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飧龀员チ说氖焙颍恢咕沧吕淳痛蝾耍突璩亮耍徽飧龆亲涌湛盏氖焙颍飧銎呱习讼碌模亩ú幌吕础K运凳庆酶罘鹛枚疾扇〉恼庖恢址绞剑哉馐浅J叮颐且欢ㄒ茫飧龀J兑彩歉菸颐巧砝炊ǖ摹?br />   佛法,佛给我们说的是原理原则,佛制定的这个目标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任何手段都是好的,都是属于善巧方便,不一定要用一个方法,一成不变。这个方法甲可以用,乙用了未必得力,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每一个时代这个生活方式不一样,意识形态不一样,大家的业缘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学佛要知道。这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特别佛的四依法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就是情执,所以佛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不能错会了意思。
  我们再看末后一段文,在五十七面:‘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这个频婆娑罗王被他儿子关了三七二十一天,没饿死,他因为天天有东西吃,天天授这个八关斋戒,天天还听富楼那给他讲经说法,所以他这个身体不但不坏,一天比一天健康,一天比一天快乐。他又和悦,悦是喜悦,法喜充满,他精神很愉快。这是说的这一段。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观无量寿经疏 第七卷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七十五面第五行。
  看这个经文,‘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个前面我们看到,阿阇王子夺取政权,将他父亲禁闭在深宫里面。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已经三七二十一天了。那么在他想呢,一个人这么长久的时间没有饮食,大概也差不多快死掉了,当然不好意思问死,毕竟是他的父亲。所以这个语气缓和一点,问他这个守卫的,这个他的父王现在还在不在,用这种口吻。这个守门人就老老实实的回报,时守门人白言,大王,
  ‘国太夫人。身涂□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这个皇后一次两次,人家不知道。天天这个样子,总是会被发现的。所以他这个秘密被这些守卫的人都知道。知道,毕竟这个国王没有下命令禁止他母亲去看他,没有下这个禁令,所以还是随她往来。这个沙门目连跟富楼那,他们是乘着神通,从空中往来的。这些禁卫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虽然其他的人,跟这个国王确实是隔绝了。但是这三个人天天往来,没有办法禁止他,阿阇王子听了这个话非常生气,知道他的父王还没死,还活着在那个地方,还有这么多人常常天天去安慰他,去接近他。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述说阿阇世王,以恶心对待他的父亲。这个也是大逆不道。今天这段文,接着迁怒于母亲,要加害于他母亲。再看他以恶心对待出家人,目连跟这个富楼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都是证得阿罗汉的。这不是凡夫,圣人,这是从迹相上来说。从应化的迹相上来说,如果从根本上讲呢,世尊给我们说了,他们都是古佛再来,比菩萨地位还高。所以古佛倒驾慈航,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个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里面含着很深的意思。我们不要说是佛,佛在世,这么多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从哪里来的?古今中外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遇到一个传人就非常幸运,那有这么多好学生,太多太多了,真是希有。
  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在一生当中传法。这个得法人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六祖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法师。传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一个。这空前绝后,非常不可思议。六祖才传四十几个人。释迦牟尼佛,我们看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因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弟子是诸佛大菩萨再来,拥护释迦牟尼佛,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那么在教化当中,佛只能有一个,老师只能有一个。那些人不能统统都来以老师的身份出现,那这个教学就破坏了。那用什么身份呢?都用作佛的学生的身份,来帮助佛弘法。众生,多灾多难,迷惑颠倒,许许多多要紧的问题,问不出来也不会问。他们假装着代问,把我们要想问的,统统代我们问出来。在这个一问一答当中,我们在旁边听了,明白了,开悟了,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这一些弟子们都是圣人,都是大圣来应化的。阿阇世王这一种举止,就是五逆罪都造了,造得非常之重,这个后面这一句就是破和合僧,这是要想害他的母亲。
  ‘时有一臣。名日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是遇到两个大臣,劝阻阿阇王子不可以害母亲。这个父母之恩,母亲的恩最重。为什么呢?这个婴儿时时刻刻需要母亲照顾,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离开了他生命就有危险。所以三年哺乳之恩,从生下来到三岁,一天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这个恩德太大。所以杀父亲,这两个人说,还听说有。但是杀母亲没听说过,这个过失太严重了,这是大逆不孝。我们中国古代在教育里头可以说是,中心的思想就是孝道。教什么呢?教孝。帝王以什么来治理国家呢,以孝治天下。他就是一个行孝尽孝的一个好榜样。所以古礼之中虽然有五礼,祭礼摆在第一位,祭祀祖先。其他的礼节,皇帝可以派大臣代表,唯独祭礼不能够派代表,要亲自斋戒沐浴主持祭典。在从前这个主祭的人,在祭典的前三天要斋戒。那个斋戒是怎么个斋法呢,就像我们佛门闭关的情形差不多,这三天叫斋供。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一切人也不接近。不接近,就像闭三天关一样。那个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像护关的,有人照顾。那么他三天做什么呢?三天把所有念头放下来,想念被祭的这个人,如果是祭祖先,就想念他的祖先,跟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一样。 观想。。。,想三天三夜,就把他想来了,祭神如神在,他真的有感应道交,在祭祀的时候,感觉到他的祖先到这个地方来接受他的祭祀,这俗话讲,诚则灵,斋戒沐浴是修诚敬之心,不是草草率率,随随便便做个样子就行了,那就不灵了,那一种祭祀,孔老夫子不愿意看的,为什么呢?有形式,没有内容,这个内容是真诚,所以要三天的斋戒,确实他有感应,那么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一尊佛不孝父母,没有一尊菩萨不敬师长的。
  本经在后面有明文教给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在基础上要修三福。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你在佛法里决定没有成就。即使有成就,那是外表的,表面的。表面做得再好看,天花乱坠,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换句话说,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明白,所以有人问,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这不孝父母罪过已经很重了,再杀害父母那还得了,这个造的是阿鼻地狱之罪,所以这两个大臣义正严词,这个言语非常之严肃,给阿阇王讲,自古以来听说有王子贪图王位,父亲是国王,他要夺他的位置,这杀害父亲,有,篡位的,母亲并没有干涉政权,与你夺取政权没有关系,没听说杀害母亲的,换句话说,你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开端,这还得了嘛。
  ‘污刹利种’,这刹利在印度是属于王族,印度自古以来阶级制度非常之严,刹利是贵族,皇族,婆罗门,这是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知识份子,这个知识份子的阶级,这个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其余这两种比较上是地位低一点的,一个是从事于商业的,一个是农民,这个是在印度古代社会里面没有地位的,就是我们一般称农奴,奴隶,这个刹地利是贵族,你这种行为染污了这个贵族,这个在刹地利就是重大的污点,‘臣不忍闻’,我们不忍心听到这个事情,不忍心看到这个事情,‘是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奴隶,这个是奴隶的行为,不懂得,不明理,这样的人才做得出来,那有这是知识份子贵族,受过好教育的人,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呢,国王今天执意要害母亲,这些臣子都愿意离开,不愿意再跟他,所以这两个人说完之后,因为国王手上拿的剑要杀害母亲,他们用按着剑,一面说一面就退出了,就要离开了。
  下面是。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是他的弟弟。也是非常聪明有智慧。阿阇世不怕别的,这个杀父害母他不怕,毕竟有一桩事情令他害怕,怕什么呢?众叛亲离,这个底下人都走掉了都散掉了,那他这王位就保不住。他怕这个,所以就很惊怖,以要求的口吻,你们难道不再跟我了,不再帮助我了吗?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这两个人再郑重的劝告他,只要你不加害于母亲,我们可以跟你,如果加害于母亲的话,我们不愿意跟你,我们愿意离开,舍弃这个国家。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这话说是还算是不错,实际上他考量他本身的利益,所以不杀他的母亲了,不杀她,敕语内官,这个内官就是宦官,我们中国人讲太监,宦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把他母亲幽禁起来,跟他父亲一样,把她幽禁起来,不准她跟外面人接触,禁母缘,这一段事真是自古以来非常不幸,尤其是发生在宫廷里面,这个宫廷争权夺利,古今中外,可以说都没有例外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在现实社会里面,我们也时有所闻,现在所讲的权利斗争,甚至于不择任何手段,国王与夫人遭这么大的变故,这种变故他在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的,即使读历史,观察这个现前许许多多权利斗争,毕竟没有临到自己身上就很难体会,这一次是自己亲身遭遇到,所以体会就非常深刻,知道佛讲的,我们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没有好留念的,所以人在大苦难当中往往惊觉回头了,这肯真正肯回头,真正要求佛指导他,出离苦恼的方法。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国王,夫人,跟佛过去平常往来很密切,也常常听佛讲经说法,自己没遭过苦难,这个听了是耳边风,没在意,换句话说,听是听了,也护持佛法,实在讲,不得受用,现在遭了苦难,这个时候心情不一样了,求学的态度也不一样。
  我们看底下一段,在八十六面,八十六面第三行。‘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这是这个王后夫人,被她儿子囚禁。这虽然是没有把她杀掉,这把她关起来了,关起来之后,她非常忧愁,她的忧愁可以说相当的复杂,当然最叫她忧愁的是她的丈夫,这个国王,从今天起没有人跟他偷偷的送东西去了,换句话说,他决定活不了多久,这个是她最牵挂,最忧愁的地方,可是被禁在深宫当中无可奈何。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我们看这一段,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这才想到释迦牟尼佛在城外,在门者门阇耆崛山,就是我们中国人翻作灵山,他住在这个地方,就向着这个方向礼拜,祝祷,在过去,佛不能亲来的时候,也常常派阿难来问候国王夫人,现在他遭这样的大难,想想世尊威德很重,不敢要求佛亲自来,来慰问,只希望佛能够派目犍连,派阿难给我见见面,这就很满足了,心里这样子祝祷,向着这个灵山礼拜,未举头顷,这个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她面前了。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崛山没,于王宫出,这一段是□说佛早就知道她这些事情,这个时候派了目连尊者阿难尊者,而释迦牟尼佛自己以神变的方式出现在皇宫,出现在宫中,佛到那个地方去,这必定是大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