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由禹州西窜汝、洛,任、赖则由鄢陵东窜曹、考。”在另一通《复李幼泉副
郎》函中,曾国藩据各处探报,亦记在许州分军。同治五年十月十三日,曾
国藩在《汇报近日军情折》中说:“窃捻逆全股,由山东曹州窜回预境杞县、
扶沟等处,臣于九月十三日驰奏在案。维时尚不知贼分两股之说”(《曾国
藩全集·奏稿》二十五卷),此折中又提到捻军“攻扑许州”。据此,捻军
分军在“杞县、扶沟等处”,但是此折并没有排斥在许州分军。
曾国藩于1865 年5 月被清政府任命为剿捻的总头目,奉命节制直隶、山
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四布坐探,情报灵通,他对于他的主要敌手捻军
的行踪,尤其是捻军分军这样一件大事是不可能不清楚的。
另一种说法是在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1866 年10 月20 日)于河南陈留、
杞县分军。这种说法主要见于《湘军志》、《湘军记》等史料。曾国藩在奏
稿中也曾提到在杞县分军。《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明确记载:1866 年10 月
20 日(阴历九月十二日),“捻在河南陈留、杞县复分为二支”。《清史稿》
记河南巡抚李鹤年曾“亲赴陈留、杞督战”,但没有提到捻军在陈留、杞县
分军。
由此看来,分军时间三说为: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九月十三日;九月
十五日。分军地点三说为:河南中牟、许州,陈留、杞县、扶沟等处,其资
料来源均较可靠。有的同志以为,捻军分军是一件大事,似不可能商定将某
天作为分军日,或在某天迅将军队一分为二,所以分军时间可能在九月十二
日到九月十五日。关于分军的地点,由于新捻军主要采用流动作战方式,忽
来忽去,飘泊不定,因此分军不一定有具体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某地作为
分军地点。从地图上看,许州、中牟、陈留、杞县四地构成一个三角地带,
分军有可能是在这三角地带流动作战中完成的。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测。
新捻军分为东、西捻军是战略上的失策。东、西捻军分军后,不仅未能
互为犄角、相互支援,反而削弱了捻军的力量。东、西捻军被迫在两个战场
上分别对清军作战,势孤力单,给敌人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新捻军分军
是捻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由于资料记载不一,捻军究竟于何时何地分军还
是一个悬案。
(华强)
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写的信是给谁的?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分兵出走之后坚持进图四川、自立一国,结果在
大渡河畔被清军与土司紧紧围困,成为釜中之鱼。石达开率部左冲右突,未
能血战脱脸。于无可奈何之际,石达开命军师曹伟人给清军写了一封信。信
中说:“窃思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作”(《太
平天国文书汇编》),要求清军赦免他的部下。信写成后,用箭射人驻守在
大渡河对岸的清四川重庆镇总兵唐友耕军营中。关于这封信的收信人,有人
说是重庆镇总兵唐友耕,有人说是四川总督骆秉章。
1908 年,唐友耕的儿子唐鸿学为其父所编《唐公年谱》问行于世。年谱
中附录了石达开的信,说这封信是石达开写给唐友耕的,也就是说石达开是
向唐友耕乞降的。
关于石达开写信给唐友耕的事,《纪石达开被擒就死事》一文记载最为
详细。文中说,石达开于“四月二十三日,以书射达北岸唐友耕营”,“唐
得书,不敢奏亦不敢报。石军不得覆”。根据此说,唐友耕收得石达开信后,
隐匿不报,也未给予石达开回复。
1935 年,四川沪定西沙河坝农民高某在紫打地偶然发现石达开函稿三
通。其中一通在《农报》发表,标题作《致四川总督骆秉章书》,收信人是
骆秉章,而不是唐友耕。
1937 年,萧一山撰《翼王石达开致清重庆镇总兵唐友耕真柬伪书跋》,
认为《农报》发表的《致四川总督骆秉章书》是错误的。他说,他在成都黄
某家中曾亲见致唐友耕“真柬伪书”一通,系用翼王所遗之柬帖转抄的。萧
一山断定《唐公年谱》附录的石达开信函是可靠的,该信确是石达开写给唐
友耕的。《广东文物》
从萧一山的说法,载有《石达开致唐友耕书》著录。《中国近代史资料
丛刊》第二种《太平天国》所辑此信据《广东文物》排印,故而唐友耕为收
信人的说法流传较广。
简又文先生认为紫打地农民高某发现的“三遗函,其致王千户与致唐友
耕两通,。。可认为真品”,说法与萧一山不同,但认为石达开致唐友耕信
是可靠的,“致唐函更见之《唐公年谱》,尤为可信”(《太平天国全史》
中册)。
罗尔纲先生对石达开写信给唐友耕一事十分怀疑。他认为唐鸿学将原收
信人骆秉章盗改为唐友耕,其意图是要为其父脸上贴金。
石达开信中说:“惟是阁下为清大臣,肩蜀巨任,志果推诚纳众,心实
以信服人,不蓄诈虞,能依请约,即冀飞缄先覆,并望贲驾遥临,以便调停,
庶免贻误,否则阁下迟行有待,我军久驻无粮。。”(《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罗尔纲指出,石达开信中“肩蜀巨任”的话,应是对身为四川总督、担负四
川全省重任的骆秉章说的,而不是对只管重庆一镇的绿营兵唐友耕说的。太
平天国己未九年,李永和、蓝大顺在云南昭通府起义。时唐友耕为起义军中
的一个小头目,后降清。以唐友耕的身份和地位,石达开是不会写信向他请
求赦免三军将士的,何况唐友耕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唐鸿学知此有破绽,
故将“肩蜀巨任”改为“当得巨任”。石达开对唐友耕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
石在信中怎么会称唐为清朝大臣呢?石达开说“并望贲驾遥临”,此话显然
是对远在成都的四川总督骆秉章说的,而不是对隔河相望的唐友耕说的。唐
鸿学将原信改为“拜望台驾近临”。又,石达开信中还有“阁下如能依书附
奏清主”的话,而当时总兵是不能直接向皇帝上奏的。以上种种破绽,可以
证明此信是写给骆秉章的。
1945 年,都履和据李左泉《石达开涐江被困记》整理修校而成《翼王石
达开涐江被困死难纪实》,其中附录有石达开的信。李左泉文系根据土千户
王应元幕僚许亮儒遗著《擒石野史》笔记润色重编,来源可靠。
罗尔纲认为,《农报》所载高某发现的钞本及都履和《翼王石达开涐江
被困死难纪实》附录的石达开信函是真实的,是未经唐鸿学篡改过的。石达
开这封信的收信人应是骆秉章而不是唐友耕。
奇怪的是,石达开这封极为重要的信,当时骆秉章、唐友耕在公私文件
中均未提及。加之信末署“太平天国癸亥十三年五月初九日”,此时石达开
已成阶下囚,正在解往成都的途中,显然与史实不符。有人认为,石达开的
这封信可能是伪造的。
王庆成撰《石达开大渡河覆败事实》认为,石达开这封信来源于多方面,
“表现了它不可能出于某一人的伪造”。王先生经过周密考证,说:“尽管
骆秉章、唐友耕等人的公私文件中从未提到此事,但可以相信,他们得到了
这封信”。(《石达开论集》)石信中要求“赏驾遥临,以便调停”,骆秉
章委派四川布政使刘蓉亲临前线,即是对于这一要求事实上的回答。唐友耕
收石信后隐匿不报的说法看来不确。清方不但收到了石达开的信,并且利用
了石的要求与愿望设密计对石进行诱降。因为所设密计太不光彩,所以俘获
石达开以后,骆秉章、唐友耕之流需要否认这件事的存在,因而对石达开信
函的内容不能不讳莫如深或者语焉不详了。
(华强)
太平天国失败后有多少人流亡海外?
太平天国史学者罗尔纲教授曾说,天京沦陷后,太平军中人多有走避海
外的。
那么有哪些人出奔、安居海外呢?这里说的海外,泛指香港、澳门以及
南亚、美国等地,当时都是清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
香港因毗连广东,是太平军将士出亡海外理想的落脚点和桥头堡。早在
天京内辽后,洪秀全的大舅子,能文善武的赖汉英,目睹同室操戈,心灰意
冷,从南京溜出,在香港寄居多年,本世纪初始返回家乡。此说虽有传奇色
彩,不足为信。但天京沦陷后,有些太平天国人物匿居香港却是事实。现在
有本本在案的,是曾担任水军司令官的森王侯裕田,他以开设金成泰店为掩
护,暗运军火粮食接济太平军漳州余部,后来和另一个匿居香港的毛王某先
后被引渡到广州杀害。
据简又文调查,洪秀全的三个本家侄子也避难香港:琅王洪魁元以铲磨
剪刀掩护;琅王洪绍允初以贩卖咸鱼为业,后来当上了警察,继又在九龙红
砌开设广济堂药店;瑛王洪春魁,逃到香港后改名为洪和,自卖身为猪仔赴
古巴充任挖鸟粪劳工,后返香港悬壶行医。他也就是后来辛亥革命前夕,策
划建立“大明顺天国”的洪全福。
挂一漏万。上述仅是能够列举名字的头面人物,至于其他流亡海外之人,
估计还多些,但随着岁月流逝,因缺乏文字和口碑传世,就阀失了。
不少的太平军成员是赴美国,有人说这是与美国要开垦西部,需要大量
劳工有关;但是19 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也需要成千上万
的劳工。英国少校、“常胜军”领队戈登不就是在攻陷苏州后,将太平军俘
虏充作猪仔,用兵轮装到海外圭亚那等处英国殖民地当苦工吗?可见美洲也
是需要劳工的,那么这些太平军成员为什么要横渡太平洋跑向美洲呢?像洪
仁歼长子,能以英文会话的洪葵元,在天京失陷后出逃,由广东浮海,来到
美国哥朗帮工,后就寄住南美洲英属圭亚那。据广东花县纪念馆调查称,洪
仁暮蟠诿拦侨酚衅淙说摹9竦吃铣掠讶实母盖祝彩橇髀淠厦?br /> 洲西印度群岛马提尼克的太平军将领。
太平军余众和后裔出走香港和海外,绝大多数人已销磨了斗志,由此默
默无闻。据传洪秀全的两个小儿子,被封为光王的洪天光和明王洪天明,从
香港转辗流离到印度加拉吉打,开设钟表店业;据简又文说,抗战期间有洪
青鸟(译音)者,在重庆美国军部活动,自称由印尼来,原为洪天王后人;
又说,近年在香港又得闻印尼有华裔绅士名洪约翰者,自称天王之后,其先
人屡经播迁,流落该处,并于年前在香港偶遇一洪姓青年,自云即来自印尼
之洪姓族人,并云其先代确为天王之裔逃难至南洋一带。诸说不一。此外还
有说“天王家族,当南京陷落时,尚有逃往日本而入其国籍者,经改姓矢野
氏,其子矢野兴,尝为驻粤使馆随员”。抗战时期有个叫矢崎的日本侵华军
军官,在1939 年某日来到广东花县官禄怖,说是奉命来访问洪氏家人,他还
携去《洪氏宗谱》。这些洪秀全后裔在海外,但仍不能界定,这是因为都是
口碑言传,不足为信,难以为凭。尤其是本世纪初,鼓吹反清革命,人们发
现香港和海外中下层的洪门组织都崇仰太平天国,因此又有幼天王洪天贵福
和辅王杨辅清在旧金山创立美洲洪门三合会之说。“辅清既导洪福由欧至美,
西友即倾其产业以奉养之;凡华人有来美者,皆出资赡其衣食,结为死党,
是后来者渐多,始创一会曰三合会,华人之在海外秘密结杜自此始,其所在
地名,则旧金山也,其党人相会之暗号名曰三水共合,始创之祖则曰齐福天,
即颠倒洪福字而成”(《太平天国轶闻》)。甚至还炮制大批太平军将士像
潮水般拥进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洋等地,“其后太平天国失败,洪秀全、陈
金刚诸部将亦多远赴美洲,重张旗鼓。”(冯自由《革命逸史》)“失败之
后,起义之洪门弟兄,不能容身于国内。于是杨辅清率领数万弟兄赴美洲,
平南王黄德滋率领数万弟兄赴澳洲(平南王建立之洪门会所,尚存于澳洲大
金山),黄仲涵之父率领数万弟兄赴爪哇,其余多赴南洋各地,从事开发工
作”(《上海洪声》创刊号)。事实上,杨辅清从未到过美洲,也未“为美
洲旧金山三合会开幕之祖”(胡蕴玉《太平轶史》),他只去过澳门;黄德
滋等乃乌有人物。炮制者的这种莫须有的说法,无非是参照唐人传奇中的虬
髯客或《水浒后传》李俊赴暹罗创业重演而已,但也反映了当时太平军将士
多有匿居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洋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代中国,它已不再是封闭世界了。在此大背景下的
太平军将士,当其失败后在大陆不能安身时,是懂得出奔海外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