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旗一面(黑旗军之始也)”。
中法战争爆发,唐景崧万里请缨,初见刘永福及他所领导的黑旗军,后
来他所撰写的《请缨日记》第二卷中这样写道:“旗纯黑,有‘三宣提督’ 
军务旗,篆书‘刘’字旗,七星旗,八卦旗”。显然,“三宣提督”和“刘” 
字旗是刘永福因被清政府迫害,率部流亡到越南境内,帮助越南政府抗击法
帝国主义侵略者,而给刘永福封了官爵后绣上去的。综上所述,无论从口碑
材料及《刘永福历史草》及唐景崧的《请缨日记》所叙,都与前三种说法大
相径庭。孰是孰非,尚难论断。刘永福为什么以黑旗为军旗?他所领导的部
队为什么称之为黑旗军?还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
(树杨) 
洪秀全是怎样死的? 
过去许多名关太平天国史的论著,都说洪秀全是在清军逼紧时服毒自杀
的,现在不少太平天国的论著则说洪秀全是病死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因
此分歧颇多。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大多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
杀”的,所据史料主要有三条:一是曾国藩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奏称:“首
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另一条是曾国藩同治
三年七月七日奏稿称,洪秀全“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
不发丧”。还有一条就是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记载:“天王斯时焦
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这三条材料出自当时清政府
和太平天国双方的知情主将之手,因此,被史学界的大部分人当成信史。但
当时在洪秀全身边的幼天王洪福瑱在“自述”中却说:“本年四月十九日, 
老大王病死了,二十四日众臣子扶我登极。”这条材料自然也无法列在信史
之外。这样一来,洪秀全究竟是自杀还是病死,便成为历史之谜。尽管大部
分太平天国史论著都从曾国藩及其刊刻本《李秀成自述》的说法。但都以存
疑的办法,把洪福瑱、洪仁鞘妨下蘖杏诤蟆H绻⒁栽凇短教旃?br /> 事日志》中根据“李秀成供状及曾国藩奏报”,认为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说
为近真”。在罗列了洪仁楦,櫣┐手泄赜诤樾闳赖奈淖种螅?br /> 说“似洪秀全系病死”。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认为洪秀全自杀是“事
实”,但又对曾国藩奏稿中的内容多加批驳,如在“官军急攻”语下批驳说, 
在洪秀全死前三个月“曾国藩未攻城,天京外亦无战事”。曾国藩奏稿说, 
洪秀全“服毒”材料来自天王府宫婢黄氏,简又文批驳道:“其言由黄氏宫
婢供,伪言也”。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学界对洪秀全之死实无定论。
60 年代初,藏在曾国藩家中达一百多年的《李秀成亲供手迹》(即《李
秀成自述》)正式影印发行,其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原始记载,有力地证明
了洪秀全是病死,并非自杀。《李秀成自述》刊刻本中有关此事的记载,是
经曾国藩篡改过的。李秀成当时正在天京,对天王府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

所记洪秀全之死的材料最为后人所重视。为说明问题,现把正伪两段材料摘
录如下: 
《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 
“此时大概三月将尾,四月将初之候。。。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
十一日而故。” 
“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是以四月二十一日
而亡。” 
曾国藩在刊刻《李秀成自述》时将上述说法篡改成: 
“天王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 
原稿和刊刻本对照,真相大白,人们历来所据信史系曾国藩所伪造,而
李秀成“亲供”原稿则明明白白记载了洪秀全因病而死。再和其他原始记载
对照,洪秀全病死更可确信无疑。上述《洪福瑱自述》明确记载“本年四月
十九日,老天王病死了”。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五月初六
日条也记有:“闻探报禀称,逆首洪秀全已于四月二十八日病死(彼中之四
月二十日)”。当时清、太双方记载是一致的。洪仁淙徊辉谔炀?br /> 在湖州和幼天王会师,自然要谈到洪秀全去世情况,所以他在“自述”中关
于洪秀全之死的记述,也为史学界所重视。但《洪仁允觥非鞍氩糠炙担骸?br /> “至今年四月十九,我主老天王卧病二旬升天。”后半部分又说:“天王之
自杀,更令全局混乱”。这个自相矛盾的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不得而
知,不过,《洪仁允觥非鞍氩糠郑床∷浪凳浅鲎院槿诗供词原稿,而
后半部分,即自杀说,出自英译本,原稿己失,无法查证。但英、中两次翻
译受《李秀成自述》刊物本之影响,并不是不可能的。
人们也许会问,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篡改《李秀成自述》中关于洪秀全
之死的说法呢?这是因为,湘军攻破南京之后,曾国藩在安庆给清廷的一个
奏折中已经说过洪秀全是“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的。而在他到达南京之
后,又于七月初四日亲自拟写了七月初七日的奏稿;并在奏稿中重申了洪秀
全因“官军急攻,眼毒身死”。这两个奏稿都是在曾国藩看完李秀成亲供前
写成的。曾国藩看到李秀成亲供有关洪秀全之死记载和奏稿截然不同,他在
把亲供抄送军机处时,把这些文字给篡改了,当不难理解。至于曾国藩两次
谎报军情,罗尔纲和周村合写的《洪秀全论》说:“洪秀全因天京缺粮,久
吃甜露充饥,致病发逝世。”并在注中说:“曾国藩刻本《李秀成供》所说
洪秀全因被围急自杀死,乃是曾国藩为着要向清廷报功而盗改的。”由于《李
秀成亲供》影印出版,曾国藩篡改史料骗局被揭穿,洪秀全死因之谜已初步
解开,近年来有关太平天国史论著,大多改变了“自杀”说的看法。当然也
还有一些同志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王白石) 
“干王书谕”是真迹还是赝品?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缒曛唇逃诖逖А2渭痈锩螅欢茸芾硖旃?br /> 并出任文衡正总裁。他喜爱舞文弄墨,擅写大字,由于战乱,其手迹传世者
极少。
洪仁妆适质椤案!弊郑杂谔炀└赏醺毡谏稀G寰ハ萏炀┖螅?br />
此碑毁于战火,今存两份拓本传世,一份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一份藏
国内。
洪仁锤疤炀┣埃芫佑谙愀塾腊泊逵琅嗍槭摇K谟琅嗍槭仪奖谏?br /> 手书了“龙凤福禄寿”五个大字。“龙”“凤”两字高约182 厘米,“福” 
“禄”“寿”三字高约120 厘米。
罗尔纲先生对这五个字和“福”字碑进行了考证,认为二者笔迹一致、
风格相同,确为洪仁质檎婕!?br /> 1973 年,王庆成先生在《文物》第12 期撰《洪仁质椤案赏跏橼汀薄?br /> 跋》,将“干王书谕”与上述两件洪仁旨6哉眨⑾直始7绺褚恢拢?br /> 为“干王书谕”是洪仁恼婕!4怂滴短教旃贰ⅰ督泄犯濉?br /> 等著作采用。
“干王书谕”大笔直书“磨炼风霜存骨相”七字,分为两行,右行四字, 
左行三字。题首书“御赐金笔干王书谕”八字,八字下端钤“御赐熙载延祺” 
篆书阳文朱印一方。“相”字下端书写收藏者题识,曰:“此联为洪秀全书
赐其从弟仁撸乃涓罱囟适坪缆酰嗫上爰蹦瓿鄢抑拧6〕笸泶海?br /> 吾友冯君山岑出此相质,云得自农家。为题数语,亦史料也。老莱居士汪恩
书雨窗并记”。未端铃“汪恩”便章三枚(见牟安世《太平天国》)。
俞丁对汪恩所藏“干王书谕”进行了考证,发表《“干王书谕”考伪》
一文(载《江海学刊》1982 年第2 期),认为将“干王书谕”与洪仁质?br /> 真迹相对照,笔迹风格均不相同,“正证明‘干王书谕’纯属伪造品”。
俞文考证,“干王书谕”“磨”字中“口”字上下左右不对称,而真迹
“福”字中“口”字能把握住字的重心,显得刚劲有力。“干王书谕”中“凤” 
字第三笔用的是带笔内勾,显得极为平常,而真迹中“凤”字第三笔为竖弯
上勾,写得活泼潇洒。又,“干王书谕”中“存”字里的“子”,其坚笔在
底端无顿笔,竖勾成圆勾状,而真迹中“禄”字里的竖左勾,竖笔笔锋在底
端有顿,出锋成勾,竖勾鲜明。从对照结果看,笔迹不同,风格也有异。
有人曾将“干王书谕”与洪仁案!弊直乇炯啊傲锔B皇佟蓖乇?br /> 三件,未加任何说明,同时提交公安部门作笔迹鉴定。鉴定结果,认为“福” 
字碑与“龙凤福禄寿”为一人笔迹,“干王书谕”为另一人笔迹。鉴定结果
与俞丁对笔迹的考证相同。
文物部门的有关同志及俞丁同志曾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干王书谕”原件, 
竟然清楚地看到“磨炼风霜存骨相”七个字,“字字都有描绘的痕迹,笔划
的周围,显露着描绘线条。描绘线条的笔迹,与线条内的墨迹,浓淡分明, 
足见这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用二次写成的笔迹。”有的同志说,描绘的线条似
为铅笔勾勒。如果观察不误,则作伪的年代尚不久远。
据汪恩题识说,此件系好友冯山岑“得自农家”。汪恩、冯山岑为何许
人,今己难考。但从题识可以肯定,收藏者汪恩不请太平天国史实与典制。
汪恩据题首“御赐金笔干王书谕”八字,认为“此联为洪秀全书赐其从弟仁
摺薄F涫担健坝徒鸨省蹦耸翘焱鹾樾闳透赏鹾槿诗的金笔。
洪仁鳌短庥徒鸨省肥绞撞⒓瞧涫滤担骸氨揪殂昧凶谘荩擅?br /> 真圣主暨救世幼主恩遇之隆,赐以金笔龙袍靴鞋出帅”(《钦定军次实录》)。
“御赐金笔于王书谕”八字意为干王用天王御赐金笔手书谕文,而不是天王
洪秀全御赐给干王的手书谕文。太平天国制度,天王文告称诏、称旨,天王、
幼天王以下称谕。

题首朱印“御赐熙载延祺”,按制度,应钤于“御赐金笔干王书谕”八
字上端。“于王书谕”将朱印钤于八字下端,此印当是不明太平天国典制的
人所钤,而非身居天国要职的干王所钤。
针对“干王书谕”中的破绽,俞文说:“这是汪恩为了故意提高这份赝
品的身价,不顾常识地编造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骗局。” 
作伪者是不是汪恩?目前尚无证据。令人生疑的是,此联何以在题首载
明为“干王书谕”,而题识中却说成是“洪秀全书赐其从弟仁蹦兀咳绻?br /> 此联确为赝品,作伪者的目的在于牟利,对于作伪者来说,伪造“干王书谕” 
或“天王书谕”,其价值是一样的,此联何以出现如此明显的破绽呢?“御
赐金笔干王书谕”八字如系作伪者拟就,拟文者不明文理,岂非大谬?笔迹
鉴定固然有一定根据,但同一个人,由于情绪、环境、年龄、健康、笔墨等
若干原因,书写笔迹与风格出现差异,亦是在情理之中。
“干王书谕”的来龙去脉尚未弄清,究竟是真迹还是赝品?看来一时还
难下断论。
(华强) 
冯云山是战死于蓑衣渡吗? 
1984 年夏天,广西全州县郊蓑衣渡竖立了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纪念碑。
碑的上部雕塑着一代英杰冯云山的头像,正面刻有“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殉
难处”12 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冯云山是参与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后,北上途中殒命的。对于他的死事、
过程和地点,一百多年来就有不同说法。
当时隶属于前军萧朝贵部的圣兵李秀成,后来追忆说: 
“攻破全州之后,南王在全州阵亡,计议即下道州。”(《李秀成自述》) 
起义7 年后来到天京,担任“总理朝政”任务的洪仁菜担骸肮ボ酰ㄈ?br /> 州之下,南王冯云山中炮升天”(《洪仁允觥罚鲎蕴教旃笃诹?br /> 导人文献,虽颇简洁,但确证南王死在全州境内无疑。即在攻打全州或攻占
后牺牲的。
在此期间的清方记载,亦有称冯云山是在进攻全州城时战死的。张德坚
据采访整理的《贼情汇纂》记:“壬子四月,攻扑全州,都司武朝显以劲兵
四百,与贼大小十数战,更率百姓登啤,以热桐油稀饭浇之,十日之内,毙
贼无算,云山亦死乱军中。”苏凤文《平桂纪略》记太平军攻打全州,“十
六日火发,崩塌城垣二丈余,贼蚁附登,愤城中固守,贼党冯云山毙于炮, 
屠杀甚惨。”以上所说均认为在攻克全州城前夕,冯云山已战死了,所以后
人多有以此为据,如民国《桂平县志》:“陷全州时,云山中炮死”。戴逸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