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杨玉环入宫封贵妃,迁梅妃居上阳东宫,乃作《楼东赋》,上尝思念,封贡
珠一斛密赐之,她赋诗辞谢,上命乐府度以新声,赐曲名《一斛珠》。安禄
山乱,长安城破,她死于兵。乱平,明皇自蜀归,求得妃画像,亲题七绝一
首。后得妃尸于温泉池畔梅树下,肋有刀痕,乃命以妃礼改葬。
可是梅妃到底有无其人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梅妃故里在现在的福建省莆
田县黄石乡江东村。今村犹有江姓族,当地建有她的庙宇——“浦口宫”,
是乡人为纪念她而建的古建筑物。民间流传说,江采苹自幼貌丑,是个放鸭
女子,选官到乡时,她不及躲藏惊倒在地,而爬起来时,容貌竞赛过西施,
故被选中。乡人称她为“江东妃”。此说与曹邺所描述的梅妃是个能诗善文
的女子相去甚远。
从地理演变上来看,莆田地处沿海,它在古代原为兴化湾的一部分,后
因兴化湾海水后退,海岸上升,加上木兰溪、延寿溪、荻芦溪等泥沙的冲积
而成,最初名曰“蒲田”,在古时县境内多水,菖蒲繁盛,后因筑堤围田,
才去水旁为“莆”,改为“莆田”。旧志载本县在梁陈时代(公元六世纪),
海潮涨时还可以涌到城南南山麓广化寺前,西门外之泗华陂前和黄石东北的
大龟屿附近。所以唐明皇在位的时候(685—762),江东村这个地方可能还
不曾存在。
据史料分析,有关梅妃事迹《旧唐书》、《新唐书》均不载,只见于《开
元天宝遗事》、宋邑人李俊甫《莆阳比事》著录、刘克庄亦有咏《梅妃》诗。
新、旧唐书中也没有高力士使闽的记载,而曹邺的《梅妃传》中却说:
“高力士使闽粤,选归侍明皇。”蔡东藩在撰写梅妃故事时,遇到正史和稗
史的记载有出入,而又难以抉择,则取存疑或折衷的方法,并加注曰:“是
回叙梅妃事,副本据曹邺《梅妃传》,所称汉邸,考诸唐宗室诸王传中,当
时无封汉王者,或谓即广汉王褕,未知孰是。”鲁迅先生曾对《梅妃传》加
以考证,认为江采苹系虚构的人物。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梅妃传》
归之“宋之志怪及传奇文”之类。他说:“《海山记》已见于《青琐高议》
中,自是北宋人作,余当亦同,今本有题唐韩侂撰者,明人妄增之。帝王纵
恣,世人所不欲遭而所乐道,唐人喜言明皇,宋则益以隋炀,明罗贯中复撰
集为《隋唐志传》,清褚人获又增改以为《隋唐演义》。《梅妃传》一卷亦
无撰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
谓为江氏名采苹,入宫因太真妒复见放,值禄山之乱,死于兵。有跋,略谓
传是大中二年所写,在万卷朱遵度家,今惟叶少蕴与予得之;末不署名,盖
亦即撰本文者,自云宋叶梦得同时,则南渡前后之作矣。今本或题唐曹邺撰,
亦明人妄增之。”鲁迅先生认为此传是明代人随便加上的,正如刘大杰在《中
国文学发展史》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尚有无名氏之《梅妃传》一篇,写江
采苹(梅妃)与杨贵妃争宠见放的故事,无作者名。文中以杨、梅对称而同
情梅妃的遭遇,其不满杨贵妃专权之意自很明显。。。明人题为唐曹邺作,
不可信。”
1962 年冬,郭沫若同志途次莆田时,曾写了一首《途次莆田》的诗。诗
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
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看来,郭老对梅妃这个人物也是持谨慎的态度。
“梅妃”有无其人?一时尚难定论。
(薛世平)
花蕊夫人究竟是谁?
花蕊夫人,这个在历史上芳香四溢的名字和她的诗词作品,曾使一些人
为之倾倒。但是,历史上到底有几个花蕊夫人?这位花蕊夫人究竟生活在哪
个时代?她又有哪些遭际?这些问题令人扑朔迷离,模糊不清,至今仍然是
个谜。有的以为历史上有两位花蕊夫人,一位是前蜀主王建的妃子,姓徐,
号“小徐妃”,另号“慧妃”,后遭后唐庄宗所害。另一位花蕊夫人则是后
蜀主孟昶的妃子,姓费,青城人,工诗,曾仿王建赋宫词百首,蜀亡入宋,
有的则以为《花蕊夫人宫词》,是五代前蜀时的花蕊夫人所作,后蜀的花蕊
夫人,一说姓徐,一说姓费。有的则说连同蜀主盂昶被宋太祖一起被俘入汴
京的花蕊夫人姓徐,或者是姓费。据以上说法,历史上至少有两位花蕊夫人
了。而清代诗人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中,又出现了一位花蕊夫人。这位
花蕊夫人既不是前蜀王建之妃,亦非后蜀孟昶之妃,而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
子。她于南唐亡后,一并俘入宋官,后为晋王所杀。这就是说,纵观历史,
先后出现了三位花蕊夫人。而且,作官词百首者,又到底是出于哪位花蕊夫
人之手呢?一说是前蜀的花蕊夫人所作,一说是后蜀的花蕊夫人所作,未知
孰是。
依较多的说法看来,历史上的花蕊夫人,只有一位,那就是五代时后蜀
之主孟昶的妃子。明初学者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一书中说:“蜀主孟昶
纳徐匡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以其色。或以为姓费氏,则
误矣。”此说似乎比较可靠。首先是自五代时的前蜀,经后蜀孟昶到宋太祖
开国,历经已是50 多年;如果说花蕊夫人15 岁入宫为前蜀主王建之妃,那
么,宋太祖在俘虏她时,她已是70 左右的老妪了。宋太祖又图什么呢?而后
蜀主孟昶到宋太祖开国,仅距20 余年,那花蕊夫人虽说徐娘已半老,大约风
韵犹存的吧。再说,前蜀主王建,乃系屠夫和贩私盐出身,人称狡猾枭雄,
唐末时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升为禁军八都头之一。唐亡后不受梁命,才人
蜀称王。由此可见,王建纯属一介武夫,根本属不上文才之流。据说他的夫
人周氏,不但才貌平常,而且悍妒之甚。他后来虽然娶了大小徐妃那对姊妹
花,(人称江东“大小二乔”)但她们只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弄得民生
凋蔽,民怨沸腾,别无其他,只不过徒有其貌而已。所以从君主王建到大小
二妃,并无一字儿诗文留世。虽说前蜀时曾出现过像韦庄、杜光庭、李珣等
一批著名诗、词作家,这跟王建和他的妃子并无必然的联系。
自古蜀地素称富庶,孟昶据险于一隅之地,得以10 年无事,五谷丰登,
斗米三钱,成都仕女,不辨五谷,孟昶偃武修文,留连声色,赌酒吟诗,居
安忘危,淫冶无度。他当初最宠的妃子张太华,在畅游名胜青城山时,突遭
雷击身亡,孟昶于悲痛之中,将张太华葬于一观前的白杨树下,从此抑郁不
乐。后来,有人竟在埋葬张太华的青城山一带,找来了一个绝色娇娃。起初,
孟昶曾仔细地端详过她,说这女子“花容月貌,仿佛太华,而且秀外慧中”。
经了解,她还擅长文墨,试以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故而不久就册封
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原因是她酷爱牡丹、芙蓉。孟昶竟下谕在城墙
上遍植芙蓉,以讨她之欢心。故而成都又号“锦城”。这年的夏天,天气酷
热,于酒酣兴至之际,盂昶带着花蕊夫人来到摩诃池上洗浴,这孟昶看着花
蕊夫人那裸露的身躯,越看越爱,乃作词《洞仙歌》道:“冰肌玉骨,自清
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其情可谓笃矣。至宋师伐蜀,昶军败降,
孟昶被宋太祖所俘,封秦国公后第七天而亡。而宋太祖亦知花蕊夫人善诗、
词,于是召她即兴赋诗。花蕊夫人怀着对盂昶的刻骨怀念和别离之悲的沉痛
情感,在宋太祖面前,口占一绝道: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租听了,非但不恼怒,而且击节称赏,连声赞道:“卿真可谓是锦
心绣口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这位花蕊夫人的门第出身,但已看出其具有
较深的文化素养,不但她的即兴七绝流传不朽,可知宫词百首也是写于她手
(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十六)。况周颐在《蕙风词话》里说她才调冠时,
非寻常女子!花蕊夫人被俘在押解的途中。曾将即兴而作的《采桑子》词,
出于驿壁:“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为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还未来得及写出下阙,就匆匆被押解上路了。入宋后,据说是被宋太宗赵光
义射死于御园。
上述仅为管见,犹待有识之士继续探索。
(普庚)
李师师晚年何处去?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冠盖满京华的名妓,她的事迹虽然不见于经传,但在
平话野史里,却也够热闹的了。加上《水浒传》的作者说她和水泊梁山的招
安有密切关系,于是,成了徽宗宣和年间的一个风流人物。然而,李师师的
下落如何,有谁知道呢?
关于李师师的史事,宋人笔记多有记载,张端义《贵耳录》、张邦基《墨
庄漫录》还提到她附和风雅,曾和大词家周邦彦、晁冲之有来往,两人并有
诗词相赠。《青泥莲花记》称:“东京角妓李师师,住金线巷,色艺冠绝。
徽宗自政和后,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往来师师家,甚被宠呢。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此为东京城里这个风流天子的一大件丑事;李师
师权势倾中外,路人皆知,所以《瓮天脞语》有“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
潜入东京访李师师”等语。后来,宋徽宗赵佶干脆拉下遮盖的客商身份,公
然把她召进皇宫大内,册封为瀛国夫人或李明妃;可是,好景不长,未几,
赵佶因为金兵时而威逼,禅位给太子钦宗,自己躲进太乙宫,号称为道君教
主,李师师失去靠山,“废为庶人”,并被赶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靖
康之年,尚书省直取金银。奉圣旨:“赵元奴、李师师,曾经抵应倡优之家,
逐入籍没,如违并行军法”。(《三朝北盟会编》)也有说是她自知富有钱
财,难躲抄家,乘着金兵扰乱河北,“乃集前后所赐之钱,呈牒开封尹,愿
入官,助河北饷。”(《李师师外传》)无论是大抄家或自动缴纳,经过这
次大变动,李师师是一贫如洗了。不久,金兵第二次围攻汴京,并俘虏徽、
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多人北返,对李师师的下落,诸家记载说法大相门径。南
宋时佚名的《李师师外传》是叙述最为详尽的一篇,(邓广铭教授的《东京
梦华录注》称此篇“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作”),传中称金人破汴,主帅挞
懒索师师,云:“金主知其名,必欲生得之,”乃索之多日不得,张邦昌等
为踪迹之,以献金营。师师骂道:“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
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乃脱金管自刺其
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作者为此说:“然观其晚节,烈烈有侠士风;
不可谓非庸中佼佼者也”。清人黄廷鉴也赞誉李师师为国殉节事,“师师不
第色艺冠当时,观其后慷慨捐生一节,饶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贱,不
得与坠崖断臂之俦,争辉彤史也”。(《琳琅秘室丛书》)但后人对此多持
异议,鲁迅把这篇外传,辑录在《唐宋传奇集》,称之为传奇。剧作家宋之
的说:“外传的作者所写的是传奇,恐怕是感慨多于事实,作者大概是想借
李师师的忠义以讽世的”(《皇帝与妓女》)。这种说法,近世蔡东藩《宋
史通俗演义》、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均采纳之,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早在南宋,对李师师的下落何处,自有另一种文字,《青泥莲花记》说,
“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墨
庄漫录》亦称,“靖康间,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毯吹笛袁绹、武震辈,例
藉其家,李生流落来浙,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然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
这里李生就是指李师师,和《青泥莲花记》相异处,即流落地不一。前者指
在湖南,此处指是浙江。清初陈忱《水浒后传》或宗其说,称李师师在南宋
初期,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仍操旧业为生,“唱柳耆卿‘杨
柳外晓风残月’。”宋人平话《宣和遗事》亦同样有记述,唯添加了“后流
落湖湘间,为商人所得”。因而宋人刘子翚《汴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
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这个说法,
凄凄切切,充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苦味,很可能是时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