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R约昂竺妫谑墓邸?br /> 第十五观讲的,九品因果,这是属于散善,这个一百零六面,倒数第四行,我们看大师这一段开示,从第二个字看起,机有二种,这个机就是众生的根机,也就是众生的根性有两种,一种是定,一种是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假如佛只用这个定善,来接引十方众生,定善接引十方众生就不能普遍,这个尽就不完全的意思,你只能接引一部分,不能够圆满的接引,为什么呢,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够往生,换句话说,它跟大乘其他法门没有两样,这个法门就不能算为第一法门,好在它除了定善之外,它还有散善,我们把它念下去,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这一句话就好,佛给我们开了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叫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得度了,所以诸位想想看,定善讲修定,我们对于修定来说呢,实在讲没有把握,真的没有把握,不要说是出世间的禅定,就是世间四禅八定,不要多了,初禅,最起码的初禅,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初禅不过是升到色界天而已,我们都没有能力,初禅要什么条件呢,我们讲得最初一点,色界不是欲界,必须把欲断掉了,才能到色界,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心里头确实没有这个念头,这五欲念头确实没有了,这才能够升初禅天,假如你修定修得不错,可以在那里盘盘腿面壁,一个星期不出定,两个星期不出定,如果你对于财色名食睡,念头还有一点放不下,换句话说,初禅没份,你才晓得这个事情是真难,这不是假难,事上放下不行,要不动心不动念头才行,就明了完全用定善没有几个人能往生。
这个散善就方便,能令三途地狱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下面就给我们说出,修行的具体方法,请看经文,一百零二面,第五行从最后一句看起,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段经文,每一个字都不能够疏忽,尤其是最后一句,三世是过去一切诸佛,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那我们要问了,一切诸佛修行成佛,依那一个法门呢,绝对不是统统依净土法门,统统依净土法门,佛何必说那么多经典呢,一切诸佛修行所依的,那是无量的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成佛,依无量法门,这无量法门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个三条,是所有一切法门共同的基础。
换句话说,你学教也好,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你念佛也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好像盖房子,这是打地基,地基是一样的,地基上面盖房子,你想盖什么样子就盖什么样子,想盖多高就多高,地基是相同的,没有两样,这是真正的基础,所以初学的人常问我,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他一听了就觉得奇怪,这孝顺父母那是佛法呢,这经上明明讲的,第一个孝养父母,你不从这里学起,你从那里学起,奉事师长,这个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法是教育,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他会尊敬师长,没有那回事情的,那如果说不孝父母,会去巴结师长,那一定是居心叵测,别有企图,为什么呢,违反了人情,不顺人情的,所以是一定是先从孝顺父母,父母对于自己恩德最大,这个其次才是老师,一个人能够一生能够成就,要靠父母,要靠师长,所以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父母老师的恩第一大,这个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佛在此地也不例外,直截了当的告诉韦提希夫人,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一定先从三福下手,从这里修起,为什么从这里修起,末后就说了,这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深深牢牢的记住,要认真把佛这一段的教训,彻底把它做到,这样才行,才能够成就。
三福第一福四句,第二福是小乘福,是声闻缘觉,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报,所以这个三条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好像盖房子一样,三层楼,第三层一定包含下面两层,第一层不一定包括上面两层,这就是说明了,你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了,还想成佛吗,没有这回事情,学佛要从学做人开头,这个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这个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作参考,我们这个注解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这个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得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么呢,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了,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个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于这一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何以说它不深刻呢,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呢,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了,你会勇猛精进,为什么呢,出家,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么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也非常之广,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怎样能叫父母快乐呢,那里这个因素就很多了。
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了,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了,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那有那么简单,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了,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然后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全部,真的。
中国这个孝字,这个字就造得好,在我们中国这个造字,造字是有六个原则叫六书,它这个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现在世间人讲,现在有所谓代沟,代沟是什么呢,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叫尽孝,所以这个孝字,真正做到圆满了,做到究竟了,给诸位说,在十法界里头只有一个人,成佛才能做到,为什么呢,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名没有破尽,那就是孝道还有一个缺陷,还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孝道做到圆圆满满是成佛,所以我们出家,在家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道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是尽孝,何况俗语说,一子成佛九族升天,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么个道理呢,是因为他的儿孙当中,有一个作佛的,他儿孙作佛,他作不了佛,为什么呢,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福报不能分给你,不,这个功德不能分给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给你,佛有福报,一听说那一尊佛的父母,那还得了吗,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这个便宜,所以纵然堕落在恶道,这个恶道里头,阎罗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恶道,请他到天上去享福去了。
这个天到那一层天呢,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是什么,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没有功夫,你只有福报,只有福报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刚才讲的未到定,他虽然定没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较上要清净,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没有功夫,凭福报是到忉利天,我们俗话讲沾光,是这么一回事情,可见得我们世法里头人情关系,在六道里头都有,六道里头都有人情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处世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这一个范围包括得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一个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个什么,就说一个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都不能出这一个字的范围,所有一切经教法门是这一个字圆满的相状,把它摆在第一,第一句叫,大根大本,从这里下手到最后还是圆满孝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始终不离孝道,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要把老师所教导的,我们统统做到,事是承事,老师对我们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对于老师的孝敬,也跟对父母一样,现在这些观念淡泊了,事相也见不到了,从前这个学生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诲,父母忧虑,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师的要不能把学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没有尽到孝道,现在跟大家讲这些事情,这讲故事,从前是这样,现在没有了。
我这个年龄还沾了一个边,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私塾,我记得我念过四个月的私垫,以后就改成小学了,才有学校的设立,早年没有学校,六十年前,我那个私塾是我一个亲戚的祠堂,大概学生有二三十个人,一个老先生教学,我父亲送我上学的那一天,带了很多的礼物,就是供养老师的,进了学校见了老师,先到礼堂,礼堂里面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供了一个牌位,在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行最敬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着在后面,先拜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坐,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老师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你知道这个礼节多隆重,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恭敬,不认真教导这个学生,怎么对得起人,他真的对不起人,他会受良心责备,家长诚心诚意用最恭敬的心情,把这儿女付托给你,所以管教就很严格,小孩不听话,有时候被老师打,被老师处罚,回家去了,打的时候哭哭啼啼,回家去了,家长知道,第二天买了礼物去谢谢老师,现在还得了现在按铃告状了,从前教育跟现在不一样,真正得到老师教育的恩德,小学教育里头着重在德行,因为知识没有开,培养德行,是以这个为主,我们今天教育里面讲的四育,这个是德育,在小学这个时代培养,这个知识那必须是要年龄大了之后,差不多十三、四岁以后,知识渐渐开了才讲学,才研究讨论,所以从前这个小学呢,大概六七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就是背书,老师督促在那里看着,这个书,每一天所上的书,要念一百遍,要念两百遍,前面所教过的温习一遍,今天所教的要念一两百遍,这样念熟了之后,一生都不会忘记,到以后用处就很多了,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能够在这个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付一切事物的时候会得到启示,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个做法,这叫师道,尊师重道,老师不是叫你这么尊敬,一定要你这么尊敬我,不是的,是你自己对于道业学业看得重,你才这样做,你因为看得重,别人在旁边帮助你辅导你,不敢掉以轻心,掉以轻心对不起你,你自己对老师不尊重,换句话说,对你的学业道业不尊重,无所谓,老师对你也就不要太认真了,为什么呢,你根本就不需要,何必认真去指导你,我跟大家讲讲这从前的事,现在看不到了。
可是诸位细细想一想,如果在今天要想自己道业学业的真正有成就,恐怕还是这个老路子有效果,这个新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