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白鹤,每当他从外面归来,总是引颈相迎,即使放入空中,飞得不知去向,
不久也必然回到家中。如果饿了,就长鸣于前,作乞食状。林逋常常抚着白
鹤,久久地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并且写了不少诗句,描写了白鹤那通人
性的优雅品性。
林逋隐居山中,对做官毫无兴趣,一些大官勋臣曾来孤山拜访,劝他出
山为官,他都一再表示:荣华富贵如梦短暂,只是一场空。哪比得上身处青
山秀水中的乐趣。直到62 岁,他临终前,还作诗一首:“湖上青山对洁庐,
坟头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掸书。”对自己高洁一生作
了总结。
可是奇怪的是,林逋自己不愿做官,对后辈作官却不反对,他终身不娶,
无子。哥哥的儿子林宥,他则再三教诲,后来林宥登进士甲科,他十分高兴,
曾作《喜侄宥及第》诗一首。有人讥讽他说:“你自己高隐,反教子侄登科,
是何道理?”林逋回答说:“非荣非辱,而是因人之性情不同各自相宜,相
宜则为荣,不相宜则为辱,我也不是什么真正的隐士,只不过性情喜好幽寂
罢了,我的侄子自己追求功名,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
(蒋建平)
王冕隐居地在哪个九里山?
王冕(1287—1359 年)是我国元朝末年杰出的诗人和画家,诸暨郝山下
(今属浙江省诸暨县枫桥区)人。清代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他
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勤学苦读、品性刚正的人物形象,他的名字为人们所熟
知。
王冕试进士落第后,曾北游大都(现北京市,元代京城),不久南归,
预感“天下且大乱”,便隐居九里山,辟地为园,植梅种粮,在此度过晚年,
并进行了大量的诗画创作。可这“九里山”究竟在何处,则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是现在江苏省铜山县北的九里山。此地是一处名胜,相传为秦
末刘邦和项羽交战的地方。王冕从京城回故里诸暨后,便挈妇将雏到那里隐
居。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代诗歌选》的编者就持这种意见。
有的则承袭清初文学家朱彝尊的说法,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
国文学史》云:“隐会稽(今浙江绍兴)之九里山。
号煮石山农,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
关于这一点《诸暨县志》也有这样的轶事记录:“元末刘伯温见西湖云
起,知为天子气,应在东南。微服游江湖间,先至会稽王冕家,与之闲行竹
林中,潜令人放炮。冕闻响而惊,叹曰:胆怯。”
然而,新的观点否认了上述两种说法。认为王冕的隐居地应是现在诸暨
县境内枫桥区的九里山。其理由为:首先是别号和山名的契合。王冕,字元
章,别号很多,其中有一个是“煮石山农”。而《诸暨县志·山水志》云:
九里山,一名煮石山,在县东50 里。再从他的同乡好友张辰的《王冕传》看:
王冕最后是明大将胡大海从诸暨向绍兴进兵过程中顺路发现的。诸暨境内九
里山近处的“营盘”,就是胡大海安营扎寨后留下的村名。如果说是绍兴的
九里山,从地理位置考察,则既非顺路,发现的可能性也不大。此外,离元
朝600 多年后的今天,在诸暨王冕隐居过的地方,犹存“九里”、“营盘”
等地名,且还有着不少传说,如有一山涧水库,现叫“王冕大塘”,相传为
他所建;现尚存其遗址的“白云庵”,也称是王冕所筑。。。
以上三种说法,孰是孰非,目前尚未定论,然王冕生前有无在朱元璋那
里做过“谘议参军”,则又是一个待揭之谜。
肯定者,以《明史》、《明通鉴》,及宋濂的《王冕传》为依据,认定
王冕晚年有出仕意图,也做了官。《明史》载:“尝仿效《周官》著书一卷,
曰:‘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太祖下婺州(今浙江金华),
物色得之,置幕府,授谘议参军,一夕病卒。”《万历绍兴府志》记得更详
细:“太祖取婺州,遣大海攻绍兴,屯兵九里,居人彷徨奔避,冕独不动,
后执之,则曰:‘我能为若师出奇计。’乃与俱见大海,告以攻城之策。太
祖闻其人,召与语,颇合。”《诸暨县志》记载有这样的轶事:“绍兴儒士
王元章,能作梅,来金华见太祖,优待之,曰:‘我克绍兴,著尔做知府。’
赐衣服遣回。”
但是,持否定意见的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王冕被捉到胡大海那里后,
他秉义直言,大海见其才学非凡,拜而请策,并一面随军把他抬到绍兴兰亭
附近的天章寺,一面向婺州朱元璋请示授官与他,可第二天王冕即病,数日
卒。朱元璋有可能授“谘议参军”之职,但不管怎样,王冕都没有受。死后,
他被葬在绍兴兰亭之侧,胡大海题碑“王先生之墓”。明代绍兴徐文长拜过
此墓,并题《王元章墓》诗一首:“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米亦梅花。安
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这样看来,王冕根本没有到婺州,更何
从见到朱元璋并做了官?朱彝尊这样认为:《明史》、《明通鉴》都是由于
宋濂《王冕传》误传而造成的,他之所以重新为王冕作传,主要是为了纠正
他们这个看法,供后代的史官选择。再从王冕的品性来考察,他不求功名,
蔑视利禄,宁愿过那种“松根坐卧尽忘年,足迹何曾入官府”的隐居生活。
他喜欢梅花,喜爱梅花的高洁,他也善画梅,常题诗画上,《梅花诗》一卷
就是他最好的自我写照。王冕一生中曾有许多人欲荐他为官,都被一一拒绝。
如在地方上,有人欲荐他为绍兴府吏,而他则怒道:“吾有田可耕,有书可
读,肯朝夕抱牍庭下备奴使哉!”在北游大都时,同样有人多次欲荐他为朝
官,可他都断然相拒,且壁张梅花图,笔题梅花诗:“和靖门前雪作堆,多
年积得满身苔。蔬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表明了自己决不与统
治者同流合污的胸襟和豪迈孤傲的性格。后人特别称颂他的就是这一点,如
清代画家朱方霭《画梅题记》诗:“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会稽煮石农,
妙笔绘寒玉。”高度评价了王冕的人品和技艺。退一步讲,如果王冕真有为
官思想,他也不会到朱元璋那里去,他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明主”,而他对
农民起义是很不理解的,认为是“大乱”,这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因
此说,王冕不可能到他认为是乱军的队伍去任职。另外,在诸暨还流传着这
样一个故事:朱元璋请王冕为官,他则以出家相拒,扩室改名曰白云庵。总
的说来,倾向于王冕不为官者要比为官者来得多,这种否定观点主要出自张
辰和朱彝尊的《王冕传》。当然,到底哪一种意见正确,还需人们作进一步
的探究。
(周解荣)
学者篇
孔子是私生子吗?
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传统思
想,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丘,被捧到令人吃惊的高度,加上各种各样的
头衔,罩上一层又一层的灵光圈。而关于孔丘的出生情况,也成了一个引人
注目的问题。
现今一般通史书上,对孔丘 即孔子的出生皆语焉不详。如范文澜《中
国通史》第一册仅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
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宰。。。孔子生于前552 年,卒
于前479 年,年七十三岁。”其他通史著作,如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亦大
致如是,有的甚至更为简略。关于孔子的出生,从各种史料记载看来,大致
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野合”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于“野合”,唐朝人作过一
个解释,认为这是叔梁纥年老而孔子母亲颜徵在年少,两人的结合不符合礼
仪。如司马贞《史记索隐》便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
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二、祈祷而生说。这是一种颇具神话色彩的说法。说孔子的父亲和母亲
祈祷于尼丘山,感受黑龙的精灵而生孔子。此说见于东汉郑玄《礼记·檀弓
正义》所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
尼。”在今天看来此种说法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
三、梦生说。这种说法和第二种相似,也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荒诞之
说,且同样见于谶纬书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汉的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观
点,他们为了把孔子尊奉为神,在他的出生问题上也要加进许多神秘的东西,
显得与凡人不同,似乎惟有如此,孔子才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人”。《春
秋演孔图》记载说:“孔子母徵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又说:“孔
子母颜氏徵在游太冢之陂,睡梦感黑帝使请己,己往,梦口语曰:‘汝乳必
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这种荒诞的说法,把孔子说
成是其母梦感黑帝神而生,实在可说是玄虚至极。当原始宗教还未被消灭的
时候,一位伟大人物的诞生,自然有许多附会的神话,这是不足为奇的。上
述第二、第三种说法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四、私生子说。这种说法见于蔡尚思等著《孔子思想体系》一书,该书
作者根据历年积累的资料,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颜氏女既然能向孔子隐瞒
有关其父的事情达很长时间,说明她生孔子前一定远离孔家独居。孔子也自
称“吾少也贱”。这些都证明孔子的母亲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女,可能是奴
隶或平民的女儿,与叔梁纥显然属于两个阶层。因此,对于“野合”,该书
作者认为只能是指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
下孔子。因此得出孔子是个私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史记》等书中
所记载的“野合”说的新的解释。说孔子是个私生子,对于孔子的“圣人”
地位,似乎是一个沉重的动摇,圣人或曰儒家的祖师爷居然与私生子划上了
等号,看来太不恭敬。然而,重要的是事实本身,观念应来源于事实。所以,
实事求是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是历史科学的根本任务。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
位。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孔子的出生之谜作一番科学的研究,
尚有待于今后的努力。
(苏勇)
孔子有没有为季札写过碑文?
江苏丹阳的茅山脚下,有一个唐宋时的县治邑地,今为延陵镇。这是一
个典型的江南古镇,傍河砌店家,青石铺街面,民崇谦俭而物产丰富。距镇
9 里之遥,另有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集镇,平时清冷,每逢集日却热闹非
凡。镇上有个古祠,祠内有座仿古四角亭,护着一块巨大的古碑,上面镌刻
着“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篆书碑文,(碑文读时应为:“呜呼!有。
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相传为孔子所书,碑文始刻于何年
已难考证。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怎么会为这位碑主写碑文呢?据地方史料记
载:吴国公子季札为谦让王位弃室而耕,隐避于茅山脚下,今属丹阳县延陵
乡的王甲庄。当时这地方虽属云阳邑(今丹阳县的古称),但尚是一片沼泽
湖汊,人们尚未懂得种植庄稼,只知道挖取湖汊中的水生植物嫩块茎和捕鱼
为生。季札将中原的大豆、麦子种子献给人们,并传授种植经验;又将越地
育稻方法教会人们,还教人们如何养蚕、制茶,做出王官中才能品尝到的美
肴。由于季札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幸福,人们推举他做酋长,他不做。鲁襄公
二十五年(前548 年),王诸樊卒。季札被封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封地长带形,中心在今常州市,全部面积包括今武进县全部、丹阳县东南部
和江阴县部分地区。季札多次作为吴国使者出使中原,为吴与中原各国之间
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史记》有太史公言:“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
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季札死后,举国哀悼,消
息传到鲁国,孔子久慕季札贤名,特派学生子游持自己所书简前往凭吊。季
札的墓在离故居王甲庄9 里之处,建庙立碑,碑文相传即孔子派子游带来的
简,分两排书,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当时刻为两块,另一块
竖立于江阴申港(相传为季札常往之地,又说是他的出生地)。其时,吴国
出使中原各国,以及各中原国来吴的使者谒?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