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属于宋玉,也应是毫无疑义的。他又认为《对楚王问》大约是秦末汉初时人
作的,与《卜居》、《渔父》相似,后人因它记着宋玉的谈话,故误认为宋
玉的作品。这样一来,著作权属于宋玉的,就只剩下《招魂》、《九辩》两
篇《招魂》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屈原所作,例如司马迁《史记·屈原传赞》说: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就明确指出
《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明末黄文焕的《楚辞听直》、林云铭的《楚辞证》、
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以及近人郑沅、马其昶、梁启超等都主张《招魂》
为屈原而非宋玉所作。
从乐汉王逸以来,虽然认为《九辩》为宋玉所作的人占多数,但也有不
同意见。例如,针对王逸《楚辞章句》:“《九辩》者,楚大夫宋玉所作也。。。 
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梁章
钜的《文选旁证》说:“《九辩》无哀师意,恐非宋玉所作。”曹植《陈审
举表》引《九辩》语:“国有骥而知不乘兮,焉皇皇而更索。”以为是屈原
的话。焦竑也说《九辩》为屈原所作,《焦氏笔乘》说:“《离骚经》‘启
《九辩》与《九歌》兮’,即后之《九歌》、《九辩》,皆原自作无疑。” 
此外,吴汝纶、梁启超等,也都主《九辩》为屈原所作。
总之,虽然《汉书·艺文志》说宋玉有16 篇赋,《楚辞章句》、《文选》、
《古文苑》、《全上古文》共载有称为宋玉的作品14 篇,然而对这14 篇的
著作权是否属于宋玉,几乎都有争论。所以,宋玉究竟有哪些作品,仍然是
我国文化史上至今没有解决的一个难题。
(许山河) 
贾谊是否怀才不遇?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才华横溢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过秦论》和《治
安策》等,表现出对政治现实深邃的洞察力和处理时弊的卓越见解。但他的
生命很短促,只活了33 岁就不幸早夭。
据《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谊一生虽然时间不长,在宦途上却是几
经升贬。他少年出仕,很受汉文帝重视,一年之中就做到大中大夫,文帝还
准备将他提拔到三公九卿等更高级的职位。但他的某些政治主张触犯了豪族
的利益,为当时把持朝政的周勃、灌婴、冯敬之等人所不容,他们攻击贾谊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乃以贾谊为长沙王太
傅,就职长沙。几年后,文帝又召见贾谊,没多久,就拜他为梁怀王太傅。
数年后,怀王骑马堕马死,贾谊自以为没有尽到责任,郁郁寡欢,哭泣岁余
也死了。
对贾谊的个人身世、仕途遭遇,历来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贾谊自己在赴长沙任上路过湘水,曾作赋凭吊屈原,借以抒发自己遭谗
被贬的愤懑心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与贾谊同列一传,用意在于显
示两人均有忠君爱国之志、济世经邦之才,但生不逢时、无以施展抱负,颇
有共同之处,于是贾谊就成了一个怀才不遇的人物。
在历代许多诗词中,为贾谊抱不平者甚多,这种诗作在唐代尤为盛行。
唐人在自己贬官作诗自慰,或朋友被贬作诗相慰时,往往以贾谊之贬长沙为

比。李白《巴陵赠贾舍人》写道:“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州望岳阳寄元中丞》也写道:“贾谊上书忧汉室,长
沙谪去古今怜。”在《长沙过贾谊宅》中又写道:“汉文有道恩犹薄。”都
表达了汉文帝薄恩,贾谊不遇的意思。而李商隐的七绝《贾生》则指出:“宣
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更是用辛辣的讽刺笔调,将汉文帝和贾谊分别塑造成昏暗不明刻薄寡恩
和虽然才华绝伦却受人玩弄的典型形象。
对贾谊怀才不遇的看法持不同意见的,历史上也大有人在。主要理由是
贾谊的许多政治主张,已被汉初统治者接受,并付诸实行。他的早夭虽然带
有悲剧性,然而他对汉帝国的贡献却是显著的。后于司马迁100 多年的班固, 
作《汉书·贾谊传》时,对于贾谊的政治理论及具体主张在西汉历史上发生
的作用和影响,看得更为分明,所以他说:“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又说: 
“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北宋王安石对这个问题也有
自己的看法,他有一首与李商隐所作同名的七绝《贾生》:“一时谋议略施
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与班固观点一
样,他以为贾谊虽然没有做到公卿,但他的政治主张已被实施,不能说是不
遇。但他进一步指出,自古以来,虽然有些人位居公卿,可是他们的政治主
张却被皇帝搁置一边,皇帝对臣子施恩之厚薄,不在于所赐爵位之高低,而
在于是否采纳他们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主张。如果采纳了,就是恩深;否
则,即使给的爵位再高,也只能算薄恩。这种观点颇为新颖独特。
贾谊为什么得不到重用?历史上无详细记载,但有一种看法认为并非汉
文帝昏暗荒唐,不能识人。唐代王勃说:“屈、贾生于长沙,非无明主。” 
北宋苏轼则说:“贾生才堪王佐而不能自用。”可能贾谊此人才识虽然过人, 
但心胸不够豁达,《史记》中就有“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悲悲戚戚,郁闷不乐。鲁迅也说过贾
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贾生之言,乃颇疏阔”。文帝贬贾谊于
长沙,一方面是顶不住绛、灌之辈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不是因为贾谊“不能
自用”、“疏阔”、不够“沉实”,人们不敢妄下结论,只是作一猜测而已。
对于李商隐诗中的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现代有些学者也作过不
同解释,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说,鬼神之事,在古人的世界观中是
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因此问及也很自然。在宣室问及鬼神,绝不排斥在其
他的地点时间问过苍生,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黎洪在《诗话一百篇》中认为, 
问鬼神不过是文帝警敏,防诸藩间谍制造的假象,因为当时吴楚等七国的情
报人员几乎遍布于京城,否则贾谊离京后文帝为何还遣使问以国事?《史
记》、《汉书》对此记载甚明。李商隐讽刺文帝荒唐,把贾谊描绘成怀才不
遇的可怜典型,那是由于他读史不精,而且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感叹自
己潦倒的身世,以后许多诗人又吟咏不已,此乃诗家一大谬误! 
贾谊是否怀才不遇?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因而至今不能作出定论。
(蒋建平) 
孔融被杀的原因何在?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所杀,历史上一直众说不一。
范晔《后汉书·孔融传》曾对此作过详细的描述。孔融与曹操交恶是以

曹军攻克邺城,曹丕纳甄氏开始的。具体有如下几件事:一、在给曹操书中
嘲曹丕纳甄氏系“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二、嘲征乌桓。认为乌桓之
所为,相当于古之肃慎氏及丁零,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动众远征;三、
嘲酒禁。“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以一种谐谑性质的玩
笑语气说:“天垂酒星之曜,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由是观之, 
酒何负于政哉?”文中“多侮慢之辞”。四、最使曹操难以容忍的是,他上
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意即尊崇天子, 
扩大汉室实权,明确与曹操实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相牴牾,引起
曹操的极度忌恨,于是杀机顿起。
历代许多学者认为孔融与曹操冲突主要是双方性格矛盾所致。张А逗?br /> 纪》认为“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又天性
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这里
说的“不识时务”、“天性气爽”、“狎侮”等,表现了孔融的迂腐、疏狂
的性格。而“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则反映了曹操的心理状态。陈寿在
《魏志·崔琰传》中也说:“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
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这里也道破了孔融被杀的双方性格上的
原因,即孔融的“恃旧不虔”与曹操的“性忌”。此外,袁淑的《吊古文》
说其“文举疏诞以殃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称孔融“诞傲致殒”, 
这些都是从性格因素上去寻求原因。当然也有人认为孔融“差不多是因为酒
送了命的”。如王瑶《中国文学史论集》讲今孔融集有曹操制酒禁二表,皆
措辞激昂,为饮酒辩护,而且明指说“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积
嫌成忌,最终惹怒曹公,在状弃市。
解放以来,许多论著从政治上加以解释。如50 年代末讨论曹操问题时,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一文认为孔融被杀是由于他与曹操的“法令相抵触”, 
吕今果在《曹操是什么政治力量的代表》说孔融是“在政治上对曹操不满的
人”,吴泽在《关于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曹操杀孔融是为了“清
除世族地主反动言论及其代理人”。60 年代相继出版的一批文学史,也多持
此类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建安七子中, 
孔融年辈较长,“政治态度与其他六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终于被杀”。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孔融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
被杀”。
也有若干著作从派系上分析孔融被杀的原因。如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讲:“曹操统一中原后,开始向那些不亲附自己的士人展开了进攻。”他声
称要“整齐风俗”,“破浮华交会之徒”,先后杀掉了最狂妄的名士孔融等
人。表明曹操企图进一步突破大族名士势力的挟制,以树立专制统治。郭沫
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也写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于侍才做世,不肯亲
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孔融因瞧不起曹操,“多侮慢之辞”,于是
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规不轨”的罪名处死。余冠英在选注《汉魏六朝诗
选》时写道:孔融“性刚直,放言无忌惮”。曹操憎恶他屡次违忤,不受笼
络,不愿亲附,又怕他名高望重,成为自己的反对势力,终于将他杀害。
这些说法都是从政治上出发来探析孔融被杀的原因的。1983 年《学林漫
录》第七集刊载了徐公持《孔融为什么被杀》一文,以为仅仅从政治上加以
分析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孔融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曾表现出与曹操合作
的态度。在《崇国防疏》中指斥刘表,投入曹操阵营,以他在当时士大夫中

的巨大名声,助了曹操一臂之力。招王朗书中,对曹公又大表钦佩。三首《六
言诗》中,也从政治上对曹操加以热情颂扬,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把
曹操誉为齐桓公。徐文认为后期除了孔融在政治上确实对曹操有某种不满
外,还应当从他的性格上去寻找原因。其重要性实不下于政治方面的因素。
孔融疏狂,因为他系名门出身,为孔子二十世孙。又自少誉满清流,养成了
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脾性。他和一些权贵实力人物,向来都不融洽,早年
他曾受司徒杨赐之命,奉谒去贺何进由河南尹升任大将军。因何进没有及时
接见,他就夺谒还府,投劾而去。惹得何进大怒,派了剑客要去追杀他。若
不是左右劝阻,孔融早已丧命。后来他在北海,又同虎踞河北的袁绍结了怨, 
终于兵戎相见,使袁绍对他恨之入骨。孔融与曹操的不大不小的磨擦,那种
不分场合的冷嘲热讽,尽管主观上不一定都具有政治上的敌意,客观上却肯
定地只会破坏曹操政令的严肃性,损害盲操个人的权威,使其终于忍无可忍, 
因此孔融的被杀,除了政治因素外,还带有相当浓厚的性格悲剧色彩。
(邹振环) 
蔡文姬是不是蔡邕的女儿? 
郭沫若在话剧《蔡文姬》中,借董祀之口,说出了曹操赎文姬归汉的原
因:一是继承父业,参预《续汉书》的撰述;二是伯喈(蔡邕)是天下名儒, 
可惜受冤屈而死,而文姬“是伯喈先生的孤女”。这与《后汉书·董祀妻传》
的记载是一致的:“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
嫁于祀。”他们都认为,文姬是蔡邕的独生女。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文姬不仅有兄弟而且有姐妹。《晋书》上记载, 
文姬有一个妹妹,是魏国上党太守羊道的妻子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