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讲记
,不一定都是干肉。古代教书的所在都称“私塾”,学生的人数不定,有二、三十个人就相当多了,少的只有十几个人,所以老师得到的供养相当微薄。两年的积蓄,他能拿出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江西舒老先生做到了。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一个是舍两年的待遇,一个是能舍十年的积蓄都是赎官银。这就是欠了公款,或者是判了刑罚坐牢,拿这个钱去赎,救济陷于苦难的一家人。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因为人在世间,必须依赖财物生活,所以舍财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尤其是把全部的财物都舍尽了,这很不容易!这就是向‘先难’处去做,就是克己。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
‘镇江’,过去是江苏省会。靳老先生年老无子;在过去有置妾的习俗,再娶一个,来传宗接代,这是人伦之大事。邻居家里有一个女孩子年龄很小,送来给他做妾。因为年龄相差太悬殊了,他不忍心,再送她回家。虽然没有儿子,他也觉得无所谓,总不能耽误人家一生的幸福。这也是‘难忍处能忍’。
故天降之福亦厚。
有这样的善行,必然有善报,一定是有善果的。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这就是‘难、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把握修善积德的机会;机会失掉了,以后想做也没有缘分去做了。财富不能常保;人的运五年一转,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如果是在晚年,才是真正的好运;如果五年最坏的运在晚年,此时体力衰退,困苦艰难就很可怕了。所以少壮时有福最好能舍,奉献给社会大众共同享受,舍了以后命里还有。明白这个道理,年轻体力还够,福报来时我不去享受,就把享受福报延后了;不好的我先受了,好的留到后面,后福就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报。
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要晓得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临终时的福报。临终时什么福报呢?不生病,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坐着走、站着走,知道到那里去,这才是福报。世间人对此大事往往疏忽了,学佛的人应当时时刻刻提醒,有福让大家享,福报就殊胜了。那
‘有势’,就是有地位、有权势。有权积德很容易,帮助别人往往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有权势的时候,不可以拿着权势去欺压别人,应当以权势多做善事,多积阴德。‘易’而不肯做是自暴自弃;贫贱修福就‘难’,没有财、没有力量,难!难而能做,那是非常之可贵。
(三)随缘尽力修十善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随喜功德”随缘随力的帮助社会大众。‘其类至繁’,随缘的功德太多太多了,略举十大类。‘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这十条皆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好事,应当尽心尽力去做。下面一条一条来说。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
‘何谓与人为善’,了凡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教导我们怎样跟大众在一起,在一个团体里面带头诱导人人修善。
‘雷泽’是地名,在现在山东省。渔猎在古时候是生活里一个重要的部分。‘深潭厚泽’,就是鱼多的地方。年老的人因为好的捕鱼地区被年轻人霸占了,没有办法跟他们争,所以就在浅水和急流处捕鱼;浅水鱼少,不容易捕得。
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舜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很难过。‘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他用的方法很巧妙,‘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他有智慧、有耐心、善巧方便,参加他们一起捕鱼;实际上的目的并不是去打渔,而是想感化这一批人。见到大家相争,他不说一句话;如果当中有一两个相让的,他就很赞叹。他用这个方法“隐恶扬善”。‘期年’,就是一年之后,‘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一年之后没有相争的,只有相让的,果然真的被他感化了。
我们现代的社会,宣扬恶事、恶行,只要有一点违背风俗道德或者是法律的,报章杂志就大肆宣扬。说善的很少,说恶的很多,这种做法,社会上必然是善人少,恶人多。你行善,有谁知道?不但不能激励人修善,反而诱导他人去造恶。
我们看古圣先贤作恶,不要说他,让他自己慢慢去反省、去觉悟,这才是正确的。人都有天良,只是一时为利欲蒙蔽而已;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帮助他,没有不觉悟的。舜王用这种方法,把这一群捕渔的人感化了。看下文就知道圣贤的用心。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王不是说一篇大道理,劝劝这些人;他用的是身教,自己作榜样来劝别人。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是效果会相当的深远,因为言教不如身教!此正是他明哲处。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末世’,就是佛法的末法时期。‘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这是要痛戒的。自己有长处,要用长处去欺压别人,就是世间人讲的“值得骄傲”这句话。能够‘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才是真正的修养。自己有才智要藏一点、收敛一点,不要太露锋芒。古德常说:“大智若愚。”凡是露锋芒的,纵有才智,也没有多大作为。一个真正有大作为的人,他绝对不像一般人显示的那样浅薄,必然是浑厚老成。我们用包涵的态度对人隐人之恶,扬人之善,才是真实持戒修福之人。
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纵’,是放纵。能够收到这样好的效果(人人不敢放纵),大舜的所作所为就是很好的证明。‘见人有微长可取’,‘微长’就是小善。‘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人家有善行,我们随喜,而且加以赞扬。
过去我初见李老师时,他曾教导我:“不要说人家的过失。”隐恶,这句话我懂。他又说:“不要赞叹别人。”我不明白,心里就很疑惑。说人家的短处,这是不好的事情;赞叹别人是好事,为什么不可以赞叹别人呢?后来李老师解释说:“赞叹别人比说人家的过失、害处还要大。”怎么会有害?他说:“赞叹别人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赞叹反而会害人的。人家有一点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赞叹他,过分的赞叹,使那个人听到之后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再有进步了。不进则退,岂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确有道理。
哪一种人我们应该赞叹?佛门里常讲的“八风吹不动”,这样的人你应该特别去赞叹他,因为他不受你的害。你赞叹他,他如如不动;愈赞叹,他愈谦虚,愈觉得自己努力不够,这种人应该加以赞叹。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能够以善心做了坏事。从这一段来看,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舜王用心之苦;他用一年的时间,把这地方坏的习俗转移过来。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则’,就是榜样,就是原则。都是为社会、为地方、为大众作一个榜样。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什么人才叫‘大人’?天下为公才叫‘大人’;念念都是为自己的叫做“小人”。所以小人为私,大人为公。佛菩萨称之为‘大人’,你看看《八大人觉经》菩萨八种大觉;‘大人’就是佛菩萨。这一节说的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形迹’,就是外表。君子和小人,如果只从外表上来看常常会搞错、常常会相混,实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若从心地上来看,小人和君子就截然不同了。
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讲“君子贤圣”,佛门里讲“诸佛菩萨”,他们与一切凡夫所不同的,就是‘存心’;形迹很难区别,所以往往我们把圣人看错了!在佛门里,像过去浙江天台山出现寒山、拾得、丰干。《天台山志》上记载,在当时一般人看这三个人疯疯癫癫的,认为他们有神经病,不正常,没人理会他们!所以形迹上怎么看得出来呢?丰干是在碓房里舂米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的那一份工作。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在厨房舂米来供养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化身的,在厨房里烧火;都是在厨房里打杂的,做这种苦事。打赤脚,穿得破破烂烂,疯疯癫癫的,所以没人瞧得起他们。在形迹上,肉眼凡夫确实很难判别,实际上他们三个人是圣人应化这是丰干说出来的。
当时有一位地方官吏闾太守,于上任的路上,母亲生了病,他很着急,请了很多医生都没能治好。丰干经过那里去找他说:“你家里有个病人,我有方法把他治好。”治好之后,太守对他非常感谢。看他是出家人,请问他在那一个宝刹?
他说:“我在天台山。”
闾太守就向丰干请教:“你们的宝刹,有没有圣贤人住在那里?”
丰干说:“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
太守说:“我要怎么样去亲近?”
丰干说:“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
太守上任没几天就去朝山,参拜这两位大菩萨。结果他们是在厨房打杂的,疯疯癫癫的;可是太守一见到就顶礼膜拜。两个人根本不理,转头就跑。太守派人去追,看看他们到那去了?结果看到他们跑到山边,两座山就打开了,两个人一直退到里面,山就合起来,两个人都不见了。最后他们还说:“弥陀饶舌。”于是太守等人才晓得丰干原来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多事,把他们两个身分说出来了三位是圣人。在寺院里每半月诵戒,是很重要的法事,寒山、拾得时常在门口讥笑,所以寺院里的人都不喜欢他们。到最后才晓得是佛菩萨化身应现在此地,这个时候大众才生惭愧心,原来阿弥陀佛、文殊、普贤每天都来侍候他们的饮食。这是佛菩萨跟常人‘存心’不相同处。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这是从“理”上来观察;“事”上确实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但都是我们的‘同胞’。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体’。佛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建立的。哪一个不应该礼敬,不应该爱护呢?人人都应该敬爱,事事物物我们都应该要敬爱。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从前读书明理的人“敬圣敬贤”,跟我们现代工商社会贪、瞋、痴、慢不断增长的人“敬圣敬贤”,在思想、心态上不一样。从前人敬圣敬贤,是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模范,取“见贤思齐”的意思;现代人敬佛、敬菩萨、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萨、鬼神多让他赚一点钱,其目的在此。‘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就是为众生造福。哪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和乐利?中国人常讲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富贵、健康、幸福,这是世间人的希望。但是这些都是善因善果;希望得好的果报,但是忘了好的果报是要好因缘才结得的。若不修好因,不结善缘;希求好的果报,是决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