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进攻北京,西太后仓惶出逃,临行前夕,珍妃被西太后下令溺死在宁寿官外
的井中,年仅25 岁。
珍妃堕井溺死的真相到底如何?历来人们说法不一。
一说是因珍妃请求“皇上留京”,触怒了西太后,西太后遂下令将她扔
到井里。《景善日记》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记载说:“晨,老佛爷。。
匆匆装饰,穿一蓝布衣服,如乡间农妇。。。妃嫔等皆于三点半钟齐集,太
后先下一谕,此刻一人不令随行。珍妃向予太后反对者,此时亦随众来集,
胆敢进言于太后,谓皇帝应该留京。太后不发一言,立即大声谓太监曰:‘把
她扔到井里去!’皇帝哀痛已极,跪下恳求。太后怒曰:‘起来,这不是讲
情的时候,让她就死罢,好惩戒那些不孝的孩子们,并叫那些鸱枭,看看他
到羽毛丰满的时候,就啄他母的眼睛。’李莲英等遂将珍妃推于宁寿官外之
大井中。皇帝怨愤已极,至于战栗。”《庚子国变记》)景善是后党分子、
顽固派载澜之师,时任内务府大臣。事情发生的当天正好在宫内入值,所记
当为信实可靠。类似的说法还有,许指严《十叶野闻》的记载比《景善日记》
还要具体详细,但稍有不同。许文说:西太后“召帝与妃嫔齐集,将行,珍
妃昂然进曰:‘皇帝一国之主,宜以社稷为重,太后可避难,皇帝不可不留
京。’太后怒甚,视之以目,忽厉声顾命内监曰:‘可沉彼于井中。’内监
即取毡裹妃,欲持去,皇帝哀痛已极,长跪恳求,谓彼年幼无知,幸太后恕
其生命。此时太后怒不可遏,曰:‘速起勿言,此时尚暇讲情理乎?彼必求
死,不死反负彼。天下不孝之人当知所戒,不见夫鸱鸮乎,养得羽毛丰满即
啄其母之眼,不杀何待?’盖此语明斥光绪帝戊戌之事也。”黄濬在《花随
人圣盦摭忆》中也说:“盖妃之死,全在‘帝当留京’一言,此语含义至多,
故后必死之也。”黄还不无惋惜地说:“妃之死,自在发言不择时”。但又
说:“然尔时戎马崩腾,间不容发,妃若不言,又安可得也。”
但是也有人说珍妃并未讲过“皇上留京”一语,珍妃堕井是西太后用封
建的贞节观,诱逼所致。《控鹤珍闻》说:“太后又曰:‘予亦不欲挈之行,
途中见之生恨,若留此,则拳众如蚁,彼年尚韶稚,倘遭污,莫如死之为
愈。’。。内监知太后意已决,遂持毡推之宁寿官外大井中。”此外,《清
朝野史大观》、日本人中久喜周所著《西太后》以及前故宫博物院的有关珍
妃之死的调查材料也皆持这个说法。民国十九年五月,故宫博物院周刊为了
出版《珍妃专号》,曾就珍妃堕井溺死的真相调查了当年的旧宫监和宫女。
一位白姓宫女说:“入井前一夕,慈禧尚召妃朝见,谓现今江山已失大半,
皆汝所致,吾必令汝死。妃愤曰:‘随便办好了。’”一位旧宫监唐冠卿则
说:“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样。后曰:‘现在还成话吆?义和
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我
们娘儿们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后曰:‘不管
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
旋闻后呼玉桂(即崔玉贵),桂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
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儿下去,我才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
忽闻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怦然一响,想珍妃
已堕井矣!”白姓宫女曾侍候过珍妃,甲午战后被西太后逐出,珍妃之死虽
不尽知,然其言尚可参酌。而唐姓太监所讲“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很
可能就是前面《控鹤珍闻》中所讲的“倘遭污,莫如死”之类的话。这些回
忆都证实了一点,珍妃确实是西太后一手杀害的。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珍妃“行前未尝见过太后”,
光绪帝亦是“辛丑始知妃死的”。王照在《方家园杂咏并纪事》中说:“外
兵逼京,太后将奔,先命诸阉掷珍妃井中,诸阉皆不敢行,二总管崔玉贵(桂)
曰:‘都是拙小子,看我去’。于是玉贵拉珍妃赴井口,珍妃跪地,请求一
见老佛爷之面再死。玉贵曰:‘没那些说的。’一脚踢之入井,又上以石。
辛丑回銮后,上始知之,惟悬妃之旧帐于密室,不时徘徊帐前饮泣而已。”
崔玉贵是继安德海之后得宠的内监总管,又是李莲英入宫的推荐者,在内监
中辈分最高,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结合珍妃久被幽废的情况,这一说法也
很难说没有一点道理。
西太后杀死珍妃后,就挟持光绪帝西逃了。八国联军入城第二天,珍妃
的尸体由留宫内监从井中捞出,草草浅葬于京西田村。西太后回銮后,为了
钳制舆论,掩盖自己杀害珍妃的罪行,伪善地宣称珍妃因“随扈不及殉难宫
中”,并追封珍妃为恪顺皇贵妃。
珍妃不幸惨死的真相披露于世后,引起了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一批正
直的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如朱祖谋、李希圣、范肯堂、李岳瑞、恽薇孙等
人均曾托词寓讽。恽薇孙著名的《落叶词》就是描写珍妃之死的:“金井一
叶堕,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堂与断肠;
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在听到珍妃惨死的消息后,
无限悲恸,特作《落花》诗8 首,以示哀悼。继又作古宫词24 首,叙景仁宫
往事,由授读内廷直至珍妃被幽废堕井,可视为珍妃的小传。其词凄绝、哀
惋,备极沉痛,令人难以卒读。这些词章既是歌哭,也是对西太后暴逆无道
的抗议。
最后,还要提一下的,就是在清末少数野史笔记小说中还流传一种说法:
说西太后并非非要杀死珍妃不可,珍妃被害纯系“崔某之意”。如《清宫遗
闻》说:“推妃堕井乃内监崔某意。西后且云:‘予向言遭乱莫如死,非必
死珍妃,乃予一言,崔遽堕之井。予见崔,心辄怦怦动,因谪崔,调李莲英
为内监总管。’”这是西太后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故意嫁祸于人。我们只
要稍加思索,不难知道:崔玉贵纵然胆子再大,若无西太后严旨,无论如何
也不敢去杀死一个妃子。因此,这种说法是根本不可信的。
(谢俊美)
迷案篇
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最早见于《荀子·宥坐》,其文云: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
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
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
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
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
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荀子》的记载可谓有声有色,颇为生动,且是关于此事最早的材料,
故司马迁作《史记·孔子世家》便沿用此说,只是时间说得更为具体: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
政者少正卯。
荀子与司马迁的说法,似乎言之凿凿,故而有一定的影响,至今一些有
关孔子的著作仍采此说。但是对此有疑问者,也不为少,归纳起来,无非是
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怀疑论者认为孔子是主张“仁”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因此“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论语·颜渊》)可见孔子
是反对为政杀人的,怎么会掌权仅7 天就开杀戒呢?
其二,怀疑论者认为如果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这无论如何都是孔子一
生中的一件大事情,但是为什么“少正卯之事,《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
所不言”呢?人们知道,《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一部专门
辑录孔子及门人言行的书,对孔子的这件大事为什么只字不提?而子思是孔
子之孙,孟子又是受业于子思的弟子,他们距孔子自然比荀子近,但是他们
的著作《中庸》、《孟子》却都没有涉及此事,反而是距孔子少说也有250
年的荀子首次披露了孔子诛少正卯的整个事件,荀子的根据又是什么?
其三,怀疑论者认为,据记载,鲁定公十年(前500 年),齐侯与鲁侯
会于夹谷(今山东莱芜县境),当使上卿相礼,其时孔子正作司寇,鲁公因
其知礼,故使他越次而使之,“谓之摄相”,这里的“相”,“即傧相之相”。
《周礼》所谓接宾曰傧,诏礼曰相者,凡盟会坛站,必有一诏礼之官,而孔
子为之”。(清·毛奇龄《经问》)因为战国以前无“宰相”、“相国”之
称,故这里的“相”,绝非今言宰相之“相”。清·江永《乡党图考》也云:
“摄相乃是相礼”,而“相礼者,但襄一时之礼,与国政无涉也。。。《史
记》误以相为相国之相”。(清·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二)既然孔子仅仅
是曾经做过两国交往的礼相,而他的职位虽为司寇,却在季孙氏诸人之下,
根本没有诛杀大夫之权,怎么可能杀掉“鲁之闻人”少正卯呢?
其四,怀疑论者认为《史记》的记载存在着矛盾:《史记·卫康叔世家》
记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禄如鲁”,可见此时孔子已去鲁至卫,但俸
禄却同在鲁时一样。卫灵公三十八年就是鲁定公十三年(前497 年),定公
十三年孔子已经离开了鲁国。怎么会在第二年又去诛杀乱政的少正卯呢?此
四疑,给肯定论者出了难题,但怀疑论者往往感到缺乏过硬的文献资料作为
佐证,故仅仅是提出疑问或推测,也自有不能服人处。
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这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后来的许多学者往
往因为对这件事的不同看法而影响到对孔子其人及其思想的评价。
(管士光)
章怀太子李贤是怎么死的?
在陕西乾县,有座依傍着梁山、雄伟壮观的陵墓,充分显示了气度恢弘
的盛唐景象,它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在它的东南约3 公
里外,有一座陪葬墓——章怀太子李贤墓。令人奇怪的是,李贤墓与乾陵另
外两座陪葬墓——李贤的侄子懿德太子墓、侄女永泰公主墓相比,不仅规模
小,而且型制上也要低一级。
李贤,字明允,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他曾为《后汉书》作注,算得
上一位颇有一点名气的学者。然而这位章怀太子死后虽陪葬乾陵,生前却命
运坎坷——他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废黜了太子身分并下令杀害。但是,60 年
代初,郭沫若在凭吊李贤墓时,却即景赋诗道:“乾陵陪葬恩殊握,母爱深
浅莫漫猜。”意思是说,陪葬乾陵是莫大的恩典,不要随便猜疑武则天厚爱
儿子的感情。
郭老的诗力反成说,可谓神来之笔。大家知道,郭老是主张为武则天翻
案的。为此,他在1962 年创作了著名的历史剧《武则天》。但是,要为武则
天翻案,诸多不便之处,需有一个合理解释。
例如,据史书记载,李贤在其兄李弘死后,一度被立为太子,并受命监
国。他的才干博得了时人称誉和高宗褒奖。但此时,有个叫明崇俨的人,因
“左道”受到武后信任,他常说“太子不堪承嗣”云云。同时,宫中又传说
李贤是武后之姊韩国夫人生的。武后也一面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政范》、《孝
子传》送给李贤,一面“又数作书诮让之”,弄得李贤惶惶不安。为此,李
贤写过一首《黄台瓜辞》的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
再摘令瓜稀,三摘尤尚可,四摘抱梦归。”反映了他当时惴惴不安的心情,
他惟恐自己遭到其兄李弘那样的命运,因而暗示武后:不要杀光自己的儿子,
否则你也不会有好处的。后来,明崇俨被杀,武后怀疑是李贤指使人干的,
就借机把他废为庶人,迁往巴州。684 年武后当政后,即派酷吏丘神勣去巴
州杀害了李贤。李贤这样死于非命,大概也是郭老感到需要另作解释的问题
之一。
果然,郭老在《我怎样写(武则天)》一文中说:“太子贤之死,看来
别有原因,是史书上的一笔悬案。”对千余年来武后杀子一案,正式提出了
相反的说法。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后派丘神勣前往安置李贤的巴州,“风
使杀之”。郭老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新旧?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