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创造性张力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原理,它整合了这项修炼听有的要素。然而大部分的人对它有所误解。例如“张力‘一词本身含有焦虑或压力的意味;但是创造性张力是在我们认清一个愿景与现况之间有差异之时,产生的那股正面的力量。
此外,由于创造性张力常常夹杂着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感觉;以致人们易于将创造性张力与这些情绪混淆,甚至以为创造的过程就是处于焦虑状态。因此很重要的是,了解因创造性张力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创造性张力本身,而是所谓的“情绪张力”(emotional tension)。情绪张力VS创造性张力
如果我们未能分清创造性张力与情绪张力的不同,便会因深感气馁而降低愿景:“算了,只得75分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以前也曾以80分风光过。”
或者,“我真的不在乎能否在独奏会上演出,无论如何我必须教音乐赚钱。”解除情绪张力的过程是不易察觉的,只要不坚持愿景,把它降低一点,创造性张力松些,就能够解除情绪张力。如此我们所不喜欢的那些负面的感觉消失了,但是目标也因此降至更接近现况。消除情绪张力并不难,所付出的惟一代价,是放弃真正想要的愿景。
在第七章与第八章中,情绪张力是侵蚀神奇科技与人民航空目标的肇因。创造性张力与情绪张力的互动是一种“目标侵蚀”的环路,如图9—2所示。
当我们握住一个不同于现况的“愿景”,就有一个差距存在吨糙性张力),这个差距能够以两种方式加以消除。位于下方的调节环路代表根本解:采取行动把现况拉向愿景。但是改变现况需要时间,这导致位于上方的环在调节的过程中会产生挫折与情绪张力,症状解于是降低“愿景”而把它拉向现实。
但是降低一次愿景还不是故事的结局。当愿景不易达到,进一步降低它的压力依然存在。典型的“舍本逐末”结构于焉形成。一个潜藏的“未能达成目标一挫折一降低愿景十暂时纤解压力”增强螺旋,使愿景进一步降低。于是渐渐的,愈来愈以降低愿景的“症状解”方式来解决问题。
神奇科技与人民航空解除情绪张力的方式,是降低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达成的关键性作业标准,即降低交货绩效与服务品质的标准。因为是渐进的,标准的下降特别难以察觉。神奇科技的每一次危机中,交货标准只侵蚀了一点点。同样的,人民航空的管理者并不曾在某个早晨醒过来的时候声称:“我们将以降低服务标准的方法,跟上需求的成长。”而是在一再重演的危机和关键领导者的更替过程中,服务标准悄然受到侵蚀,因此,当我们逐渐放弃想要成就的工作、想要拥有的家庭生活,或想要居住的世界,个人“愿景”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
在组织中,常因对情绪张力的容忍不够,而让目标受到侵蚀。没有人愿意担任传达坏消息的信差。最容易的方法是装假没有坏消息,或干脆声称胜利;只要降低判断所依据的标准,把坏消息重新定义为没有那么坏就可以了。降低情绪张力的环路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所有层次。它们是妥协的由来、是造成放弃真正理想的根源。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当不愿意与情绪张力相处的时候,我们容许目标被侵蚀。相反的,如果我们了解创造性张力,它将不但不会降低愿景,反而使愿景变成行动的力量。弗利慈指出:“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使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差距来产生创造的能量。实现愿景的动能举例而言,全录公司位干帕罗奥图的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简称PARC)是许多个人电脑关键功能的发源地,该中心的研究负责人凯伊(Alan Kay)有一个“愿景”,就是想要推出一种交谈式的电脑——dynabook。他的理想是小孩子也能够用它来测试理解力、玩游戏,和重组传统课本中的静态资讯,以培养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凯伊是失败了,因为这种交谈式的电脑从未实现。但是这个“愿景”改造了电脑产业。在这个研究中心开发的电脑雏型所创造的一些功能,如视窗、下拉式目录、滑鼠控制、图像显示等,10年之后被麦金塔(Macintosh)电脑系列产品实现了。
美国波士顿赛尔提克(Celtics)篮球队的传奇灵魂人物罗素(Bill Russell),有保留自己评分卡的习惯。他在打完每一场球之后,用一张满分为100分的评分表为自己评分。在他的篮球生涯中,他从来没有得过65分以上。现在,依我们多数人以目标为终点的思考方式,我们会将他看作落魄的失败者,我们会说:“可怜的罗素,打了1200多场的球赛,从来没有达到过自己的标准!”然而,就因为他拼命要达到自己的标准,他成了最杰出的篮球员。
这印证了前面所说的: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愿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创造性张力可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况之间存在的差距。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看清对现况的不正确认知、体察策略为何不如预期有效,和检祝愿景是否明晰正确。拍立得的创立及发明者,并担任十数年经理的兰德(Ed Land),在他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警语:“每一项错误都是一个累积最后成果的事件。”
创造性张力能培养毅力与耐性。一位日本主管在我们的讲习会上告诉我,日本人与美国人对时间的看法相当不同。他说:“美国商人在与日本人交涉业务时,常发现日本人并不立即开始谈业务。美国人按照紧凑、细心规划的5天工作进度表到了日本,急于立即开始工作。而日本人则安排优雅的品茗会向他们致意,老是不触及细节。过了一天又一天,日本人还是保持缓慢的步调,而美国人变得愈来愈心神不宁。”这位日本高级主管说:“对美国人而言,时间是敌人。对日本人而言,时间是盟友。”真实是盟友
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况本身是个敌人。创造性事物的拉力,比不上已存在现况的阻力。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愈是厌恶现况,愈有改变的动力。换句话说,除非事情变得坏透了,否则大家不愿作任何根本的改变。
上面的说法使许多人误以为根本的改变,必须要到面临生存的威胁时才会产生。它是一个过度简化的陷阱。我常在研讨会上问:“有多少人相信危机会使人与组织产生根本的改变?”一般总有75—90%的人举手。然后我请他们假想身处于一种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如意的状况:在个人生活、家庭、工作、社区上,绝对没有任何问题。接着我问:“如果你有一个完全没问题的生活,什么将是你首先想追求的?”绝大多数的回答都是:“改变或创造某种新的事物。”事实上人类比我们假设的更为复杂。我们既害怕改变又寻求改变。或如一位研究组织改变的专家所说的:“人们并不抗拒改变,他们是抗拒被改变。”
精熟创造性张力可使我们看待现况的心态产生根本的转变:真实的情况成了盟友而非敌人。正确而深入地认清现况的真相,跟有一个清晰的“愿景”一样重要。大多数人习于在对现况的认知中,不自觉地加入自己主观的偏见,这便是下一章将要讨论的“心智模式”。弗利慈说:“我们习于依赖自己心中认知的现况,甚于自己的观察。因为假设现况的真相类似我们所认知的想法,比重新观察眼前的现况方便得多。”如果追求自我超越的第一要件是忠于自己的愿景,那么支持自我超越的第二要件便是忠于真相。二者对于产生创造性张力都极为重要。或者如弗利慈所说的:“真正有创造力的人,知道所有的创造部是通过重重限制达成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创造。”
三、看清结构性冲突
有时连许多极为成功的人,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与“自我超越”信念相反的成见,这些信念往往是隐藏在意识的底层。以下的实验可证明上述的说法。大声地说出下列的句子:“我能够创造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在每一方面,不论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社区生活,以及其他更大的范围。”注意你内心对于这项宣示的反应,在你的心中有微弱的声音在说:“你在开玩笑吗?你真的相信会如此吗?那是不可能达到的。个人或工作方面或有可能,至于更大的范围嘛……?”这些对自己能力限制的想法,便是在心中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
曾经协助过上万人发展创造能力的弗利慈说,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弗利慈认为它是成长过程中,一项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自孩提时代,我们就开始学习种种限制。理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儿童,当然必须在行为上有所限制。但是这样的学习常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得过于广泛。我们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因而到头来我们可能假设自己没有能力拥有心里真正想要的。”
多数人心中都有限制自己创造力的矛盾。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相信自己没能力实现真正在乎的事情。另一种阻碍自己发展的矛盾,是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得到所想要的。我们应当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掉入这两个陷阱之中,并且让阻碍创造及实现愿景的这股强大的、结构性的负面力量,在我们心灵、智慧的强光照射之下无所遁形:
弗利慈使用一个隐喻,描述潜在矛盾如何发生结构性的作用,使我们与目标背道而驰(图9—3)。假想你向着自己的目标移动,有一根橡皮筋象征创造性张力,把你拉向想要去的方向,但是也想象还有第二根橡皮筋,被无力感或不够格的信念拉住。当第一根橡皮筋把你拉向目标,第二根橡皮筋把你拉回你不能(或不够格)得到这个目标的潜在想法。弗利慈称这种系统为“结构性冲突”(structural conflict),它是一个各方力量互相冲突的结构,同时把我们拉向和拉离所想要的。
因而,当我们愈是接近达成愿景时,第二根橡皮筋把我们拉离愿景的力量愈大。这个向后拉的力量可以许多方式呈现:我们开始询问自己是否真正想要这个愿景、感觉完成工作愈来愈困难、意外的障碍在我们的路途上突然冒出来,或者周遭的人也让我们失望。但是我们常不能察觉有结构性冲突的系统的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未能察觉,更增强了结构性冲突的力量。
当我们在寻求一个愿景时,如果有无力感或不够资格的想法产生,结构性冲突的力量就会开始活动,阻止我们迈向成功。然而成功的人是如何克服结构性冲突的力量,以竟全功呢?改变生命中的深层结构
弗利慈归纳出一般人对付“结构性冲突”力量常见的三种策略,然而每一种都有其缺失与限制。消极的让愿景被侵蚀,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策略。其次是“操纵冲突”
(conflict manipulation),也就是透过刻意制造的假性冲突张力,来“操纵”自己或他人更加努力,追求想要、或专注于除去、或避免我们所不想要的。操纵冲突是那些害怕失败的人所偏好的策略。此外,许多管理者非常擅长运用这种“如果我们的目标无法达成时,后果会如何”的方式来激励人们。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社会运动者便是运用此策略,制造“负面愿景”来鼓励大众(譬如高喊反这个、反那个),而建立“共同愿望”。
但是或许有人问:“如果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利用些许的忧虑或害怕又有什么错?”对寻求自我超越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真的想要一辈子生活在害怕失败的状况中吗?”可悲的是,人们一旦习于运用操纵冲突的方式,便会陷入“舍本逐末”的结构,相信只有透过连续的焦虑与害怕状态才能使自己成功。他们于是开始赞颂情绪张力,即使达成目标也没有喜悦,因为他们马上开始烦恼已经得到的会失去。
第三种常见的策略是“意志力”的运用,也就是全神贯注地去击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有形式的抗拒力。多数高度成功的人具有过人的意志力,因而许多人把这项特性看作与成功同义: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以击败阻力,达成目的。
但是意志力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一直为全心追求成功的人所忽视。首先,可能它所造就的是一种没有效率的成功;以系统思考的语言来说,也就是行动没有找到杠杆点。我们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但是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与资源。而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会发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