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撤退逃难记





  作品:西南撤退逃难记
  作者:心玄
  内容简介:
  该书以一个八口之家为主线,跟随工厂从广西桂林出发,节节撤退,历尽千辛万苦;遭迂诸多磨难;亲历了多起古今中外闻所未闻的奇观,途中自家行李衣物丢光,还因病、饿、翻车逝去三人,到达终点贵州贵阳,已是瘦骨嶙嶙,贫、病撩倒的一群,此外,从广西桂林到贵州贵阳,历时半载,其速度之慢,也创世界吉尼斯之最。这是难得的一段抗日战争史的真实记载,为了解那段历史,值得一读。
  正文
  引言(代序)
  一九四一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展到了顶峰,他们妄图与另一法西斯帝国瓜分世界,实现其统治全球的野心。
  为达此目的,他们继占领了我国大片领土以后,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又挑起了珍珠港事件,从而引发了太平洋战争。他们仰仗其为实现军国主义而发展起来的军事实力和海空军优势,又不断对太平洋各岛国发动侵略,很快占领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南亚诸国,继而又侵占了东南亚的缅甸,并向泰国、印度进攻,其疯狂不可一世。
  但是,到了一九四三年,特别是美·日中途岛战役以后,日本的海空军优势逐渐转变,及至完全丧失。此时他们已无法保持其较长海洋运输补给线的安全。
  为了维持其对南亚及东南亚诸国的血腥统治与占领,于是他们企图在其已经占领的我国领土上,打通两条内陆运输通道。
  一条是,打通粤汉铁路,使其多年占领及经营的我东北、华北大片领土上的物资能直通香港,再经较短的海上运输,向南亚诸国输送。另一条是,打通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从我国西南,将物资、人员运送到东南亚他的占领地。
  于是,于一九四四年初,对我国南方诸省,又发动了更强大的侵略攻势。五月、六月相继占领了我湖南长沙、衡阳;七月,临近广西省境;八月,占领广西桂林;九月,占领广西柳州;十月,就到了黔桂交界的麻尾县城;同月,占领了贵州独山;十一月,占领了贵州都匀,但到此即被我阻挡,再未能向前推进。但就是日本强盗的这一侵略行径,又使我人民遭受了一场深重的灾难,使更多的人流离失所,使更多的人家破人亡,又使更多更多的人丧命。
  本书系一十二岁少年,于一九四六年,用追记的方式,记述其家庭在那灾难深重的年月,逃难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事事、件件、切切、真真。书中记述了不少千古未见的奇闻。描写了他们在敌人紧追不舍下,于一九四四年七月从桂林逃出,经历了多少艰难与险阻,于十二月才到达贵阳的逃难全过程。
  他们是如何踏过万水千山;饱尝辛苦;餐霜露宿;忍饥挨饿;无衣受冻的生活。又如何在:火车撞车;汽车翻车;车城失火;霍乱流行;敌机轰炸;土匪抢劫等死亡线上挣扎逃命。书中描述了妻离子散;生离死别;以及目不忍睹的人民伤亡等悲惨情景。书中又充满了骨肉亲情;悲欢离合;同胞友爱等感人至深的情形。也描述了豪门的吝啬与凶狠。书中还用大量事实,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内幕;揭露了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揭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一场什么样的灾难,从而激发人们痛恨战争,热爱和平。但是,和平要用我们的努力与奋斗去争取,甚至要用我们宝贵的生命去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此外,作者本人也因为经受过这么一次苦难的磨练,使其能更自觉的茁壮成长,并有后来一段辉煌的经历。
  作者父亲 一九五六年八月
  第一章 令人心醉的桂林甲山村风情
  一九四三年,父亲通过姑姑与四十三兵工厂厂长夫人偶而相识之机会,介绍父亲由湖南公路局修车总厂转至广西桂林四十三兵工厂,当时转厂桂林,并非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当时生活在湖南一小县城的我们,根本不知此情),而是因为我们已是一八口之家,兄弟姐妹六人,吃饭已成我家之主要矛盾,而当时兵工厂的福利很好,家属的柴米油盐工厂均可配给,每人每月两斗米(30斤)、一斤油,对于我们这多人口之家庭,就省了一大笔,而父当年已是一名有十年从事机械技术工作的人,兵工厂正缺之,一经介绍,很快成行,即至到了四十三兵工厂,方知我们的生活环境,是那样的令人心醉、迷人。
  当时,我家住在广西桂林离城大约十里之遥的一个地方,名字叫做“甲山村”。它的四周是群山环抱,山峦起伏。在太阳光的曲折反映下,其色彩是那样丰富,近的兰得透明;远一点的灰得发黑;再过去便依次由深灰、浅灰,以至于只剩下一淡淡青影。中间是一块方园十多平方公里左右的盆地,平地上拔起几座小的山峰,似倒立着的竹笋,一个个瘦骨嶙嶙,却又那样别致玲珑,百态千种。那映在水田里的倒影,使你觉得山连着水,水连着山,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附近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山洞,现时叫溶洞,就是后来被开发出来,闻名于全国的“芦笛岩”。那里还有一条小河,河很窄,只有十多丈宽,河里没有行船,甚至连捕鱼的小划子也没有,也许应该叫她小溪,更适合她的身型,可是她又不象小溪那么水浅,所以我还是偏爱把她称之为河。她盘绕纽曲,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鳞波闪闪,似一条百转千回的丝带。河上有一座桥,它没有名,因为是铁木结构,所以我把它叫做“铁木桥”。桥很宽,可以通行汽车。
  “甲山村”的范围很大,“村”内还有广阔的田野,一个大型工厂——四十三兵工厂就傍山建在这里,一条公路纵贯其中,铁路则从西端南北方向横穿而过,使一个现代工厂与田园风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越过东南角的一个山口不远,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别墅所在地。可见此处环境是多么优美,风景是多么迷人。
  人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说:
  “甲山村山水甲桂林。”(注:五十年代尚未开发阳朔风景)
  当时我家的住所是离小河不远,傍山的一栋砖瓦结构小平房,要走几级台阶上到一个小平台,经过这四~五尺宽的平台,才能进到房间,房内铺有地板,连同厨房一共四间,这是工厂为员工准备的宿舍,房间陈设虽然简单,但却布置得别致宜人,每个房间都有一盏带白色荷叶边灯罩的白炽电灯,这对四十年代初期的人们,就算是很不错的环境。
  从靠屋的后山流下来的山泉水,清甜清甜,积蓄在一个大池子里,比起我们以前食用河水,是既方便又干净。
  那时,我父亲已是四十三兵工厂工作了一年多的技术员,一个八口之家:父亲、母亲、二妹(九岁)、三妹(七岁)、四妹(五岁)、五弟(三岁)、六弟(一岁半)和我(十一岁),靠父亲一人的薪水,再加上家属粮油配给,生活还算过得去,此外,工厂还办有员工子弟学校,读书不花钱,这就为家庭又省出了一大笔开支。
  当时,我正就读小学四年级。每天清晨早早起来,洗漱完毕,随同父亲,一个去上学,一个去办公。父子俩走在这乡村的公路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欣赏着那美丽的田园风景,别有一番情趣。每天从家到上学和上班地方,大约要步行6…7里,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晨练,中午就在父亲工厂食堂寄餐,生活是那么安定和平静。傍晚,一同回家的路上,又常常能欣赏到“甲山村”那美丽动人的晚霞。当太阳滑向西方,越过最后一道峰屏峦嶂,进入那彩云之中,使得西边的天空一片桔红。从那镶着金边的云中,又射出一束束巨大的光柱,转动着、变幻着,洒向那千山万丘之中。那景色、那气势,壮观而又心醉于人。
  迷人的“甲山村”月夜,也常吸引我们到河畔边、田埂上、树林里而流连忘返。月亮穿过云雾,把透明的光辉洒在河面上,使小河似用银子铺成的一条长带。在积水的稻田里,又映出了闪动的月影,好像天空和地上有无数个月亮。月光透过那稀疏的小树林,更显得那样朦胧轻盈。
  好一个神奇美妙,心醉迷人的世界。
  一个八口之家,在这个世界里,正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谁知,到了一九四四年中,一个历时半年,由战争带来的灾难,却偷偷的向这一家降临。我清楚的记得,在一个明月皎洁的晚上,我和父亲,以及父亲的一位同事刘叔叔,坐在小河边聊天,刘叔叔告诉我们。
  “日本鬼子已经打过了长沙,正在向衡阳方向推进,沿铁路很快就会到达桂林。日本鬼子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少停片刻,他又感慨的说:
  “我们这里美好的山河,也将会遭到日本鬼子的践踏和蹂躏;这里的工厂以及我们的住房,都会变成一片瓦砾和废墟,我们的祖国又将遭受一场深重的灾难,我们的家庭可能会遭到各种不测的厄运。”
  顿时,那担心、忧伤、恐惧、痛恨等百感交集的心情笼罩着我们。
  第二章 火车行程中的惊、奇、险、惨
  到一九四四年五月,果然得到了战局突然趋紧的消息,这时,工厂也下达了撤退到贵州独山的命令。不久,我们即开始了长达半年的逃难旅程,但谁也无法预料我们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命运。
  时值五月,广西的天气已经较热,人们穿单衣都汗流浃背,考虑到我们的目的地是独山,按正常的旅行,只不过火车一天汽车两天的路程。故只随身带几套夏日换洗的衣裳和烧火做饭的炊事用具,以及少量的油盐柴米等。之所以要带炊事用具及油盐柴米,是因为沿途要自己做饭来解决吃的问题。于是,我们将其它一切都打成包裹行李。一个八口之家,破破烂烂,居然还有十好几件东西。将所有这些交给工厂,先行托运到我们的目的地。
  行李运走了,人正准备启程,忽然得到战事稍有好转的消息,工厂又决定我们暂时留下,父亲照常去上班,我们学校则已经停课,就呆在家里。这样的生活又过了一个多月。
  到了七月,突然形势又紧张起来,不几天功夫,一连失陷了好几座城市,听说敌人已经打到了广西省境,眼看就要到达桂林。此时桂林已处于紧急撤退之中。人们又纷纷整理行装逃命。
  七月二十日,工厂已经只剩下最后一列火车。那日下午两点,我们在工厂自备的货运月台上了车。这是一列八节车皮的列车,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客车给我们坐了。我们坐的就是那种装货的敞篷车皮,车皮内装满工厂的设备,上面用树皮搭盖一个遮雨的蓬,四周用绳围着,人就躺在设备箱子上面,这需要特别小心,否则滚下火车,就会丧命。
  因为要等到六点钟才能发车,于是我们就在铁路旁,叠起几块石头,拾几根柴火,烧了一顿饭,就着一点咸菜吃了一餐,这就是我们逃难生活的第一次野炊。吃罢饭,收拾完毕,一直等到晚八点,才从远处传来一阵汽笛声,慢慢的开来了一个机车头,挂上了我们这八节货车皮。
  一声汽笛长鸣,车轮徐徐转动,接着车轮撞击铁轨的咣铛咣铛的响声,由慢逐渐的加快,久久的在这“甲山村”的山壁之中回荡。从此,我离别了在此幸福生活一年多的故里。
  我在淡淡的夜幕之下,目不转睛的凝望着,望着我那可爱的学校,望着我那小巧别致的住房,望着我在此休养生息的一切一切地方,那难舍难分的依恋,不由自主的使我的眼泪盈框。我在想,这就是我逃难生活的开始,今后的生活,又不知是一个什么模样。我久久的,久久的陷入了沉思。
  大约过了几分钟,火车汽笛响了,车也渐渐的慢了下来,要进站了,站台由远而近,我隐约看清了月台雨棚下挂的站牌,四个正楷大字“桂林北站”缓缓掠过。月台上挤满了成千上万的难民,躺着的,坐着的,站着的,叫着的,喊着的。车刚一停下,难民们就如潮水般向我们的车皮涌来,他们是想搭乘我们的火车逃命的,可是,我们的车已坐得满满的了,而且我们车属军用货车,有工厂卫兵把守,故而他们没法上来,然而,其它车厢怕是连脚也踏不进。
  我们的火车在“桂林北站”停了一晚,但这一晚我彻夜未眠,因为一方面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睡在很硬的且高低不平的设备木箱子上,当然没有家中那温暖柔软的绷床舒适;另一方面,车站上的难民,你哭我喊,乱轰轰的,吵得你也无法安眠。
  第二天,天微微亮,我就起来,想下车走一走,伸伸腰。因为我们坐在装设备的木箱上,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