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其父秋寿南曾请一位算命先生给她们姊妹俩测字算命,秋瑾比妹妹大三岁,
属猪,因鼻梁上一段骨节微隆突,算命先生看相后,说她“命宫祚薄,三十
三,命中关”云云,当时家人并未介意,不料后来竟不幸言中,果然在虚龄
三十三岁遇难。秋珵每当谈起这段往事,总为胞姊的“命乖运蹇”而长吁短
叹,黯然神伤。据此,更证实秋瑾确实生于光绪元年(1875 年)夏正十月十
一日。
王慰慈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史学界的重视。晨朵在《关于秋瑾出生年
月的一点补充》(载《解放日报》1981 年6 月18 日)一文中。认为王慰慈
的意见“很有说服力”,并依据本人向秋氏家族访问调查所得,对秋瑾生于
1875 年说又作了如下补充:1、徐自华于1908 年春在杭州所撰《鉴湖女侠秋
瑾墓表》云秋瑾卒岁“年仅三十有三”十分可靠。其根据是:徐自华为了实
践与秋瑾生前“互订埋骨西泠之约”,当年冬由杭州来绍兴,迁运停厝于常
禧门外严家潭的秋瑾灵柩时,秋兄誉章是随同前往杭州营葬的。徐自华撰烈
士《墓表》,对其生年总不会凭空杜撰,况且秋瑾胞兄亦在场,即使有错误,
也会提出疑义。2、另据秋誉章次孙秋仲英说,他家有“家谱”,载明其祖父
(秋誉章)比大姑婆(秋瑾)大二岁,一属酉(鸡),一属亥(猪),肯定
无误。可惜的是,秋氏家谱在“文革”中抄家被毁,不然又多了一有力佐证。
晨朵还认为,秋宗章《六六私乘》中虽有若干含糊失实处,但至少对秋瑾生
年的记载是十分可靠的。因秋宗章当时是应南京国民党党史馆之约而写的,
落笔之前特地请假赶回绍兴偏门外峡山村家中,向其嫂张淳芝(即秋誉章妻,
小字顺姑)仔细打听。而张淳芝同秋瑾的姑嫂关系甚密,不仅亲自参加秋瑾
出嫁时的婚礼,后来还资助过秋瑾的革命活动。根据她的回忆,由秋宗章在
《六六私乘》中写下的秋瑾生年,即光绪元年夏正十月十一日,应该认为是
正确的。此外,陈旭麓等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辞典》,在《秋瑾》条目中,
对她生年也采用了1875 年说。
上述三种说法,在史学界较有影响,至今仍各执一端,莫衷一是。除此
之外,秋瑾生年尚有作1876 年说(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四年级同学及
古典文学教研室教师合编之《中国文学史讲稿》近代部分)和1878 年说(见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者。但后两种说法尚未作充分论证,
故在学术界影响不大。看来,秋瑾生年之谜,尚有待于继续挖掘史料以论证。
(陆方闇)
秋瑾有没有写过《绝命词》?
到绍兴去参观和畅堂十八号“秋瑾故居”,可以看到那里展览着宋庆龄
于1979 年8 月应请写下的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
能跨马提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对这一名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印《秋瑾集》时,刊作《绝命词》,
并附有如下注说:
“此据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1907 年7 月29 日)清浙抚张曾扬复
贵福电(见《大通学堂党案》、《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录印。按:当
时报刊所载皆作‘秋雨秋风’,唯以后灿芝本作‘秋风秋雨愁煞人’。题从
灿芝本。此断句据当时报载系清吏逼供时,秋瑾不语,书此七字作答(关于
有无供词说法不一)。现姑作断句列此。”
所以,究竟原句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还是“秋雨秋风愁煞人”,以
及秋瑾到底有没有写这断句,这是一个谜。
光复会发起人和领导人陶成章,因浙案逃亡海外,于1908 年10 月在缅
甸仰光任《光华日报》主笔时所写《浙案纪略》文中,曾最早提出过怀疑和
否定,说:“(绍兴知府)贵福使山阴令李宗岳提讯瑾,瑾不作一语。‘秋
雨秋风愁煞人’不知系何人造作,登之报上。”按照陶的说法,这七字句是
假的,并非秋瑾所写。
但过了29 年,秋瑾的异母弟秋宗章于1937 年在《越风》第八至十期上
发表连载的《大通学堂党案》文中,又说是真的。说:六月二十日(按:即
秋瑾就义后14 天)浙江巡抚张曾扬曾电讯绍兴知府贵福:“。。又报纸中载:
该匪(按:指秋瑾)当堂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有无其事?有即送核。”
以后绍兴知府复电说:“七字在李令手,已晋省。”根据这一来一回两份官
方电报,秋宗章文中的结论是:“今观于贵福之电,则疑团不攻自破。李令
钟岳晋省后,此七字原稿自己缴呈浙抚存档。辛亥革命,抚院焚毁,当已一
例付诸劫灰矣!”
另据上海《时报》(见1944 年洪文书局版,黄民著《秋风秋雨》一书)
载:“此次秋瑾始终无口供。山阴县令问女子何以要革命,秋瑾答是男女平
权的革命,非政治革命。又令其将平日作为用笔书写,秋瑾但书秋字;又诘
之,又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云。”
光复会员陈去病,是清末1908 年初在杭州参加与营葬秋墓者之一,他当
时写《鉴湖女侠秋瑾传》中也说:“有见之者,谓初无所供,惟于刑庭书‘秋
风秋雨愁杀人’句。”但他没提供谁是“见之者”。
秋瑾在浙江吴兴浔溪女学校执教时的学生、革命盟友徐双韵在1959 年7
月发表《记秋瑾》文中写:“秋瑾拘在卧龙山女狱内,未几被贵福提去审问,
百问不答。最后讯以朋友姓名,就答:‘你也常到大通,并赠我‘竞争世界,
雄冠地球’对联,同在大通拍过照相。’贵福遂不敢再问,次日交山阴知县
李钟岳审问,秋只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别无他语。贵福以李钟岳不
肯逼供,势难深文周纳,逮捕党人,乃敢派幕友余某严讯。秋瑾只说‘革命
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的豪语,咬牙闭目,忍受酷刑。余某得不到革命秘
密,只得用伪造供词,强捺指印结案。”
我国文史资料搜集家郑逸梅在《我所认识的王灿芝》(见北京《团结报》
1982 年4 月17 日)文中介绍:清嘉道年间娄江陶澹人著《沧江红雨楼诗集》,
其中有《秋暮遣怀》诗一首,原句如下: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改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拨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翰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槽丘,老死蓬蒿事幽讨。
因为这诗第七句为“秋风秋雨愁煞人”,从而认为秋瑾这一名句源出于
此。也就是说这诗句并非秋瑾的亲作。
又,郑云山在《秋瑾史事散论》(刊《上海师院学报》1980 年第2 期)
文中认为:“这七个字并非描写自然环境或触景生愁之作,而是在比喻祖国
当时处境之悲之险,以及秋瑾内心的忧虑焦急。”
(晨朵)
秋瑾是怎样被捕的?
1907 年7 月,秋瑾与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皖两地举行反清起义。徐锡麟
在安庆仓卒举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遇害。清政府得奸人密报,派兵
包围了秋瑾所在的绍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了。在敌人严刑审讯时,她坚贞
不屈,视死如归,两天后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秋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
驱之一,然而,这位女界英烈是怎样被捕的?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她曾“开枪拒捕”。此说最早出于绍兴知府贵福之口。贵福得知
绍兴学堂和革命党有牵连的密告,星夜渡江,晋省告变,然后会同山阴、会
稽两县县令和省兵管带徐方诏的400 余人查抄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后,又是
他们三人连夜开堂审讯,拟电请示浙江巡抚张曾扬后处决秋瑾。他在发布的
《安民告示》中说:“秋瑾竟敢开枪拒捕。”(《秋瑾史料》)
也有人说少数学生拒捕,而秋瑾未拒捕。清兵包围学堂时,学堂内尚有
学生10 余人,有的出后门游泳而逸,有的出前门持军械拒敌,但秋瑾居内舍,
为清兵所执。(见陶成章《浙案纪略》)列传三)“唯有体育会女教员秋瑾,
闻声知警,躲入校内紫草房中,兵勇复四处搜查,亦被捕捉。”(《徐锡麟》
附录)还有的说当时并没有交战。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一些目击者的记述。著
名史学家范文澜的家就在大通学堂附近,相距不过百步之遥。当时他哥哥范
文济是该校学生。事变发生时,范文澜曾亲往操场观看,看到“满操场的都
是兵”,未见激战场面,只是听到几声枪响而已。(见《中国妇女》1957 年
第8 期)大通学堂学生朱赞清,当时刚刚吃过早饭,听到枪声后从学堂逃出
来,他在后来回忆说,学生们从大门往外跑时,遇清兵阻击,有两人中弹,
一个腹部中弹后落入河中淹死。(见《大通师范学堂》)佛奴在《秋女士被
害始未》中记述了某君于外出归途中亲见秋瑾被捕的经过:“贵福带兵四百
余名,围住大通学堂,学生出逃,当即枪毙多人。秋瑾与程毅等出面诘问,
均被拘去,沿途肆意殴打。行至某处,一兵将手枪二支掷于道旁,指为女士
裤裆中落出。”既然双方并未交战,秋瑾也就不会“开枪拒捕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束手就擒”。陶成章的《浙案纪略》说:当清兵包围
大通学堂时,如果秋瑾“召集体育会之学生,犹足以杀贵福而占领绍城,虽
无大有为之处,犹愈于束手待毙”。说秋瑾是束手就擒的。冯自由所著《革
命逸史》也说:浙江巡抚张曾扬派兵渡江,赴绍兴围捕。消息传来,秋瑾令
学生把枪藏起来。众学生都劝秋瑾出奔,秋瑾不答,众学生散去者数十人。
清兵至学堂,又有学生劝秋瑾向后门乘船渡河而逃,秋瑾神色自如,只令学
生及办事员先走,自居内室端坐不动。清兵攻入前门,秋瑾束手就擒。陶成
章是浙江革命党人,在光复会中有重要地位,且与秋瑾过往甚密,他的记述
影响极大。冯自由是秋瑾参加同盟会的介绍人,所记不能不信。此外,秋宗
章《六六私乘》亦持此说。多年来,史学界对秋瑾的被捕经过,一般都采“开
枪拒捕”之说。有些秋瑾传专门有一节“血战大通校”,说秋瑾率领学生当
场打死清军几十人。中华民国史料丛稿《民国人物传·秋瑾》也说:“秋瑾
和少数学生持枪械同清兵搏斗,击毙清兵数人,学生死两人,终因众寡悬殊,
抵抗失败,秋瑾及程毅等六人不幸被捕。”至于一些描写秋瑾的电影、剧本
等文艺作品,更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了。
近年来,史学界对秋瑾“开枪拒捕”之说提出了疑问。郭长海于1982
年第12 期《学术月刊》撰文认为:秋瑾在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风声日紧的
情况下,采取了应变措施,如销毁光复会文件、革命党人来往函件,将学生
操练用的枪枝弹药数十支藏匿。她要渡过难关,静待一周后的全省大起义。
从被围的客观情况看,也不存在武装拒捕的可能性,清兵400 余人,而大通
学堂在校学生只有10 多人;案发时清兵一无伤亡,学生中只有两人在越河逃
跑时中弹伤亡,当时与秋瑾同时被捕的还有程毅等6 人,其中有叛徒蒋继云,
他们的口供以及其他档案都没有秋瑾“开枪拒捕”的记载。至于贵福的“告
示”咬定秋瑾“开枪拒捕”,是因为秋瑾被捕前已藏起枪弹,烧毁文件,定
罪无凭证;秋瑾被害后,贵福又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他知道治下的臣民“犯
上作乱”将会祸及自己。而且,他平时和大通学生的关系也不错,在大通学
堂开学之日,曾书赠秋瑾一副对联:“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审讯时,秋
瑾在公堂上指着贵福说他也是“同党”,这使贵福必欲置秋瑾于死地而后能
安了。所以,他一夜之间三次往访劣坤周百图,以谋“杀秋法条”。商议结
果,“拒捕已可为据,贵福采纳之”。(见《秋瑾史料》)于是,在向巡抚
的报告和《安民告示》中都说秋瑾“开枪拒捕”了。
秋瑾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被捕后大义凛然,坚不吐实,壮烈牺
牲,为何没有武装拒捕呢?《浙江学刊》1983 年第1 期发表潘鹤松的文章,
认为秋瑾是出于战略上的深谋远虑,即等待嵊县党羽万余人的到来,然后举
事,共同袭取杭州。另外,秋瑾对当时形势的险恶、敌情的严重估计不足,
以为只要藏起枪弹,销毁文件,便可如四月间搜查大通学堂一样无事了。
(贾广宝)
小凤仙的身世和归宿如何?
小凤仙是一个幼年即堕入青楼的妓女,她与蔡锷交往及?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