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作品: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作者:'美' 彼得·圣吉
  内容简介: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是学习型组织领域最权威著作,影响一代中国企业家,乃至中国政府和整个社会。为什么1970年列名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了80年代却有三分之一已销声匿迹?本书不只是一本管理新论,它是一本不寻常的书,值得有心改变自己,并进而改善周围世界的人一读再读。
  对管理者来说,这一本书应当有助于认清,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一种神妙和高不可及的艺术,而是有其具体可行的做法、技巧,与经由不断修炼便能熟能生巧的一种艺术。
  对为人父母者来说,这一本书应当有助于让他们与子女相互为师,彼此学习;从孩子身上,我们更可学会将学习视作一种生活方式。而对整个社会而言,我希望这本书能引起大家对于目前组织学习障碍的省思,并促进彼此间交换各种意见,进而开始思考,应该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学习型的社会。
  作者简介:
  彼得·圣吉(PeterM。Senge)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史丹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读研究所,旋即被佛睿思特(JayForrester)教授的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 搭配的管理新观念所吸引;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至今十余年来,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在其中,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这部巨著便是他们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Award),以表彰其开拓管理新典范的卓越贡献。美国商业周刊也于同年推崇他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 他的理想,也感召了戴明(EdwardsDeming)、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Argyris)、麻省理工学院的雪恩(EdgarSchein)与熊恩(DonaldSchon)等大师级的前辈,以及一群有崇高理想的企业家们,成为他所主持的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学习中心”的工作伙伴,共同为学习型组织的发展而努力,并朝向建立全球性的组织学习中心网络之目标迈进。中国加入WTO,更大范围的世界级企业将进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也许不仅仅是资金的弱小和技术的落后。进行不同程度地组织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是中国企业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在人们寻求系统的变革管理理论时,一部有关变革管理的重要著作《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中文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博士1990年出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倡导组织学习,并总结出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四项修炼基础上的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使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有章可寻。
  在近几年推广五项修炼和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中,彼得·圣吉和他的合作伙伴又撰写了从深层次探讨持续性变革与学习型组织的新著《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它向人提供了关于变革管理的全新理念。
  《变革之舞》综合了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生态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成果,首先揭示出所谓变革就是促进变革的成长因素和阻碍变革的抑制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指出迷信“英雄型”领导已经给很多企业带来困难,使企业为寻找“救世主”付出了惨重代价。变革的成功归根结底依靠的是组织集体的创新能力。作者列举了七项变革的促进因素和变革面临的十大挑战。作者还在书中逐一讨论了每一个挑战的特点和解决的方法。在全书中,彼得·圣吉和他的五位合作者分别主持各章,数十位企业家和学者各抒己见或做经验之谈,将讨论引向深入。它不仅是一部管理学的理论之作,而且还是一部基本案例分析的“实战书”。正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贝尼斯教授所说:“不必逐页的翻看这本书,翻开任何一页,你都会被深深吸引。这是有关组织变革的具有独创性、新颖的一部著作,每一篇的任何一个观念都会促使你对过去的认识进行重新思考。”
  正文
  序——
  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 赵耀东
  人类的历史于本世纪最后的十余年中,起了巨大的变化——象征世界两极化的柏林围墙于一九八九年倒了,东欧各国政权的变化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由两大强权领导的民主和集权对垒的局势不再。于全球各地崛起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突破既有国界的限制,代替传统政治势力,成为主导世局的力量。全球环境的变迁,更加深了人类命运与共的一体感;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升高,工业国家排放的大量废气与热带雨林的滥伐,更加重了臭氧层的破坏程度。面对即将来临的、人类命运更紧密相连的二十一世纪时,我们绝不能如上个世纪末般,以消极抗议、颓废,或一场大战来解决问题。人类除了携手共同迎接这个无常的变局之外,再没有其他筹码可掷了。
  再看看台湾的情势,自解严以来,我们虽欣见政治更民主、人心更开放,然而社会也因失序而乱象丛生、是非不分、物质挂帅、投机取巧,随取随弃的速食文化侵蚀了中国传统勤奋踏实的美德。今天我们已走到一个不得不反思传统与寻找新未来的关键时刻。
  超越混沌、走出杂乱
  这样一个乱与变的局面,是危机,也是转机。三年前,在台湾中钢公司即将欢度二十岁生日时,有鉴于企业必须要有因应变局的能力方能生存,我于是提出在企业内创造一个“混沌”的环境,让员工能从其中培养出迎接变局与创造的能力,令读圣吉博士所著《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的概念》,深觉它便是一个提供在乱中超越混沌、走出杂乱、迎接新时代的指引。它将引导人,由看片段,到重新观照整体;由看事件,到看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由静态的分析变因,到看见其间的互动,进而寻得一种动态的平衡。
  就企业而言,值此转型的时刻,要联合上、中、下游产业,以求生存并创造最大利基。而对中小企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台湾企业而言,由于土地、劳力等过去轻易可取得的比较优势已不在,走向国际化已是唯一的生路,因此如何使产业升级,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再将企业置于整体人类活动来看,它原就是社会运作下所产生的一种机制;正如圣吉所言,企业家是当今最有力量改变世界,创造公平正义社会的一群。当面对饥饿、贫穷、环境迫害、道德沦丧等人类生存的危机时,企业家当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就台湾而言,在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时,于政策之制订,更应有系统思考。举例而言,在主客观环境改变之下,岛内的劳力密集产业外移,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况,因此应如何规划一套具体而微的对外投资政策?而为防止产业外移时造成岛内产业空洞化的危机,岛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应如何同时兼顾?在争取参加GATT等国际组织时,岛内弱势团体的利益应如何照顾?此外,在鼓励企业发展时之补贴或低利融资等优惠政策,是否会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之扭曲,或需要更大的社会成本去弥补?这些都需要各部门间抛弃本位主义、建立共识,才能减少著力之磨损,并寻得真正有效的、而不是挖东墙补西墙的根本解决之道。
  自省与再出发
  当世界大势分合递嬗,亚洲已然又跃上国际舞台时,读圣吉博士此书,尤让人忧喜参半。喜的是,系统思考的精神竟与许多古老的中国思想不谋而合;忧的是,这些思想与智慧,经过清末以来的西化与反传统运动,至今已被弃之如敝展。这些二十世纪的思想家,忧心仲仲的想为人类寻找的出路,是一种自心灵彻底的革新,启开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有感于此书中的观念精湛而将对人类有关键性的影响,本人曾力荐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今此书即将付梓,衷心希望藉此书之出,让我们重拾中国古老的智慧,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点,重新建立自省的能力,如此方能在变局中泰然自处,并崭获生机。序——
  伟大的时代先驱
  杨通谊
  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最先进的“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管理科学新技术,通过”五项修炼“及其工具,不断学习,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并采用电脑模拟系统,使网络时代的新企业能立于不败之地。
  新兴的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是以“系统动力学”为核心的。系统动力学导源于控制论(cybernetics),它的创始人是维纳博士(Dr。Norbert Wiener),他是笔者三十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的著名数学教授。控制论名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驾驶者”,它指引出由工程技术转向管理技术的门径。
  系统动力学的创始人是佛睿思特教授。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学生圣吉博士以十年时间发展出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务,并写出这本名著。财星杂志(Fortune)
  的报导曾指出: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致力探讨的管理科学新技术,将是未来最具竞争力的管理技术。
  通常一个企业的系统分析,须包含结构和政策对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研究。令人惊异的是:企业赖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往往就是产生困境的原因。如果只对现象做正面的进攻,而其内在原因依然存在,最后必然以失败告终。反之,当企业设计是着力于驱除问题的原因,而不是仅注意现象,必然会脱颖而出。根据上述经验,佛睿思特教授最近提出下个世纪“企业经营和社会系统”的新典范。值得高兴的是,系统动力学的使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展中。相信通过本书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初,或许第二个十年内,某些先进国家,便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系统”。到那时,甚至在教育方面也都会运用系统动力学了。
  本书现由上海三联书店以中文翻译出版。圣吉博士曾函邀参加翻译工作,围于时间,未克如愿,深为遗憾。谨叙数言,以示渊源而附骥尾。
  (本文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荣誉院士)中文版序——
  为人类找出一条新路
  彼得·圣吉
  我的朋友与工作伙伴杨硕英教授,在请我写这篇序文的时候,提供了以下的方向。
  他说:“只要静坐冥思,想象有许多中国读者坐在你面前,想要听听你从内心深处所发出的肺腑之言,就这么简单。”当我静坐并思考硕英的建议时,下面这些话便自心中源源涌现。
  重新观照整体
  远古的人类并未把自己跟所处的世界加以区分。那时的人类所看见的世界是一个未被打破的整体,人与自然合而为一。但不知自何时起,我们学会了区分自己,视自己为分离的个体。我们刻意凸显个人意识,强调独立的意志、个人需求和个人的愿望。这种自我意识的演化愈来愈强,我们也愈来愈与他人以及上帝所创造的万物区分。这对人类的演进而言,是福,也是祸。
  如果不懂得区分“自我”与“环境”,人类无从发展出现在所有的智能,也不可能发展出科学分析方法,学会认识自然宇宙,更不用说创造出二十世纪的科技文明了。
  然而,这样的区分也演变成分割与孤立。农业革命和后来的工业革命加深了专业化程度、加深了社会的分化,更加深了人类思想的割裂。到后来,我们不仅自外于自然,而且认为有权主宰自然。今天,人类的文化自幼教导我们:自然世界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存在,它不过是等着我们去使用的一个自然储存的“资源”而已。
  现在,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上。一方面,人类的文化告诉我们,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只需继续向前迈进即可,人类原本生来就要征服自然的。然而,种种迹象显示,我们可能已快走到这条路的尽头了。
  我们学会了如何影响及改变环境,但没有想到,这样的影响力,已经严重到危及人类物种生存的程度。人类的自我意识已经膨胀到极点,认为“小我”的福拉和周遭及自然的祸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