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高宗仍若无所闻,传旨退朝,钟鼓声大作,靳王拂袖下殿,不悦而去。”
此段双方对白和神态栩栩如生,写出秦桧是秉承赵构旨意,当然不能以
“莫须有”含糊了之;称“必须有”,也可解释为“一定是有的”,其中仍
蕴含有“应该是有的”内涵;如果以“莫须有”,是难以搪塞人口的。秦桧
之奸诈、阴毒,也不致于采用这种含糊其词掩饰了的。
李安还引用俞正燮《癸已存稿》于“莫须有”三字考证。即这句话应谈
作“其事体莫,须有”。俞正燮说,“此事桧言‘其事莫’为一句,‘须有’
为一句。盖桧骄蹇,反诘世忠,诣其事?‘莫’而后自决言‘须有’,故世
忠不服,横截其语,牵连一句,合‘莫须有’三字何以示天下,此记言之最
工者也。必须有,则三字非奇,不足折桧,又或解莫须有为,‘不必无’,
盖不知莫言绝句也”。所以有人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合乎情理的”,“这
是因为秦桧在复述‘其事体莫’之后,借提顿的刹那,稍作迟疑和审度,以
思考对策,然后才发狠说出‘须有’两字,既搪塞了韩世忠的质问,又诬陷
了‘尽忠报国’的岳飞。这就把当时秦桧的心理,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文史知识》1983 年第4 期)
“莫须有”三字是什么意思,人们大都从语言本身含意认知。中国文字
是丰富的,多义词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和背景有相背的解释。看来“莫须有”
三字解,争论了几百年,现在还须继续下去。至于,“莫须有”争吵,韩世
忠是否有两对奏桧质问,即一次在宰相府,一次在庙堂之上,秦桧态度由“莫
须有”改为“必须有”等情由,这就有待再考证了。
(盛巽昌)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马牛”如何理解?
“风马牛不相及”这句成语,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被人们所引用。
其典源是:据《左传·僖公四年》载:春秋时著名霸主齐桓公在这一年的春
天出兵侵蔡。齐国纠合了鲁、宋、陈、卫、郑、许、曹,连同本国共8 个诸
侯国家的兵力,南下攻打小小的蔡国,一举而将之击垮。然后,齐桓公命令
联军继续南进,讨代楚国。部队进入楚国的陉(在今河南郾城县境)时,楚
成王派出代表,到前线去向齐桓公责问道:“君居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
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我地也,何故?”这段责问的话,大意是说:
“你们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中间相隔遥远,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没有料到你们竟然兴师侵入我国领土,不知你们师出何名?”这就是成语“风
马牛”的出处。当时,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出来回答楚国的责问。当然,侵
略的真正原因是说不出口的,便强词夺理,说了一通。楚国见对方人多势大,
真打起来,未必能胜;齐国也只不过争个面子,并不想打败楚国。于是,双
方便表示愿意结盟和好,事情就算这样结束了。
这件事发生后,后世遂用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
牛等来比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没有关联。如汤显祖《南柯记》有文曰:
“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
故?”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至于释迦牟尼,可更与文艺界
风马牛了。”《宋书·王弘之传》:“凡祖离送别,别在有情,下官与殷风
马不接,无缘扈从。”刘知几《史通·断限》:“其与曹氏也,非唯理异犬
牙,固亦事同风马。”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方今越裳藐藐,
驯雉北飞;肃慎茫茫,风牛南偃”。对于这种取喻,后世已无争议,至于“不
相及”(即两者毫不相干),为什么叫做“风马牛”,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不
相及”的含义,后人却有不同的说法,分歧是:
1、细微说。《书经·费誓》说:“马牛其风”。后汉贾逵注曰:“风,
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公的和母的牛马,在一起互相引诱,叫做“风”。
因为国家和地域不同,所以连双方的马牛都不可能发生关系。孔颖达注:“牝
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
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此取喻不相干”。意思是:齐与楚,即使在像马牛
雌雄相诱这类“末界微事”一样的细小之处也都没有关系。现在我们形容一
切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彼此完全无关,就是这么引申而来的。1985 年出
版的《常用典故词典》“风马牛不相及”的释义也认为:“你们在极北,我
们在极南,真和放牧马和牛,牧牡不能相诱相逐是一个道理。不料你们会来
到我们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呢?”
2、远距说。认为“风”为放逸、走失之意。齐楚两地相距甚远,所以马
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
参考资料》中说;“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绝不相干,虽
牛马放逸,也无从相及”。1985 年出版的《成语典故》在“风马牛”条目中
也认为:“你们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中间相隔遥远,真是‘风马牛不
相及。”
3、方向说。近来,中央民族学院贾敬颜教授经过到牧区实地调查和考证,
提出了新说:“方向说”。他在其专著《民族历史文化萃要》一书中认为:
这句成语中的“风”是个名词,即人们平常所说的风,而不作动词用。经过
调查,贾敬颜教授得知,马和牛在刮风天是相互逆方向行走的。马是逆风而
行,风愈急,马愈是迎风奔驰,故有“胡马依北风”的诗句;而牛却是顺风
而行,所以草原上火灾多烧死牛。贾敬颜教授由此认为,齐国在北而楚国在
南,就像风天里的牛马一样方向相反,齐伐楚乃无端涉足。贾敬颜教授通过
查阅宋人笔记,找到了自说的佐证。如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曰:“牛走
顺风,马走逆风,故楚子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
及也。’”俞琰的《席上腐谈》卷上载:“牛顺物,乘风而行则顺;马健物,
逆风而行则健”。(笔者补充,精人吴楚材等所编《古文观止》的注解也说:
“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由此可见,“风马牛”的本义是方向
相反;“风马牛不相及”简作“风马牛”,后被用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成语典故》等书认为:细微说和远距说的讲法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第
三种说法则似乎比较牵强。
(俞姡а?br /> “县官不如现管”中的“县官”是指谁?
“县官不如现管”,这是一句知名度极高,被人们经常引用的谚语,以
指代相关的人事现象。
这句名谚中的“县官”指什么?长期以来,它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一县之
长,有关的著作,引用的论文等,均主此说,比如1987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
版的《常用谚语词典》一书,即解释为“一县的最高长官”,这几乎已成了
定论。
近来,有人认为:“县官”理解为一县之长其实是个误解;这一句子中
的“县官”实际上是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或者是指权力的象征朝廷。其
理由是:在中国古代,曾以“县官”来称呼天子。据地理学专家考证,上古
时代的“县”,指的是帝王所居之地,即王畿(国都),以后又逐渐发展到
泛指全国。所以,古代的天子很自然地又被称为“县官”。从地理沿革的变
化来看,“县”之大小不定,春秋时“县”大而“郡”小,秦代郡大县小。
据考,县制始于春秋战国,秦代一个郡管辖几个县;汉代时,则郡国并存,
国以下也有县,隋唐以后县隶属于州或府。又,古代设置的县大概有三种情
况,其中有一种是通过兼并战争,在吞灭了小国以后设置为县,这样的县就
比较大,并不是名谚中所指“县官”的范围。古史的有关记载也可证得这一
点。如《史记》的“绛侯周勃世家”记载道:周亚夫的儿子为他买皇家的葬
器,但没给雇工钱。结果,“庸(通“佣”,指雇工)知其盗买县官器,怒
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即周亚夫)。”以周亚夫的显赫地位,其子当然
不会去盗买一个小小县官的器物。这里的“县官”就只能专指天子而言,也
和上句的语言环境相吻合。唐代司马贞则更明确地指出:“县官谓天子也。。
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可以说,以“县官”称天子,历代沿用。
再如《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卷曰:“今编户齐民,兄弟宗族尚相
恤;身为天子亲属,旦夕莫必(决定)其命。县官待我如此,天下何事不可
为乎?”燕玉乃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弟,文中所指的“县官”,显然是指侄儿
建文帝。而句中的“现管”,经分析认为指地方官更为合理,应包括一县之
长。县官不如地方官,这个“县官”当然不能包括一县之长,否则就不能说
通了。既然这句话中的“县官”不是指一县的长官,那它就只能是指高高在
上的最高统治者天子了,或者说也可指称朝廷。因此,“县官不如现管”这
句名谚的本意应该是“即使做了皇帝,在许多方面也不如掌握实权的地方
官”。在实际使用“县官不如现管”这句话时,人们常把“山高皇帝远,县
官不如现管”连在一起引用的。这里,“县官”就非天子(朝廷)莫属了。
有人还以为,“县官不如现管”中的“县官”只是一个泛称,并没有具
体确定的指称对象。“县官不如现管”这句谚语,经考最早出现在古立高的
《隆冬》一书的第四十四章中,文曰:“虎不离山,龙不离海;做官也要做
地方官,县官不如现管”。这里的“现管”,当然是指具体掌握某项事务实
权的人,而这正是这句话所要突出的重点含义,这和人们引用时的实际目的
也是相一致的。至于在句中为什么会写上“县官”一词,是因为“县”在古
代是一个初级行政区划、基本的核算单位,“县官”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
很有知名度,所以就很自然地被写在句中,成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泛称。“县
官不如现管”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大官,在许多方面不
如那些具体掌握某项事务实权的那些人。另外,再从实际生活来看,高于或
低于“县官”的各类官员,同样都存在着不如“现管”的情况,可见,句中
的“县官”只能是个泛称。
(俞姡а?br /> “幽闭”是一种什么刑罚?
中国封建时代的刑罚,残酷野蛮,五花八门。最厉害的是“大辟”,即
死罪;第二等就是“宫刑”,这是使人丧失生育能力的一种酷刑。据《尚书·吕
刑正义》记载:“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就是说,宫刑的最初出现,是
对乱搞男女关系的人的一种严厉惩罚。男子的宫刑是割去生殖器,古书写作
“去势”或“椓去其阴”。女子的宫刑则是“幽闭”。
宫刑最早见于《尚书·吕刑》的记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杀戮无辜,爱始淫为劓、刖、椓、黥”,并列举了戮(杀头)、劓(割鼻)、
刖(剜去膝盖)、黥(脸上刺字)、椓(宫刑)这五种刑罚。椓,就是椓阴,
也就是宫刑的意思。同书“宫辟疑赦”注云:“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妇
人幽闭,次死之刑。”但是到后来,这种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就不单单用在“男
女不以义交”的意义上,犯别的罪的人也可以处以宫刑。
男子的宫刑是割去生殖器,这一点已成定论。至于女子的“幽闭”,却
至今众说纷坛,而且历史上照着种种不同说法去做的幽闭之例,亦纷陈其异。
《尚书正义》是这么说的:“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是宫刑为淫刑也。。。
妇人幽闭,闭于宫使不得出也。。。大隋开皇年间,男子始除宫刑,妇人犹
闭于宫。”把幽闭看作是把女子关在深墙大院里不让外出的一种刑罚。历史
上,把妇女深锁内院、幽禁终身的事例很多。比如,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
吕后罗织了种种罪名,打入冷宫。这种打入冷宫的做法,就是受了“幽闭”
之刑的启发。至于妒妇把丫鬟、小妾锁入黑房,饿上几天,甚至活活饿死的
事情,古籍中亦多有记载。
第二种说法和做法也是从“幽闭”两个字的意思联想而来,以为这是把
妇女的阴部缝闭起来的一种刑罚。褚人获《坚瓠集》里有不少“妒妇”虐待
婢媪、乱施刑罚的记载。如“捣蒜纳婢阴内,而以绳闭之”,“以锥钻其阴
而锁之,弃钥匙于井”等,便是人所想象中的幽闭之刑。荒淫的主子老爷奸
污婢?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