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媲埃颐悄坎幌靖恢涝趺纯捶ǎ恳黄抖际钦庋模飧龀=驳那б侗α瞿兀欠浅5拿飨浴!坝倘缣旎薄?br /> “脉有八万四千光”,西方世界我们知道是光明世界,佛身上有光,菩萨身上也有光,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全身都放光明,这个世界里面,样样物品也都放光,莲华也不例外,通常讲放光,这是笼统而言之,也不知道这光究竟是如何之微妙,从这个地方稍稍能体会到一点了,这个一片叶里面叶有脉络,这脉络里面放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怎样观想才算是观成呢,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是你观想成就了,你观成了“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这是华小的,小的华纵广,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假如这个华摆在平面放着,从上到下,这是纵横的呢,两边的距离这叫广,纵广都是二百五十由旬,那么这个华是圆形的,因为它的距离相等,圆形的两百五十由旬,这个华好大好大,我们台湾从南到北四百多公里,一个由旬八十里,二百五十由旬,我们台湾放到里面去,大概就是一颗莲子那么大,这个莲华太大了,这小莲华,这是莲华小的都有这么大“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我们平常讲千叶宝莲,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是八万四千叶,不止千叶,八万四千给诸位说,是圆满的数字,代表着圆满,一一叶间,这个叶与叶当中间的空隙“有百亿摩尼宝珠王以为映饰”这个数量非常可观,百亿,一百亿,每一个叶的当中都有这么多,我们如果能将这个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稍稍体会一些,这个娑婆世界一切珍宝可以放下了,为什么呢,不能为比,你到那个地方去,莲华化生,你所拥有的珠宝有多少呢,没有法子计算,你这个座下的莲华,两片莲华叶的空隙,就有百亿摩尼宝了,多少空隙呢,八万四千,百亿再去乘八万四千,我看我们地球上,整个地球上这些珍宝,拿去塞它一条缝都塞不下,这个世间有什么稀奇,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一一摩尼珠”摩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如意的意思,就是这些珠宝称心如意,不但你看到生欢喜,那还不能算真的如意,如意是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你想要什么东西,想看什么东西,它都会变现出来,这才叫如意,否则的话,那就不能称之为如意了,如意宝珠,这个珠也放光明,“放千光明”,每一个珠都放光“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这种光明,我们世间没有,没有人见过也没听说过,特别是在古代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实在讲很难体会,现在呢,借重科学的这些工具,有些地方能够仿佛见到,像现在这个雷射光,确确实实把光可以聚成种种的图案呈现在空中,我们看到非常之美,西方极乐像这种境界就太多了,太殊胜了“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莲华下面有台,像我们画的佛像,佛像下面是莲华,莲华下面有台,这个台也是种种珍宝所聚“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这是说明宝台四周的装饰,装饰就太多了说之不尽,这不过是略举数端而已,由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见到华台的庄严,这些庄严,正如古大德常说的,所谓是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说依报正报的庄严,是华严经说的最详细,单单讲依正庄严,就讲了十一卷经,它说的真详细,我们这里说的又太少了,太简单了,这种富贵的庄严,是不是奢侈呢,我们今天看佛菩萨生活太奢侈了,太过份了嘛,佛教给我们修行都要修苦行,要将五欲六尘都舍弃掉,为什么他显示的是这样的华丽,诸位一定要明了一个原则,佛如果都教一切众生受苦,我为什么要学佛,我学佛的目的不是要受苦的,因此佛法的目标显示的很清楚,离苦得乐,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的生活,确实是自在是快乐,那么佛为什么教我们修学要修苦行,诸位要晓得,我们所享的这个乐不是真的,佛说那叫坏苦,绝对不是真乐,你的生活之豪华,是你用心思,一切是人为的造作,这个造作就是造业,业必有果报,这个业里面不尽然都是善业,必定有很多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就是恶业,那不是善业,你的福报享尽了,恶业现前苦难就来临了,所以佛教我们观受是苦,这观受是苦是指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观受是乐,他们的享受是乐,像经上所说的,这样殊胜的庄严,它不是人工去建造的,是自自然然长成的,天然的不需要我们思惟想像去设计,也不需要劳力去建造,都不需要,这个就自在了,所以它是性德的流露,所以自性万德万能,自性德能自然的流露,这个不属于造作,换句话说,本性的德用本来如此,是这么来的。
下面,则告诉我们这个台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庄严,也是说之不尽的,举其显著的,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自然而有,显示决不是人为建造的,统统是自然而有的,有四根柱子,这个柱子很高,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珍宝装饰叫宝幢,幢是圆形的,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慢如夜摩天宫,这四根柱子顶上长著有幔,这个幔,就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夜摩天一样,夜摩天在忉利天之上,忉利天宫的富贵已经说不尽了,何况更上一层天,忉利天是地居天,夜摩已经属于空居天了,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微妙宝珠,就是前面所讲的摩尼珠,能随心所欲变化,这些宝珠当然也放光,这个种种光色,装饰在宝幢之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中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其宝土,处处变化 ,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我们读这个经,一定要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连起来看,为什么呢,要不连起来这个经,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殊胜美好,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他们受用的,与我还不相干,跟四十八愿连起来,那就晓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境界,原来经上所说的就是自己生处住处,自己性德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流露不出来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承蒙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把我们的性德也引发出来了,藉着阿弥陀佛的性德,开发我们自性的德能,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受用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在无量寿经上显示出,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因此这个观经上所讲的,依正庄严,就是我们自己往生到那个地方真实的受用,这个有很多人不愿意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实实在在说,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好处那个不想去呢,人人都想去,而且是决定稳去,去得成这是最可贵了,假如说性德显露的境界,诸佛刹土都是自性变现的,我们能不能去得了呢,去不了,必须自己也得破几分无明,证几分自性才能契入诸佛的报土,那个就难了,绝对不是我们凡夫能作到的,唯独西方净土我们人人有分。
那要到底怎样才能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这是许许多多念佛同修,最为关心的一桩事了,其实这种修学的方法,佛不但在五经一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多很多,在一切大乘经论里头,佛也常常提示,六波罗蜜里头讲的精进,你就作到这两个字就行了,我们念佛要精进,什么叫精,精是纯而不杂,换句话说,夹杂就不精,能够作到不怀疑不夹杂,这个精这个字作到了,不间断就是进,这就成功了,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那个净念就是精,相继就是进,一门深入,一门就是精,深入就是进,由此可知,真实的忌讳,就是夹杂,就是间断,我们只要作到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成功的,而且这个法门成功非常快速,我们对这个原理明白了,方法也懂得了,可是修行效果没有得到,这效果为什么得不到,没有别的,仔细去想一想都是精进二个字出了问题,大概精做得不够,进也做得不够,都出在这里,如果这二个字真正作到了,那就是像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顶多若七日就成功了,你就是佛是菩萨,你要愿意往生就决定得生,秘诀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放下就是念头放下,这个才是真正的精,真正是一门。
西方世界诸佛菩萨,乃至于六尘都作佛事,什么是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凡是启发众生开悟,帮助众生开悟,那些事都叫作佛事,所以佛事这个名词里面包含着境界也是无量无边,世出世间一一事都能帮助人觉悟,都能够开显众生的智慧,帮他破迷开悟,这是说明西方世界六尘说法,光会说法,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这一句话是总结观名,这是十六观里面第七观,观华座。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西方世界莲华从那里来呢,莲华是阿弥陀佛本愿变现出来的,弥陀有愿接引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生到西方世界莲华化生,十方世界的众生,有一个众生发真实心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本愿他就有感应,七宝池里头就生一朵莲华,而且这个莲华,还标著有你的名字在上面,不会错的,标的有名字,你念佛念的愈勤快,这个华就越来越大,西方世界莲华大小不一样,大小怎么来的,是念佛人功夫的浅深,由此可知,华越大的品级越高,华小的品位就低了,因为他是念佛功夫浅深,变现出来的,你如果在中途不念了,改学别的法门了,或者不想往生了,这华就没有了,华就谢掉了,这个是阿弥陀佛本愿所作,这个是佛对众生真正的加持,也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是真正的利益,所以这说明华从什么地方来的。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彼佛是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说观想念佛,这个观想念佛,要观佛先观华座,为什么呢,观华座比较容易,观佛像比这个就要更微细了,更要困难了,作此想时不得杂观,你的这个观想,必须完全符合经典里面所说的,不能有一点差错如果有差错呢,那就不相应了,所以不能够杂想,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前面讲的摩尼宝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我们一个人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孔看得清清楚楚,以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跟前面一样,无论是睁开眼睛或者闭着眼睛,这个境界都在眼前,都那么样清楚,那么样的明了,这才能算是观成,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才真正的体会到古人所讲的,境细心粗,观想很难成就,这是真的,所以幸亏末后一招有持名念佛,如果没有持名,我们实在讲,虽然听到西方世界这样的庄严,还是没有份,再有个持名带业往生我们都有份,所以观经的理论方法,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喜欢读诵研究讨论,用这个方法修行的人很少,在历史上确实不多,那是真正有定功的人,可以用这方法修行,因为定静是一心,这个观想的境界能够现前,这个心粗的人,念头粗的人很难。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这一句是说的灭罪,观想的功德,可以消业障灭罪业,灭罪的功能非常殊胜,能灭除五万亿劫的生死之罪,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必须要明了,罪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一心修观的时候,你整个心都在三昧之中,都在定静里面,你的分别妄想执着统统不生,你的罪业就消除了,观的境界微细,换句话说,你观的那个心就愈细,换句话说,定功愈深所以灭罪的能力也就愈强,我们从第一观日观一直往这,后后都超过前前,为什么呢,愈是往后面心愈细,也就是定功愈深,它灭罪的能力愈大,这一点实在要搞清楚,我们自己学佛了,学了这么多年了,自己的业障有没有消掉呢,这个事情不要去问人,问别人没有用处的,何况现在问人,人家跟你说实话的人不多,说假话的人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你喜欢听假话,说几句好听的,安慰你安慰你,你心里欢喜呀,说真的,真的你就不高兴了,谁肯跟你说真话,业障有没有消除,就是自己细心去反省一下,我妄念是不是比以前少了,如果少了那你业障就消了。
烦恼,这烦恼是贪嗔痴慢,是不是比从前轻了,果然轻了这你功夫得力了,你的业障逐渐在消除,如果能够这个功夫真正达到绵绵密密,就是我刚才讲的精进,这个功夫不夹杂不间断,那个消业障的力量就大了,你的妄想烦恼决定不生,纵然没有断,它决定不起现形,这个境界就决定往生,达到这个境界就是经上常讲的念佛三昧,你已经得到念佛三昧了,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功夫,一心不乱有浅深,许多等级的差别,这是功夫浅的,功夫浅的一心不乱,我们常讲的功夫成片,这就是成片的境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