《绥寇纪略》问世早,根本不提及
红娘子;彭孙贻的《平寇志》、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较《绥寇纪略》成
书晚,也不提红娘子,显然是有意删去的。连小说《剿闯小史》和《定鼎奇
闻》中,都没有把这极好的小说材料写进书中去。
在《绥寇纪略》等书中,有关红娘子的身世和起事始未,都语焉不详。
我们至今连她姓什么,都还不知道。仅知道她是一个“踏绳妓”,走江湖的
杂技表演者。所称“红娘子”,恐系以穿红色衣为标志。这,在明末农民起
义中也并非无线索可寻。崇祯十二年十二月,活动在山东、河南、河北的有
一支地方起义军,就都头戴红唐巾。另据查继佐《国寿录》记载,李自成进
京后,“忽有衣红衣一人,随数卒”到杞县进士出身的刘理顺家,说刘家有
恩于他。他能“自达于李将军”,要对刘进行保护。有些研究者认为,红娘
子率领的大概是一支白莲教起义军,因为身穿红衣,被称为红娘子。李岩出
狱后统率的这支起义军,基本群众就是杞县一带的贫苦农民,其中骨干可能
就是红娘子所领导的起义军。
红娘子的最后结局,同李岩一样,也是一个谜。按《永昌演义》中的说
法,红娘子后来成了白莲教首领,李岩死后还见过出家当了和尚的李自成。
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而不是历史。世上有无红娘子?只好期待专家们作
出进一步的回答了。
(王朝日)
谁是三元里杭英斗争的组织者?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近代进步诗人张维屏的这首诗(刊《鸦片战争》资料丛刊第4 册),描
写的是鸦片战争中广州郊区三元里群众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壮烈场面。三
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仗,表现了中华儿女同仇敌
汽、誓死捍卫家园的浩然正气。但是,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组织者是谁?历来
有几种说法:
其一,菜农韦绍光是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组织者。解放后的多数论著都持
此说。所据是韦绍光的孙子韦祖的回忆。1951 年6 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民教科
有人赴三元里调查,韦祖说:“本人祖父韦绍光首先发难,四处宣传、宁死
不辱,大家愤起搏斗,死伤英军三四人”。1958 年11 月,韦祖又说:“我
祖父韦绍光是耕田种菜的农民,身强力壮,练习武艺。当时英军到三元里奸
淫掳掠,我祖父首先发难,由他带头,村人都奋勇参加杀敌,就在这东华里
口空地,杀死英军10 余人。事后,将那些英军的尸体丢进我祖父住屋旁边的
猪屎坑里。我祖父还在我村及各村进行抗敌宣传,得到各村群众的热烈参加,
打败了英国鬼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本文未注出处者均见
该书)
其二,韦绍光是发难者,但不是斗争的组织者。所据则是三元里老人李
伟的回忆。他在1951 年写的一篇笔记中说:英军10 余人到三元里东华里,
见韦绍光之妻,恣意调戏。乡人见状,忍无可忍,群愤而击之,杀死敌兵八
九人,将尸弃于里口之猪屎坑里。12 年后,李老又对广东文史馆的同志说:
那一天正值农村的节日,韦绍光的妻子到东华里口大榕树下社坛拜神,被英
军拦截调戏。韦绍光见其妻受辱而与英军搏斗,乡人遂群起助战,当场消灭
了来扰敌军的大部,大战便因此展开。可见韦绍光至多是发难者,而英军调
戏韦绍光新婚妻子则是斗争的导火线。
其三,举人何玉成才是组织者。因为梁廷楠的《夷氛闻记》卷三有这样
一段话:英军“闯至泥城、西村、萧冈诸村落,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
大哗。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禹、增城连络诸村,各备丁壮出护”。
也许柯玉成及梁廷楠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之故,持此说的专家学者为数甚
少。
其四,斗争是骤然兴起,无人组织,只是在斗争过程中何玉成联络各乡,
组织乡民抗英的。《广东军务记》说: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
由是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杀死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
百人,乡民复鸣锣集各乡约数千人,与夷决战。见过何玉成的萧冈老人汤澄
安也说:“后来又来了许多英国兵,企图报复,我乡何玉成号召大家奋起抵
抗。”“杀死一个番鬼,赏十满鸡(十元)”。
记载三元里抗英斗争组织者的史料大抵如此。孰是孰非,请读者评议。
(夏林根)
刘永福为何称其所部为黑旗军?
刘永福(1837~1917 年),字渊亭,本名义。祖籍广东钦州(今属广西),
后随父母迁徙广西上思,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将领。在他漫长的戎马生
涯中,无论在中法战争或中日战争中,为了抗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他率
领所部黑旗军建立了彪炳史册的赫赫战功,使侵略者闻风丧胆。那么,刘永
福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部队命名为黑旗军呢?对此,史家众说纷坛。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
其一,黑旗军原是太平军的余部,太平军分为中、东、南、西、北五营。
当时刘永福在北营,北营属水,所以用黑旗,因此,他所率领的部队也称黑
旗军。
其二,据曾参加过黑旗军的老人及他们的后裔口述材料论定,说刘永福
曾对别人说过自己生来很黑,又不识字,只有黑色才适合。
其三,刘永福曾经是上恩绿林好汉梁八的部下,梁八一贯活动在中越边
境,以黑旗为号,称黑旗军。梁八死后,刘永福做了“大哥”,继续用黑旗,
仍称黑旗军。
然而,最近读了由广西通志馆编写、广西博物馆修订的《中法战争调查
资料实录》一书,据该书编者向一些黑旗军后代及家属调查,对此又有另一
种说法。广西靖西县安德圩梁文生老人说:“刘二(刘永福乳名)来安德时,
驻扎在北帝庙,庙中有三个神像,中间是北极玄天大帝,赤脚,左脚踏龟,
右脚踏蛇;右侧是花婆神;左侧是周公,周公手拿黑旗,旗身是三角黑布,
边沿镶狗牙形白布。旗上绣有北斗星,像骨牌的杂七一般。刘二仿照庙里的
黑旗做旗号,就在庙里祭旗。”
“庙里的那面黑旗,以前每碰到蝗虫作害,乡里人就拿去治蝗虫,说它
神威大,蝗虫一见它,不死即逃。”
这个材料与由刘永福口述,经黄海安记录,罗香林校注的《刘永福历史
草》的记载不谋而合。
广西,是太平天国革命的摇篮。洪秀全取得了金田村起义成功,率部北
伐时,广西天地会为了响应起义,纷纷组织起来。他们虽然公开都是打着太
平天国农民军某部的旗号,但是并不直接接受太平天国农民军的领导。因此,
1857 年刘永福投军,虽几易其主,但所投部队多是这一性质的义军、民团。
直到1868 年秋,他投奔到广西境内声势颇大的吴亚终所部,吴亚终见刘永福
机智勇敢,多谋善策,为了表示对刘永福的信任,遂命令刘永福领导与指挥
和他一起来投军的穷苦兄弟。吴亚终情真意挚地对刘永福说:“尔既带家,
即由尔管辖,以一事权。”还命令刘永福率部前往安德圩北帝庙驻扎。经过
长时间的颠沛,刘永福深知,自己之所以每每壮志难酬,就是没有一支由自
己领导和指挥的部队。如今,吴亚终的决定,使自己“如愿以偿”。刘永福
大喜过望、领命后,即率领前往安德圩。
有了一支由自己管辖的部队,总得有个名称吧。刘永福本人信神奉佛,
所以当他的部队驻扎在此,他听住在这里的百姓们说,这北帝庙“很是灵验,
有求必应”,特别是庙中周公像的手中拿着的那面小黑旗,更能“除邪避难”,
于是刘永福决定以此旗为军旗,称自己所率部队为黑旗军。如上所述,即是
《刘永福历史草》中所载的:“安德有一北帝庙,最应。公在庙前制七星黑
旗一面(黑旗军之始也)”。
中法战争爆发,唐景崧万里请缨,初见刘永福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