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西部。以理推测,夏禹不可能远至今浙江省的会稽山,并安葬于此。三是风
俗习惯不同。夏人属于北方民族,而越人属于南方民族。越人都把头发剪得
较短,并且在身上刻划许多龙蛇图像。越国的国君也不例外。《墨子·公孟
篇》说:“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这是不合北方民族的风俗的。
四是人名、谥号不同。越王名号都没有什么意义,是谐音字拼凑而成。如勾
践的谥号叫“藀执”(《史记·越世家·索隐》),意义不明;勾践的孙子
名“不寿”,那是寿命不长、要夭折的意思。这在北方华夏族中是断然没有
的。
对越国国君的先祖有些历史的记载,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国语·郑
语》载史伯说:“ (mǐ)姓夔(kui)、越”,即认为越国姓。战国末赵
国人所编的《世本》,也称越国国君是“ 姓”,并明确提出他们“与楚同

祖”。到三国时韦昭作《国语》注,更把勾践说成是“祝融之后”(传说楚
君的先祖为火官,叫“祝融”)。《墨子·非攻篇》又记述越国君王“出自
有遽”。据清人孙诒让的考证,楚君熊渠在西周夷王时,曾封小儿子为“越
章王”,“有遽”当就是“熊渠”,声近古通用(《墨子间诂》)。然则越
国国君果真姓,与楚同祖,而其开国者就是楚君熊渠所封的儿子越章王。
不过,这种意见也有根难说通的地方。越王勾践时,曾派使者廉稽至楚
国去。在楚王面前,廉稽称越国是“周室之列封”(《韩诗外传》卷八), 
而不承认越国是楚君所封,范蠡也曾对吴国的使者说,越先君是“周室之不
成子”(《国语·越语下》),而不闻与楚国有什么关系。而且,据《说苑·善
说篇》记载,楚国的鄂君子晰听了越国摇船工的唱歌而不懂其歌词,需要找
“越译”来把它翻译成楚语。显然,楚、越两国语言不通。战国末年的荀卿
曾说当时的人们,“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荀子·儒效》)。
可见,楚、越、夏三族到那时仍有着很深的隔阂。倘若越国国君与楚同祖, 
那么楚、越两族应该早就融合,不会出现如此的情况的。
近来又有一些学者提出,越国本与吴国同族。两国首先是语言相同。伍
子胥说:吴与越“言语通”(《吕氏春秋·知化篇》)。文种也称“吴与越
同音共律”(《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其次是所处地域相同。两国都处
于古扬州,有三江、五湖环绕,农业上盛产稻谷,手工业方面长于青铜冶铸。
《周礼·考工记》曾称赞“吴、粤(越)之金、锡”和“吴、粤之剑”。再
次是习俗相同。吴国人也都“断发文身”(《左传·哀公七年》)。《尚书
大传》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还有在民族性格方面,两国也
十分相似。《汉书·地理志》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其民“轻
死易发”。可见吴、越两国同族,是有充分根据的。但吴国国君的先祖据说
是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在吴、晋黄池盟会上,吴
人说:“于周室,我为长”(《左传·哀公十三年》)。看来,太伯南奔成
为吴国君长确是事实。既然吴国国君是北方周人的后代,那末越国国君是否
也有可能是北方夏人的后代呢?这就又和越是夏禹之后的说法接近了。
(郑嘉融) 
春秋五霸指的是哪五霸? 
春秋时代,列国混战,霸主更迭,历来都认为当时曾经出现过“五霸”。
孟子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说:“五
霸,桓公为盛。”(《孟子·告子》)《商君书·更法》也强调:“五霸不
同法而霸。”《汉书·诸侯王表序》更明确指出:周王室衰,则“五霸扶其
弱”。然而,春秋“五霸”所指究竟为谁,却众说纷纭:(1)《荀子·王霸》
称:“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所谓信立而霸也。”《荀
子·议兵》又说上述五君,“可以霸而不可以王”。《墨子·所染》也谓上
述五君,“所染当,故霸诸侯”,(2)《风俗通义。五霸》曰:“《春秋》
说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五霸也。”《孟子》赵岐注也以上述
五者为五霸。(3)《白虎通·号》记:“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
公、楚庄王、吴人阖闾也。”(4)《汉书》颜师古注云:“五霸谓齐桓、宋
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可见历来解释之歧异。

在上述四说中,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众所公认的二位霸主,大家都没
有异议。那么余下的三霸应该归谁呢?试对上列其他六位提名者逐一进行分
析:
一、宋襄公,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乘诸侯无主之机,欲为霸主。《春秋·僖
公十八年》记,宋襄公曾与曹伯、卫人、邾人伐齐,把齐军打得大败。僖公
十九年,宋襄公又逮捕了滕国的国君,与曹人、邾人盟于曹南;二十一年, 
宋人与齐人、楚人盟于鹿上;二十二年,宋襄公又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一
起伐郑。这几年的会盟、征伐,《春秋》均列宋襄公为首,可知他确实曾经
做过短时期的盟主。但就在会盟之际,宋襄公被楚拘留;后战于泓,又为楚
所败,遂伤而死。这样的人,能是霸主吗? 
二、秦穆公,《韩非子·难二》称:“蹇叔处秦而秦霸。”《新序·杂
事三》谓:“秦用由余而霸中国。”可见秦穆公曾经称过霸。但《左传·文
公六年》因其死后用人殉葬,便明确指出:“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 
《史记·齐世家》也谓: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但《史记·秦本纪》
和《李斯列传》都说他用贤伐戎,并国开地,“遂霸西戎”。所以有人认为, 
秦穆公仅可称为“偏霸”,不能列为中原五霸之中。
三、楚庄王,《韩非子·喻老》曰:“楚庄王。。举兵诛齐,败之徐州, 
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从历史记载来看,楚庄王武力强盛, 
曾称霸中原是没有问题的。但历来有人认为,他曾炫耀军事实力,威胁周王
室,向周室“问鼎之大小轻重”,太骄横跋扈,不像一个霸主之所为。东汉
应劭《风俗通义》就指出,楚庄王等没有“尊事王室之功”,不宜列入五霸。
四、吴阖闾。《吕氏春秋·简选》称:“吴阖闾。。与荆(楚)战,五
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战国策·秦策》也谓:“伍子胥。。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但事实究竟
怎样呢?有人指出,吴阖闾仅仅是西破强楚,昭王奔随后,随人不以昭王给
吴,吴人只得引退,不敢与争,当无力西及巴蜀;北迫齐晋也于史无征。因
此,吴阖闾应为偏霸。
五、吴夫差。他曾经南败越,西败陈楚,北败齐鲁,在与晋的黄池之会
中以先到为盟主。可是正当他北上争霸之时,越勾践抄了他的后路,端了他
的老窝,吴夫差兵败身死。这样的结局,可以称得上霸主吗? 
六、越勾践。《吕氏春秋·顺民》说:“越王。。残吴,二年而霸。” 
《史记·越世家》载:“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 
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当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 
“号称霸主”。这里所记,周王曾经赐胙命伯,当然是称霸的明证。但不少
论者总以为,越王勾践作为霸主的史实,毕竟太少。
综上分析可见,上列六位君王曾被认作霸主,而各自又都存在着这样那
样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国君历史上明确记载他们曾经是“霸”,如《左
传·成公十八年》谓:“晋悼公。。所以复霸也”;《左传·昭公三年》云: 
“昔文、襄之霸也”,杜预注:“晋文公、襄公。”可见晋襄公、晋悼公都
曾作过霸主。这些国君,是否也应列入春秋的霸主之中呢? 
关于春秋“五霸”,历史记载和历来的看法如此分歧,莫衷一是。如何
才能作出一个正确的答案,需要我们去细致考虑。
(郑嘉融)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诗仙李白诗云:“烈焰张天照云海,周
瑜于世破曹公。”金代元好问曰:“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 
元代郑允端也说:“老瞒雄视欲吞吴,百万楼船一炬枯,”众口一辞,认为
火攻是曹军致败的原因。唐代胡曾甚至认为这是唯一的原因,他在诗中说;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瑜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连“长剑”也不必“挥”,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火攻之成,可谓大矣,当
然,诗是文艺作品,并不是史籍。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史籍的记载。《三
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
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焚其舟船”,当然是用火攻了。《三
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更详,既有黄盖深感“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的献计,又有“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 
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的
火攻准备和诈降经过,更有“烟炎张天,人马烧死溺死者其众,(曹)军遂
败退”的结果记录。曹军败于火攻,可谓凿凿有据,参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等史籍,火攻论可以说是昭然于世,应无疑义的了,诗人所咏,看来也并非
子虚乌有之事。然而,近年来一些论者对火攻论提出了不少质疑,认为曹操
赤壁战败,并不是火攻造成,而是遭遇疾疫的袭扰,军队丧失战斗力所致, 
提出了曹军赤壁败退,是血吸虫病造成的。
血吸虫病论者也引据史籍。如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叙
及赤壁战事,就根本未提火攻一事——“(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军归”。明言是败于“大疫”。况且,交战一
方的主帅曹操,也不承认因遭火攻而败北,他在赤壁战后曾给孙权一信,其
中云:“赤壁之没,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
国志》裴注引自《江表传》)而曹操之言,并非孤证,《吴书·吴主传》中
也有曹操自烧战船之说:“(曹)公烧其余船自退。”论者由此认定,火攻
之说未可信,疾疫,倒是曹军败北的主要原因,而这个“疾疫”,就是血吸
虫病,理由如下: 
一、血吸虫病在我国古代早已存在,远溯古医籍中周易卦象“山风蛊” 
之症以及公元7 世纪初叶的《诸病源候论》,都有类似血吸虫病的记载。近
观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研究者在其肠壁和肝脏组织中都
发现血吸虫卵,由此证明,至少在汉时,长沙附近就存在着血吸虫病之患。
根据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地域,特别是两湖(湖北、湖南) 
地区,是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
二、论者从赤壁之战的时间与血吸虫病的易感季节推究,认为曹军转徙, 
训练水军在秋季,恰好是血吸虫病的易感季节。曹军舍鞍马、仗舟楫,极易
感染。虫体在宿主体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发育后才出现典型的急性期症状, 
所以训练期间已陆续发病,到了冬季决战,疾病急性发作,曹军疲病交加, 
软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那么同属水上训练和作战,孙刘联军何以不受血吸
虫病之害呢?对此,论者的解释是:与免疫能力的强弱有关。孙刘联军多南
人,长期居于疫区,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即使发病,症状也不会如此严重; 
曹军则大多为北方战士,免疫能力差,所以一触即发,且症状严重,因而致

败。(见《中华医史杂志》1981 年第11 卷第2 期《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
病关系之探讨》) 
然而,血吸虫病说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可疑之处较之火攻论为多。因
此,《新医学》1981 年11 期,《文汇报》1982 年5 月25 日相继载文展开争
鸣,他们认为: 
一、曹操训练水军的地点,不在疫区江陵,而在邺(今河南省安阳县境), 
那里不属血吸虫病疫区,当然没有感染之虞。
二、曹操烧船退军,史书确有记载,但烧船的地点不在赤壁而在巴丘; 
时间不在赤壁大战时,而在曹军兵败退到巴丘时,其目的是避免余船资敌。
三、血吸虫病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因天气冷热,时间长短有别, 
两个月以上者只是少数,而潜伏期越长,发病时症状也越轻。曹军即使秋季
感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