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门。东华门卫士拒不开门,英宗大声呼曰:“吾太上皇也。”卫士确认是英
宗,遂打开大门。行至奉天门,英宗再次上前叱退守卫。政变人马几乎未受
阻挠,进入皇宫。第二天早朝,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宝座。这一次政变,史称
“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英宗重新上台后,改元天顺。他对失去帝位、软禁南宫8 年的生活耿耿
于怀,积恨难消,屡次下诏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 
神人共愤”。宣布废为郕王。
代宗在病中虽遭此巨变,身体却渐渐康复。不料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

日)癸丑,代宗竟死于宫中。代宗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史书记载下一, 
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
从《英宗实录》看,代宗之疾,日渐沉重,终于不治身亡。景泰七年(1456 
年)十二月癸亥,代宗因疾不起,遂罢朝贺。石亨至病榻前探视时,见帝病
沉重,即退出与太监曹吉祥谋变,以邀不世之功,从景泰七年十二月癸亥起
至代宗去世,《英宗实录》有近20 处记载代宗疾病状况。
对代宗之死,明代人多有忌讳。李贤《天顺日录》、杨瑄《复辟录》、
尹守衡《明史窃》仅记代宗“薨”,而不言何以“薨”。参看《英宗实录》, 
人们只能得出有疾而终的结论。
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资治通纪》及薛应旗《宪章录》亦不记代
宗死因,但记载了唐妃等殉葬事。
代宗死后,追谥为“戾王”,其生前所营造之昌平寿宫,令拆毁,转葬
于金山(一说西山),与殻渲罟鞣叵嗍簟S⒆诓⒋秃觳舾桑畲阱?br /> 嫔唐氏等殉葬。诸妃中仅一汪妃因曾被代宗所废而幸存。
民国时期,孟森在北京大学讲授明清史,说“郕王薨”并唐妃殉葬事, 
不述郕王死因。
从史书看,只有陆釴《病逸漫记》对代宗的死因作如是记:“景泰帝之
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代宗即位后,废英宗原立之皇太子朱见深,而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
皇太子,但朱见济在景泰四年死去。代宗卧病之时,群臣请建太子,代宗不
允,说:“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然十六日“南宫复辟”,十七日早
朝的竟是英宗! 
英宗能有复辟之日、乃代宗贻患而成。英宗以其自身的教训,决定反其
道而行之。二月十七日,代宗病已向愈,英宗为防止再次发生“复辟”、“夺
门”事件,命太监蒋安用帛将代宗活活勒死。为斩草除根,又赐红帛令唐妃
等殉葬。
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明宪宗朱见深复代宗帝号,谥景帝。
乾隆十四年(1769 年),清高宗弘历为景泰陵立碑题辞,题辞中说代宗
“子亦随死,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耳。”认为代宗系遇害身亡。
(华强) 
崇祯皇帝死于何地? 
崇祯甲申(1644 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等率领农民军进入北京,明朝
末代皇帝走投无路,只有以死了却一生。关于崇祯皇帝的死地,历来众说纷
纭,今列主要说法如下: 
一、计六奇《明季北略》
卷二十:“丁未五鼓,上御前殿,与二人手自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
遂散遣内员,手携王承恩,入内苑,人皆莫知。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
山之红阁也。亭新成,先帝为阅内操特建者。。。遂自经于亭下海棠树下, 
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 
二、赵士锦《甲申纪事》:“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 
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左手书‘天子’二字,身穿蓝袖道袍、红裤,一足

穿靴,一足靴脱,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 
三、李清《三垣笔记》:“上同二人登煤山顶望,逾时回乾清宫。日就
晡,上鱼服出宫门,两出两返,乃命酒,召后、贵人,良娣以下,按掖庭籍
属,被宠御者皆至,慷慨极酣,漏未下三刻,御所佩剑,曰:‘事至此,可
以死矣。’泣数行下。于是皇后先投缳,其余咸引决,稍顾望,辄手剑刃之。
时长平公主被剑断右臂,仆地未死。又唤内官王承恩着靴,带同内官数十人, 
绕城夺门不得,归,遂同承恩对缢煤山古树下”。
四、《中国名胜词典》:“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
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仓惶出逃,在煤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
自缢身死。” 
五、《明实录·崇祯实录》卷十七:“。。天且曙,仍回南宫,散遣内
员,携王承恩人内苑,登万岁山之寿皇亭。俄而上崩,太监王承恩亦自缢从
死焉。” 
六、《明史》卷三百九《流贼传》:“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 
鸣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
崩。”
七、《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九:“遂仍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
经。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对缢。”此外,夏燮《明通鉴》卷
九十,谈迁《国榷》卷一百、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四等均与此书记载相
同。
八、之江抱阳生辑《甲申朝事小纪》卷六:“乃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
皇亭,自经于北棂,一云灵寿亭。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面帝
缢殉。” 
九、宋起凤《稗说》卷四:”万岁山又名煤山,居禁城之北,。。建亭
于山麓之中,额曰万寿。地平坦,可以驰射,先朝列庙无有幸者,独思宗岁
常经临焉。上每御是地,辄遣禁军操演,以观其技。。。上宾天日即在万寿
亭中。” 
十、黄云眉《明史考证》第一册:“帝崩于万岁山。”“万岁山,金人
名琼花岛,元至元四年筑宫城,山适在禁中,遂赐今名。”显然,这是认为
崇祯自缢于今北海之白塔山了。
十一、《明亡述略》上:“丁未,内城陷,帝崩于西山。” 
十二、钱《甲申传信录》卷一:“上怆惧还宫,易袍履,与承恩走万
寿山,至巾帽局,自缢。大明大行皇帝于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夜子时。
龙驭上宾。”“九门提督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随驾入巾帽局自缢。”《胜
朝遗事》也有如是记载。
十三、俞平伯《崇祯吊死在哪里?》:“西方作家邓尼在《一代的伟人》
书中,如此记载明崇祯帝一事(笔者案:上言崇祯砍伤长平公主事):‘她
那精神错乱的父亲就北出宫廷爬上煤山,在那里又查看外国来的大炮,他又
给李自成写了血书,要求他不要压迫老百姓,不要再用那些不忠的官僚。然
后他自己就在管园人所在小屋里椽子上吊死了。’” 
总结上述,可见关于崇祯皇帝的死地有六说:自缢于煤山(或曰万岁山) 
之树下,自缢于山亭,自缢于今北海之白塔山,自缢于西山,白缢于巾帽局, 
自缢于管园人小屋。
据考:明末的万岁山就是煤山。崇祯帝吊死煤山比较可信,也合乎情理,

但到底是吊死在海棠树下、松树下、槐树下,还是亭子里?目前还不好下结
论。
(范沛潍) 
清太祖为何杀害同胞弟? 
1861 年(清成丰十一年)7 月,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怡亲王
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等称“赞襄政务王大臣”,受遗诏辅政。不久, 
慈禧与恭亲王奕发动北京政变,肃顺陈尸西市,载垣、端华赐死宗人,府。
这端华、肃顺系同胞兄弟,时人号“端三肃六”,他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
弟舒尔哈齐的八世孙。
有清一代,舒尔哈齐默默无闻,即使今人闲话清史,述及帝业肇起,也
惟知太祖而已。其实舒尔哈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与努尔哈赤一起奠
定了清朝300 年江山的基石,若说他是仅次于太祖的清帝国的缔造者,也并
非过誉。
努尔哈赤弟兄5 人,但称得上同胞手足的只有三弟舒尔哈齐、四弟雅尔
哈齐。1583 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当时努尔哈赤25 岁, 
舒尔哈齐20 岁,兄弟遽失护恃,明人谓为“孤雏”,十分可怜,辽东镇帅李
成梁觉得努尔哈赤父祖死不当辜,就让努尔哈赤继父祖领建州左卫都指挥, 
给还敕书、马匹,也未加留意。谁想努尔哈赤兄弟沉潜有心计,为报父祖亡
仇,生聚教训,秣马厉兵,不几年间,建州异军突起,不但令周围女真名酋
刮目相看,明朝和朝鲜也都知道有“奴速”兄弟二人多智习兵,其志不在小。
明朝人称努尔哈赤为奴儿哈赤,舒尔哈齐为速儿哈赤,故有“奴速”之称。
当时朝鲜政府得到情报说,努尔哈赤自称为王,其弟称船将,立志“报仇中
原”。明朝留心边事的人记述说,凡军机大事,努尔哈赤兄弟登高密议,决
定之后,雷厉风行,竟无一人了解内幕。以后努尔哈赤晋都督,加龙虎将军
勋衔,舒尔哈齐也被明廷授予都督崇阶,故在建州内部人称舒尔哈齐“二都
督”,到1611 年(万历三十九年)舒尔哈齐去世时,不仅统一了建州女真, 
而且灭掉了海西女真哈达、辉发二部。昔人曾三,“女直(即女真)兵满万, 
天下不能敌”。此时建州有精兵劲卒数万,鲸吞女真,虎视辽东,已成不制
之势,总之,在开创帝业的最艰苦的头30 年间,是努尔哈赤兄弟二人打的天
下,然而清代官修史书中,舒尔哈齐对清王朝的丰功伟绩却无从追寻,这实
在耐人寻味。
还是从舒尔哈齐之死谈起吧。据《清实录》所记,1611 年8 月19 日舒
尔哈齐“薨,年四十八岁”,但何以致死,丧仪如何,全不作交代,不免让
人疑窦丛生。当时明朝方面的记载则为:“奴酋忌其弟速儿哈赤兵强,计杀
之”(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奴儿哈赤杀其弟速儿哈赤,并其兵” 
(沈国元《皇明从信录》)。对这次骨肉相残的内幕,明代黄道周说得绘声
绘影:“酋疑弟二心,佯营壮第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于寝室,锒
铛之,注铁键其户,仅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弟有二名裨以勇闻,酋恨
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斩之。”(《博物典汇》)黄氏所云不可目为无
稽之谈。清人撰《满文老档》记舒尔哈齐事始起于1609 年(万历三十七年) 
3 月间,努尔哈赤以舒尔哈齐图谋出走自立尽夺其所属军民,又杀舒尔哈齐
一子及一僚属。两年后,舒尔哈齐死去。揣度当时情状,舒尔哈齐自有军兵,

不可能束手就擒。努尔哈赤用计囚禁,杀其亲信以震慑其族党,是意中之事。
舒尔哈齐以一代雄杰,纵非被戮而亡,亦会自毙于囚室。明人谓努尔哈赤杀
弟,并非诬传。今天史家即奉此说,认为舒尔哈齐为其兄囚杀。
坐实努尔哈赤杀弟之后,这桩疑案仍余波未平。努尔哈赤兄弟二人相依
为命,最为亲厚,为什么竟闹得同室操戈、骨肉相残?通常认为是权力之争
使然。舒尔哈齐与其兄同为明廷任命的管理建州女真的官员,二人又分别统
辖自己属下的兵马,若舒尔哈齐能屈身事兄,自然相安无事,而舒尔哈齐偏
偏又是桀骜难制的人,他虽不及其兄兵强马壮,但处处要分庭抗礼,兄弟之
间难免参商龃龉,裂痕日大。舒尔哈齐最后决心离兄出走,自树旗帜。在努
尔哈赤来说呢,当时强邻环伺,断不容在自己身边又立一敌国,由此而导致
努尔哈赤火并舒尔哈齐,近来又有新的解释,以为努尔哈赤兄弟之争,决不
单是权力的争夺,而是一场“叛明”和“拥明”的斗争,建州内部本有拥明
派的社会基础,明廷又扶持舒尔哈齐重建建州右卫以削弱勃兴中的努尔哈
赤。持这种看法者,还考得新设建州右卫治所黑扯木在辽宁铁岭东南。看来, 
清太祖杀弟疑案一时还难以完全澄清。
不管权力之争也罢,政见之争也罢,二者互相交织也罢,舒尔哈齐为其
兄有意诛除则是确定无疑的。舒尔哈齐生前有大功于清室而身后竟寂寥无
闻,清人所修官书虽不得不记其死,但又不敢明言其死事,国初诸王冤案后
被清帝昭雪者不乏其例,独不及舒尔哈齐,这些固然因为努尔哈赤的子孙们
不愿以杀弟恶名加之其祖,另一方面,在清人看来,努尔哈赤杀弟也是出于
维护帝业的目的,因此不能翻太祖手定铁案。舒尔哈齐之子济尔哈朗后以功
得封郑亲王,终清之世,工爵世袭罔替,即俗称“铁帽子王”也,这在一定
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对舒尔哈齐开创之功的酬答吧。
(郭成康) 
顺治皇帝有没有皈依空门? 
清世祖(1638…1661 年)爱新觉罗·福临,为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6 
岁即位,年号顺治。开始由皇叔父多尔衮代为摄政,至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后
亲政。先后灭南明福王、唐王、鲁王等政权。少年英武,虽亲政时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