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两个月以上者只是少数,而潜伏期越长,发病时症状也越轻。曹军即使秋季
感染到血吸虫病,至十二月(大战爆发)才发病,症状也不会重了。
四、曹操水军主要来自刘表,多为湖北人,世居于血吸虫病流行区,与
孙刘朕军的免疫能力不会有什么差别,此外,刘璋补充给曹操的军队,是四
川士卒,也来自疫区,所以,孙刘联军与曹军在免疫能力方面并无高低强弱
之分。
由此看来,目前虽两说并存,看来火攻论较为服人。当然,不能否认“大
疫”、“疾病”也是曹军失败的因素之一,但决不是主要原因。至于这个“大
疫”、“疾病”究竟是何种疾病,这倒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谜”呢! 
(沈敖大) 
北朝17 位帝后为何出宫为尼? 
在中国宗教的发展史上,佛教曾占有重要的一席,以致在封建王朝中早
年出自尼庵或末世遁入空门的尊贵帝后也不乏其人。然而,像北朝中后期那
样,百余年间,仅历魏、齐、周11 帝,竟有帝后17 人出宫为尼,实在世所
罕见,成了我国佛教史和北朝发展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呢? 
我国史学家和史学界在解释和评说这一历史现象时,存在着一种倾向: 
即多以佞佛释之,是媚佛、迷信佛使之。如《晋书·何充传》载:“二郄谄
于道,二何佞于佛”;《新唐书·侯希逸传》亦载:“好畋猎,佞佛,兴广
祠庐,人苦之。”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洛阳,汉未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初步传播, 
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兴盛,至北魏臻于极盛。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正
是东汉谶纬迷信盛行之际,占星、望气、风角、卜筮等宗教迷信遍及朝野, 
但佛教自传入后就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究其原因,中国早期的佛教表现了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依附性,自汉至南北朝,外来的佛教愈来愈具有中国的
特色,比较广泛地流传于民间。连年战乱,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为佛教的
流传创造了合适的土壤;魏晋玄学所造成的社会清谈风尚,又为佛教崇尚虚
无、追求精神解脱的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佛教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
回之说,很容易使人麻醉。在这个方面,儒教和道教是不能与之抗衡的。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门阀世族的倡导下,得到了统治阶级进一步的支
持和扶植,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南北朝各代统治者,包括皇帝、贵族和世族
官僚都崇信佛教,天竺(印度)僧人佛图澄、鸠摩罗什先后被北朝后赵石勒、

石虎和前秦苻坚尊为国师。南朝梁武帝更是一个迷信根深的教徒,尊佛教为
国教,曾四次舍身出家为僧,由朝廷和群臣以巨资赎回。北朝当无例外,以
北魏为例,各帝王大都倡导、弘扬佛法;据史书记载,北魏递传15 主(连同
西魏),几乎每位皇帝均在倡导,且主译经、造寺及刻像之事。如文成帝下
诏复兴佛法,天下承风。大同云岗石窟,成古今无比之伟观。孝文帝于洛阳
城南伊阙龙门山之断崖分刻六龛,其佛最高达130 尺,全山造像142289 尊。
共有造像记及题刻3680 品,元魏时代造像记有300 品,题名为200 品,成为
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为珍贵者。宣武景明元年诏营石窟,至正光四年六月,用
工802366 个。文明皇太后、冯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胡氏、恭帝
皇后若干氏及西魏文皇后乙佛氏在长安出家;宣武灵皇后胡氏更明言为佛法
而出家为尼。其时洛阳西域僧人不下3000;宣武帝造永明寺,最多时居外国
沙门3000 余人。当时文人学士,亦多崇佛;致使寺庙僧人快速发展。从这样
的大背景来分析,北朝17 帝后的出宫为尼,皆因佞佛使然。
有的学者指出,应该从当时寺院经济的特殊地位来探讨、分析这么多帝
后出官为尼的根本原因。由于北朝各帝崇尚佛教,使寺院大量兴建,僧尼空
前增多。北魏时,国都洛阳有寺1367 所,江北整个地区有寺3 万余所,出家
僧尼达200 余万人。与此同时,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占有很多
劳动力,逐渐形成了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和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寺院拥有
大量土地财富、不事生产,却享有门阀世族地主阶层的特权;他们通过出租
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剥削广大劳动人民,聚敛财富。
当时无神论者范缜在《神灭论》中曾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揭露:人民倾家荡产
去求僧拜佛,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寺院耗尽!坏人充
斥,不能禁止,都高颂“阿弥陀佛”!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后的出家为尼, 
应与此有关。
近几年来,曹文桂等学者载文指出:如果我们细读史籍,便发现北朝17 
帝后为尼的背景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原
因中唯独没有一项与佞佛有关。这些帝后出家为尼的真正原因包括:首先是
因为健康的缘故,寺庵的环境极有利于染病在身的帝后的康复;其次是有的
帝后在争宠的角逐中,由于失宠而被逐出宫为尼;再次是因皇位更迭或王朝
易代而沦为牺牲品的,对这些失败的帝后来说,入尼庵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去
处;第四类是幼主嗣位后两宫争权的失败者;最后则是希图入寺寻求政治避
难的。北朝中后期,寺院势力在统治阶级的扶植下发展迅速,僧尼人数众多, 
佛寺遍及全国,其中不少佛寺即为最高统治者出资所建,这些御立寺庵皆穷
极奢丽,收容帝后为尼最多的瑶光寺还有大量供后妃役使的掖庭宫女。所以
这里名为寺院,实是帝后优游享乐的另一处别宫,被废黜的帝后只是失去了
内主之尊,而在物质生活上与宫内差异不大。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朝帝后
为尼与被贬人冷宫相比,是一种优待,这无疑会刺激和吸引失败者的帝后入
宫为尼。
还有的学者认为,北朝诸帝的祟佛或灭佛,都是带着特定的目的的。如
魏之太武帝的毁佛,就是因为他发现佛寺有兵器、藏财富、匿妇女,于是诏
诛长安所有沙门,焚烧经像。因此,我们分析北朝帝后出宫为尼的原因,就
不能单归结为佞佛一点,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者诸君,不知以为然否? 
(俞姡а?br />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 
1399 年6 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大兴“靖难”之师,以破
竹之势,于1402 年6 月3 日誓师渡江。登岸一战,守军崩溃。燕王又顺手夺
取镇江等处,使南京变成了一座孤城。6 月12 日,被建文帝朱允炆免罪不杀
的曹国公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迎接燕王进城。此时,守卫南京的20 万大军, 
不战而降。朱棣一举攻下了南京城。
是时,建文帝于宫中放起了大火,皇后马氏带着7 岁的太子投火自尽。
建文帝正欲拔刀自刎,一说为翰林编修程济等人救护,从地道逃出;另一说
朱棣进宫后,到处收捕建文帝,最后在一片灰烬中扒出一具被烧得残缺不全、
面目焦烂的尸体,有人告诉朱棣,这就是建文帝。
问题提出来了:建文帝究竟是从地道里逃出,还是死于火中?换而言之, 
建文帝的下落如何呢? 
对于这个扑朔述离的谜,数百年来,史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建文帝确实是亡于一炬之中了。
永乐年间所修之《实录》,说建文帝“已焚死”,到了清代修编《明史》时,史
馆中也对朱允姡б浴胺偎馈崩炊邸?br /> 首创“焚死”说者当数清代的王鸿绪,王氏在其所著《明史稿·史例议》中
,花了大量的篇幅专门论述建文帝必定焚死,还对建文帝在世时所作所为表示深
深的遗憾。王氏认为,朱允姡А芭吧弊诜栽庵谄魄盍撸笠凰懒酥薄?br /> (引自孟森《明清史讲义》)这样的话,建文帝确是非死无疑的了。
清代大学者钱大昕在作《万斯同传》时,也采用此说,并云万斯同本人
也待此说。
然而,还有不少人认为建文帝朱允姡Р⑽椿偕碛谝痪嬷校诿鞔从腥巳隙ㄖ煸蕣'
逃匿出亡了。
《明史·恭闵帝本纪》中云:“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
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有人就以此为发端,认为既然
已经出现了帝及帝后尸,也就是说,明明知道帝之所终,为何又言及“不知
所终”呢?确定建文帝逃亡。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清代大学者朱彝尊也持建
文帝“焚死”说的。然而,后来一查考,把建文帝“焚死”与逃亡之矛盾揭
示出来的,正是朱彝尊。上引《明史·恭闵帝本纪》中的这段记载正是承袭
了他所著的《曝书亭集》的。
《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史料:“十六年三月人觐,年八
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广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唾壶, 
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
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
事禁浦洽,而命给事中胡等遍寻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 
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根据这段史料,有人提出:一、如果明成祖
朱棣已经得到建文帝真正的尸体的话,那他又何必坐系溥洽以求建文帝之踪
迹呢?二、如果溥洽伪造其说的话,朱棣就应该以妖言罪状诛之,又何必假
借其他事以久系之,而至16 年不决呢?断定建文帝是逃亡了。
有人还持《明史·胡传》中具有神秘色彩的一段记载来发问。
《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
疑之。”于是朱棣便“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

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于外“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
寝,闻蹈至,急起召入。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未至,传言建
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可见,建
文帝下落不明,乃是朱棣的心病。
据此,有人提出,一、如果明成祖朱棣确定火中有建文帝尸的话,那他
为什么还派人到海内外分途遍访建文帝之下落,而历时20 余年呢?二、胡
来见时,朱棣已经就寝、为什么却急不待明日,四鼓乃出,奏对良久呢? 
就第二点,还有人认为,胡遍访后发现建文帝之确切踪迹,并且建文帝此
时亦无意复国,而后隐匿起来了。
近代明清史专家孟森对“焚死”说也持有疑义。盂氏认为,建文之焚死, 
“非真相也!”(参见孟森《明清史讲义》) 
假如建文帝确实未“焚死”,逃匿出亡,他又能隐向何方呢? 
清代大学者钱谦益云:“以文皇帝(指朱棣)之神圣,明知孺子之不焚
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钱谦益还认为,建文帝削发即为溥洽。言下之意, 
建文帝逃亡后隐匿起来做了僧人,“朝于黔而夕于楚”。(《有学集·建文
年谱序》) 
凡此种种,各持一论,那么,建文帝到底是“焚死”、还是逃亡,或是
隐匿为僧呢?他的下落到底如何呢?这确是一大悬案,孰能解之? 
(管国忠) 
注:据新华社上海1991 年1 月17 日电:上海史学工作者、文汇报编辑徐作生考证,建文
帝出亡后,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的监护下,建文帝隐匿
穹隆山皇驾庵,直到1423 年病殁于此,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施宣圆) 
明景帝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 
明景帝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与朱祁镇是同父异母兄弟。正统元
年(1436 年),长子朱祁镇即皇帝位,是为英宗。英宗封朱祁钰为郕王。
正统十四年(1449 年)七月,也先发动瓦刺军侵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
征。结果发生“土木之变”,英宗成为也先的阶下囚,国不可一日无主。留
在北京的众臣请郕王朱祁钰监国,未久即皇帝位,是为代宗,年号景泰。代
宗即位后,对政治、经济、军事等着手进行改革,励精图治,景泰朝出现一
片兴旺景象。景泰元年(1450 年),英宗还京师,尊为太上皇,居于南宫。
代宗虑英宗与外人通谋议,对南宫限制很严,实际上将英宗软禁起来。
景泰八年(1457 年)正月初,代宗生病。十六日夜间,将军石亨、宦官
曹吉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政变。他们在南宫迎出英宗后,即簇拥英宗往东华
门。东华门卫士拒不开门,英宗大声呼曰:“吾太上皇也。”卫士确认是英
宗,遂打开大门。行至奉天门,英宗再次上前叱退守卫。政变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