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讲记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现在我们讲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贪名、好名!名也是福报之一,为善以此报掉了。而且,‘名者,造物所忌’,造物,是讲天地鬼神,也为世人所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奇祸’,就是有非常的灾难。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副,灾祸随之而来。
  ‘人之无过咎’,这个人没有什么过失。
  ‘而横被恶名者’,别人都嫌弃他、冤枉他、侮辱他,但他并没有什么过恶。
  ‘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所以积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要人家赞叹恭敬。人家愈是不满意,愈是嫉妒、毁谤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毁谤、障碍之来,是消自己的罪业。罪业都报掉了,你的善德愈积愈厚,后来果报就大。所以‘子孙往往骤发,‘骤发’就是突然发达。细观今日台湾许多发达者,其先人多类此。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晓得阴德之可贵。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是非’很难辨别,因为我们世间人的标准,跟圣贤人的标准也不相同。
  ‘鲁国之法’,春秋时候鲁国的法律。
  ‘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府’是官府。这个人为什么会到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呢?(‘臣妾’就是佣人。)都是有罪、犯法的人,分发在达官显要家中服劳役。只要有人肯拿钱把他赎回来,就等于替他缴罚金,他就可以恢复自由,这是好事情!政府奖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多做一些好事,能帮助这些人恢复自由,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贡在诸侯家里,把佣人赎回来,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
  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了很不高兴。‘曰:赐失之矣!’‘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叫学生是称名字。说:“赐,你做错了!”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这就是圣人的是非观念,跟世人不一样。他看的是整个社会,希望建立良好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圣人的教导是普遍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为个人。如果单就个人来讲,子贡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值得赞叹的;但是他把风俗习惯破坏了,他的过失在此。
  ‘非独适己之行也’,不是为某个人。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在当时,鲁国社会上贫穷的人多,富有的人少。
  ‘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政府的奖励对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大家称你是好人;以后有人做这件事情,政府的奖励,他们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说是为图奖励而做的,于是大家都不愿做了,那么政府这个好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如果要鼓励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贡应当要接受政府奖励,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社会大众。这是圣人与常人见解不同处。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人牵一头牛送给子路,感谢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孔夫子知道了很欢喜,赞叹子路说:“从今以后,鲁国人‘多拯人于溺矣’人有急难的时候,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为什么?被救的人一定感谢;救人的人他还会接受感谢。这是鼓励大家救助灾难。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这是孔子的真实教诲,应当切记深思笃行。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孔子的看法跟世间人刚好相反。他赞叹子路,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看大圣大贤,眼光看得远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要为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来设想,于后世的历史来观察,这样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你就会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善恶不能只看眼前现行,要晓得它对历史、对后世久远以后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现前表面上看是善,实际上不善。在一个人是善,在一时是善;在一个社会是不善,在后世是不善。所以佛法里面讲善恶就不讲‘现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后世善、生生世世都善,佛说这是善。现在是善,来世不善,后世不善,要到三途地狱去,这不是善;这一世善,来世善,后世更善,这才叫做真善。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好像是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这是真善。‘然此就一节论之耳’,这是就一桩事情来说明,什么叫“是”,什么叫“非”。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什么叫“道义”?什么是“礼敬”?什么是“信用”?什么是“慈悲”?这里都有“是”有“非”,如果不能辨别,往往自以为行善,其实造了大恶。讲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怎么修福?真的要有福、要有慧;没有福慧,想修福也修不到福。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吕文懿公告老返乡,就是现在讲的退休。古代的制度,宰相就相当于现代的行政院长。虽然退休,他的德望功勋为世人所敬仰。‘泰山北斗’,比喻高。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同乡有一个人,喝醉了酒,牢骚满腹,遇到吕先生就骂他。吕先生做过宰相,度量大,有涵养,不跟他计较。跟他的佣人说:“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闭门谢之,也不在意。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过了一年,听说这个人犯了重罪,判死刑入狱了。
  ‘吕公始悔之曰’,吕老先生才后悔,上一次遭遇的事情处置错了!说:‘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当时如果跟他计较,捉他去监牢关几天,使他警戒收敛一点,可能不致于犯今日之死罪。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这种例子太多了善心造了大恶。尤其是现代一些年轻的父母,对待儿女溺爱;到儿女长成了,不孝顺父母、为非作歹,才晓得自己大错特错!小孩就是要从小教起少成若天性。小时候如果不严加管教,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必然是背叛父母,父母对他稍微有点不好,他就不满意。这还得了!
  从前中国古老的刑罚里有一条叫“亲权处分”是父母说我这儿子不孝,你把我的儿子判死刑,杀了他!法官马上判,什么都不要审了!“亲权”是第一等处分。所以从前儿女怕父母;父母若告状,法官不审就定案了。父母说给他坐三年牢,马上就批准。为什么?那是“父母之命”,没话讲的,不必审,大家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那个做父母的不爱儿女呢?父母不爱你,你在社会上就不能做人了,社会自然也不要你了。“亲权处分”好像在民国二十几年还有,以后废除掉了。有这一条法律,的确儿子不敢不孝,不孝,国家法律要治罪的;而且还没有办法请律师,都不能请的亲权没有辩护的。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的。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遇到荒年收成不好,‘穷民白昼抢粟于市’,‘粟’就是粮食,贫民到处去抢劫。
  ‘告之县,县不理’,到县政府告状,县政府怕群众暴乱,不敢阻拦。
  ‘穷民愈肆’,抢劫的风气愈来愈盛,县官也管不了。怎么办呢?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他自己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私自用刑,把事情平定了。如果事情不平定?‘不然几乱矣’,几乎地方就发生动乱,就不能收拾。这是以恶心、恶行,对社会做了一桩好事。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什么叫‘正’?什么叫‘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善心是‘正’,恶事是‘偏’。像前面所说的吕老先生,就是以善心做了一件恶事;这就是‘正中偏’。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但是善恶的标准都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之影响而论断的。如果说他们来抢我家的粮食,县官也不管;我家里佣人多,我们组织起来反抗,把暴民制止,用刑罚加诸于他这是私刑,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他做了一桩什么善事呢?对社会安定帮助很大使暴民不至于为害地方,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是为了私心替大众做了一桩好的事情,这个是‘偏中正’。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
  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训,后人尊称为经。这个教训是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积善成名,积恶灭身”,绝对真实正确。
  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比喻有一个器皿,我们要想在里面存满存久就满了;如果不存,它不会满的。这就是要知道积善的重要,而不可积恶以自取灭亡!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是佛门的公案。从前有一位女居士到佛寺里想布施,但没有钱。‘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只有两文钱(从前两文钱是很少很少),她拿去捐在佛寺里做功德。‘主席者亲为忏悔’,‘主席’就是佛寺的方丈,因她心诚,亲自给她忏悔,给她祝福。
  ‘及后入宫富贵’,没想到这个女子的命还不错,以后进入到宫廷里面,做了皇帝的妃子这富贵了。
  ‘携数千金入寺舍之’,带了黄金千镒到寺院来做佛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主持老和尚没有亲自给她回向,只叫他的徒弟给她拜忏消灾回向。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老和尚很有道德;不像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不如法的事情。从前有道德的人不论施财多少,但看修福的人心是否真诚。如果是真心修福,再少的钱都要亲自给他主持;如果心地不是很虔诚,则用不着老和尚亲自去操心。这老和尚就告诉她,‘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从前你虽只施两文钱,但是你的心真诚,‘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日你得到富贵,施金虽多,而施心不切。这是她从前心真,真诚地在三宝里修福,这是舍一得万报,她真的得到了。老和尚亲自给她修忏悔。
  现在她已经富贵了,但对于佛法上那种虔诚的心,被富贵荣华淹没了,退转了。‘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我派徒弟代表我替你忏悔就够了!其实老和尚这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