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一、具悲教主导师薄伽梵释迦牟尼的历史
至尊上师具无缘大悲与能仁金刚持无别之座前,敬礼而皈依。
祈请于一切时中,以大悲摄受。
闻名能解恶趣畏,诚祈获赐诸悉地,依教奉行证三身,能仁王佛前敬礼。
化身遍满无边刹,一切佛业成办者,补处弥勒及文殊,直至菩提顶敬礼。
菩提心树根深固,伟大行派枝叶茂,二利事业满众愿,广行派师前敬礼。
最寂离戏虚空中,金刚智慧如日照,消除众生无明暗,深观派师前敬礼。
一切深广道次第,深密加持大宝源,以方便舟速得渡,加持近传师前礼。
三派承传教要髓,大宝菩提心甘露,以调雪域粗野众,阿底峡师前敬礼。
佛及佛子诸善业,集一得证遍智者,悲胜诸佛美名称,五方天女普遍传。
藏中释迦宗喀师,常住我顶以庄严,请以师著甘露水,全道精滴注我心。
广大诸佛大悲体,现我大善知识相,宣无倒道具恩师,诚礼祈满我愿果。
人天诸众利乐基,一切佛经心要义,菩提道次师承传,我心生喜而编著。
于此应如何述说宣示遍虚空界一切有情所有利乐的唯一生源,摄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要义,为一补特伽罗修行次第──《菩提道次第教授》根本承传诸师的清净行传呢?这也譬如一切泉源来自雪山那样,正法的承传也都来自正等正觉佛陀,因此,应首先述说教主导师薄伽梵释迦能仁王佛清净行传。经说佛出现世间,是万一难逢的,如优昙波罗花不常开现。这一原因,由于佛出现于世间,先须生起殊胜菩提心,中间须得积三大阿僧祇劫等无量长远时间的伟大福慧二种资粮,具备佛刹圆满清净,及愿力圆满究竟,化众圆满成熟等无边因缘齐备时,佛始出现于世间。这种因缘很难齐备,由于这一世间大部分住在黑暗时节中,佛出现的光明时节,那是万一难逢的。如果想:仅只这样,为什么就这般难逢难遇?这如《入行论》中所说:“夜间昏黑密云中,电光刹那一闪照,此喻由佛功德力,世间福慧得暂生。”这是说三界轮回中一切众生,生一微细善心,也是不易的。任生何种善心,都必须观待佛力而生,既是生起对佛敬信等一点微细善心,也是很难的。那么,在对三宝获得敬信后,对黑白业能如理取舍而作,并能以厌离诸世间的出离心作鞭策,而进入解脱道修学的人们,这当然是更为难得。既然生起出离心的动机,而修学解脱道,也是很难,那么,发起自他相换的大宝菩提心,而在如大海般的菩萨行中,经无量劫不间断地修学和修学到究竟,不必说这较前更为难得。以此何况佛之出现于世间其为很难之理,由无垢智理是可以证实的。
在这样佛很难出现的状况中,这一劫里有千佛出现于世,以此称为“贤劫”。往昔这娑婆世界最初形成时期,当水轮形成时,大海中出生莲花千朵。净居天诸天人观看后,想这是何种征兆?仔细观察,而得知这一劫中,有千佛出世的征兆,于是赞说:“稀有此劫,实为贤善!”这是《大悲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此中人寿四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人寿三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诤劫人寿百岁时,导师薄伽梵释迦牟尼佛出世。
导师释迦牟尼佛最初是怎样发心的呢?《贤劫经》中说:
“我昔生为下种时,曾于释迦牟尼前,从谒佛面作供养,最初即发菩提心。”
这是说: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为陶师之子,名日光的时候,值遇释迦大能仁如来出世,他用陶罐满盛糜粥,以镜装饰罐口等,尽所有资具供养佛前时,发愿说:“我愿将来能成如来你这样的身,及侍眷、寿命、刹土,乃至你的美妙名号,都与如来你一样。”发了这样的菩提心。还有导师释迦能仁由于对于我们住在三界轮回中,受百千万种烦恼痛苦逼迫的众生,心怀不忍,曾于无量诸佛前,生悲心发宏愿。
在这里只就导师释迦往昔在无量诸佛前发心的当中,如经中所说,略举一些主要的来说。
如《报恩经》中所说:“导师释迦能仁往昔生为地狱中拉车狱卒时,同一、二助手一起在红铁炽燃的地基上,拉著阎罗使者的车奔走的当中。助手力弱不能拉车往前奔时,阎罗使者举起三股铁叉刺击助手,顿时血流如注,剧烈的痛苦使他发出哀号的声音。释迦世尊对此生起难忍的悲心,愿解脱这助手的痛苦,发起‘地狱中这般痛苦,我当一己承受’之愿,并对于如助手这样,由恶业而堕入地狱中和将堕入地狱的一切有情,生起难忍大悲,而发菩提心。对阎罗使者说:‘这力弱有情所拖的车带,请套在我的头上,由我独自来拉吧!’阎罗使者大怒,立用三股铁叉向他刺下,以此消灭了他一百劫中所积罪障,往生为三十三天界中的天神。”这是薄伽梵释迦世尊最初所发悲心。从此以后,直至成佛之间,对一切有情,不间断地发起慈心和大悲心,这是《贤愚因缘经》中所说的。
又关于释迦世尊发心情况,《律藏.药事》(十七事中之一)中所说:“在释迦世尊前,波斯匿王(义为胜光王)启问牟尼最初于何处发心?”佛说:“往昔有名具光王国中,出有一象宝,身色如邬波罗花那样的白净,七处支分都很安稳。具光王一见此象,命调象师将此象调顺供王。调象师谨遵王命,也就将象调顺后,供献于王。王乘此象,调象师也坐在象上同王前往兽居的山谷中时,这一白象嗅著雌象的气味,随著气味如风般狂奔驰去。具光王立即命令调象师说:‘这象如天空云般很快地奔向各方,速即制止。’调象师不能制止,只好请王用手抓住树枝,国王用手抓住树枝,才幸免生命的危险。于是具光王责斥调象师说:‘汝为何以未驯象供献于我?’调象师禀王说:‘大王!我实在是调驯了的,但由于它嗅到雌象气味,不听驱使了。但是它还没有失去那被调治的念头。’于是过了七天,象的狂性消失,它忆起调治手段仍然回到它的住处来了。于是调象师禀王说:‘象归来了。’国王说:‘汝未将它调驯。’调象师禀王说:‘大王,我已作调驯。如何能证实呢?我今在大王眼面前作试验吧!’他于是拿著烧红了的铁球往调治象处,对象作调驯手段时,象无畏地如命接受调治。调象师见得这种情况禀王说:‘大王,象虽是接受了调治,顺合命令;但是死了。’国王说道:‘嘿!真智巧!不过这头这般极为调驯的象,前却对我们乱动起来,是何原因呢?’象奴禀王说:‘大王!我不是早已向王禀过,这象身已得调,心未调驯吗?我只能调它的身,未能调它的心。’国王问道:‘汝听过有能调心的吗?’调象师获得十方诸佛的神力加持,以此答道:‘大王!身心二者都能调伏唯有薄伽梵佛世尊。’复作颂说:‘大王佛陀大威力,烦恼已断具胜勇,如是随佛诸士夫,随转亦成无执心。’这样传颂诸佛的功德。于是具光王听得薄伽梵诸佛精进和神力功德,生起极大信仰,而作布施等福善事业,发愿回向无上圆满菩提而作颂说:
‘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
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贪恼中得解脱。’”
这是说佛为具光王时发菩提心的情况。
又《未生怨王忏悔经》中所说的发心情况如下:“如来于往昔俱胝那由他劫以前,生为商主之子,名无垢臂。那时至尊文殊生为说法比丘,名智王,由他劝动无垢臂到无胜月幢如来前,使他向如来及侍眷等供献食物。商主子无垢臂也参加供食,由于他的一项供食,使无胜月幢如来及其八万四千声闻徒众,与一万二千菩萨众普遍皆得饱满,而供食仍然无尽。商主子无垢臂心生极端喜悦和净信来到佛前,无胜月幢如来对他开示菩提道时,无垢臂当即生起了不退转大信,并发起菩提心。”
又《菩萨藏》中所说释迦世尊往昔发心,及次第进入地道诸果的情况如下:如来于往昔不可思议无量劫以前,生为法王泽郎巴嘉瓦(义为寿尊胜)之子,名迅路准珠觉巴(义为童精进行)时,值遇大蕴如来出世。如来示现不可思议种种神变,使精进行童子心生意乐,然后又对他广大示说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法,及布施等六度,与四摄等所摄的伟大诸佛子学行法;并广为宣说佛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之功德。时精进行童子对大乘道,获得不退转坚固定解后,于薄伽梵正等正觉大蕴如来,及其声闻众前,经九十六俱胝岁长远时劫中,以一切供物,作供养承事,而发无上正等圆满菩提心。
此后,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生为商主智贤时,值遇宝支如来出世,宝支如来为商主智贤广大宣说菩提道,并示现很多神变。以此智贤生起极大净信和喜心,而对于菩提道,获得不退转坚固定解。商主智贤于宝支如来及其声闻众前,一千年中,作供养承事,而获得生起无上正等圆满菩提心,修行圆满菩提道。
此后,复经一大阿僧祇劫,生为婆罗门之子名童云时,值遇燃灯如来出世。童云以极大喜心、敬意、信仰依止燃灯如来前十二年之久,他铺展其金色发,立誓说:“如来若不为我记别无上正等圆满菩提,我当于在如来前,此形枯身干。”于是如来应供正等觉燃灯智遍知一切,三世中无不通达,以此知婆罗门子童云心愿,以足置其金色发上,童云起立双手捧满邬波罗花,向燃灯智如来散花供养。散花当时,如来顶髻上,立即现起邬波罗花筑室一座,四方四柱,整齐开朗,美妙悦意,室中仍然现有如来。于是如来应供正等觉燃灯智对婆罗门子童云记别说:“婆罗门子!由汝善根,未来无数劫中,将证如来应供正等觉,名释迦牟尼,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薄伽梵。”于是婆罗门子童云听得与自己所授记别,生起喜信、随喜、胜乐、心安时,立证得甚深法忍。得法忍后,他腾身虚空有七多罗树高处,现证六千种三摩地,现见所有恒河沙数一切如来。
特别是导师释迦牟尼对于我们诤劫中五浊炽盛众生,为其他一切诸佛菩萨不能调伏而弃舍之诸苦众生,大悲难忍,生为婆罗门海尘时,于宝藏如来前,祈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作证:
“总为十方一切诸佛所不能调伏,而遗留未调者;别为贤劫中,出现于世,佛陀从拘留孙佛起,直至最后第九百九十九尊胜解明现如来之间的一切佛陀,对五浊炽盛有情,凶暴粗野,难调难伏,不认父母师长,恩将仇报等类浊污众中,谁亦叹息不愿入其中,而作舍弃时。我婆罗门海尘,今于宝藏如来前,祈十方一切诸佛作证,我悲悯诤劫人寿百岁时彼诸众生,我愿度化彼诸众生。至彼时虽具有成佛自在,但是愿于未成佛时间中,示现成佛事业。”
立下如是誓言,并为利我们五浊炽盛众生,发五百宏愿时,宝藏如来及十方一切诸佛,都一致散花赞说:“善哉!汝最为第一,一切菩萨中无与匹伦,一切花中,无与同等,犹如白莲。”做了这样广大赞言。导师释迦牟尼的其他事业,不必细说,只就往昔这些发心事迹来思惟,也应当由念恩德与大悲之门,而勤行供养,祈祷求加持。
就这样导师释迦牟尼发心已,中间积资的情况:如《俱舍》中说:“胜观、燃灯、宝髻佛,三无量劫末出世,最初佛为大牟尼。”这是说从最初释迦大牟尼如来起,直至宝髻如来出世之间,为第一阿僧祇劫;继此至燃灯如来出世之间,为第二阿僧祇劫;继后至胜观如来出世之间,为第三阿僧祇劫,导师释迦积了这样三大阿僧祇劫福慧资粮。又《律经》中说:“从佛释迦大牟尼,直至护国如来间,七万五千诸佛前,我曾虔诚作供养。复从善业如来起,直至自在幢佛间,七万六千诸佛前,我曾虔诚作供养。又从燃灯智佛起,直至迦叶佛之间,七万七千诸佛前,我曾虔诚作供养。”这是说第一阿僧祇劫中,从释迦大牟尼如来起,直至护国如来之间,计有佛七万五千尊;在第二阿僧祇劫中,从善业如来起,直至自在幢佛之间,有佛七万六千尊;在第三阿僧祇劫中,从燃灯智如来起,直至迦叶佛之间,有佛七万七千尊等之前,都欢喜供养而承事,不间断地积了二种资粮。这样经三大阿僧祇劫的积资情况,是就共乘而说的。
在大乘经中对于三大阿僧祇劫积资情况,是如何说法呢?这在前文如《菩萨藏》中所说那样;又《宝云经》中说:“善男子,如来是经多数阿僧祇劫而成正觉的。善男子,如来是难量、难思、难察的。”除盖障菩萨启问说:“薄伽梵世尊是否经三大阿僧祇劫,承事诸如来而成正?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