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宦矣星成睿矶嗟燃兜牟畋穑馐枪Ψ蚯车模Ψ蚯车囊恍牟宦遥颐浅=驳墓Ψ虺善饩褪浅善木辰纾Ψ虺善龆ㄍ囟ǖ鄙质澜纭?br />   后面这一句,这是将来的利益,前面灭罪是现在的利益,罪障消除了,人就自在了就快乐了,所谓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是灭罪的相,我们凡人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都是烦恼,都是分别执着,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都是罪业,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只看到有一个人,慧能大师见五祖,他老人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只看到这么一个特殊人物,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这个心中念念生智慧,我们是念念生烦恼,几时能够像他那样精进呢,念念生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努力的,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精进,在念佛人来说,这个功夫比修学其它法门,真的来的容易,其它法门,如果要不是烦恼断掉了,这个境界不能现前,但是念佛人不须要断烦恼,只有把烦恼伏住,这个境界就起现行了,这个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我们自己用的这一分力量,佛相等的他加持一分力量,所以这个感应的特别的殊胜,特别的快速。
  善导大师在这句注解里面,有一段重要的开示,我们把它翻出来念一念,一百七十一面第五行,从当中看起,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唯万事俱舍,由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业随轮转,定想逐波发,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我们就念到此地,这个开示,真修行最重要的警策,警惕,要怎样用功夫呢,要日夜不间断,所以一切法门里面,持名念佛是第一方便,日夜不间断容易,行住坐卧都用得上功,走路也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站着那里,坐着那里,躺在床上睡着也可以阿弥陀佛念下去,它能够不间断,身常常礼敬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早晚拜佛就拜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称念,忆是心里头想阿弥陀佛,我们的心粗,观经上讲这个微细的像,我们想不出来,想不出来,怎样想法呢,我们家里自己供养阿弥陀佛的像,我们就想这个像,这个像你天天看,看的很熟了嘛,将来我们往生的那一刹那,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他所现的像,就跟你想的像完全一样,决定不会错的,就是这个像来接引你,所以这个像呢,你已经想了很久了,这一天真的是想到了,把阿弥陀佛想来了,这个容易就太多太多了。
  常与定和,定在这个法门上,除这个之外,其它我决定不想,今天上午,有一个居士来找我,过去没来过的没有见过面的,他第一次到这儿来,来问我学佛的方法,他过去亲近过两位仁波切,曾经到泥泊尔去修行过,学密的,我就劝他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我说你不要来找我,找我你错了门路,我这里是念佛法门,跟你那个法门不一样,一门深入功夫才得力,这个一门深入就是常与定合,不要改换法门,这个换一个法门,那不仅是功夫,还是大智慧呀,这个不是大智慧他不可能改变主意,大智慧是,他把这所有法门的真相,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他知道那个门近,是不是,他就选择近路走了,就不绕圈了不走远路啦,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说那个学密的,我们劝他念佛很难,他没有搞清楚,他的疑问很多,那我们要费很多时间去给他解释,太麻烦了,不如劝他还是去学密吧,所以这个很不容易,我们中国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到晚年的时候,回归到净土,一归到净土就专修,确确实实他不但把世间法放下了,这个佛法也放下了,所有一切经论法门统统舍掉,专念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三年五载他成就了,这个就是认识真正清楚了,真正明白透澈了,他才万事俱舍,世出世间法统统舍弃掉了。
  底下是个比喻,像个什么样子呢,像个失意的人,不但失意,这个人又聋又盲,盲是看不见,聋是听不见,像这么一个人,大师说,此定必即易得,就很容易得到,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很容易得到,我们自己明了,照这个方法去修,两三年当中一定会有结果,会有好境界,别人来问你修行方法,你也会指导他,也会指路,把路指的不错,假如违背了这一个原则,三业随缘转,三业身口意,随着外头境界转,就是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会起贪嗔痴慢,称心的起了欢喜心了,不称心的就厌恶了,这就是你的身口意随着外面境界转,这是凡夫,我们无始劫以来搞生死轮回,这是为什么不能脱离三界轮回呢,就是三业随外境界转,自己作不了主,定想逐波飞,想修定想修清净心想一门深入,但是毕竟都不能成功,原因在那,随着境界转,这个很麻烦,世间境界,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纵然能够放下,佛法呢,大乘佛法许多的经论,都很能吸引人,你眼睛见到,耳朵听到了,动不动心呢,如果还起心动念,不行。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台湾这些年来,由于这个经济的发达大家都相当富裕了,一富裕学佛,怎么学佛呢,朝山,大陆上四大名山还不够,还要到印度去朝圣,要用这个经典,你去朝山朝圣哪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说实在话没有好处,没有利益,你要是见到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但要喝斥你,恐怕要拿棍子打你,你不在家里老实修行,到外面乱跑,古人参学,目的是为求学,那个地方有高僧大德,我们心里头有疑惑,不能解除去向他请教,请他指点迷津,人家参学是为这个,迷惑破除之后,修方法得到了,那他就关起门来真用功,真正用功心定了,是为这个,绝对不是去游山玩水,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在这过去善知识还有一个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标准呢,闭关的人住茅蓬的人,凡是闭关住茅蓬的决定是善知识,也就是他心定了,他真修了,有真功夫了,我们这个心不定,门路还没有找到,还没摸清楚去请教他,假如他也跟我们一样也没搞清楚,他就在那儿闭关住山,你到那里去请教他,他答不出来,你可以把他关房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咱们去参学去,所以古人说,赵州八十有行脚,这禅宗里头很有名的公案,赵州和尚八十二岁,都还在外面行脚参学,什么原因呢,门没有摸不到啊,修行的门路没找到,不知道自己如何用功,这才到处请教别人,求人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他不会出去,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除非有人来请他下山弘法利生,没有请他,他就住山不下山,所以这个法是要来求的,求学,连世间法都如此,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要等待有人来启请,这个才下山弘法利生,从事于这个工作,没有人启请呢,那就一辈子住山,住山可能传授一二个人,有可能一生当中,一个学生都遇不到,这个都有,所以这些情形都必须要知道。
  但是现在这个标准失掉了,现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闭关的,但是不是古时候的标准,你喜欢闭关就闭关,这个很容易了,没有标准的,纵尽千年寿,这是讲修行的时间长,法眼未曾开,这个法眼不开就是智慧不开,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修学的纲领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确实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不能成就。
  我们看底下一章,一百七十五面,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八观,从第一日观到前面宝座观,这个七观都是观西方世界的依报,也就我们讲的生活环境,依报,从这个地方起呢第八到第十三观,是观西方世界的正报,也就是我们观佛观菩萨,正报是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作代表,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这一段就承前启后,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叫着阿难,叫着韦提希的名字,这个叫名字提醒他,这个提醒他下面就有很重要的开示了,这就是要观佛了,严格的说十六观中,是以观佛为中心,以佛为中心,次当想佛,所以者何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一句是阿弥陀佛梵音的名号,这个阿弥陀佛这个翻译是梵音的省略的称号,详细的称号是在此地,这个一段经文可以说是全经,整个观无量寿经,里面有三段极重要的开示,这是佛对我们的开示,这是第二段,第一段最重要的开示是三福,这个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这个是观经的精华,观经最重要的,尤其这个地方,是跟我们说明的西方净土的理论,经文不长,可是说的很圆满,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身土不二,这个里头含著有很深的道理,佛门里头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句里面就显示出,这个三无差别的现象,事理都在这其中,诸佛如来不仅仅是阿弥陀佛,不仅仅是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佛以外的还有菩萨,还有缘觉,还有声闻,还有六道众生,生佛不二,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在诸佛如来,四个字包含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这是诸佛如来,其实是痴,佛以下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是法界身,身当作体讲,法界之本体,法界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这一些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不但有情,无情也包括了,华严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华严讲的圆满,讲的透彻,没有一法漏掉的,这他讲的圆满,这就是法界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是法界之本体,诸佛如来,这个法界身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呢,想想是第六意识,想其实这个想,八识都有分别的意识,八个识统统都有分别的意识,统统有执着的意识,八识里面,这个想的能力最强,最殊胜的是第六识,我们称它为意识,他能变,法界本来是一真,变成十法界了,变成六道了,千变万化,什么人主宰这个变化呢,什么力量使它变化呢,就是想,所以末后说,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知道这一个事实,知道这一个原理,这就好办,我想作佛,我就天天想佛就好了吗,想佛就成佛了,想菩萨就成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个经里教我们想佛,不要想别的,为什么这个十法界心想生,不教我们想别的,偏偏教我们想佛呢,那你的愿望不是说希望离苦得乐,唯独佛是纯乐无苦。
  菩萨呢,菩萨有九分乐还一分苦,辟支佛呢,有二分苦八分乐愈往下面去,地狱是纯苦没有乐,你想真的离苦得乐,那想佛是最殊胜了,唯独佛得究竟圆满,这是诸佛如来劝我们,事实真相统统明白了,想佛,换句话说,十法界有,有这个事实是自己作主宰,往那个法界去,任何人都干涉不了我,任何人也不能主宰我们,自己作主,那你又为什么不选择无上菩提呢,为什么不选择圆满的佛果呢,同样是想,为什么不选则这个,这个道理在此地,原理在这个地方,只要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就是我们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我决定往生,你要问你凭什么,我就凭这个,你要凭这个,你也得往生嘛,真的明白了,真懂得了,真正抓住了,那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这个保证不是专利的,人人有份哪,个个不无啊,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 第十八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五面,经文第四行,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看这段,这个十六观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段,这个是在十六观里面是第八观,这个经文一开端,已经将净宗修学的依据方法,都为我们圆满的说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一段的意思很重要,不但是佛劝我们,要想佛,要常常想佛,过去智大者师曾经说过,智者大师有观无量寿经的注解,叫妙宗钞,他注得很详细,比这个份量要多上很多,他老人家曾经说,他说我们要想佛的时候,也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观想,必须先要知道观想的性体,这个性体就是能观,能观的是本觉,换句话说,我们发心修观就是始觉,始觉合本觉,这个始本相应,这是修学,不仅是这个净宗,观想念佛的修学,可以说是所有法门修学的秘诀,本觉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这个就是法界体。
  前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