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相反的说法。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后派丘神勣前往安置李贤的巴州,“风
使杀之”。郭老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新旧唐书《章怀太子传》中都没
有这四个字。而且,除了当事人以外,司马光或其他人怎么知道武后“风使
杀之”的?他认为,武后派丘神勣前往巴州,其实是想召李贤回京师,重新
起用。那么,是谁杀害了李贤呢?郭老根据唐人张(族鸟)的《朝野佥载》
推测说,李贤是死于中书令裴炎的阴谋。
但是,历史记载既没有提到武后曾准备召回并重新起用李贤,也没有提
到裴炎同李贤之死有关。因此,郭老的新说一出,学术界就提出了不同意见,
认为它悖于情理。武则天在嗣圣元年(684 年)二月初六废了中宗(李显,
武后第三个儿子),她要是真想重立李贤,为什么不虚位以待?反而在初七
把李旦(武后第四个儿子)立为皇帝,到初九才派丘神勣去巴州?裴炎如果
真有篡位的野心,为什么不去杀住在京城的李显、李旦和武后,却要舍近求
远去杀已废为庶人的李贤?
自从郭老提出怀疑后,李贤被谁所杀因此成了悬案。其实,即使这个怀
疑被否定了,也还有一个问题:武后为什么要杀李贤?迄今为止,主要有四
种说法。一是“谋反说”,即李贤因私藏兵器、蓄意谋反被杀。二是“母子
争权说”,这是说武则天想当皇帝,故而杀了李弘、李贤兄弟。三是“身世
说”,认为李贤之死与他生母是武后之姊韩国夫人有关。由于李贤不是武后
亲生子,所以武后对立他为太子,本来就很勉强,而当李贤知道自己的出生
秘密后,自然也就难免被废、被杀的命运。四是“遭谗说”,此说的根据除
了上述明崇俨的谗言外,更重要的证据是1972 年出土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志
铭》。它用汉武帝听信江充谗言杀害太子刘据、晋惠帝听信贾后谗言废掉愍
怀太子司马遹、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杀害申生的典故,暗示李贤是遭谗言构
陷而被杀的。
章怀太子究竟死于何人之手?如果死于武后之手,那么她为什么要杀死
自己的儿子?看来一时还难以作定论。武则天在她的墓前立了一块“无字
碑”,意思是把她一生的事业功过,都付与后人评说。或许,武则天杀掉自
己儿子的原因及其是非曲直,这个谜也是她立“无字碑”,想交给后人评说
的内容之一吧?
(崔建国)
永泰公主之死与武则天有关吗?
唐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的第七
个女儿。她的墓在乾陵东南约3 里处,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这座墓虽然没
有乾陵雄伟,但还是气势不凡的。然而,这位李唐公主尽管出身华贵,却时
乖运蹇,芳龄17 就香消玉殒。究竟何故使她如此薄命呢?
据新旧《唐书》记载,唐大足年间(701 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
幸于武则天,他们恃宠独断政事,横行宫内。当时的皇太孙,也就是太子李
显的儿子李重润(懿德太子)对此愤愤不已,便与其妹永泰公主和妹夫武延
基(武则天的侄孙)等窃议:
“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因此触怒了武则天,致使新婚不到一年
的永泰公主与其夫武延基、
兄李重润,在九月壬申被武则天下令杀害。《资治通鉴》也说: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召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
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永泰公主
死于武则天之手,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家沿袭。而1960 年9 月出土的《永泰公
主墓志铭》却推倒了这桩已成定论的铁案。墓志铭提到永泰公主的死因时,
居然与史书记载迥然不同,说她:“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
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女娥梗?br /> 重碧烟而忽去。弄玉箫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
薨,春秋十有七。”这里“蛟”是蛟龙,喻男性,指武延基。“雄锷”是利
刃,因古名剑干将、莫邪有雌雄之分而谓。“鸾”是凤鸾,喻女性,指永泰
公主。“槐火”出自《庄子·外物》,谓阴阳错行的火焚烧大槐,此指武延
基被杀。“柏舟”出自《诗经·柏舟》,喻永泰公主守寡,“珠胎”喻女子
怀孕。“琼萼”即琼花,古时喻皇帝子孙。“双童”即二竖,此指病魔。这
段铭文的大意是说“武延基成为刀下之鬼之后,永泰公主为他守寡而孤独地
生活着。丈夫的事情虽未波及牵连她,但她也在九月初四由于怀孕患病而
死”。
《永泰公主墓志铭》的发现,使一些学者对永泰公主的死因提出了与旧
说不同的两种新的看法。一种看法以墓志铭作为根据,否定了旧史的记载,
认为永泰公主并未死于武则天之手,她的死是由于怀孕患病所致。另一种看
法则认为,根据墓志铭,永泰公主的死确与怀孕、生病有关,但是如果要说
永泰公主的死与李重润、武延基的事毫无联系,则不能令人相信。因为,史
书记载李重润、永泰公主和武延基被武则天杀害的“九月壬申”就是这一年
九月初三,它与墓志铭记永泰公主的死日“九月初四”,仅仅一天之差。因
此,不能就此否定史书关于武则天逼令自杀的说法。再者,《唐律》虽有“诸
妇人犯死罪怀孕当决者,听产后一百日乃行刑”的规定,但滥刑无度的武则
天,即使按《唐律》行事,也不等于对永泰公主免于处死。只是缓刑罢了。
这恐怕才是铭文中“槐火未移”的真正所指。何况武则天是完全可能不按《唐
律》行事的。因此,永泰公主缓刑才一天就突然死去,可能由于其夫被杀,
精神受打击而小产病亡,或者是服毒堕胎而死,也有可能是武则天采取其他
明的或暗的手段使她流产而丧生。所以,武则天的赐死是永泰公主身死的首
要原因,而怀孕患病则是次要原因。以上两说孰是孰非,尚需进一步考证研
究。
(崔建国)
杀害岳飞的元凶是谁?
绍兴十年(1140 年),宋军与金兵激战于顺昌、郾城等地,连获大捷。
两河义军纷起响应,金兵闻风丧胆。值此良机,岳飞上书急奏高宗赵构:“此
正是陛下中兴之时,乃金贼灭亡之日。”正当他拟挥师北进,恢复河朔,一
雪靖康之耻之际,却在一天内接到宋廷十二道金牌,严令大军班师。随之,
他本人也被召回临安,解除了兵权。岳飞的10 年抗金之功,顿时毁于一旦。
绍兴十一年(1141 年)十月,岳飞被秦桧等诬以谋反罪身入囹圄。同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金绍兴和议订立不过一月,他便被赵构赐死在大理寺狱
内。死讯传出,“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秦桧是
害死岳飞的元凶,是时人众口一词的结论。后来,通过小说、戏剧和长跪在
西湖岳庙前秦桧夫妻铁像的宣传影响,使这个说法成了不容更改的铁案。
然而,即使在当时,也有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岳飞死后一年,有人作
悼诗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矛头已经暗指赵构。宋亡
之后,关于这桩公案的争论纷起。明人高启写诗认为:“每忆上方谁请剑?
空嗟高庙自藏弓。”文征明的《满江红》中有这样的词句:“岂不念,中原
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
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明确地指出高宗赵构才是杀害岳飞
的元凶,秦桧只是帮凶而已。此说一出,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秦桧是金人的奸细,自然与抗金事业势不两立。岳飞在抗金的民族斗争
中作战最力,是金人的心腹之患。秦桧秉承主子的旨意,要害死岳飞是可以
理解的。令人费解的是赵构为什么要害死自己倚为军事支柱的岳飞呢?而且
宋太祖赵匡胤曾传下秘密誓约,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
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这条誓约在北宋历朝,执行得非常严格,赵构
何以敢违约破例?这在主张赵构是杀害岳飞元凶的学者中存在着分歧。
一说认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归”。高宗看到岳飞一心要“迎二圣”,
而徽、钦两帝回来,自己就当不成皇帝了。他害怕中原光复,因而杀了岳飞。
另一说则认为“迎二圣”并不是高宗要杀岳飞的原因。赵构杀岳飞,主
要原因是怕他久握重兵,跋扈难制。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
不渝的家规。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
岳飞个性强,“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不容易和人合作。绍兴七
年(1137 年),他上书奏请高宗建储:“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同年,
他又因守母丧,未经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这两件事犯了
高宗的大忌。加之高宗有过在金营作人质,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
始终心存恐惧。他对战争前景有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兵
多、功高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因此一心求和,想当个安安
稳稳的太平皇帝。所以,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告讦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
迎合了赵构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和
议最力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
值得注意的是,有位台湾学者经过对《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国志》等史籍的考证研究,提出了一种新说法,
认为岳飞的死是由于高宗思母所致。原来高宗的生母韦氏太后,是徽宗的贤
妃,在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初一,与徽、钦二帝同被金人俘执北去。赵
构南渡初安,特别思念生母。尤其是其子赵专死后,更感到自己虽有天下,
但无父(徽宗死于绍兴五年)无子,处境悲凉。因此曾说:金人若将韦太后
送回,“余皆非所问也”。绍兴八年(1138 年),他又伤心地表示:“太后
春秋已高,朕朝夕思念,欲早相见,故不惮屈已,以冀和议之成者,此也。”
秦桧知道金人的和谈决策后,便利用赵构思母的心理,请求金人以放回韦太
后为条件,于绍兴十年(1141 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达成和议。此时,高宗又
对秦桧表示:“然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既无及矣,太后年逾六十,
日夜痛心!今虽与之立誓,当奏告天地宗庙社稷明言若归我太后,朕不惮屈
己与之和,如其不然,则此要盟,神固不听,朕亦不惮用兵也。”但是金人
怎会轻易释回韦太后?他们利用高宗思母心切,又以“释母”必先杀掉岳飞
来要挟。因此,赵构为一己私利,竟然下毒手害死了岳飞。(李安《宋高宗
“赐岳飞死于大理寺”考注——岳武穆真正死因》。原载《中国宪政》第3
卷9 期,见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刷的《宋史研究集》第4 辑)
如果真像这位台湾学者说的,为一老媪竟使岳飞这智勇冠世的一代名将
遭之横死,岂不惜哉!
(崔建国)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谁?
明成祖即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朱元璋死,手握重兵,雄踞北塞的朱棣
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经过3年多的兵戎相争
,终于推翻了自己侄儿建文帝朱允姡У耐持危辉径闪舜竺魍醭牡谌实邸K?br /> 的统治,对明王朝影响重大,为以后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这样一个在
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由于夺权上台,被正统思想浓厚的封建史学家们讥为
“赧颜人上”,斥为“燕贼篡位”,视为“叛逆”。有关各种传说不胫而走,
甚至他生母是谁,也众说各异,难以断言。
旧钞本《燕王令旨》说:“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
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明太宗实录》也说:“高皇
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王,次上,次周定王橚。”
《明史·成祖本纪》因之,云:“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
后。”从这些官方材料看,明成祖生母当属马皇后无疑。不过,有的学者认
为其中有篡改之词,不能信以为真(参见吴晗《明成祖生母考》)。
明人王世贞《二史考》说:“《皇明世系》谓太宗、周王为高皇后所生,
而懿文、秦、晋诸妃子。”郎瑛所见的《鲁府王牒》与此相同:“今鲁府所
刻玉牒,又以高后止生成祖与周王。”但他半信半疑,首先仍说明:“太祖
二十四子,生母五人。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