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源流及书中保留的说唱文学特点的例证认为,《金瓶梅》不是哪个大名士、
大文学家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里”,由许多民间
艺人参加的、经过多人加工整理的作品。还有人更进一步指出:在《金瓶梅
词话》以前,应该有一部《金瓶梅说唱词话》,后来却把这一部《金瓶梅说
唱词话》改写为《金瓶梅词话》,虽保留了词话的名称,实际上是普通小说。
屠隆说。有的研究者认为《金瓶梅》成书的确切时间“当在万历十七年
至二十四年间”,这样,作者定非“嘉靖间大名士”。从《金瓶梅》的内容
来看,作者应是一个很不得志,看穿世事,不满现实,玩世不恭,而又做过
京官,“好叙男女情欲和熟悉小说戏曲游戏文字”的人。明代万历年间文学
家屠隆在《开卷一笑》中曾用过“笑笑先生”的代名,“笑笑先生”当为“笑
笑生”,而“兰陵”应为江苏武进,是屠隆祖先居住过的地方。他的书斋是
“婆罗馆”,正是取名于武进的古巷。从屠隆的籍贯和生活习尚看,符合著
《金瓶梅》的作者条件,万历十二年,屠隆在京师正意气风发之时,被讦与
西宁侯纵淫而罢官,使他看到世态的艰险,同时更纵情于诗酒声色。这种遭
遇和身世以及对社会的认识,都和《金瓶梅》中所揭露、鞭挞的相一致。屠
隆对人欲的看法是“既想治欲,又觉得欲根难除”,这与《金瓶梅》既“企
图否定过度的淫欲”,又“不自觉地流露出赞赏”的观点也是吻合的。屠隆
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善恶并采,淫雅杂存”,不必对“淫”的描写躲躲闪闪。
这些都是产生《金瓶梅》的特殊思想基础。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对其著作权问题的各种研究,
都有助于深入探讨此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这对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研究
也是大有裨益的。
(张兵)
《繁华梦》是不是李伯元的作品?
李伯元,别署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系清末著名谴责小说代表作家。
其人善诗赋及制艺,精篆刻,能书画。曾考取头名秀才,但屡应省试不第。
他办过报刊杂志,1901 年开始文艺创作,“以痛哭流涕之笔,写嘻笑怒骂之
文”。李伯元一生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尤以小说创作最为突出。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清末的谴责小说以“南亭亭长与我佛山人名最著”。李
怕元在小说中广泛运用讽刺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末封建社会的
黑暗现实,特别是对清末官场的种种罪恶行径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在
晚清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李伯元所作的小说,据一般文学史的记述,有《官场现形记》、《文
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繁华梦》六
部。前五部现在已有定论,确系李伯元所写。只有《繁华梦》一部,目前在
文史学界尚存在着分歧,主要有肯定和否定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对《繁华梦》是不是李伯元的作品,鲁迅先生是予以肯定的。他在著名
的《中国小说史略·清末之谴责小说》中明确指出:“。。李伯元所著有《庚
子国变弹词》若干卷,《海天鸿雪记》六本,《李莲英》一本,《繁华梦》、
《活地狱》各若干本。。。”我国著名的文史专家阿英先生多年来曾对李伯
元的这类作品作过深入的挖掘、考证和分析,他在1941 年所作的《清末四大
小说家》一文第一章《南亭亭长李伯元》篇内,附载了李伯元著作单行本书
目,计16 种,其中小说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中
国现在记》、《繁华梦》等。他认为,《繁华梦》系李伯元所作。
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李伯元的堂弟李锡奇1957 年在《雨花》杂志发
表《李伯元生平事迹大略》一文,也说起李伯元曾著《繁华梦》。他写道:
“余与伯元谊关同族,且系弟兄,虽年少于伯元二十余岁,然回溯往事,印
象尚存。伯无全家赴沪之前,曾住吾家一时期(伯元因嫁妹借住吾家房屋),
嗣后虽暂相别,然两家联系未断,其逝世之岁,余亦年已十七,故对其生平
及身后情况知之较详。。。所著章回小说及弹词等,亦陆续刊载各报刊。有
《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
《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李
莲英》一册及《海上繁华梦》。。等”。因为李锡奇和李伯元的特殊家庭关
系,所以李锡奇的看法是可信的。目前国内的一些通俗读本都持《繁华梦》
为李伯元所作的观点。
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以上各家都没有进一步提供详细材
料来证得《繁华梦》确系李伯元所作。像李伯元这样的小说名家,其作品经
过阿英等人多年的潜心研究,几乎全部都已有了着落,而唯独《繁华梦》却
迟迟未能发现。如果问得仔细一点,《繁华梦》是李伯元在什么时候写的?
写些什么题材?写了多少回?原来发表在什么报刊?有没有出过单行本?这
些问题,到目前为止还尚不明确。或许正是由于这一不确定性,有的专著如
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就不载李伯元作《繁华梦》事。还有
的学者则干脆否定了李伯元曾写过《繁华梦》这部小说。这一派以魏绍昌先
生为代表人物。
魏绍昌先生曾专门发表《〈繁华梦〉非李伯元著作考》,提出了几点否
定的理由。(1)说李伯元写过《繁华梦》,目前连一点寻找的线索都没有。
而在其他晚清小说中,用“繁华梦”这个名称的,有6 种之多:如孙玉声的
《海上繁华梦》、黄小配的《廿载繁华梦》、夏侣兰的《北京繁华梦》、天
梦的《苏州繁华梦》、老上海的《新繁华梦》、以及未署名的《最新上海繁
华梦》等。以上后五种的刊印在李伯元逝世之后,可置之不论,只有孙玉声
的《海上繁华梦》(简称《繁华梦》)刊印最早,据他在《退醒庐著书谈》
中提到自己这部小说时说:“余作《海上繁华梦》,当时沪地犹无社会小说,
我佛山人吴研人君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尚未成书,南亭亭长李伯元君
之《官场现形记》在《繁华报》发刊。。。《繁华梦》成书之后,皆在《笑
林报》馆出版。”孙玉声的写作和发表《繁华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
记》在同地同时,据载《繁华梦》又在报上连载了两年多,出书一续再续,
销售了万余部,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一部社会小说;并且孙玉声和李伯元既
是办报的同行,又是“朝夕过从”的好友。以此情此理分析,不但李伯元不
可能写作和孙玉声同一名称的小说,倒是外界误将《繁华梦》的作者“孙冠
李戴”,反而是很可能的事。(2)1904 年6 月24 日出版的《繁华报》和《笑
林报》同时刊登了出售小说图书的广告,如《官场现形记》、《海天鸿雪记》、
《繁华梦》、《庚子国变弹词》各书,两家报馆均有代销,广告上各书虽未
写明作者姓名,但都标明了册数和定价。其时《官场现形记》在《繁华报》
上还只连载至第三十二回,所以单行本只出到二编;《繁华梦》标明已出初
集二集,每集定价一元,按孙玉声的《繁华梦》初集在1903 年出版,二集在
1904 年出版,三集在1906 年出版,其时恰巧只出了初集二集,每集“售洋
一元”,这也和孙玉声在《退醒庐笔记》中的有关记述相合。显然,这两份
登在他们自己主办的报上的广告,更证实了《繁华梦》的确是孙玉声的作品。
(3)据查考,吴趼人在李伯元死后七个月,给他写的小传中,举出了李伯元
的各种作品,就没有《繁华梦》;周桂笙的《新庵笔记》中,记述李伯元办
《繁华报》的情况相当详细,也没有提起《繁华梦》;其他和李伯元同时代
人的著作中,也从来没有说他写过这部小说。
经考证,唯一提到李伯元写过《繁华梦》的。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
先生。他在一篇《官场现形记之作者》的读书杂记中提到了这件事,这篇杂
记发表在1924 年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5 卷第6 期上。然而,杂记中的材
料都是当时在北京的李伯元的内侄婿赵君告诉顾颉刚的,其中说到李写过《海
天鸿雪记》六本、《繁华梦》若干本等。但实际上《海天鸿雪记》只有四本,
《繁华梦》若干本的说法又很含糊。赵的这些材料都是据传闻或记忆所谈,
未和事实及其它资料核对过,可靠性差,不足为凭。有的学者指出,后人之
所以认为李伯元写过《繁华梦》,是因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用了
这段材料的原故。
由于缺少线索,看来要揭开李伯元是否写过《繁华梦》这部小说之谜,
还待进一步的研究。
(俞姡а?br />
生平篇
宋玉有哪些作品?
宋玉是稍后于屈原的辞赋大家,他继承屈原的文学传统,从屈原所创造
的骚体诗变化出赋的体裁,并以展开描写和刻画入微的手法,丰富和发展了
骚赋的表现艺术,与屈原并称为“屈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
是,关于这位辞赋家的生平,现在却知道得很少。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韩诗外传》、《新序·杂事》等所记载的零星材料,仅可窥知他是
楚国人,生活年代比屈原稍晚,曾因友人的推荐,人仕于顷襄王朝,官位不
高,很不得意。由于有关宋玉的历史资料少,我们不仅对于他的生平了解不
多,而且对于他有哪些作品,更是一笔糊涂帐,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出一个
一致的看法。
关于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16 篇,散文则未有记
载。《汉书·艺文志》虽然记载宋玉有16 篇赋,但现在所存者只有14 篇,
那就是王逸的《楚辞章句》载两篇:《九辩》、《招魂》;萧统的《文选》
载5 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
王问》;无名氏的《古文苑》载6 篇:《笛赋》、《大言赋》、《小言辞》、
《讽赋》、《钓赋》、《舞赋》;严可均的《全上古文》则除去《舞赋》;
加上《高唐对》。
《文选》和《古文苑》称为宋玉所作的《风赋》、《高唐赋》、《神女
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
《钓赋》、《舞赋》这10 篇赋,游国恩,刘大白、陆侃如等著名学者都怀疑
是伪托的,其中以陆侃如、刘大白的论证最为有力。陆侃如在《宋玉评传》
一书中认为,从赋的发展历史来看,最早的是荀卿的赋,这种赋的句式与《诗
经》差不多,是诗经式的赋。晚一些的赋以贾谊为代表,这种赋是从《楚辞》
变化而来的,可以称之为楚辞式。司马相如一类赋家所写的散文式的赋是更
晚一些的赋。相传为宋玉的这10 篇赋,从赋的类型来看,既不是与荀卿一样
的诗经式,也不是与贾谊一样的楚辞式,却是与司马相如一样的散文式,时
代最早的宋玉用最晚的赋的形式写赋,这是不可能的。他还说,这些赋中说
及楚襄王时,必加一“楚”字,如《神女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
浦”。《讽赋》:“楚襄王时宋玉休归。”本国人称本国国君,决不在谥号
上加本国国名,如扬雄《甘泉赋·序》:“考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
班固《两都赋·序》:“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都不在皇帝
的谥号上加“汉”字,以此可知这10 篇赋决非楚国宋玉所作。他又认为,这
几篇赋大都叙宋玉与楚襄王的谈话,但却是以第三人称记叙的,也说明不是
宋玉所作。他认为《舞赋》是东汉中期傅毅的作品,其余9 篇赋则都作于司
马相如之后。刘大白《宋玉赋辨伪》也说《古文苑》所载宋玉《舞赋》,几
乎是汉代傅毅《舞赋》的节录。《小言赋》是模仿晋代傅咸《小语赋》而作。
他以周秦古韵跟汉代用韵不同为例,说明这10 篇赋中许多地方不合周秦古
韵,认为这10 篇赋非宋玉作品。
陆侃如还指出《高唐对》就是《高唐赋》的首段,不过多了一段神女自
述的话:“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闻王来游,
愿荐枕席。”既然《高唐赋》如前述非宋玉作,那么《高唐对》的著作权不
属于宋玉,也应是毫无疑义的。他又认为《对楚王问》大约是秦末汉初时人
作的,与《卜居》、《渔父》相似,后人因它记着宋玉的谈话,故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