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郭老在解释序文时,“增字解经”,改“后董生”为“后嫁董生”,把
创作权给了文姬,但原文无讹脱之迹,是错的。但驳之者认为,刘商这段序
文不可信,如序中所言蔡琰“入番为王后”、“作《离鸾》、《别鹤》之操”, 
都与过去记载不合。而朱长文《琴史》卷四《董庭兰传》:“天后时,凤州
参军陈怀古善沈、祝二家声调,以胡笳擅名。怀古传庭兰。”沈家即沈辽。
《崇文总目》载:《大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沈辽早于陈怀
古,陈怀古为董庭兰师,所谓董庭兰作之说,不攻自破。为了否定蔡文姬作
《十八拍》,释沈辽集之“集”为“作”,未免牵强。
(何伯雄) 
《南方草木状》作者是嵇含吗? 
《南方草木状》是我国古代一部植物专著。全书三卷,上卷草类29 种, 
中卷木类28 种,下卷果类17 种和竹类6 种,总共记载各种植物80 种。此书
主要记述了我国古代岭南地区的植物,文笔典雅而逼真,所记植物名称,多
数至今仍在沿用,因此,《南方草木状》享有“世界最早的植物志”、“最
早的南方植物志”之誉。
然而,有关《南方草木状》的作者、成书时间等问题,却是学术界长期
争论而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悬案。这场争论,在时间上,从清朝乾隆年间开
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在空间上,从国内又扩大到国外。1983 年12 月,广
州就召开过一次《南方草木状》国际学术讨论会,有中、美、日、法等国学
者出席。
考《南方草木状》之书名,始见于唐初类书《艺文类聚》。但是,历史
上最早提出此书为西晋嵇含所撰的是南宋的陈振孙。他在《直斋书录解题》
卷八中说:此书为“晋襄阳(乃襄城之误)太守嵇含撰”。但查《隋书》和
《旧唐书》等史书,均不见著录。到了清代,纪购在所撰《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中认为,此书“叙述典雅,非唐以后人所能伪,不得以始见《宋书》疑

之。。”对宋人旧题加以肯定。清人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补遗》卷十八中, 
与纪氏持同一观点。开始对此书作者提出疑问的是清人文廷式,他在《补晋
书艺文志》里说:“自是唐以前作,然以为嵇含则非也。” 
由于《南方草木状》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据有一定的地位,我国学术界
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一直颇为注意。最近若干年来已有许多专题文
章问世,总的来看,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肯定宋人旧说,认为作者确为晋人嵇含,如彭世奖的《〈南方草木
状〉撰者撰期的若干问题》(《农史研究》1980 年第1 辑)、杜石然等的《中
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 年版)和苟萃华的《也谈〈南方草木状〉
一书的作者和年代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 年第3 卷第2 期)都作
如是观。苟萃华认为:《南方草木状》是晋代嵇含所著,但也可能有后人增
补的材料。考察嵇含的生平,可以看到他受到其叔祖父嵇康养生神仙思想的
影响,特别是他的《瓜赋》一文,带有明显的仙药的色彩。由此看来,嵇含
曾涉猎过方士、仙术、本草之类的著作,而他注意南方草木也许与此有关。
另外,嵇含虽未到过我国南方,但他在洛阳时,曾与南方士人广泛接触,而
且公元305 年,嵇含由襄城去襄阳投奔刘弘,到他被刘弘手下的郭劢杀害为
止,曾在襄阳逗留半年以上。这期间,他接触到南方士人,了解南方物产的
机会就更多了。所以,嵇含写作《南方草木状》是完全可能的。至于为什么
《隋书》、《旧唐书》没有著录此书,可能是此书原来并未单独编成卷帙, 
而是收入《嵇含集》中的缘故。
二、否定宋人旧说,认为此书出自南宋时人的伪托等等。如马泰来的《〈南
方草木状〉辨伪》(《农史研究》1983 年第3 辑)、陈连庆的《今本〈南方
草木状〉研究》(《农史研究》1983 年第18 辑),以及刘昌芝的《试论〈南
方草木状〉的著者和著作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 年第3 卷第1 期), 
都持这一观点。刘昌芝认为:据《晋书》记载:嵇含虽然曾经被任命为广州
刺史,但他尚未出发就被人杀害,因此嵇含本人并没有到过广州。而《南方
草木状》一书中对植物生态特征描写得非常生动,对许多植物的产地和用途, 
也作了相当精确的说明,如果作者没有亲临其地,没有亲自进行过实地观察, 
这样的文字是写不出来的。因此,《南方草木状》一书,不可能是没有到过
岭南的嵇含所作。根据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把《南方草木状》一书定为东晋
至刘宋初的徐衷所撰,是较为可信的。今本《南方草木状》是在参考了徐衷
《南方草木状》以及其他南方地志著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而徐衷的《南
方草木状》则早已亡佚。
综上所述,《南方草木状》的撰时撰者问题,确实还是一个需要继续进
行研究的历史悬案。
(冯兆平) 
《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寥廓江天,嵯峨大山,相映成趣,引起诗人无限遐想,于描绘大自然的
壮美之中,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同时,这情景交融、富于哲理的诗篇, 
又时时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千百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

几乎老少皆知。可是,它的作者又是谁呢? 
也许,许多读者会脱口而出:王之涣。不错,当今流行的唐诗选本,多
将王之涣作为《登鹳雀楼》(以下简称《登》)的作者。其所本大约可追溯
到1000 年前。最早将《登》列为王之涣作品的诗文集是宋太宗时李昉、扈蒙、
徐铉、宋白等奉敕编纂的《文苑英华》(《登》载于该书第三百一十二卷)。
它共计1000 卷,辑集了南朝梁末至唐代的大量诗文,为以后问世的《古诗
纪》、《全唐诗》等重要总集所取材。因是圣命所遣,纂集者自不敢等闲视
之,所以它的权威性大,深得世人青睐。当然,内中舛误亦不在少数。南宋
彭淑复,清人劳格先后撰书为之勘误。但《登》诗为王之涣所作,并无人怀
疑。
北宋阮阅所编《诗话总龟》卷十五:“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
者)极多,唯王之涣、李僧、畅(诸)诗最佳。王云‘白日依山尽。。’” 
南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八十一卷,收录了1000 余位唐代诗人作品及
相关本事。其中第二十六卷“王之涣”条载有《登》诗。
自宋以后,一般都以《登》为王之涣诗。似乎《登》为王之涣所作,是
确定无疑的了。
孰不知,《文苑英华》问世100 年后,著名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撰就《梦
溪笔谈》。其中第十五卷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王文奂诗曰: 
‘白日依山尽。。’”李益,大历进士,生于唐天宝七年,卒于唐宝历三年
左右,与贾岛、韩愈同时。王文奂为谁,沈括不记,今亦无从考究。彼时彭
乘《墨客挥犀》和李颀《古今诗话》所录,亦与《梦溪笔谈》同。《古今诗
话》,有的版本作“王文奥”(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奥疑为“灸” 
之误。可以想见,彼时鹤雀楼上题有王文矣的诗,是实实在在之事。司马光
在《司马温公诗话》中说:“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漂没,不传于世
者甚众,如河中府鹤雀楼王文美、畅诸二诗。。。”(美,似为矣之误)。
倘依司马温公之说,在鹳雀楼上题诗的王文奂,因文名不昌而为时光漂没, 
其诗作也被改记在王之涣名下,至使后人以讹传讹。这样,《登》的作者, 
不是王之涣,而是王文奂。
然而,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国秀集》却另持异说。《国秀集》,太学
生芮挺章于天宝三年编选,凡三卷,录有自唐玄宗开元以来至天宝三年的30 
多年间优秀诗作218 首,皆芮挺章同时诗人之作。此书卷下选有王之涣三篇: 
《凉州词》二,《宴词》一。独无《登》诗。而该诗却以《登楼》为题,列
在处士朱斌名下。芮挺章身为国子生,选同时人之诗,且王之涣又非无名之
辈,芮当不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晚唐、宋初,《国秀集》曾一度浸藏,不为世人所知。北宋元祐三年, 
龙溪曾彦和为之跋云:“《国秀集》三卷,唐人诗总二百二十篇,天宝三载, 
国子生芮挺章撰。。。此集《唐书·艺文志》,洎本朝《崇文总目》皆阙而
不录,殆三馆所无。浚仪刘景文,顷岁得之鬻古书者,元鬻戊辰孟秋,从景
文借本录之,困识于后。”显然,《国秀集》得以传世,多亏了曾彦和。朱
斌九泉有灵,定会感激这位晚辈后生的。只可惜,《国秀集》再现之际,《文
苑英华》业己出世百年左右。彼时,李昉等无缘得见此书,不录朱斌也就不
足为怪了。
南宋洪迈所编进御本《万首唐人绝句》,凡百卷,10477 首,采自唐代

诸家诗文集,为唐人绝句之总汇,但编次乱,遗漏多。于是,明万历丙午年
间,赵宦光、黄习远在原选本基础上进行整理、增补,为现存绝句总集中较
好选本。该书第二卷,选王之涣《送别》一首,朱斌一首即《登楼》。所以, 
该诗作者为朱斌说,是言之成理的。
那么,《登》的作者究竟是谁呢?王之涣,王文矣,还是朱斌?多少年
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
签》、清代季振宜《唐诗》基础上搜遗补佚,修纂成九百卷之巨的《全唐诗》。
内中第二百零三卷,录有朱斌《登楼》,并注云“一作王之涣诗”。第二百
五十三卷收有王之涣《登》诗,亦注云“一作朱斌诗”。这种别出心裁的作
法,审慎自然是审慎的,但是,这桩千百年来的公案,却至今也没有断清。
(龚法忠) 
《虬髯客传》作者是谁? 
在唐传奇中,有一篇颇著名的作品叫《虬髯客传》,为历代文人广为传
布。然而,它的作者究竟是谁?长期以来,文学史家却纷争不休,终无定论。
据现有的资料看,《虬髯客传》最早见录于宋代李昉等编纂的我国古代
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文末注云“出《虬髯传》”,不言其作者。稍后, 
《崇文总目》史部传记类和郑樵的《通志·艺文略》等书中亦录有此篇作品, 
但都没有注明作者。可是,宋代洪迈编的《容斋随笔》卷一二《王珪李靖》
条和《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却称《虬髯客传》的作者是唐僖宗年间的
杜光庭,其根据是说杜光庭的《神仙感遇传》中收有此传(据《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五代史补》、《青城山志》、《通鉴纲目》等书介绍,杜光庭, 
字圣宾,晚年自号东瀛子。唐代括苍人,因应百篇不第而入天台山为道士。
后王建据蜀,赐号文成先生,除谏议大夫,进户部侍郎。归老于青城山)。
然而,后来的文学史家经过详尽考证,都认为此说并不可靠。其理由有二: 
一是与杜光庭同时代的苏鹗(字德祥,僖宗光启年间进士)在其所作的《苏
氏演义》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条颇值得重视的记载:“近代学者著《张虬须传》
(即《虬髯客传》——引者注),颇行于世。乃云隋末丧乱,李靖与张虬须
同诣太原寻天子气。”(据《艺海珠尘》本)按常理,苏鹗看到杜光庭的作
品是有可能的,但这里苏为何不明写《虬髯客传》是杜所作,而称作“近代
学者”呢?况且从古籍的记载得知,唐宋人习惯称的“近代”,均指比较接
近的前代而非当代。如杜甫诗《寄高适岑参三十韵》:“举天悲富骆,近代
惜卢王”(指唐初的卢照邻、王勃——引者注)。显然,苏鹗所谓“近代学
者”,不会是指与他同时代的杜光庭;二是杜光庭的平生著作虽多,但其不
少神仙传记作品,大多是编纂而成的。从他的《神仙感遇传》所收的这篇传
奇看,它比《太平广记》本所录的要简略得多。据此,收入《神仙感遇传》
的《虬髯客传》,也很可能是杜光庭纂集而来的,并非杜亲手所作。根据这
两点,《虬髯客传》肯定不是杜光庭所作。那么,《虬髯客传》的作者究竟
是谁呢?明人陶宗仪在《说郛》卷一百十二中,又说它的作者是盛唐时期的
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唐代洛阳人)。可是近人在汪辟疆编的《唐人小
说》一书中,又否认了此说,其理由是《说郛》一书曾经过清人陶珽重编, 
已非宗仪原本,且《说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