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总目录:
              一、立命之学
              二、改过之法
              三、积善之方
              四、谦德之效
        献给勇于改造命运的人
          “命中注定”,大家耳熟能详。
          但是
          真有一个操纵命运的主宰吗?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自己”!
          人虽是命运的主人翁,却常为命运所戏弄!
          愿您
          看完此书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
          成为一个
          勇于创造命运的人!
          届时
          求富贵 得富贵
          求升迁 得升迁
          求健康 得健康
          求子女 得子女
          ……… ………
          有求必应 心想事成
          您不是命运的奴隶,
          而是命运的主人
          真正掌握、操纵命运的勇者。
  详细目录:
  一、立命之学
(一)孔公算准宿命………………………(090)
(二)云谷劝导改造命运…………………(101)
⑴改造命运的原理……………………(101)
⑵改造命运的方法……………………(110)
  ①知过/确实反省·寻出薄禄·无子·短命之因……(110)
  ②针对缺失彻底改过……………………(121)
⑶修福积德超越宿命…………………(139)
  考试夺魁/无子得子/高中进士/延寿廿余年
⑷教子知过改过· 修福积德…………(174)
二、改过之法
(一)改过之因避祸纳福人之常情…(181)
⑴吉凶祸福皆有预兆…………………(181)
(二)改过的基础三心圆发…………(186)
⑴羞耻心知耻能生大勇…………(186)
⑵畏惧心知畏能生诚敬…………(195)
⑶勇猛心知勇则能振奋…………(207)
(三)改过的方法…………………………(211)
⑴从事相上改强制于外·病根还在
………………………………………(211)
⑵从明理上改事理既明·过将自止
………………………………………(213)
⑶从心地上改一心为善·正念现前
………………………………………(228)
(四)改过之效验
  过消有吉兆·过重有凶兆/蘧伯玉行改过之学
三、积善之方
(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250)
⑴古德十人以证之/子孙昌旺·显贵
·贤良·高官·厚爵·神明护佑……(250)
(二)什么是善……………………………(277)
⑴善的辨别/真假·端曲·是非·正偏
·满半·大小·难易…………………(277)
⑵善的定义/有益于人是善·
有益于己是恶………………………(280)
(三)随缘尽力修十善……………………(308)
  与人为善·以身作则/爱敬存心·各得其所/成人之美·爱才·惜才·育才/劝人为善·多方开导/救人危急·如及时雨/兴建大利·提倡社会福利/舍财作福·破悭除吝/护持正法·敬重·修饬·宏扬/敬重尊长·忠孝传家/爱惜物命·以育仁慈
四、谦德之效修福积德以谦保之
(一)满招损·谦受益…………………(346)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⑴古德五人以证之……………………(346)
(二)虚心屈己·受福之基……………(356)
           一、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因为一个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这一世自然是一个富贵、长寿的人;若是前世做坏事,这一世自然是贫贱、短命。这是平常的道理,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若一个人本来命里注定富贵、长寿,但他做了极大的恶事,等不到下一世去受报应,就在这一世变成了贫贱、短命的人。也有一种人,本来命里注定贫贱、短命,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来享福,就在这一世变成了富贵、长寿的人了。这种事自古以来,中外历史上的事例很多。所以虽然说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作,命里早就注定,但是也不一定会被命运束缚,还要靠自己现在去创造。
  这一篇“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反过来说,我们念佛修行的人,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一)孔公算准宿命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是上对下勉励其子的语气;他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训”。
  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是读书求学从政,‘弃举业’学医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
  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
  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经由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所说其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就告诉了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分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也可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相当科学的。
  由此可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
  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了。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是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那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达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孔先生精通《皇极经》,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分,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
  ‘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贸然就接受。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
  余遂起读书之念。
  进学念书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
  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这是说生起读书进学的念头,往从政的道路做预备工夫。以前读书并不像现在有很多学校,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学,没有学校。国家只有大学,没有中学,必须私塾里念得很好,才有机会考入大学。那时称太学,明、清都叫国子监,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是国家办的,私塾是私人办的小规模学校,老师只有一个,学生通常只有二、三十人。
  正好他的表兄有一个朋友叫郁海谷,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一户人家,因为家里很有钱,有几间空房子,一间作教室,请老师教自己的子弟,亲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这里来上学。郁海谷先生此时正好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教学,他就拜郁海谷作老师,进学读书。
  孔为余起数。
  孔先生给他算命。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算他的流年命运,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童生(秀才),要经过好几次的考试。先要经过‘县考’,了凡先生应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省,这是明、清两代的制度。一个府大概管七、八个县,主管称为知府,是在县之上,省之下。民国就把府废除了,改成行政专员。‘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政府教育厅长,管一个省的教育。所以地方上考试能考多少名、考得取、考不取,命里都注定了。到第二年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都符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