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而骆宾王则是“四杰”中年辈最长、阅历最多、
遗闻佚事流传最广的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不平凡人物。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7 岁能诗,有神童之名。但这位神童的命运并不
佳,一生书剑飘零,沉沦下僚,为人作幕,当过主簿一类小官。他“十年不
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曾官游西北西南,自诉“剑动三军气,衣飘
万里尘”。唐高宗仪凤四年(679 年),擢迁侍御史,这是他一生中得到的
最高官职,但为时不长,终因好向武则天上书言事,而被诬下狱。在狱中,
他忧心如焚,愤而作《萤火赋》、《在狱咏蝉》以明志。获释后任临海(今
属浙江省)丞,故后人亦称之为骆临海。684 年,骆宾玉在扬州遇“皇唐旧
臣”徐敬业。其时唐高宗已死,政权全归武则天。这位女皇帝大肆斥逐李唐
旧臣,起用武氏集团中人。两个统治集团之间矛盾尖锐。徐敬业是唐朝开国
功臣徐绩(后赐姓李,称李绩)之孙,他联络朝臣,在扬州举兵,以恢复大
唐王朝为号召,应者云集。骆宾王一生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又蒙谗下狱,
自然对武氏政权不满,于是毅然参加了徐敬业的幕府。他曾以慷慨淋漓的笔
致,为徐敬业草写《讨武氏檄》。檄文历数武则天的秽行劣迹,阴谋祸心,
申明大义,备述起兵目的,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结,
写得气势不凡,极富煽动性。相传武则天看到此处时,赫然变色,连忙打听
檄文是谁所作,左右答说是骆宾王。她听了后,十分惋惜地说:“宰相之过,
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但是纵然骆宾王才高八斗,无奈徐敬业
武略不济,起义仅经历了三个月就失败了。嗣后,关于骆宾王的下落就成了
一桩疑案,传说纷坛。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骆宾王被杀。《旧唐书》本传载:“敬业败,(宾王)伏
诛。”《资治通鉴》卷二○三载:“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
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新唐书·李绩传》载:“徐敬业与敬
猷、宾王率轻骑遁江都。。其将王那相斩之,凡二十首,传东都,皆灭其家。”
此外,与骆宾王是世交的宋之问写过一篇《祭杜审言学士文》,文中说:“骆
(宾王)则不能保族而全躯。”从后两条资料来看,似乎在敬业兵败后,非
但骆宾王本人身遭杀戮,而且累及全家和族人。
第二种说法,骆宾王投水自杀。唐人张冻百菰亍吩疲骸奥姹鐾酢兜?br /> 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
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
第三种说法,骆宾王逃遁隐居,或云出家为僧。《新唐书》本传载:“敬
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这个记载与同书《李绩传》所述互相抵牾。
约当徐敬业兵败20 年之后,唐中宗曾命郗云卿搜辑骆宾王的遗文,郗云卿在
《骆宾王文集序》中说:“文明(唐睿宗年号,684 年)中,与嗣业于广陵
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这可能是《新唐书》本传所自。说骆
宾王兵败后出家为僧的则是唐人孟棨,他在《本事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诗人宋之问一次在杭州灵隐寺玩月赋诗,他先吟了两句:“鹫岭郁岧烧,龙
宫锁寂寥。”苦无佳句可续。正沉吟间,来一老僧,问其所以,宋之问以实
相告。老僧听后即说:“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并接连吟
了十句诗,完了篇,句句精警。宋之问大惊,叹服不已,次日拜访,说再也
未见此人。别人告诉说,此僧就是骆宾王。当徐敬业兵败之后,徐、骆两人
逃遁,官军追捕不及。因惧失落要犯有罪,遂杀了两个与徐敬业:骆宾王面
貌相似者的头,用匣盛起,报送京师。以后即使官军知晓了这两人的下落,
也因怕犯欺君大罪,而不敢捕杀。后来则骆宾王来此寺中为僧。还有一种说
法是,骆宾王一直隐匿于现在江苏南通一带。明人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载,
在明正德年间,江苏南通城东发现了骆宾王的墓,墓中人衣冠如新。这墓后
来迁往狼山,遗迹至今犹存。到清代雍正年间有一个叫李于涛的,自称是李
绩的37 世孙,他说他们的家谱中记载,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与敬业之子同匿
邗之白水荡,以后骆宾王客死崇川。骆墓即是敬业之子所修(见清人陈熙晋
《骆临海集笺注·附录》)。
以上三种说法中,因第二种说法类似谶语,也别无旁证资料,所以不大
有人相信。引起争论的是第一第三两种说法,前者主死,后者主生,生死存
亡,势不两立,历来争论不休。
主骆宾王兵败被杀的论者认为,从正史看,除了《新唐书》本传说骆宾
王兵败后“不知所之”外,其余均说骆宾王兵败被杀。最有力的证据是宋之
间《祭杜审言学士文》中的那句话。骆宾王与宋之问的父亲是同僚,再者骆
宾王诗集中还有三首赠宋之问的诗:《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在兖州饯宋
五之问》、《送宋五之问》,关系密切如此,所以宋之问文中说骆宾王“不
能保族而全躯”是完全可信的。同时,持这一观点的论者还指斥孟棨《本事
诗》所载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遇骆宾王月夜联句事为虚妄,荒诞不经,是大
有诗意的虚构之说。因为如上所言,既然宋之问与骆宾王如此熟识,则两人
相逢时,岂有对面不相识之理?
但是,主骆宾王兵败后仍存活世间的论者认为,盂棨《本事诗》所载,
固有阙漏,然而其中关于用假首级报送京师的说法,也未尝不能成立,王那
相为了邀功请赏,干出以假乱真的勾当,也属情理中事。因此,宋之问《祭
杜审言学士文》中的“不能保族而全躯”那句话,安知不是他在看了假骆宾
王的首级之后才写下的呢?退一步说,宋之问即使在当时看出了首级是假
的,恐怕他也未必肯说真话。以理揆之,其时骆宾王家族遭害,或则有之;
自身伏诛,或则非确。这样,用宋之问《祭杜审言学士文》中的一句话作为
骆宾王兵败被杀的力证,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再说,郗云卿是奉诏搜辑骆
宾王遗文的官员,他应当对骆宾王的下落作过一番详细周密的调查,那么,
为什么在《骆宾王文集序》中,他要一口否定骆宾王被杀的说法,却说骆宾
王“因致逃遁”呢?那是载入史册的大事啊。可见郗云卿对王那相报送到京
师的两颗头颅是否真的属于徐敬业与骆宾王的,是持怀疑态度的。还有的论
者认为,骆宾王的《夕次旧吴》、《过故宋》、《咏怀》三首诗,全是黍离
之感,故国之思,如“西北云逾滞,东南气转微”、“惟当过周客,独愧吴
台空”等,恐非一般的抒发怀古之幽情,无病呻吟之作,当是兵败后,骆宾
王故地重游时发出的感喟。
看来,在有新的、确凿的材料发现之前,这桩公案还得一直争论下去。
(丁如明)
陈子昂因何死于非命?
陈子昂高举改革大旗,开一代诗风,被尊为唐代诗祖,在中国文学史上
有着重要地位。但是,他的一生很短促,只活了42 岁,便死于非命。对于他
的死,历代文人学士和史学家都很关注,然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人认为陈子昂因其父文林郎去世,悲伤过度而死。大历六年(771 年)
赵儋代梓州刺史鲜于所撰建德碑说:“及军罢,以父年老,表乞归侍。至数
月,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后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
伤叹。年四十有二,葬于射洪独坐山”。碑文显然排除了他人加害的因素。
杜甫则相反,他到过陈子昂故居,后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中说:“遇
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君到射洪县,为我一潜然。”(见《杜工部集》卷
十三)对陈子昂遇害而死深信不疑。那么,陈子昂究竟是何原因为谁所害呢?
陈子昂的生前好友卢藏用在《陈氏别传》中曾有所披露:“子昂性至孝,
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
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曳就吏。子昂
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
卦成,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其死矣!’于是遂绝。年四十二。”(转
自《陈子昂传注》第261 页)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陈子昂过分伤悲是一个
因素,更主要的是受县令段简所逼,自绝于“舆曳就吏”之时。《旧唐书·陈
子昂传》基本上承袭了《别传》的说法,所不同的是,改“数舆曳就吏”为
“简乃因事收系狱中,忧愤而卒。”《新唐书·陈子昂传》则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肯定说:“果死狱中”。这样就得出一个结论:陈子昂为段简所害,死
于狱中。
但是,人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个结论站不住脚。因为陈子昂虽
然曾被逆党陷狱,参谋帷幕,又被贬为军曹,但在圣历元年(698 年)五月
十四日《上蜀川安危事三条》时,恢复了“通直部行右拾遗”的身分,此后
不出数月,即解官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说明是得到了武
则天的许可,带职带薪归乡。既然如此,段简一县令,怎敢随意加害朝廷命
官?因此,南宋哲学家叶适提出了大胆怀疑,他说:“子昂名重朝廷,简何
人?犹二十万缗为少而杀之,虽梁冀之恶不过。恐所载两未真也。”(见《习
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一《唐书》四)对这个问题,唐代文学家沈亚之是作过
探讨的。他曾指出:“乔(知之)死于馋,陈死于枉,皆由武三思嫉怒于一
时之情,致力克害。一则夺其妓妾以加憾;一则疑其摈排以为累,阴令桑梓
之宰拉辱之,皆死于非命。”(见《上九江郑使君书》,《沈下贤文集》卷
八)始将陈子昂之死同武三思联系起来,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对此极表赞同,
他说:“尝怪陈射供以拾遗归里,何至为县令所杀。后读沈亚之《上郑使君
书》,始悟有大力人主使在,故至此。”(见《唐音癸签》卷二十五)王运
熙也推测说:“像子昂这样持身正直坚决反对淫刑的人物,恐怕是早被武三
思认作眼中钉的(前此子昂坐逆党下狱,可能即出于武三思这类人物的陷
害),只是到这时才有机会假手段简致害罢了。”(见《陈子昂和他的作品》,
附《陈子昂集》)这样看来,上有武三思主谋,下有段简直接加害,“果死
狱中”,顺理成章,所以,近年来国内文学史教材皆沿此说。
其实,陈子昂的死因,并未诠解,武三思这个“大力人”毕竟在幕后,
直接下手的段简,据《新唐书·来俊臣传》所记,“则简直一无气骨人”。
岑仲勉曾在《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中提出怀疑:“以武后、周、来
之淫威,子昂未之惧,何独畏夫县令段简?。。余由此推想:谓子昂家居时,
如非有反抗武氏之计划,即必有诛讨武氏之文字,《别传》所谓‘附会文法’,
匣剑帷灯,饶有深意。唯如是,斯简之敢于数舆曳就吏,子昂之何以惧,何
以贿,均可释然。及不甚其逼,遂一死谢之,”(见《辅仁学志》第一、二
合期)近年出版的《陈子昂诗注》一书中,有注者彭庆生所修年谱一篇,对
岑仲勉的推想不以为然,他说:“岑氏所疑极是,唯推想子昂有反抗武氏之
计划或文字,却未免凿空。依当日情势,倘子昂有此种计划或文字,段简必
然上奏,断无权擅自处理,而《别传》亦不得言其‘附会文法’。”然而《学
术月刊》1983 年第2 期却发表葛晓音的文章,为岑仲勉的推想作了论证,认
为“陈子昂集中《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可能是他招祸的直接
原因”,这篇碑文中的“青龙癸未,唐历云微”,“大运不齐,贤圣罔象”
等语的“言外之意显然是说武后不应天命,并非圣君”,“犯了武后的大忌”,
“段简抓住了这个把柄,以碑文附会律法,按大唐律法‘十恶’条中第‘六
曰大不恭’,其中‘指斥乘舆’、‘无人臣之礼’都是死罪。不要说一个小
小的拾遗,就是宰相也在劫难逃。”该文为《别传》所立“附会文法”一语
作了铺陈,但亦属推测之言。即是依该文所论,对陈子昂的死因,仍有疑窦,
诸如:陈子昂的招祸与武三思有无关系?是“果死狱中”,还是死于“舆曳
就吏”之时?是“为县令所杀”,还是“不堪其逼,遂一死谢之”?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