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亲政。先后灭南明福王、唐王、鲁王等政权。少年英武,虽亲政时间不长,
却为清代近300 年的统治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
顺治十七年(1660 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去世,他
十分悲痛,不仅辍朝五日,而且将她晋封为皇后,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
温惠端敬皇后”。传说半年后,顺治勘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山西五台山,
削发为僧。民国初,我国不少剧种都上演了《董小宛与冒辟疆》一剧,于是
顺治帝当和尚的故事就传开了。
为什么《董小宛与冒辟疆》这一剧本和顺治出家有关呢?这里先扼要介
绍剧本情节:世家公子江南名士冒辟疆,在绛云楼主人钱谦益及其妾柳如是
的促成下,纳秦淮名妓董小宛为妾。清军南侵,董、冒失散。降清的明将洪
承畴得到了董小宛,得知其为辟疆之妾,为泄私愤,将董伪作皇室栋鄂王之
女,改名栋鄂氏,送到皇宫,顺治对董宠爱非常,封为贵妃。冒辟疆知道后,
通过已做礼部侍郎的钱谦益,买通太监,混进宫中。夫妻相见,分外悲伤,
正在此时,皇太后与皇后闯了进来,见状大怒,遂将董小宛白绫赐死。顺治
一气之下,放弃帝位,于五台山皈依空门;而冒辟疆回到故乡江苏,终身不
仕,老死乡里。
这个剧本的情节虽说很富有戏剧性,但是,当时确实盛传顺治为董小宛
而出家的故事,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一书中写道:“宫中有位董鄂妃,乃
是南中汉人,被虏北去,没入宫内。顺治帝见她身材窈窕,秀外慧中,竟把
她格外宠幸,封为贵妃。”后来,“可怜一朵娇花”“与流水同逝”了。“顺
治帝十分悲痛,辍朝五日。。顺治帝经此惨事,益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
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纸,传出宫中”。此外,还有《清稗类钞》、《清代
野史大观》等书中都有关于顺治帝因董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这样顺治
出家的传闻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来了。
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陈忞、玉琳琇二禅师,铃章有“尘隐道人”、
“懒翁”、“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陈吝曾这样说过:“愿老和尚勿以天
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
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广安门外法源寺)削发
做和尚。顺治与孝惠皇后颇为不合,宠爱的董鄂氏一死,他以死为借口皈依
了净土。这是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的原因。他们举出清朝著名诗人吴梅村的
诗为佐证。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中所谓“房星竟未动”影射顺治没有
死。“澹泊心无为,怡神在玉几。长以兢业心,了彼清净理。”“纵洒苍梧
泪,莫卖西陵履。”是指顺治出家,了却自己的心愿。据说,康熙帝曾四次
去五台山,前三次都是为看他父亲去的,每至,必屏侍人独造高峰叩谒。第
四次去,顺治已死,康熙见景生情,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巉岩卷复垂。
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
神知。”十分悲恸。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
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于是顺治出家有了更充分的
证据。
然而,事实上顺治的宠妃栋鄂氏并非董小宛,因为,“当小宛艳帜高张
之日”,是“世祖呱呱坠地之年”。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
明白地写着董于顺治八年(1651 年)去世。当时,海内无数名流以诗词相吊,
这时世祖才14 岁,不可能纳董小宛为贵妃。关于顺治死因,据当事人王熙《王
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人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王熙是顺
治进士,授检讨,后在康熙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并奉命专管密本。因此,
他的记述有一定的可靠性。同时,张宸在《青琱集》中亦称:“传谕民间毋
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张宸也是当时人,曾任兵部主
事。主、张两个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似乎清世祖死于出痘是无疑
的了。民国初年,史学界对顺治出家一案很感兴趣,纷纷进行考证。其中考
证最详尽的一篇文章是已故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他举了
《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又认为吴梅村
诗中“房”为天驷,“房星未动”是指顺治本将幸五台山而忽然去世。后几
句诗孟森认为是自责之词。但是他没有对康熙帝为什么四次去五台山,五台
山为什么存有这么多供御器具,还有顺治生痘疹怎么会短短几天就去世等问
题作出解释,所以顺治出家与否,仍然是一个谜。
(徐小蛮)
康熙皇帝是病死还是被鸩毒而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月,69 岁的老皇帝玄烨兴致勃勃地到南苑去
打猎。他偶感身体不适,即命驾返回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休憩,
不料病情日渐加剧,延至十一月十三日晚上溘然长逝。当夜,遗体送还紫禁
城,安放在乾清宫,十四日大殓。二十日,文武百官奉皇四子胤禛登极,是
为雍正。迫谥玄烨为仁皇帝,庙号圣祖。
康熙帝是清朝第二个皇帝,君临天下61 年,正是清初的隆盛时期,封建
的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顶点。他的逝世和雍正继承皇位,不但是当时
震撼全国的重大事件。而且由此产生了许多传说和怀疑,诸如:康熙是怎么
死的?是因病寿终正寝还是被人鸩毒而死?雍正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他
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吗?的确,宫禁事秘,传闻多误,这一团历史的
疑云至今还没有揭开,理所当然地成为清史研究者着力探讨的一个课题。
康熙有子35 人,女20 人。在诸皇子中,胤禔最长,但不是嫡出。嫡出
最长者为胤礽,康熙十四年被立为皇太子,准备日后继承大统。清代自太祖
以来皆不预立储位。太祖曾说:“有德者即登大位。”清代之立太子自此开
其端。胤礽立为皇太子以后,康熙选派大学士张英、儒臣熊赐履等教之,南
巡北狩,都随驾从行。康熙三十五年,御驾亲征噶尔丹于漠北,皇太子在京
留守,得了狂疾。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在布尔哈苏台行围时,召集诸大
臣宣布废立,将胤礽幽禁咸安宫。这是第一次废太子。这时,太子兄胤禔为
直郡王,弟胤祉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三
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都是贝勒,各结党引类,觊觎储位,皇太子废立后,
更加植党暗争。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念储位不定,他日必定引起动乱,
而废太子胤礽病情略有好转,便又立胤礽为皇太子。没有很久,皇太子狂疾
复发,至康熙五十一年不得已仍废黜禁锢,从此再也不提建储的事,但诸皇
太子夺嫡之争益加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死了。他是怎么死的,不能不涉及诸皇子之间的夺
嫡之争。
王先谦的《东华录》说,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烨到南苑行围,
十一月初七日身体不适,返回畅春园,十三日病情加剧,命速召皇四子胤禛
前来;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
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嘱咐:“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朕登基,
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随即赶来,不久康熙晏驾,胤禛即位,从记述的情
况来看,康熙帝是因病逝世,胤禛是奉遗命即皇帝位。
雍正朝编纂的《大义觉迷录》,其中湖南人曾静的供词指出,康熙是被
毒死的,凶手就是胤禛。他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
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这是当时社会上俚
俗流言的反映。但同样成书于雍正年间的萧姡У摹队老苈肌吩蛄碛幸凰担?br /> 康熙病危时“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用这一含蓄的叙事说明胤禛继位的合
法性。可是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这一串念珠原不是昭示帝位谁属
的信物,恰恰相反,它是康熙弥留之际用来泄愤的“武器”。它述称;康熙
垂危时,众多的皇子都不在身边,只有胤禛一人随侍在侧。老皇帝从昏迷中
苏醒,他想宣召朝廷重臣入宫托付后事,可是没有一人前来,心知有变,气
恼之下,取下手腕上的一串玉念珠朝胤禛掷去,没有击中,胤禛假意跪下谢
罪。不久深宫传出消息,康熙“龙驭上宾”。这些记载,或此或彼,使人感
到扑朔迷离。
清史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也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30 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开拓者孟森认为,康熙当时的病势并不
重,突然死亡,“不能无疑”,“参汤一碗之说,。。至少不能无同等之嫌
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掌握警跸中的武装力量,
和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以封疆大吏支持胤禛,都是这一事件的“机括所在”。
(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
王钟翰在解放前写成的《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
并且引用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
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近年来,随着清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两种不见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被毒死无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许曾重
撰文说,西征之役即将结束时,胤禵返京即位几成定局,胤禛因此采取断然
手段。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的情况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
毒药,致使康熙死去。(见《清史论丛》第4 辑)
另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久病缠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状导致死亡。南
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边警卫森严,时有提防,不可能被
人暗害。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 年第3 期)
看来还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全面综合与比较,通盘考察,加强分析,去
伪存真,才能揭开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芷青)
雍正皇帝是怎样嗣位的?
康熙驾崩以后,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终于以胜利者的姿
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雍正嗣位,长期来在
民间有种种传说。有的说。康熙临死前曾手书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而
第四皇子串通舅舅隆科多等人,把遗诏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即了皇
帝位;也有人说,康熙临死前并没有立什么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
康熙死前宣召十四子篡改成宣召四子;还有说,康熙本来就以四子胤禛为继
承人,如此等等,众说纷纭,并由民间传说引申到学术领域作为一个学术课
题进行研讨。
早在80 年前,刘法曾根据某些史实,确认雍正篡夺“其事亦必非无因”。
(《清史纂要》)30 年代初,孟森分析大量材料,同意刘法曾的看法,认为
康熙的意图“将来神器之所归者,乃十四阿哥胤禵”,胤禛矫诏夺位实属事
实。(《清世宗人承大统考实》)但是金兆丰则认为胤禛是合法嗣位,指出:
“综官书考之。。则皇位继承之事,亦可大白于天下也。”(《清史大纲》)
由此在学术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解放后,雍正嗣位问题在港、台学术界仍有广泛的讨论,而内地则因着
力于经济史、农战史的研究,使这个问题搁置了起来。近几年来,随着对雍
正评价的逐步深入,对雍正嗣位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雍正是谋父篡位。第一,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是十四子
胤禵,这可以从康熙让胤禵在西陲主持军务一事看出。因为西征之役关系到
中国半壁江山谁属和清朝今后安危的重大问题,康熙必须认真地选择他所最
信任,最有能力的人充当大将军。对胤禵的任命是为了提高胤禵的威信,使
群臣倾心悦服,也是康熙以新的方式选择、培训皇太子的决定性的环节。第
二,据意大利人马国贤目睹记载:康熙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无
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由此可以推断雍正谋父篡位是有根据的。第三,
遗诏是隆科多独自宣布的,完全可以将“十”字改为“于”字。
也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的问题,因为:第一,康熙遗
诏是用满文写成,用满语宣读的,不可能篡改。第二,隆科多与雍正原无深
交,何苦冒险矫诏拥立?有关矫诏夺位的种种传闻,无非出于政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