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较:治水时间、地点、方法和本人地位(皆为蜀国国君)相同,名字音同,
所以实际上是同一个。“冰”是不懂蜀地方言的司马迁对鳖灵的误记。同时,
因为秦烧天下书,鳖灵和蜀国人治水的功绩遂被掩盖和抹煞了。
这一意见提出后,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受到一些人的非议:无论从文献
资料还是从考古资料来看,李冰和鳖灵决非同一人;不仅时代不同,而且文
化类型也不同。对秦郡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历史功绩,2000 多年来,历代史书
记载明白无误,诗人骚客如是吟诵;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如1974 年在都江堰
发现的东汉李冰石像更证实了李冰的身份。石像铭文为“故蜀郡李府君讳
冰”,这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李冰是秦蜀郡守,而非蜀君鳖灵。石像冠服则更
能清楚地说明李冰的族属、国别和生活年代。从服式看,李冰着秦代深衣,
其特点为“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礼记》)西汉深衣与秦相似,稍短。
而到东汉晚期,深衣已罕见,襜褕代之而起。造像者并未让李冰着襜褕或西
汉深衣,说明他们了解李冰生活的年代。楚服、蜀服也与秦深衣迥然有别。
如李冰为春秋时蜀君鳖灵,则应着蜀服或楚服。由是足以说明李冰是秦蜀守,
而非鳖灵。鳖灵时期,经济比中原落后的蜀国既无需要也无可能修建如都江
堰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以有争论的《禹贡》成书的年代作为立论的主要依
据,其基础就是建筑在一片流沙上,而用《河渠书》说明李冰凿离堆是在秦
灭蜀之前则更属推论,众所周知,它并不完全是按时间顺序记事的。至于说
李冰没有载入《秦本纪》就不是秦蜀守,甚至连存在都成了问题,这更是危
险的推理。秦自商鞅变法立郡县直至秦亡,三四十郡、一百余年,郡守总数
当不下数百,区区《秦本纪》岂能备载?如果认为《秦本纪》里没有的就不
是秦守,那么,岂不是说有大量出土或传世的秦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许多未
见载于《秦本纪》的郡守都不是秦郡守吗?如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铜戈中
署名的蜀守武,据考证应为始皇二十六年蜀郡守,亦不见载于秦史,但却被
出土的秦兵器刻铭所证实了。同样,不能因为《秦本纪》中没有李冰,就说
他不是秦蜀守。
近又有人根据扬雄《蜀王本纪》关于“亡者李冰过天彭阙”的记载,对
李冰身世提出一种新见解:“李冰可能是从秦国被押到边地服役的逃亡者,
也许还是被派到蜀郡服兵役之人,因为受不了残酷的压迫而逃到今灌县城北
浅山(古名天彭阙),发现凿山引水已有的沟渠,既可改善川西平原的灌溉,
又可减轻岷江两岸的洪水灾害,遂组织当地群众开凿宝瓶口,因而得到群众
的拥护和秦王的赦免并被任命为郡守,在其任内逐步把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善
起来。司马迁和后来的史家没有说他是“亡者”,可能是“为尊者讳”的缘
故。
关于李冰的身分问题,由于历史记载过于简略,且其中信史和传说、神
话交织混杂,所以学术界至今仍是见仁见智,看法和见解不尽相同,讨论仍
在进行之中。
(史岩)
陈寿“索米”,真乎?伪乎?
关于陈寿“索米”一说,是由《晋书·陈寿传》的记载而引起的。据《晋
书·陈寿传》载:“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云:‘可觅千斛
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议者以此少之。”
陈寿,晋人,《三国志》之作者也。而丁仪、丁廙的父亲丁冲,和曹操
是好朋友。正当汉献帝被李傕、郭汜的内乱搞得走投无路之时,丁冲给曹操
写信说:“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此其时也!”曹操得信后,当即带
兵将献帝迎到许昌,从而造成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曹操以此想报答
丁冲,不料丁冲却“醉烂肠,死”了。于是曹操便格外器重丁仪、丁廙两兄
弟。可见丁家父子是有资格在《魏书》中书上一笔的。只因他们不肯给陈寿
“千斛米”的赞助,陈寿才不为立传,只在建安七子传的末尾用“亦有文采”
一笔带过。
唐宋以来的学者,对这一记载有相信的,有怀疑的,也有否定的。
唐代的刘允济、刘知几,宋代的陈振孙皆信其有。刘知几《史通·曲笔》
云:“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立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三国志》中说:“乞米作佳传,。。难乎免物议矣。”
《历史研究》1990 年第4 期发表的方侍铭先生的《曹操与“白波贼”对东汉
政权的争夺》一文中,重新肯定了陈寿索米之说。该文说,王沈站在曹丕方
面,他所编撰的《魏书》对丁仪、丁廙弟“当然不可能反映真实情况,陈寿
所说的‘为尊公作佳传’,应该即是针对王沈《魏书》而发的”。按“佳传”
的反面应是“丑传”。因此,陈寿向二丁之子索米的条件是将王沈《魏书》
中丁仪、丁廙“丑传”改为“佳传”。“由于索米不遂,陈寿《三国志》的
《魏志》不但不为丁氏兄弟作‘佳传’,而且对其父丁冲的功绩也一笔抹杀。
此论的证据有以下两条:(1)袁宏《后汉纪》卷二八载:“侍中杨琦、黄门
侍郎丁冲、钟繇、尚书左丞鲁充、尚书郎韩斌与(李)傕杨奉、军吏杨帛谋
杀傕,会傕以他事诛帛,奉将所领归记。”而陈寿《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载:“(李)傕将杨奉与傕军吏宋果等谋杀傕,事泄,遂将兵叛傕。傕众叛,
稍衰弱。”这两条史料述同一事件,但在《董卓传》中,陈寿“为了回避丁
冲,将‘侍中丁冲’等人与杨奉谋杀李傕的行动完全删除”。(2)袁宏《后
汉记》卷二九载:“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丁冲、种辑、尚书
仆射钟繇、尚书郭浦、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刘艾、左冯翊韩斌、东郡太守
杨众、议郎罗邵、伏德、赵蕤为列侯,赏有功也。”这条材料“全不见于《三
国志》,由于丁冲被封为列侯,是‘赏有功’,即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建立的功绩,也同样被抹杀”。
王应麟《困学纪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对“陈寿索米”一说提出
了怀疑的观点。
而清代学者朱彝尊首先提出了否定意见,他在《曝书亭集》卷五九《陈
寿论》中说:“寿于魏文士,惟为王粲、卫凯五人等立传,粲取其兴造制度,
凯取其多识典故,若徐干、陈琳、阮瑀、应⒘蹯酰鲇凇遏哟犯绞椋?br /> 彼丁仪、丁廙,何独当立传乎?造此谤者,亦未明寿作史之大凡矣。”杭杨
骏在《道古堂文集》卷二二,《论丁仪丁廙》文中认为,丁仪、丁廙是曹植
的羽翼,极力助曹植争夺太子地位,“是夺嫡之罪仪、廙为大,与吴之全寄、
吴安、孙奇、杨竺等皆在不赦。而仪与廙又恃宠而害贤,毛玠、徐奕、何夔、
桓阶之流,当世所谓鲠臣硕辅,耻为阿屈仪等,化青蝇而成锦贝,莫不交构
其恶,疏斥之而后快。然则之二人者,盖巧言令色孔王之尤者也。史安得立
传?”又说王沈、鱼豢、张骘皆无求于丁氏,而王沈《魏书》、鱼豢《魏略》、
张骘《文士传》皆揭二丁之短,陈寿却有为二丁讳短之处,如“毛玠,仪所
谗也,廙出见黔面,其妻子没为官奴婢者,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寿不
属之仪,而第曰‘后有白玠者,’白者谁也?非仪则廙也。寿盖为之讳也。”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三九,《陈寿史皆实录》文中也说丁仪、丁廙有
意陷害毛玠、徐奕、何羲、桓阶等“鲠臣硕辅”,因而二丁“盖巧佞之尤,
安得立佳传?”潘眉在《三国志考证》卷五中也说:“丁仪、丁廙‘党于陈
思王(曹植),冀摇冢嗣,启衅骨肉,。。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
在本世纪20 年代,四川学者刘咸炘曾著《三国志知意》,对此也有评论。文
中说:“按诸家说甚明,惟传(《晋书·陈寿传》)云或曰,本是疑词。而
二丁不当立传,又非以其奸。史不以立传为褒,唐以前人犹知之。史之所书,
本非限于忠正,杭潘之说欲极其反论成支谬,乃刘知几所谓画蛇添足者,且
二丁善植,见恶于丕,王沈、鱼豢之所书,乃是丕党之言,何足为信,。。
承祚(陈寿)止言为植羽翼,本非贬词。。。二丁本不可立传,朱氏之言已
足矣,。。。”60 年代初,缪钺先生在《三国志选》前言中对上述问题作了
阐述,并在注释中转录了陶懋炳《陈寿曲笔说辨诬》的补充论述:“《陈思
王植传》明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如据此记
载,丁仪之子不存,陈寿米将谁求?索米之说,不攻自倒。”
上述可见,陈寿索米之说,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都没有过硬的文献
依据。故至今不能肯定其有,也不能肯定其无。
(傅丰渭)
是谁在岳飞脊背上刺“尽忠报国”?
中国宋朝有个民族英雄岳飞,这是妇孺皆知的。岳飞的故事代代相传,
激扬、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其中颇为流传的一出,就是“岳母刺字”。
传统农耕社会宣扬“在人为忠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岳母刺
字”成为社会各阶层伦理道德一大模式,大概是寓忠孝于一炉,写清了贤母
孝子忠臣,所以常见于故事的多元移植,改编为戏剧、电影等形象图式,或
者再现于绘画、广告。它的伦理价值早已溶合、超越政治价值和文学价值,
成为中国历史社会化、现实化最为走红的题材之一。
可是,有关“岳母刺字”的记载,不见于宋人笔记野史,此中亦包括他
的曾孙岳珂《金陀萃编》等书;仅“刺字”之说,见于元人所编《宋史》本
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
理。”它没有点明此四个深入肤理的字出自岳母的杰作。
我们现在所见“岳母刺字”的本本,乃是清乾隆年间杭州人钱彩评书《精
忠说岳》。该书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以
岳飞不受杨么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怕日后“又有那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
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
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就小说所写,这四个字,
是先在岳飞背上正脊之中用毛笔写上,然后用绣花针刺就,刺完,将醋墨涂
上,便永不褪色了。对此,清人《倒精忠》传奇亦宗其说,当源于此。但是
岳母姚氏,系一农村妇女,缺乏文化甚至没有文化,关于她的事迹,仅见于
《百氏昭忠录》所称:“王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
忍离,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在岳飞任大将后,姚氏托人捎带口信,
“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看来,她只能言传;岳母刺
字的不可能,还在于纹身刺绣乃是一门特技,自有操作程序,绝非一蹴而就
的。在此业见红的两宋时代,他是名列于三百六十行之列的。岳母也难能有
这门工艺。
所以尽管“岳母刺字”流传于世,但严肃的岳飞研究学者,如邓广铭、
王曾瑜、龚延明,在他们各自所写的“岳飞传”里,对此绝妙素材是抛弃的,
宁缺不滥,不从俗说。
岳飞故事是明朝中叶走俏的,就像《满江红》、《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等发现那样,岳飞“刺字”始见有具体的刺字者。如果说成化年间创作的《精
忠记》(即《岳飞破虏东窗记》)传奇,还是只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报国”
字样,那么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即《武
穆精忠传》)就提及岳飞见汤阴家乡多有人众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
勉勉人,乃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熊大木所本,多有据
《宋史》本传处,故作者自称,“以王本传行状之实迹,按《通鉴纲目》而
取义,至于小说与本传互有同异者,两存之以备参考”。此处虽仍系推测,
是模糊文字,但正说明非岳母刺字也。
根据熊大木所写,可见在嘉靖年间还未见有为岳飞刺字者。
现所见的为岳飞背脊刺字的,是明朝末年杭州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
《精忠旗》传奇。此剧据冯梦龙说:“旧有《精忠记》,俚而失实,识者恨
之;从正史本传,参以汤阴庙记事实,编成新剧,名曰《精忠旗》。”“史
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此剧云飞令张宪所涅。”如若是“精忠报国”所
刺时间要到岳飞成为统兵大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