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趣的民俗,曾在我国和世界上不少民族中流行过。
譬如,北宋编集的《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唐代尉迟枢《南楚新闻》曰: 
“南方有僚(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为今主要分布在贵州、
广西地区的仡佬族之先人),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稍
不卫护,生疾亦如孕妇。妻反无所苦,炊爨苏(砍柴)自若。。。越(即主
要分布在广西地区的壮族之先人)俗,妇人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
具糜以饷婿。婿拥裳抱雏,坐于寝榻,称为产翁”。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
卷十引唐人房千里《异物志》载:“僚妇生子即出,夫惫卧,如乳妇,不谨
其妻则病,谨乃无苦”。元代时,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
罗游记》第二卷第56 章,曾记述了在中国金齿州(今西双版纳)游历时所见
到的产翁奇俗:“孕妇一经分娩,就马上起床,把婴孩洗干净包好后,交给
她的丈夫。丈夫立即坐在床上,接替她的位置,担负起护理婴孩的责任,共
须看护40 天,孩子生下后一会儿,这一家的亲戚、朋友都来向他道喜。而他
的妻子则照常料理家务,送饮食到床头给丈夫吃,并在旁边哺乳”。清代李
宗昉黔记》卷四亦记:“郎慈苗,。。其俗更异,产生必夫守房,不逾门户, 
弥月乃出;产妇则出入耕作,措饮食以供夫及乳儿外,日无暇晷。”我国傣
族、仡佬族、高山族等,在30 多年以前还残留着妇女产后,男子坐月子的习
俗。类似这样的习俗,在国外尤其是在美洲许多印第安人部落中,在非洲刚
果地区和苏丹白尼罗河流域的丁卡人中,在日本的阿伊努人中,在法国、西
班牙交界处的巴斯克人中以及大洋洲的一些上著部落中,直到近现代还都保
存着产翁习俗或其残余。
那么,这一有趣的产翁习俗是怎样产生的呢?原因何在? 
有的学者认为,产翁习俗的产生可能和母系氏族有关。在母系社会,青、
壮年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捕鱼等活动,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制作
食物、缝制衣服、养老抚幼等活动。由于采集经济在当时处于主要地位,比
狩猎等能更可靠地取得生活资料,同时操持家族经济也主要由妇女承担,所
以,她们的活动对于维系整个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
决定了妇女在氏族中的领导地位。当妇女产下婴儿后,她可能由于忙着采集
和家族经济活动,而委托丈夫为其象征性地坐月子。
有一种观点正好与此相反,认为产翁习俗是父系制度下的必然产物,是
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产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 
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实行群婚,是知母不知父的。孩子跟随母亲生活,血
统按母系计算。后来逐渐向个体婚制过渡,即一男一女结为夫妻,就产生了
父的观念,但在母系制度下,男子到妻方生活,所生孩子仍属于母亲的族团, 
父权十分有限。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男子作为
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担当者,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提高,各原始公社
集团感到男子外居对本身不利,就要求男子留在本族,而让女子出嫁,到夫
方生活,所生孩子也就属于夫方,血统按父系计算。父系制度代替母系制度, 
曾被恩格斯称之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既然是一场革命, 
就会有矛盾和斗争。父亲为了代替母亲取得对孩子的主要权利,就得采取一
些手段,这在有的民族中,就是代替产妇来坐月子,以此来证明孩子主要是
由他所生。由此便逐渐流行,演变成了一种习俗。
有的婚姻学研究者指出:妇女生孩子,丈夫坐月子的习俗可能和赘婿这
一独特的婚姻形式有关。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

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家庭成员。”在
现在男女平等的社会里,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都属正常情况,夫就是夫,妻
就是妻,没有什么特殊称谓。而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则把男到女家视为特殊
类型的婚姻,并贱称到女家落户的男子为“赘婿”。《史记》载:“淳于髡
为齐之赘婿。”可见这一习俗至少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商鞅相秦时实行过
一项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贾谊解释这种情况
说:“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从秦始皇起就贱视赘婿,并在
政治上加以虐待,曾勒令赘婿和囚徒一起开发边疆或作战。汉武帝在征讨朔
方时,也曾使用囚徒和赘婿作战和开发边疆。唐、宋、元、明等代也都蔑视
赘婿。关于招赘婚的目的,有的学者分析,男女两家各有不同的企图。从女
家来说,第一种是家中有女无男,招婿是为了继承祭祀和家业;但“婿承翁
嗣”是不合法的,只能招婿生孙以承后嗣。第二种是家中虽有男儿,因其痴
呆等故难以维持家计,父母钟爱女儿不忍嫁出。第三种是招来女婿奉养自己, 
或靠其管理家产。从男家来说,一种是家贫无力为子娶妻,借此为子成家。
一种是贪图女家富贵,将子出让给女家。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就必然要显
示出它的特性来,而产翁制就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以此来表明男子在家
庭中的特殊地位。
有人认为,产翁习俗可能和男嫁女娶的婚俗有关,这一婚俗曾在世界上
不少民族中流行过。如印度尼西亚的米南加保族,他们至今还保持着这一婚
俗。该族男女到一定年龄时,女方派媒人主动登门向男方求亲,如果男家同
意了,女方就送给男方一枚戒指定亲。女方在招夫时,必须筹集一笔可观的
礼金送给男方,而男方回聘的礼物只须一把缝纫尺。结婚那天,女方穿着华
丽的绸缎衣服把新郎接到女家;喜宴结束后,新娘携带礼品陪新郎到男家。
第二天晚上,新郎又被迎回女家。在第八天,新婚夫妇再回到男家居住。在
此三天后,新郎送一些布匹和饰品给新娘,称“做三朝”。然后,新郎和新
娘才正式回到女家,从此长住女家,成为米南加保族的合法夫妇。又据考证, 
我国壮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娶居的某些地区,解放前仍保持、维系着夫从妻
居的旧例。在这样的家庭中,男子是以“嫁”的形式被“嫁”到女方的,因
此,在妻子产下孩子后,就委托让丈夫行使女子的职责,这是可以理解的。
读者诸君,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符合实际情况呢? 
(俞姡а?br /> 诸葛亮为什么要娶丑女为妻? 
诸葛亮这个名字,在中华大地上是十分响亮的,可以说已经到了妇孺皆
知的地步了。据史书记载,其人素有大志,每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
庐后,遂随其出山共图大业。曾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其后又进占荆州, 
袭取益州,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蜀汉
事无巨细,皆取决于他;尔后,他率军南征,平定了诸少数民族地区,有七
擒孟获等事;后又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出祁山,多次伐魏,最后病逝于军中。
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作为三国时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诸
葛亮在身后的1700 多年时间里,受到了后人难以数计的赞褒。尤其是作为智
者的形象,长期被人们传为口碑。
令人感兴趣的是,诸葛亮的外貌形象也是十分吸引人的。据《三国志·诸

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形细而粗,犹如松柏”。好一个“容貌
甚伟”的少年,更兼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在中华书局1983 年出版的
《诸葛亮·庞统》一书中,沙宗复先生注释道:“八尺:汉代一尺当今市尺
六寸九分。合一八四公尺”。可见,诸葛亮有1。84 米的高大身材。在当时, 
就有“时人异焉”之说,可谓称绝一时,因此向他求婚者甚多。可奇怪的是, 
这位颇有名气的美男子却谢绝了好多说媒者,而偏偏选中了当地沔南名士黄
承彦那位“瘦黑矮小,一头黄发”的丑女儿阿丑为妻,诸葛亮弃众娇而独娶
阿丑,在当时就落下了“莫学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的笑柄,也给后人
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诸葛亮为何会娶丑女为妻?时人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一种传统的观点认
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因为阿丑虽然长得丑陋,却出
身名门,自幼才识过人,颇有心计。诸葛亮在和她成婚前,是早有所闻的。
事实上,两人结合后,阿丑曾积极为夫出谋划策,这对诸葛亮来说是极有启
发和帮助的。诸葛亮想成就大业,自然会娶阿丑这样的贤女为妻的,所以也
就不会考虑其长相如何了。
近年来,谷亮、陈青等人认为:这种传统的说法未免失之偏颇,诸葛亮
娶阿丑,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一件大事,他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
考虑。可以说,想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鸿图,是对诸
葛亮起了更大的作用的。
诸葛亮家境清寒,没有显赫的门第,自幼丧父,少年时代过着流离转徙
的生活,吃够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制。父亲去世后,诸葛亮
便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14 岁时,叔父因官被夺,遂投
靠了刘表;没几年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时年17 岁,就在襄阳城西
20 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却并非碌碌无为之少年,他不想无声无
息地隐居一辈子,却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出将入相的抱负,怀着取
威定霸的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为了达到这一政治目的, 
诸葛亮突破重重困难,积极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诸葛亮主要做了两件大事。首先,他除了“躬耕陇田”借以维持生活外, 
还博览群书,广泛结交朋友,选择荆州为晋身之地,插入荆州地主集团中去。
当时中原战乱,江东纷争,而荆州却可趋身避乱,所以中原许多人到此,有
利于年轻的诸葛亮广交朋友,砥砺志气。诸葛亮隐居的南阳郡是当年光武帝
刘秀中兴汉室的发祥地,在这里居住就有居帝乡思帝业之感。另外,荆州上
通已蜀,下达江东,政治地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看来,诸葛亮隐卧荆州是有一番考虑的。其次是对人的选择。诸葛亮从
小受食君禄,报效皇恩的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隆中时又系统地学习了经史
子集,逐渐形成了他一整套忠君报国的政治主张。他视“曹操是国贼,孙权
为窃命”,不愿出山事之,却尽全力来发展同荆州地主集团的关系,以等待
时机。由于诸葛亮态度恭敬,才识过人,便很得荆州地主集团头面人物庞德
公、黄承彦等人的赏识。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牵涉到了家
人的婚事。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
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旧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
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第二,诸葛亮为
弟弟均礼聘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
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因。所以,诸葛亮
娶了那个丑女黄氏。要知道,黄氏之父黄承彦是“沔南名士”,又是荆州地
主集团中另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而诸葛亮之所以选中丑女为妻,主要是出自
这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黄承彦这位岳父大人在当地有相当声望,这是首
先考虑的问题;二是黄妻蔡氏和刘表的后妻是姐妹关系,做了黄家的女婿, 
就攀上了刘表这门皇亲。这二层关系对于想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不会不着重
考虑的;三是诸葛亮心有大志,没有过多心思用在儿女情长上面,对妻子的
外貌是不会加以计较的,加上两个姐姐从中撮合,更促成了这一决定。据《诸
葛亮新传》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
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娶了过来,从而为诸葛亮进入地主集团开了“绿灯”, 
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这个“进身之阶”的。这正应验了恩格斯在评论封
建社会士大夫阶层婚姻问题时曾说过的一段名言:“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动, 
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这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
诸葛亮婚姻的政治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