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盛巽昌) 
孙中山和黄兴相识的介绍人是谁? 
孙中山和黄兴是辛亥革命的二杰。在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斗争
中,黄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名字是和孙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么, 
孙中山和黄兴的相识,是谁介绍的呢? 
近几年出版的著述,大多说黄兴经日本人宫崎寅藏(白浪滔天)的介绍, 
才结识孙中山的,时间是1905 年7 月下旬,地点在日本东京凤乐园,如《孙
中山传》、《黄兴集》的《前言》和附录《黄兴生平主要活动年表》、《黄
兴年谱》、《黄兴与中国革命》。有的则认为介绍孙、黄相识的是杨度,地
点在日本东京黄兴、章士钊的住所若宫町,如《杨度传》。还有的则回避介
绍人,或者诸说并存。由此可见,孙、黄相识的介绍人是谁?至今还悬而未
决。宫崎介绍说和杨度介绍说,各有所本。有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主
张“姑并存之”。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两说之本吧。
宫崎介绍说。宫崎寅藏本人最早提出此说。他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发表的
《清国革命军谈》中写道:1905 年夏,孙逸仙由欧洲回到日本后,来我家里
访问。。。我们两人就一起到神乐坂附近黄兴的寓所访问。。。到达黄寓时, 
我要孙逸仙在门口等一等,我推开格子门喊了一声“黄先生”,末永节(即
狼啸月,日本福冈县筑紫郡人,曾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民报》发行人。
——引者)和黄兴一起探出头来,看到孙逸仙站在外面,说:“啊,孙先生!”。。 
顷刻,黄兴、末永节、张继三个人出来了,将我们带到中国餐馆凤乐园。寒
暄过后,彼此不拘礼节,有一见如故之感。他们很快就开始谈起国家大事来。
我不大懂中国话,不知道他们讲些什么,但是,中国的革命豪杰在此欢聚一
堂,畅所欲言,使我们感到高兴。
5 年后,宫崎在一次座谈时重复了这一叙述,并说孙、黄初会时宋教仁
也在场。
张继(溥泉)在《回忆录》中也持宫崎介绍说:“1905 年夏间,(孙) 
总理由美来倭(日本),宫崎寅藏介绍克强(黄兴的号)晤面,商组革命大
同盟事。” 
后来冯自由在《中国同盟会史略》中也持宫崎介绍说。
杨度介绍说。黄兴领导的华兴会重要成员章士钊叙述比较详尽。他在《与
黄克强相交始末》中写道:1904 年冬初吾抵东京未久,克强移来同居。适中
山先生由横滨携小行囊,独来东京。。留学生时以杨度为有名,彼寓富士见

町,门庭广大,足以容客。于是中山与杨,聚议三日夜不歇。。卒乃杨曰: 
“度服先生高论,然投身宪政久,难骤改,。。度有同里友曰黄兴,当今奇
男子也,辅公无疑,请得介见。”中山喜。翌日,吾若宫町宅,有先生足迹
见临。
杨度本人也多次向亲戚朋友讲过他介绍孙、黄相识的情形,言之凿凿。
左舜生在《万竹楼随笔》中记其事:“皙子(杨度的号)乃介绍黄克强先生
与中山晤谈,孙、黄之携手,实以皙子为之媒介也。此事余亲闻之皙子,时
在座同闻此一段故实者,为章太炎先生、赵夷午先生、皙子先生之哲嗣公恕
及余也。”(按:夷午应为炎午,即赵恒惕,公恕应为公庶。)后来左舜生
在《黄兴评传》中重申:“克强与中山第一次见面,乃为杨度所介绍。” 
章士钊、左舜生二人的回忆,内容吻合,但在时间上有异。章说无确切
时间,大抵上是在1904 年冬初以后,左说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查
黄兴是在1904 年11 月抵东京的,结识孙中山不可能在1904 年冬初或1905 
年7 月以前。
宫崎介绍说和杨度介绍说,长期以来各说各的,无人辨正,包括孙、黄
初会时在场的末永节(他活了96 岁,1965 年才谢世)、亲闻杨度回忆的赵
恒惕等。近时报上有文讨论此事,带来了揭开这件故实的希望。
有人注意到宫崎回忆中的一个细节:黄兴等探出头来,见到孙中山就说: 
“啊,孙先生!”说明黄兴等在这以前已经认识了孙中山。这个分析是有道
理的。与此有关的是,孙、黄的挚友日本人萱野长知在描述孙、黄于凤乐园
会见时说他们是“久别重逢”。
还有人注意到,宫崎的回忆虽然最早,但是有讹误。如宫崎说他在东京
认识黄兴是明治十三年(1901 年),而事实是黄兴1905 年6 月才抵东京入
弘文书院,1901 年黄兴还在武昌两湖书院。又如,宫崎说孙、黄初会时宋教
仁在场,而查宋教仁日记、张继《回忆录》,均未提到宋教仁在场。显然, 
宫崎回忆有误。
宫崎介绍说在前,杨度介绍说在后。后说客观上否定前说,但现在看到
的文字记载,字面上没有纠正前说。后说见诸文字以后,当事人只有末永节
在世,他持何见解,不得而知。
宫崎介绍说发表时,孙、黄均在世。他们不知道宫崎说的可能性极小。
(宫崎的《清国革命军谈》1911 年10 月9 日起在东京《日日新闻》上连载
发表,同年10 月29 日起上海《时报》译载。)他们有可能是赞同的,有可
能无暇顾及,也还可能并不赞同但不便改正,这就和杨度的政治行迹有关。
杨度的政治主张,不但在孙、黄相识时与孙、黄不同,而且在同盟会成立后, 
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后,杨度一步步地走向另一阵营,以至成了臭名昭著的“筹
安会”首脑。(后来又参加革命,1929 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此看来,是宫崎还是杨度介绍孙中山黄兴初会的这个问题,还有待于
新资料的发现。
(张增泰) 
兵刑篇
古代驱兽作战始于何时? 
传说我国古时候,有过许多在战争中使用飞禽猛兽打仗的故事。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描写商、周之间改朝换代的战争,就描写了各种

人物使用兽魔禽妖互争高低的趣事。例如姜子牙骑四不像、闻太师骑墨麒麟, 
黄天化骑玉麒麟,李老君骑青牛,普贤真人骑白象,慈航道人骑金毛犼,赵
公明骑虎,黄飞虎骑五色神牛,申公豹骑虎。郑伦和崇黑虎骑火眼金睛兽, 
二兽大战,郑伦还放出三千乌鸦兵。崇黑虎与苏全忠大战,崇黑虎放出铁嘴
神鹰将苏全忠坐骑眼睛啄伤,全忠因此跌下马来,当了俘虏。当然《封神演
义》只是小说家言,虚构成份很多,不能信以为真。而且《封神演义》中有
些野兽如麒麟,火眼金睛兽,狴犴等,都是传说中的动物,世界上根本没有
这些动物,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
那么古代,是不是真的有过驱兽作战的事例呢?据《战国策》、《史记》
等记载,公元前279 年,燕国攻打齐国,包围齐国的即墨城已有三年,齐国
守将田丹,一方面麻痹敌人,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城内士兵和民众对敌人的仇
恨,鼓舞士气,并且作好了决战的准备,暗地里搜罗了1000 头牛,牛身上披
着大红大绿的褂子,角上捆上两把尖刀,牛尾上系着浸过油的粗麻绳子,半
夜里战斗开始,1000 多头牛尾巴上的油绳全被点燃,被火烧痛的牛拼命狂
奔,后面数千名壮士挥刀砍杀,燕国士兵一个个从梦中惊醒,被黑压压冲来
的怪兽吓得魂飞魄散,燕军阵地大乱,死伤无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
牛阵”。
“火牛阵”之战是战争中运用家畜打胜仗的范例,其实古人作战都骑用
战马。马、牛、羊、犬这些都是人们通过长期驯养的畜牲,从严格的意义上
已经算不上是野兽了。
有人提出,我国最早驱使野兽作战,并见诸史载的应是先古时黄帝和炎
帝之间为争夺中原而展开的一场大战。据《列子·黄帝》云:“黄帝与炎帝
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罴、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
飞禽猛兽一起上阵,其战斗之酷烈,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也有人认为, 
黄帝和炎帝之间作战驱用的禽鲁中狼、豹、熊、虎,鹰、雕等现在动物园中
尚能见到,其余几种仅仅是传说中的动物,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因而细考起
来,也当不了真。更有人认为,先古时期的这场大战驱用的这些猛兽,并不
是真正的猛兽,而是以猛兽命名的一些“战斗团体”,也就是说:是以猛兽
为图腾的氏族之间的大战。
旧题汉朝东方朔撰写、实则是六朝人伪托的《海内十洲记》记载:“征
和三年,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猛兽一头,帝(汉武帝)见之,。。问使者: 
‘此小物可弄,何谓猛兽?’。。使者曰:‘。。猛兽一声叫发,千人伏
息’。。。于是帝使使者令猛兽发音,试听之。使者乃指兽,命唤一声。兽
舌唇良久,忽叫,如天大雷霹雳。。。帝登时颠蹶,掩耳震动,不能自止, 
使者及武士虎贲皆失仗伏地。诸内外牛马豕犬之属,皆绝绊离系,惊骇放荡, 
许久咸定。”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大辽水》引《博物志》也记载说:“魏
武于马上逢狮子、使格之,杀伤甚众。王乃自率常从健儿数百人击之。狮子
吼呼奋越,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超上王车轭上。狮子
将至,此兽便跳上狮子头上。狮子即伏,不敢起,于是逐杀之,得狮子而还。
未至洛阳四十里,洛中鸡狗,皆无鸣吠者也。”虽然,这两本书记载的猛兽
均是真的,而且凶狠异常,如用以战事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书中均没有详
述这类猛兽的具体形状,也没有用于真正的战事上。
有人认为,真正使用猛兽作战,而且在史书上有详细记录的是南北朝的
宋朝《宋书》第七十六卷记载,宋文帝刘义隆派宗悫反击割据岭南的林邑的

侵扰,宗悫起先屡战屡败,原因是敌人驱赶大象群作战,大象象皮很厚,普
通刀剑不易伤着,宋兵无法抵挡,总是败下阵来。宗悫在失败后沉思,狮子
为百兽之王,大象应该是惧怕狮子的,于是他命士兵做了许多假狮子装在车
上。再次作战,当林邑又一次驱赶象群前来时,宋军将狮车推到阵上,大象
见到狮子,嗷嗷长鸣奔回阵中,敌营大乱,宋军趁势掩杀,大获全胜。
驱赶猛兽作战以壮军威、掩护士兵进攻的战术,在历史上还有多起,如
北宋宰相王安石同意广西周士隆的建议多造车辆,以抵御南边一些小国以象
阵作战骚扰;明末张献忠死后,他的义子李定国在抗清战场上,常常驱象作
战,使清兵惊溃,死亡遍野,他有战象13 头,俱名以美名、封大将军。
综上所说,在我国古代,有过驱兽作战的事例,这是确凿的,但究竟从
何时起,还无法定论。
(蒋建平) 
周代有军一级编制吗? 
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西周初期就开
始扩大武装力量,组建了大量新的常备军部队,军队的编制体制也有发展变
化,这些都是人们的共识,但对周代是否有军一级编制却有不同见解。
历来兵家学者都将《周礼》记载的军,作为西周有军一级编制的重要依
据。据《周礼·夏官》记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
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
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 
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周礼》称西周已开始实行征兵制
度,大约乡遂中每户征召一人为兵,比(五家)编伍(五人),闾(二十五
家)编两(二十五人),族(一百家)编卒,党(五百家)编旅(五百人), 
州(二千五百家)编师(二千五百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编军(一万
二千五百人)。在家称比、闾、族、党、州、乡,军中称伍、两、卒、旅、
师、军。在此前后成书的一些史籍,也都有西周存在军一级编制的记载。例
如:《国语·齐语》有“五乡为帅,故万人为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
有“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也”的叙述。唐、宋、明编纂的《通典》、
《通志》、《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均转载了《周礼》中关于“军、
师、旅、卒,两、伍”编制的文字,却未见与此相悖的论述。历代军事史学
家,也深信西周有军一级编制存在。
据史籍中有关西周兵力作战情况来看,周代可能有军一级编制。《伯木
懋父教》称:“大夷反,王命伯懋(卫国君)以西六师、殷八师东征。”《小
孟鼎铭》云:“鬼方南窜,周公与成王大举征讨,俘一万三千八十一人,将
其驱回晋北”。《诗·小雅·采芑》记载有周宣伐楚,调成周八师和中原诸
侯国军队,出动战车3000 乘。西周后期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
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