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纾挥幸谎魇巧鸬模ǘ懒ú灰谎ㄓ猩忻穑渌亩鞫际遣簧幻稹?br /> 为什么莲花有生灭呢?,这个人发心求生了,这个莲花就长出来了,过几天他退心了,他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花就枯掉了,就没有了,由此可知,莲花乃是众生的别业,世界是众生的共业,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的共业,莲花则是十方世界往生人的别业,当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个莲花也变成大家的共业了,决定不会枯萎了,只有还没有去,他退了心,他变了心改变主意了,这个花就枯萎了,有这么一个情形我们不能不知道,花的大小光色也不尽相同,这个地方都是给我们说的一个概数,一一莲花,团圆正等十二由旬,这十二由旬就很大了,一由旬这是古时候,长度的一个单位,翻经的法师告诉我们,印度的由旬有三种,有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大由旬相当于我们中国八十里,八十里这么长,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经典里面所说的,通常都是讲大由旬,当然古时候度量衡,跟现在不一样,跟现在不相同,像弘一大师在这个律学三十一种里面,就有一篇周尺考,就是周朝时候,他们那个尺,他有个考证,周朝的尺很小,大概相当于我们台尺,恐怕只有五寸多一点点,不到六寸,五寸多一点点是一尺,因此古时候这个里,比我们现在这个里也小,大概古时候的一里,恐怕我们现在顶多只有半里的样子,比我们现在的里程要小一点,可是诸位想想,这八十里也就相当可观了,就算打个对折吧,四十里吧,四十里这个直径面积就相当之大,那一由旬再乘一个十二,所以它那个莲花的面积,比我们台湾还大,这么大的莲花,前面我们看到这个树大,莲花也大,实际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人身也大了,人身那么大,没有那么大的莲花,坐不下去,身也大,所以这个诸位要跟无量寿经合起来看,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我们要特别注重上下,我们这边的水只往下流,不会往上流,西方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往上流,往上流,往下流,它统统随人的意思,这个是跟我们这边水,性质不相同,这是完全从形相上来观察,除这个之外,最殊胜的,它能说法,这是德水不可思议的大用。
其声微妙,水流的音声,流水有音声,但是我们这一边的水流的声音,虽然也很好听,除了瀑布之外,那个音比较噪一点的话,这个小河流水是很好听,很有诗意的,但是它不能说法,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水流的音声会说法,所以确实它是六尘都说法,前面我们看风吹,树叶枝条会说法,这流水也会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这是说的小乘法,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量无边,各种不同的根性统统都具足,所以到了西方想听什么佛法,随心如愿统统能够听到,小乘根性的人,听到的小乘法,苦空无常,大乘根性的人,就听到诸波罗密,诸波罗密是讲的大乘佛法,这就把佛法统统都包括了,一般说起来,小乘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有很深入的观察,他觉悟了,所以这个觉悟在佛法里称之为正觉,他的觉悟很正确没有错误,世间可以讲,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外,除了诸佛如来的报土之外,都是苦空无常,特别是六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如果头脑清醒一点的人,一定会觉察这个世间真苦,苦在那里,从一生下来就只向一个目标走,向坟墓走,一天也不肯停留,生了就往死亡的那个路上走,一天比一天接近,还有什么可乐的呢,有些人觉得快乐,他把这个事实忘掉了,他认为有乐,其实每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它都不肯停留,这是苦,不只三苦,八苦,空是真的,在这个世间一样都得不到,没有一样你真能得到,身体得不到,身外之物那一样是你的,你认为得到的,那是你的幻想,那不是事实,人必须到死了,一口气断了才晓得一切无常,一样都带不去,那一口气没断的时候,那一样是你的,没有一样是的,这真的是空,无常就是刹那刹那在变化,这是给你说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
小乘人知道,小乘人的生活过的很寂寞,用我们现代化的人来说呢,他过得很消极,大乘菩萨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他的生活就过得很自在,为什么两个人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小乘人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大乘人比小乘人要高明,知其当然,亦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就不一样了,大乘是积极的,知道这个世间无常苦空,一样也不是自己的,因此他能将自己眼前,有力量支配的,这个可能眼前有力量支配的,而你抓不到的,抓不到,你有力量支配他的,他就把这份力量,能够帮助利益一切众生。
举个例子说,财富,财富你抓不到,绝对不是你有的,但是在眼前就像水从你面前流过,从你面前流过的时候,你有办法来支配它,你得不到它,你可以支配它,这就讲缘,所以大乘菩萨懂得这个,当自己有能力支配它的时候,拿这个来利益一切众生,不会利益自己,自己决定得不到,帮助大众,利益大众,利益里面最殊胜,最真实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利益是最真实的,所以佛之伟大,菩萨之伟大,就是伟大在,佛菩萨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利益才是真实的,其他的利益都不是真实利益,这就是讲的自行化他,弘法利生,所以菩萨六度,就是汲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才能够真正达到离苦得乐,这个是诸波罗密,诸波罗密里面最重要的是布施,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所以讲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定数,是形容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成六大类,叫六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这个六大类如果再归纳,就归纳成一个布施。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布施有三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布施大家容易懂得,法布施也不难懂,法布施,我有方法肯教别人,不管是佛法,世间法,热心地去教导别人,那都叫法布施,无畏布施比较上难懂,什么叫无畏布施呢,能叫众生身心平安得到安稳,离开一切恐怖,这叫无畏布施,无畏是他不害怕,他身心得到安稳了这叫无畏,所以布施有三大类,我们再看六度持戒,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属于无畏布施,一个人持戒的时候,譬如说他持不偷盗戒,我这些财物他看到了,或者是我放在这个地方离开了,我晓得这个人持戒不偷盗,他不会动我的东西,我心里很安了,所以他不害怕,他持不杀生戒,这些动物看到他不会杀害我,可以跟他接近,这一类都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持戒属于无畏布施,忍辱也属于无畏布施,我们在言语态度上,不小心得罪他了,他能忍辱,他不会怪罪我,他不会报复我,他能忍辱,所以持戒跟忍辱,都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统统属于法布施,所以六度统统可以归纳成一个布施,难怪一部金刚经里面,布施讲得最多,其次就是讲忍辱,佛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世出世间法,诸位一定要记住,离不开一个福报,福离不开,世间人求福,学佛的人也要求福,你看看成佛了,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念,皈依佛二足尊,那个二是什么呢,二就是福慧,就是这两种,福慧,足就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
成佛,第一个他的福报圆满,没有一点欠缺了,智慧圆满了,所以在福报跟智慧里面,这是世出世间所有一切人,都没有办法跟他比,他最尊第一了,那我们怎么能不修福报呢,何况佛门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假如你饭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学佛,还谈什么修行,什么都谈不上了,可见得福报是真实的根基,本经,善导大师将这个经文,分为定散二善,定善偏重在智慧修慧,散善就是修福,讲到后面我们会读到,修世间福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念回向都能往生,世间善福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世间善福指什么呢,三福里头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凭这个,就能往生,西方世界门真大,所以说,就是没有念佛,一生不信佛,没有听到过阿弥陀佛名号,但是他能够修这四种善,世间善人,临终遇到善友,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他一欢喜,一发愿往生就能生,所以临终一念十念皆得往生,这个到后面,我们念到九品的时候,就要给诸位说到这个事情了,所以往生西方世界实在是不难,但是你要真正与其他的条件相符合,要真正相应,人不能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就很苦,我们要解除眼前的苦难,不能不知道修福,我们要想在这个世间,事事都能称心如意,那就不能不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善缘结得多了,帮助的人就多,像这个做生意,做买卖你发财了,那是你有福,福从那里来的呢,不外乎你过去生中所修的,你这一生得福报。
另外一种是眼前所修的,就是这一生当中所修的,不修因,那来的果报呢,念念能为众生,念念能为社会,这个人有福,如果念念都为自己,都为自己的家庭,诸位要知道,这个福报再大,很容易享尽了,享尽了就没有福了,诸位很冷静的观察,观察我们现前的这个社会,你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也就晓得,自己应该要怎样去做法,这是说法里面,所讲的有大乘有小乘,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诸佛的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相好是福也是慧,换句话说,诸佛的相好,是从福慧当中显露出来的,我们要想学佛的相好光明,一定要修福修慧,才能够得这个殊胜的果报。
在前天有两位同修来看我,他们是空总的大夫,也是很虔诚的佛弟子,这些人常常接触病人,我就跟他说了,生病的人病从那里来的呢,病从妄想来的,其中有一位就给我说,他这个妄念很多,问我用什么方法把妄念除掉,你不想不就没妄念了吗,他又告诉我读经,研究经里头的意思,我就告诉他不要研究,研究是什么,妄想,老实念就好,你何必去想它呢,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的想念统统都是妄想,妄想是疾病的根源,佛教我们修定,没有教我们修妄想,所以这个经典不能研究,研究它干什么,老实念就好,念到自己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开慧,就是智慧开了,心地清净,人家来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讲法,你就会讲得头头是道,清净心起作用,何况佛在许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本经也说了不少,前后好多次说过,从心想生,因此我们心想什么就变现什么,这心里的念头是能造能变,非常可怕,因此你为什么不用净念,为什么不起善念呢,善念没有净念好,净就是清净,净念好,净念是没有一切善恶念,一切善恶念统统都没有,这个念叫净念,所以读经是净念,念佛是净念,以这两种方法来修净念,来修清净心最为殊胜,所以会修行的人要在这上面下功夫。
相好人人都羡慕,人人都想得到,有没有办法得到呢,有,你看我们一般,看相算命的都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好,菩萨的相好,为什么呢,心好,心好相就好,我们要想相好,学佛的存心,学菩萨的用心,相自然就好了,相真的会变,这是佛教给我们,求福的方法,一点都不会错的,所以,我们身体健康,这是现代人非常重视的,这个体质的变化,现在讲是改变体质,改变体质决定不是药物能做得到的,这个药物用了,用得不妥当,还起了副作用,确实这个药物,用在甲的身上,他真的好了,用在乙的身上坏了,不是每个人都见效的,你要再问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相同,因此对于这个药物有适应的,有不适应的,这是我们就事上来看,如果要就理上来观察,那个药物好的,并不是他用那个药物好的,是心好,体质本来就好,不用也好,用了他也不妨碍,是这么一个道理,心要不好,用什么药物都没有用处。
由此可知,佛法修持特别重在修心,心是主宰,又说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怎么才有求必应,这个话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怎样才有求必应呢,如理如法的求,就是合理合法,确实有求必应,求佛道,求菩萨道,都能够成佛成菩萨,何况其他,其余的那更小了,更容易得到了,再看下面经文,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这一句是讲如意珠王,不可思议的德用,弥陀经上讲,西方世界这些众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阿弥陀佛怎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