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甘教薄命葬烟尘”,这与当时的汉奸李陵、卫律相比较,功罪忠奸、是非曲
直一目了然。
王昭君为何出塞虽众说纷坛,但她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故
事流传至今,谁也不会有不同意见。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
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对王昭君一生的高度
概括了。
(吴进森)
貂蝉是吕布之妻吗?
王昭君、西施、貂蝉和杨贵妃“四大美人”中,要数貂蝉最迷人,因为
她竟使英雄豪杰为之神魂颠倒。也数她最不可捉摸,因为人们至今还不清楚
她的真面目。比较接近的说法,似有以下四种。
一说她是王允的歌妓。王允,东汉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子师。
初为郡吏,灵帝时,任豫州刺史,献帝即位任司徒。王允为了剪除董卓,想
用美人计来达到目的。可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因此常常闷闷不乐。
歌妓貂蝉为了使王允开心,每每使劲歌舞,但也无济于事。后来,王允对她
说明了其中情由,并要求她助一臂之力。貂蝉知情后,表示愿为王允效劳。
她按王允连环计的要求,以她的姿色挑起了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最后,
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为王允排除异己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事成后,貂蝉
在花园里为王允祈祷拜月,时值有一片彩云遮月。王允见之曰:“貂蝉美色
使月亮躲到云后面去了。”据此,后人都传说貂蝉有“闭月”之容。
一说她是董卓的婢女。董卓,东汉陇西临桃(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
本为凉州豪强,灵帝时,任并州牧。昭宁元年(198 年)率兵入洛阳,废少
帝,立献帝,专断朝政,曹操与袁绍等起兵反对,他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
太师,后来为吕布所杀。据《后汉书·吕布传》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
为父子,甚爱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
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这段记载,就是平常传说
的凤仪亭掷戟之事。可见,貂蝉是与吕布情通的董卓婢女。一说她是吕布之
妻。吕布,东汉末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人,字奉先。初从并州刺
史丁原,继杀原归董卓,又与王允合谋杀董卓,后任奋威将军,封温侯。最
后为曹操所擒杀。吕布之妻,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载:“布
见备甚敬之,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从这段记载来
看,吕布的妻子是随军生活的。上书又载:“建安(汉献帝年号)元年六月,
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阁外,同声大呼,
布不知反将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
又载:“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曹操)粮道,布妻谓曰:
‘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在蹉跌,将军当
于何自立乎?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须顾
妾也’。布得妻言,愁闷不能自决”。这里记述的这位科头袒衣的妇人,应
是吕布之妻貂蝉。
还有一说她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据《三国志·关云长传》注引《蜀
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布于下邳。云长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
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
云长心不自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宜禄的妻子是很有姿色的。另外,
因为关羽原先想娶其为妻的,可是因为曹操“自留之”,因此引起关羽的妒
恨。关羽毕竟是个烈性子,他火冒三丈,一刀便把秦宜禄的妻子给杀了。元
人杂剧《关公月下斩貂蝉》就是以此事附会而成。因此,秦宜禄之妻也成了
传说中的貂蝉。
四大美人各人都因其有姿色而得宠于一时,但是她们都处在统治者争斗
的锋芒上,因此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的死,都不是寿终正寝。貂
蝉也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命之说。
貂蝉的结局如何呢?貂蝉作为王允为剪除董卓的连环计中的美人,她正
好是政治权势斗争中的一个风云人物,处于这样地位的人,用“危在旦夕”
这个词是不会过分的。如果说貂蝉是董卓婢女,且与吕布情通已被董卓发现,
那么她也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董卓既能对吕布掷戟,当然也会对侍婢飞刀。
因此,貂蝉的性命迟早是难保的。若以吕布之妻作貂蝉推之,她过的是危险
的军营生活,最后也是香消玉殒。若以貂蝉是秦宜禄之妻推之,她引起了曹
操和关羽不和,被关羽一刀结果了性命,成了屈死的刀下之鬼。
(吴进森)
杨贵妃有没有亡命日本?
杨贵妃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多少
骚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他们或吟诗填词,或著文立说,其间有讥讽、有同情,
褒扬贬抑,不一而足,堪称洋洋大观。
然而,她的最终结局如何呢。1984 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5 期,张廉
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杨贵妃在马嵬驿没有被缢死,而是由
陈玄礼、高力士合谋,以替身法,使她逃出虎口,继而东渡日本,在东邻友
国寿终正寝。译文如下:“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
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
因之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
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漂泊,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津。”
译文不仅说杨贵妃未死,而且还称:“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
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
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
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杨贵妃究竟缢死于马嵬驿还是东渡日本久津终其天年?根据我国历来史
籍记载。答案都为前者。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记载说:“玄宗幸蜀,
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勒一只,相传
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
的一座佛堂梨树下,确凿无疑,而且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
导致一位老婆婆借此大发其财。此后,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以及
清人岑建功所辑的《旧唐书逸文》,都说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所
记载的无甚异词。《资治通鉴》博采众家之说,记载得较为详细:马嵬驿前,
护驾的三军将士诛杀了奸佞杨国忠之后,仍然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
令,还是无效,便要高力士问陈玄礼,原因何在?陈玄礼说:“国忠谋反,
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玄宗听后,起初不肯割爱,“倚杖俯
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
速决!’但唐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这时就连高力
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己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
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唐玄宗见高力士
也站在三军将士一边,知道事已难回,只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
之”。并且“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视之”。这样才使三军将士“始整部
伍为行计”。
正典史籍是这样记载,稗史、传奇也如此。元和元年(806 年)冬,白
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夫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
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感慨异常,王质夫建议白居易以此为
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
是位史学家,他虽然把《长恨歌传》作为传奇来写,但文中所述仍是史实。
在写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一节时,他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死后,“左右之
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
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俎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例如,日本当
代著名作家、汉学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
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 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
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是书最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翻译
出版。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
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之前的态度。录之如下:
当高力士奉命来到杨贵妃的住所,他对她说:
“您最后的时刻到了!”
“杨家一门被陈玄礼杀了的事,我刚才已经听说了,陈玄礼是以清廉闻
名的武人,平日时常进谏陛下,他没有错,贵妃我比谁都清楚。”
贵妃道。
正因为如此,当高力士把杨贵妃引进佛堂,这个老宦官几乎没有用什么
力气,就把杨贵妃缢死了,了结了她38 岁的一生。
然而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而最终当了女道士。如20 年代
末期,俞平伯在《小说月报》第二十卷二号上发表的《及
的传疑》一文,认为杨贵妃并不死于马鬼坡,死于马前的“峨眉”是另外一
个人,很可能是用了掉包之计。因为玄宗回朝,改葬贵妃,但是“马鬼坡下
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没有找到贵妃尸首,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
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杨贵妃尚在人间,所
谓“贵妃居海上仙山”者,无非是一段曲笔。俞氏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
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也就
是说杨贵妃当了娼女。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解放后,
俞氏坚持这观点。近年来周煦良在《晋阳学刊》撰文《恨在哪里?》
(1981 年第6 期)进一步阐述了俞氏的观点。
杨贵妃是死于马嵬驿,还是逃出当了女道士,抑或东渡日本?看来解开
此谜,还需要中日两国学者的共同努力。
(树杨)
梅妃有无其人?
梅妃是个广为流传的人物,尤其是她的诗《楼东赋》、《一斛珠》,更
是为后人所传诵。
蔡东藩的《唐史演义》说,唐明皇:“命高力士出使江南,搜访美女。
力士沿途考察,少有当意,辗转至闽中莆田县,方得了一个丽姝,急忙选归。
这丽姝叫作江采苹,父名仲逊,家世业医,采苹生年九岁,能诵《二南》,
且语父道:‘我虽女子,当以此诗为志。’及年将及笄,更出落得丰神楚楚,
秀骨姗姗;更兼文艺优长,能诗善赋,一经选入,大见宠幸。”“玄宗因她
所好,戏称她为梅妃。妃尝撰萧、兰、梨园、梅花、风笛、玻盂、剪刀、绮
窗入赋,无不工妙。”后杨玉环入宫,唐明皇贪新厌旧,沉湎女色,梅妃失
宠独处上阳东宫。她郁郁不欢,乃作《楼东赋》,赋云:“玉槛尘生,凤奁
香殓。懒蝉鬓之巧梳,闲楼衣之轻缘,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漂
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扬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
楼上黄昏兮,听风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
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
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
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
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
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悉吟未之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
于楼东。”玄宗读罢,想起旧情,深为怅然,遂取出珍珠一斛,暗地里托人
送给梅妃。
梅妃不受,又写了七绝《一斛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
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蔡东藩撰写这段稗史轶闻所根据
的是唐曹邺的《梅妃传》,此传载:梅妃姓江名采苹,莆田人,唐开元中(713
—741 年)被选入宫,大见宠幸。性不喜铅华,淡妆雅眼,而自然明秀。能
作惊鸿舞,尤长诗赋,癖爱梅花,明皇戏呼为“梅精”,号为“梅妃”。后
杨玉环入宫封贵妃,迁梅妃居上阳东宫,乃作《楼东赋》,上尝思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