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而锁之,弃钥匙于井”等,便是人所想象中的幽闭之刑。荒淫的主子老爷奸
污婢温,残暴妒忌的主子婆则动之以酷刑,真是“悠悠苍天,曷此有极”了!
但又有第三种观点。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里说:“从周到汉,有一
种施于男子的‘宫刑’,也叫‘腐刑’,次于‘大辟’一等。对于女性就叫
‘幽闭’,向来不大有人提起那方法,但总之是决非将她关起来,或者将它
缝起来。近时好像被我查出一点大概来了,那办法的凶恶、妥当,而又合乎
解剖学,真使我不得不吃惊。。”但这办法是怎样的,作者没有说。有人从
褚人获《坚瓠续集》卷四“妇人幽闭”条里得到了一点启发。此条引明朝王
兆云作的《碣石剩谈》说:“妇人椓窍,椓字出《吕刑》,似与《舜典》‘宫
刑’相同,男子去势,妇人幽闭是也。昔遇刑部员外许公,因言宫刑。许曰:
‘五刑除大辟外,其四皆侵损其身,而身犹得以自便,亲属相聚也。况妇人
课罪,每轻宥于男子,若以幽闭禁其终身,则反苦毒于男子矣。椓窍之法,
用木槌击妇人胸腹,即有一物坠而掩闭其牝户,只能便溺,而人道永废矣。
是幽闭之说也。’”研究者认为,“有一物坠而掩闭其牝户(阴道)”的“物”,
就是子宫,“幽闭”是人工造成的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是子宫韧带松弛的结
果,生育过多而又劳动过重的妇女,往往得此症。荼毒生灵的“椓窍之法”
是从这些病人身上,或是从制服牲口的办法里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出来
的。但怎样槌击妇人胸腹,使子宫脱垂,也是难以定论的问题。
王夫之在《识少录》里提出了第四种看法。他认为,“传谓:‘男子去
势,女子幽闭,皆不知幽闭之义。’今得知,乃是于牝剔去其筋,如制马豕
之类,使欲心消灭。国初用此,而女往往多死,故不可行也”。就是说,女
子的幽闭是挖去生殖器官,“使欲心消灭”。但在古代不太先进的医学条件
下,这种刑罚确实是残酷非常,受刑的女子往往死于非命。
椓,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用作动词,有“敲打”、“槌击”之义;一个
是用作名词,表示宫刑的意思。古代皇宫里的太监,都是阉割过的,所以也
用“椓”来称呼。《诗经·大雅·召旻》有这么一句诗:“昏、椓靡共”,
郑玄笺注曰:“昏、椓皆奄人也”,奄人即“阉人”、太监的意思。孔颖达
作疏曰:“此椓毁其阴,即割势是也。”椓字是槌击的意思,怎么解释成“割”
了呢?原来,割势与椓阴的目的一样,都是要使人丧失生育能力(见《尚书·吕
刑正义》)。椓字既然用作“敲击”、“槌打”,有人就认为,女子的“幽
闭”就是用木槌敲打女犯的阴部,使它碎烂,就像板结、连结到了一块的样
子,所以叫“幽闭”。而阴部既已破损不堪,当然也就丧失生育能力了。这
是第五种看法。
“幽闭”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覆灭,早就不存在
了。但它既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悬而未解的“谜”,却也值得人们去探索、
去研究。
(来生)
宫怨篇
西施的归宿如何?
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写过不少剧本,最有影响的是《浣纱记》,讲的
是春秋末期吴越交战的故事,以西施与范蠡的爱情作为全剧的线索。剧情是
这样的:
越国大夫范蠡在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出访民间。来到诸暨苎萝山下若
耶溪,遇见正在浣纱的西施,被她的天姿国色所倾倒。就以溪水之纱相订白
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
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他和西施的婚
事就耽搁了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
后,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献的美人计。
西施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虽然不愿意充当“美人计”的主角,也只得
自叹薄命,同意去吴国。夫差一见,果然大喜,宠爱无比。他自以为打败了
越国,天下无敌,更没有把越国放在心里。最后,吴国终于被越国灭掉。勾
践正要论功行赏,范蠡却不愿做官,接了西施,泛舟湖上,改名隐居去了。
剧本所讲的故事,有些情节是虚构的,而西施和范蠡却实有其人。范蠡
是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大夫,曾助越王
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他给越国另一大夫文种的
信中说:“飞鸟打光了,再好的弓箭也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
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劝文种赶
快离开越王。他自己也隐姓埋名出走,先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后到陶(今
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西施是春秋末越国苎萝(今浙
江诸暨南)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但是,
对西施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西施后来被投水杀身,这种说法最
早见记载的是《墨子·亲土》篇,其中说:“西施之沈,其美也。”(“沉”,
古作“沈”。)这句话的意思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
丽。《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
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是说,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进皮袋沉到
江里去了。《吴越春秋》是叙述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无余至勾践的史事。
但它比《墨子》一书要晚出好几百年,而它所记载西施的死反比《墨子》详
细,可能出自民间传闻。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
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五绝,第五首是:响屧廊中金
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
说起西施和范蠡有什么关系。还有一种说法,《越绝书》是这样记载的:“吴
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绝书》是东汉袁康所撰,记吴
越两国史迹及范蠡等人的活动,多采传闻异说。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
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
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
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姓氏书辨证》卷三中也说,范蠡到了齐国以后,
自号鸱夷子。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
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偕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
托对他们的同情。梁辰鱼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浣纱记》。
新出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苎萝
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
蠡偕人五湖。”并没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传说,大概也是愿意她有一个完美
的归宿吧。
《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但没有讲起西
施,更不用说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是司马迁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记载,没有
听到这方面的传说,还是司马迁特意不写进去,今天就无从知道了。因此一
代佳人西施的结局众说纷坛。是被沉于水,或者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或者
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个谜尚待进一步探索。
(王福康)
王昭君为何出塞?
作为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虽在《汉书·匈奴传》和《后
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有所记载,但是,对于她为何出塞匈奴,历来众
说纷坛,贬褒不一。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时
人也称她为明君和明妃。据传,她是齐国王襄的女儿,竟宁元年(公元前33
年),她年方17,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深
居后宫的官女们,为了能被皇上幸召,总想把自己画得美点。所以,她们不
惜重金贿赂画工。
王昭君初入宫廷,一来不懂这些规矩,所以没有备下这笔贿金;二来自
恃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当画到王昭君的眼睛时,便启
口说:“这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睛,真是一点千金呀!”昭君对毛的暗示
虽心领神会,但她并没有买他的账,相反讽讥了他几句便离去了。毛延寿见
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点到了她的脸上。就是这
么一点,竟让王昭君在掖庭里苦守了不知多少时光。
这时,恰好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娶汉人女子为妻。元帝正苦于无法
抵御匈奴的侵犯,见到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娶,觉得正是开展政治和亲外交的
好时机,于是便赐给他五名宫女。王昭君久居深宫,面见圣上无望,积怨甚
深,听说匈奴前来求亲联姻,便主动要求离汉宫去匈奴。汉元帝只知她缺少
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
到了呼韩邪单于临别的那天,汉元帝见王昭君丰容盛饰,光明汉宫。顾
影徘徊,竦动左右,不禁大吃一惊。他本想把她留下,可是怕失信于人,只
好忍痛割爱,让王昭君出塞和亲。据传,汉元帝由此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
遂有杀毛延寿等画工之说。
王昭君到了匈奴,生儿育女,尽了贤妻良母之责。可是好景不长。没几
年,呼韩邪单于驾崩。其前阏氏之子继位。根据匈奴习俗,王昭君要嫁给他
为妻。昭君不从,上书汉朝要求回汉官。此时元帝己死,成帝即位,成帝敕
令她从胡俗,昭君无可奈何,又成了后单于阏氏。据传,王昭君积愁太深,
最后服药而死。
据传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墓地在今归化城南30 里处。北方秋冬草木
枯落,王昭君墓旁树木皆青,方向朝南。杜甫诗有“独留青冢向黄昏”之句,
后传为“青冢”。
从上面记传的情况看,王昭君为何出塞应这样解释:王昭君因自傲,未
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被丑化。美貌的昭君因此得不到皇上的宠爱。她久留
宫中实在无聊,于是自请去匈奴。经汉元帝同意,便出塞去和亲了。
历史上也有人认为,王昭君所以出塞,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据传,
竟宁元年,王昭君以良家女被选入宫中。宫庭画工毛延寿见其貌美非凡,生
怕已经沉恋于女色的汉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误国,于是在画王昭君肖像时,有
意把她丑化了。汉元帝未能察觉。后来呼韩邪入朝要娶汉人女子为妻,汉元
帝原想以丑送人,结果误将王昭君送了出去。当见到昭君其真面目后,曾想
反悔。无奈君主出言,驷马难追。于是,只得忍痛割爱了。
历史上一些文人认为毛延寿此举实在高明。汉元帝好色,如果不把王昭
君送出去,她有朝一日得宠。就会变为妲已式的人物,到时误国殃民,后患
无穷。有诗道:“延寿丹青本诳君,和亲犹未敛胡尘。穹卢自恨嫔戎主,泉
壤相逢愧汉臣。玉骨已消青冢底,香魂犹绕黑河滨。愁云晴锁天山路,野花
闲花也怨春。”在这里,毛延寿成了“忠臣唯有毛延寿,能送名妃出宫门”
的大好人了。
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汉
书·匈奴传》载:“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
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立雕陶莫皋为复株絫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
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新都侯王莽秉政,乃风单于,“令
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昭君出塞和亲,在
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这说明政治联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是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用妇人去安邦息事,实在
是有伤国体。有诗说:“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胡尘。边塞未安嫔侮
虏,朝廷何事拜功臣?朝云鹤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十里东风青冢道,
落花犹似汉宫春。”汉朝当时外戚宦官当权,王昭君出塞“为救苍生离水火,
甘教薄命葬烟尘”,这与当时的汉奸李陵、卫律相比较,功罪忠奸、是非曲
直一目了然。
王昭君为何出塞虽众说纷坛,但她作为我国古代?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