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妫档帽日飧鲆馑蓟挂猜挂烤埂R烤乖猜旱装镏且锢煞稹N裁茨兀克怀煞穑夹枰鹑税镏5染跗腥挂鸢镏3闪朔鹉兀恍枰鹑税镏耍娜θグ镏肆恕U飧鲂牧慷嗝次按螅∥颐且肭笊煌粒挥姓飧鲂牧浚氚⒚滞臃鸬男牧烤筒幌嗤恕2坏氚⒚滞臃鸬男牧坎灰谎∮胛鞣绞澜缢腥ネ哪切┤耍牧恳膊灰谎R蛭彩堑蒙煌恋娜耍男牧扛⒚滞臃鸲家谎N颐堑男牧扛⒚滞臃鸩灰谎趺茨苋ツ兀克阅罘鸬娜硕啵娜松伲阋剩歉鲈蚝卧冢磕惆颜馊#痪洌邢溉ツ罴副椋憔兔靼琢宋裁茨罘鸩荒芡∧敲纯吹奖鹑瞬荒芡饣毓防醋钪匾强纯醋约骸N易约河忻挥邪盐胀∮忻挥邪盐詹灰时鹑耍∥首约骸W约旱男摹⒃浮⒔狻⑿懈纤驳亩哉找幌拢冉弦幌拢晃颐撬淙徊荒芄话俜种俚淖龅健?br /> 我以前讲大经也跟诸位说过!你真正能够做到两成,百分之二十!就能往生。怎么知道呢?这是我讲九品跟佛这里讲的不一样。跟这个祖师们说的也不一样。我是根据无量寿经上说的。我也能说出一番道理!假如我们把经典里面的教训,方法,百分之百做到了,上上品往生。如果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上品下生。这一共九品!这样慢慢退下来,下品下生是百分之二十!这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没指望!这是阿拉耶识种一点善根,等到来生来世,要是有缘遇到再来,这一生就没指望了。我们晓得百分之二十是最低的标准。我们总希望把这个标准往上提升。愈往上提升呢!这往生就愈有把握。这个提升呢,就是要真正做到。因此,我们真正明白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绝大多数都有六道。没有六道的是少数,有六道是多数。六道众生那个苦难的状况,跟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很相似!首先要知道苦,我们不愿意受这些苦难,一切众生当然也都不愿意。我们今天找到一条门路了,可以离苦得乐了。这个门路找到了,非常庆幸!无比的欢喜。除了自己认真努力修学之外,我们要尽一切的力量,把这一条门路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大众。这就是发菩提心。这个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认真力去做。
苦难要脱离,从那个地方脱起呢?从断烦恼脱起。净土宗带业往生也不例外。这点诸位要特别记住,如果你错会了意思,会把这一次无比殊胜的因缘错过了。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带业往生呢,只带旧业,不带新业。过去所造的恶业,那没有法子了!这是可以带走的。千万不能存一个侥幸的心理。这个可以带业往,我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将来还是可以往生。那这个念头就错了。所以带旧业不带新业。什么是旧业呢?从前所造的。没有遇到这个法门以前所造的。没有把这个法门搞清楚,搞明白以前所造的,这都叫旧业。在这个法门搞清楚,搞明白了,那你再要做那就讲不过去了,这个就不可以了。所以从前虽然学佛,学了好多年,不知道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从这个地方做起,往往把这个忽略掉了。把这个修十善!三归五戒都忽略掉了。我们这一次搞明白了,搞明白从今天起回家就得孝顺父母,就得尊敬师长。从前凡是教过你的老师,对他都不能忘记!现在过年!有没有寄个贺年卡去问问他?重要!这个就是三福里的第二福!这确确实实这样。如果住的距离近,应当去看看。住得远,或者没有时间的话,要定要问候,问候。这才叫学佛!每一个学佛的人,都是这样的态度,我们这个社,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就会有很大的帮励,真正是移风易俗!不但在佛法上修学,在现前社会也是很大的安定力量,不能疏忽!
我们对于三归,是不是真正明白了。一天到晚二六时中,我念念不忘记我们修觉、正、净,这才叫真三归!把觉、正、净忘掉了。还是迷、邪、颠倒,这错误了。这迷、邪,染天天在增长,这是倒退了,这是舍弃了佛法了,大错特错,这个不能往生。因为净宗是大乘法。古德给我们说得好;不但是大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佛在法华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法门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殊胜到了极处!它的基础当然比一切的法门都要来得坚实。我们要是没有这样坚固的基础,怎么能成就呢?那么这是把这一剖经,我们完全读軏了,讲完了。里面许许多多疑问、疑惑,自然都得到正确的答案。那么这是菩提心第一个我们晓得要帮励人;第二个晓得自己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佛法,用什么方法来断烦恼?这一点要知道;佛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论说得多么久,说得多么多;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可以讲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门,归纳起来都归到这三大类!戒,它的作用是防非止过!防止我们继续再做错事,戒律作用是作用这个。定呢!是断烦恼的;定是帮助我们断烦恼。因此只要是佛法;不管那个宗派,不管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要修定。为什么呢?要断烦恼!不定!你就没有办法断烦恼。这就讲到了定学。
定是修行的枢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说修定的方法门径不相同;但是目标是相同的,统统是修定。惟有修定才能够断烦恼。第三呢!这是学法门。学法门是开智慧!这是戒、定、慧!定而后才有慧。慧是什么?慧破所知障,定破烦恼障。法门无量誓愿学。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初学的人,在无量法门里头,只可以学一门,为什么学一门呢?法门无量誓愿学,为戎么学一门呢!实在讲。教你学一门不是那个境界!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一门的目的是得定,目的是断烦恼。等你烦恼断了,你再去学一切法门,它是有层次的!没有得定修一切法门,它的结果是帮助你心更乱。我们俗话常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你知道经多了,你妄想就多。可见得,初学的人不能知道太多事,也不能知道太多经,使你容易得定。定得到之以后,然后才可以去参学。实在说,这个修学的样子、榜样,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表演出来了。善财,诸位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他不是一个人!善是代表善根!这有善根的人。财是代表有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做善财。这是代表这个意思。那么善根、福德还不是就从此地三福修来的。你要不修三福,你那有善根、福德?就是这个里面的条件,他统统具备了,这个三福、十一句他统统做到了,这个人就叫善财。
他亲近文殊菩萨。文殊也是个代表人。代表什么呢?道德学问最殊胜,这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亲近这个善知识。在这个善知识座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学。当这个三学里头,最重要的戒学跟定学。慧是根本智,这个根本智是波若无知!这个心地清净,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同止水不起波浪,他的心是定的,所以他的心是明的。这是在老师会下成就的。有了这个功夫了,这老师就把他放出去了。出去参学,参学什么呢?就在外面这个世界,让他广泛的去接触。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触,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接触。因为他接触他有定功,他不会受外面境界的污染,不会被外境动摇。一接触外面境界,是真、是妄、是邪、是正、是善、是恶,他统统清楚明了,成就了后得智,这个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定、慧圆满就成佛了,所以未后佛道无上誓愿成,那是定慧达到圆满,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这个地方讲发菩提心,也就是具体的劝导我们要发真实的四弘誓愿。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才不需要别人帮助,成佛你才有能够帮助等觉菩萨。你帮助九界众生才真正到圆满!这叫发菩提心。
第二句叫深信因果。诸位翻开经本一百一十三页。看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最后一句是‘四言深信因果者’。这一个四是多余的,这是多了一个字,这个字应该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它前面是言发菩提心者,言不犯威仪者。它都这个,句子是这个写法。所以此地不应该加一个四字,这一个四字应该是空的,不应该有这个字。那么我叫同学翻开这个地方,这里有一句话。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一明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怠乐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到这里就完了,下面就是底下言读诵大乘了。他这里明明说即有其二,只说了一个,那么还有第二,第二是什么呢?我也查了很多本子,第二都没有。这是善导大师确确实实有二!底下这一条漏掉了。而且这一条关系太重大了,怎么可以把它漏掉呢?第一条的因果好懂,世间因果。那么第二一定是出世间因果。这才能配上!否则的话它前面讲第一世间因果,第二一定是明出世因果。一定是这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找了很多版本,都,第二都缺了,都缺了这个第二。那么这个第一条,世间因果。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地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正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以为自己很聪明,以为自己很能干,以为自己可以能主宰一切。胡作妄为!那么造的恶因,当然得的恶报。整个社会大家都在拼命造贪、嗔、痴、慢,那个共业就不堪设想了。
我们学佛的人,名利心比较淡一点。听到这些还能听的进去,听了还会点头。你给外面的人讲的时候,你这个人神经问题!这太落伍!骂我们落伍!骂我们头脑有问题!骂我们不适合时代!要被淘汰掉了。这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信假不信真!信邪不信正!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所以我们真正晓得这一个事实的真相,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于一个国家,都是要福报。我一个人修福,你的一个人一生幸福快乐。一家人修福,你的家庭一定非常美满。一国人修福,这个国家一定富强。天下人都修福,这个世界一定和平。要知道修福!修福就是作善因!作善因一定得善果。佛对于善恶的标准,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三福,这十一句,就是善的标准。就是得福的因素。我能照这样修,怎么会不得福报呢?所以,非常重要。这个善与恶,用最简单的解释,凡是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给诸位说,这叫恶。起心动念能够春大众着想,这叫善。善恶简单定义,这是这么说的。
为什么说想自己是恶呢?这个也可分做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世间法起心动念想自己,你的福报会想尽,你的福报太有限了。会想完!想完了,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是恶。起心动念为大众着想,你替社会造福,替人群造福,替众生造福,你天天在造福、积福,你的福报享不尽!这从世间法来说。从出世间法来讲呢!念念想到我是增长我执。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佛法叫我们断二障,破二执,破了我执就断了烦恼障,破了法执,就断了所知障。起心动念都是我!我执坚固,你怎么能破得掉!那么换一句话说,你烦恼断不了。烦恼断不了,三界就不能超越。这大小乘经上都讲了,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这才出了三界。见思烦恼,见烦恼里头,第一个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所以我执根深的人,不能入佛门。这个不能入佛门!佛门这个第一个门是小乘须陀洹果。他没有办法证到须陀洹果,不证须陀洹果,在佛教门外,没入门!除掉我见,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了,这才能证到小乘须陀洹果。所以起心动念都想到我自身的利益,这身家的利益,学佛成了大障碍。纵然学佛,你很精进,很努力,你也不能入门。于世法,于佛法都不是善!念念呢为众生,念念为大众,他把自己淡忘掉了。这个好!那个我执不断它没有了。我执没有了,烦恼就没有了。所以工作虽然多,他不辛苦。为什么不辛苦,世间人工作多了会劳累!那个累从那里来?得失心中,所以他烦恼!一天到晚得失!菩萨为大众工作,没有自己的,没有得失。得的是什么?大家有福报。失败了是大家没福!与我不相干!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
清净心里面怎么会生烦恼呢?怎么会有疲倦呢?我们看这个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你看他那个帮助众生,那是我们一般人看是忙碌了不得了了,人家不疲不厌。不疲不厌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失心!所以,他永远是也乐的,永远头脑是清净的、冷静的。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