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侯国军队,出动战车3000 乘。西周后期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
八师”,共22 师,各诸侯国和卿大夫还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常备军总兵力达
数十万人。这样庞大的军队,这么多师的单位,如果师以上没有一级组织,
直接由周天子指挥管理,就是有司马协助,也将是非常困难的。再说,西周
后期师以下基本上都是“五五制”编制,设立军一级组织统管若干师,应当
说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总领条,有“西周军制沿袭殷
夏,而有所发展,严格执行‘国人’从军,据《周礼·夏官》记载,已形成
军、师、旅、卒、两、伍的编制”的论述。台湾的军事著作《中国历代战争
史》称:“周军编制为军(五师、兵车125 乘、战斗人员12500 人、将);
师(五旅、兵车25 乘、战斗人员2500 人、帅);旅(五卒、5 乘、战斗人
员500 人、帅);卒(四两、一乘、战斗人员100 人、卒长);两(五伍、
战斗人员25 人、两司马);伍(战斗人员5 人、伍长)”。
有的论者则认为,周代国家军队最高编制单位是师,军一级行政单位是
春秋时期才出现的,主要理由有如下几点:
(1)《周礼》所述难以为据。古文经学家认为《周礼》为周公所作,今
文经学家则认为出于战国,也有人指为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近人曾从周秦
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定为战国时
的作品。西周铭文中经常提到的固定编制是师,《春秋》、《诗经》等古籍
中未见军一级编制,由于先秦史料匮乏且难免有误,《周礼》可能是混合了
西周时期的产物。《中国历代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认为:周王朝
国家常备军的最高编制单位是师,《周礼》既记有周代的制度,也杂采了许
多春秋战国时的制度,西周出现军一级编制的说法不可靠。
(2)军并非专指军一级编制。“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
军”的军,是泛指军队或武装力量,而不能理解为军一级编制。西周时的“军”
含意甚广,古籍中的“军”存在着多种多样解释。例如:“王毁军而纳少师”
(左传·桓传》),军是指军队;“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左传·隐
传》),军是指行军;“王亦能军”(《左传·桓传》),军是指统帅与指
挥;“军於瑕以待之”(《左传·桓传》),军是指驻军;“罗与卢戎两军
之”(《左传·桓传》),军是指攻击。《历代兵制浅说》认为,古籍中用
军的地方,并非指军一级行政单位,正如古籍有的称“西六师”也有称“西
六军”一样。
(3)周代没有建立军级单位的迫切性。据《成鼎》、《舀壶》、《小雅》
等典籍所载,周天子直辖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三支武
装力量,总兵力仅20 多万。西周时从中央到地方诸侯国均设军事行政长官司
马,具体职掌军赋、兵器、指挥军队和护国器与宗器,并采取分区而治的办
法。例如《旬子·王制篇》有“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左传》有“司
马之节”的记载。这些都可以说明,没有军一级行政单位,周天子统帅全国
军队并不困难,设立军一级编制的必要性不大。
那么,西周有没有军一级编制?还需进一步考证。
(谢朴)
寓兵于农始于西周吗?
寓兵于农是兵制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历来为众多兵家学者所关注。它
究竟始于何时?至今仍是众说纷坛,难以达成共识。
《庄子·盗跖》称“黄帝前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此德之隆也,
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商子·画策》云:
“神农之师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由此可见,
五帝以前很少战争,没有专职军队,不存在寓兵于农的问题。夏王朝建立了
由王控制的军队,平时由少数不参加生产的贵族上层组成卫队,战时以其为
骨干征集大量平民组成军队(《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军制、《中国军事
史》军制)。商王朝建立了右、中、左三师(《殷契粹编》:“丁酉贞作三
(师)右中左”),以贵族为骨干的国家军队,仅9000 人。从以上情况看,
夏商军队的数量少,成员多为不参加生产的贵族,奴隶不能参加军事活动(《易
经》:“高宗伐鬼方。。小人(奴隶)勿用”),当然也无寓兵于农的必要。
有的军事史学者认为,商王朝已开创寓兵于农的先河。从商代甲骨文和
《周礼》、《左传》、《诗经》看,武丁时期就开始实行军民制度。军队采
取预定编制和隶属关系,先在贵族中固定各级指挥官,再将适合服役人员登
记列编,使“平时任户计民”以预定其军籍,做到:“人有隶属之军,军有
所统之将”。在编甲士(多为平民)、徒兵(农业奴隶)并不脱离生产,而
进行短期射、御和使用戈、矛等武器的训练。战时指挥官逐级下达征集令,
迅速按编制集结出证。《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冬狩,皆于
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整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这些史料
就反映了西周亦兵亦农,士、农、工、商均服兵役的实际情况。
军事学术界的多数专家学者则认为,寓兵于农是始于西周。《禹鼎》、
《滔壶》等史籍记载,西周有“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周
天子直属的常备军二三十万。当时生产水平很低,难以养活如此庞大的军队,
除少数贵族成员以外,所有士兵均须参加农业生产。《国语·周语》:“三
时务农,一时讲武”。《管子·小匡篇》:“商工之乡六,土农之乡十五。
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周王朝每年军事演习三次(《周
礼》称四次),在农闲时进行。所有役龄内的人员,无论是否在营都要参加。
演习通常还与田猎结合,演习完即进行狩猎。
有的军制专著还认为,西周还建立了相应的制度,配合寓兵于农的贯彻
实施。撮《史记》等古籍记载,周代的井田制与兵制结合紧密,人民“划井
而居”,因井田而缴纳赋税,税以出粟为主以足食,赋以出军为主而足兵,
从军赋到征兵都体现了寓兵于农。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西周普遍
推行了义务兵役制,乡遂之中大致每户征召一人为兵,按比(5 家)、闾(25
家)、族(100 家)、党(500 家)、州(2500 家)、乡(12500 家),编成
伍、两、旅、师、军。在乡称比、闾、族、党、州、乡,在军称伍、两、卒、
旅、师、车。周王朝初期大规模战争很少,以后也不是战火连绵,实际上是
每家出兵一人备征,7 家(另一说10 家)轮流有一人在营服役。口粮、衣服
自备,战车、马匹、兵器等装备由国家供给。(《周礼正义》:“六乡之卒,
出于乡里,而兵车、大车、马、牛出于官)”。一旦发生战争,未在营的适
龄人员,根据需要被征召入伍,使作战部队编制满员。
西周时军训与教育和生产结合紧密,也充分体现了寓兵于农的精神。《周
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礼记·学记》称:“古
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学校不分文武,教育
内容为六德、六行、六艺。小学学习个人技术性的礼、乐、御、书、教(周
礼·大司徒》),大学学习六德、六行等理论,结合军事演习,学习集体性
的礼、乐、射、御及战阵指挥等知识。“国人”每年参加短期受训而不脱离
生产劳动,少数贵族常年在校学习。
军事学术界有的还认为,寓兵于农始于西汉的屯田兵制。汉文帝时,开
始推行屯田制,徙民皆习武耕种,抵抗匈奴入侵。武帝时,为消除戍卒更代
之烦和安定边防,在西北边民新设六郡,“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平准书》)。设有屯田校尉、护田校尉、农都尉等官职,自敦煌
到盐泽沿路均有屯田兵戍守。以后各帝进一步发展了屯田兵制,使数10 万屯
田兵“有警则战,无事则耕”。像这样的兵农一体,亦兵亦农,才是寓兵于
农的开端。
(谢朴)
方阵始于何时?
方阵是古代军队作战时采用的一种队形,是把参战部队(车、步、骑兵
等)按照作战要求排列的阵式。一般按古代军队的编制,以伍或队为基础,
组成包括中军、左拒(矩)、右拒(矩)在内,形成方形或长方形。根据作
战规模的不同,能大能小,大方阵可达万人以上;按照不同的作战情况,内
容有多有少,有分有合,“分如掣电,合如乌云”。聚散率然,变化多端。
可以说方阵是古代一种适应各种情况的用兵方法,所谓“阵而后战,兵法之
常”,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方阵是何人何时创造的,看法不尽一致。
一说是黄帝时代产生的。据《李卫公问对》记载,方阵为黄帝创造。“黄
帝兵法,世传握奇文”,“考其辞云:四为奇,四为正,余为握奇。奇,余
零也。”这种“握奇阵”,实际上是将一支军队分为八个小方阵,四正四奇
总为八阵,按井字形、环形配置,大将居中掌握,称为“握奇”。部队环卫
前后左右,形成八个活动区。做到一处受敌,多方可救。“其形井字,开为
九焉,五为阵法,四方闲地”。李靖(李卫公)认为,黄帝创立的这种方阵
是阵的最初形式,诸葛亮的八阵图,就是这种八行方阵演变的。“天地风云,
龙虎鸟蛇”的“八阵”,实际是一阵。“天地风云”原本是旗幡之名;“龙
虎鸟蛇”,原本是队伍之别。要不然打一次仗旗号帜别那么多,为何只有八
种呢?
但是,有人认为上述这种方阵,来自黄帝最早所立的“丘井之法”(八
家为井,十六井为丘),并没有用于战争实践。传说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今
河北怀来县境)发生的战争,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教熊罴貔
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文中所指的猛兽,实
际上是以动物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并非真正的兽类。从记载实战情况看,
并未列成方阵。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历代军事史分册)载,
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蚩尤率领所属72 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
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鹘等为图腾的氏族,九战九不胜。后得到
玄女族帮助,吹号角,击夔鼓,乘蚩尤迷惑、震慑之际,冲破迷雾重围,击
败蚩尤。这一仗是否按黄帝创造的方阵列阵,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另一说是周代时出现。据明代何良臣在《阵纪》中记载,传说中的方阵,
是周代齐国的始祖吕尚(姜太公),改变黄帝的握奇阵,“画为九区,方诸
井字,而作三才五行阵也”。何良臣认为,这种阵是按井字形画为九个方阵,
前为天阵,后为地阵,左右为人阵,名为三才;按金木水火土结构,土居井
字形中央,其他分居四角,称五行阵。三才、五行实为一阵,交战时可布奇
兵,奇正能互相变化使用,出奇制胜,进退无常,变化多端。传说吕尚在辅
佐武王灭商时,曾使用过此阵。一说是在灭商的战争中,逐渐创立的。据《史
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1 世纪),率兵车300 乘,
虎贲3000 人,开赴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先列阵布兵,“阵师牧野”
(陈与阵同义),后庄严誓师(史称“牧誓”),声讨商纣罪行,激励斗志,
要求保持阵形严整,并令吕尚率一部精兵攻击商军,商军土崩瓦解,周军占
领商都,商朝灭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方阵是在军队普遍使用金属兵器的春秋时期形成
的。据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记载,方阵是军队
使用金属兵器作战的基本队形。其基本单位是各基层单位组成的小方阵,由
这些小方阵组成大方阵,形状可方可长。排列方法“必薄中厚方,居阵在后”。
即中间兵力少。四周兵力多,机动部队位置靠后。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
四周兵力厚可以粉碎敌人,机动兵力靠后,可以灵活的使用。有人认为这种
方阵,内外相维,四面如一,攻守结合,有正有奇,虚实并用,战车、步兵、
骑兵都能使用。这时的方阵,已经是智谋与力量的结合,并进到比较成熟的
阶段。
方阵的产生并不是随着金属兵器的出现和发展自然而然产?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