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受法不定,或得读诵,或者是不得读诵。”,这个是说明读诵大乘经,或是读或是不读,我们现在鼓励同修读大乘经,这是什么原因呢,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如果不是善根深厚,根性猛利,必定会受现代社会所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染缸,决定在身心都受到污染,这对我们修学就产生重大的障碍,所以先要把这些染污洗掉,用什么方法呢,用读经的方法,这个在一切方法里面,我们用起来很有效,很恰当,读经比念佛有效,念佛只有一句佛号,这个佛号念久了,所谓就是念到滑口了,有口无心了, 口里阿弥陀佛。。。,心里照打妄想,就感觉到佛号没有力量,压不住妄想用读经的方法呢,比佛号就不一样了,读经一打妄想经就念错了,不是漏了字就是看错行了,所以你一定要把精神集中在这个经本上,用这种方法,离开妄想、分别,在初学的人来说,是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这个比较容易摄心,因此我劝勉同修,一天至少要将无量寿经念三遍,念满三年,念这个三年当中,你听经可以,不听经也可以,听不听没关系,这个三年我们修学的目的在那里,是修清净心的,目的修这个,换句话说,把我们的身心污染,把它洗刷一番,使这个污染达到最低的程度,恢复清净心,这第二个阶段呢,就要认真的去听经,去探讨经论里面的义理,心清净就容易开悟,心不清净听一辈子都不能开悟,心清净一听就开悟,这个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彻大悟种种不同,为什么不同呢?
  每个人清净心的纯度不同,真正很清净这一接触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你看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卖柴的时候,给人家送柴货听到有一个人念金刚经,他听的觉得很有味道,站在那个地方多听一会,他一听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了,念经的人还糊里糊涂,听经的人开悟,这什么原因呢,那个听经的人心清净,念经的人心不清净,念经的人没有开悟,听的人开悟了,一分清净有一分悟处,十分清净十分悟处,所以学佛开头第一个阶段,一定要修清净心,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阶段,就是求悟处了,这个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悟,第三个阶段就入了,悟了以后要入,入就是真正契入,我们世俗里面讲,证果得道了,这个证果得道,在佛法里面的名词,叫契入,入进去了,那是要真正的功夫,得真实的受用,这个功夫是什么呢,一句佛号,专持这一句佛号能入,由此可知,前面这个读诵经典,听经闻法都是作基础的功夫,修学基础的功夫,然后这一句佛号才得力,我们今天念佛念的很多,念的不得力,原因在那里呢,基础没有奠定,所以虽然同样在念佛,这一句佛号压不住烦恼,这个是说到受法不定。
  第二个说明,“善解大乘空义,或听闻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虽闻此说,其心坦然,不生疑滞。”,这个范围就更广了,所有一切大乘经论,讲到究竟处,讲到真实处,如果将究竟真实做一个总结,那就是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可以说是,所有一切大乘法到最后的总结论,你念了害怕不害怕呢,我们现在念了不怕了,为什么呢?念皮了,初学的人,没有学佛的人你跟他一说这个,他一听了真的害怕什么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那我还搞什么,我还学什么呢,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学时间久了皮了无所谓了,其实这个里头道理是不是真懂了,没有懂,似懂非懂,这个上品中生根性的人,他跟我们不一样不相同,他要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确确实实,如如不动,这个如如不动有两种现象,一种根性猛利,他一听他就悟入,他就明了了,当然他不怀疑,不动摇了,第二种虽然没有悟性,他对于佛菩萨有坚定的信心,佛说的,菩萨说的,这那里会错呢,不懂也不错,他也不怀疑,他也不会有意见,也能够不动摇,对佛菩萨有真实的信心,这都是很深厚的善根。
  第三是说明,“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这是我刚才讲,你行善一定得善果,你做恶一定得恶报,因缘果报,不但古人典籍笔记里面记载很多,在我们眼前大家要稍微留意的一点,处处可以见得到,不要认为鬼神是迷信,说实在的话,讲迷信的人他才真正迷信,我们这一次在高雄弘法,遇到一位同修来看我,他在法院里面做庭长,是个法官,见到我跪在地下不起来,流眼泪,我也不晓得他是什么身份,他自己告诉我,他在司法界服务,做法官做了很多年,常常感觉得周边有东西跟着他,他自己很清楚,这个判案子,他是佛教徒,依旧免不了要冤枉人,这个案子没调查清楚,判决的时候判错了冤枉人,甚至于害死人,这些冤鬼时时刻刻跟着他,所以他给我说,我这一生幸亏遇到念佛法门,所以他念佛念的很勤,念的非常认真,他说我这一生要不往生绝对堕地狱,当你作恶的时候,这个冤家债主还不敢找你的时候,我们世间人讲你走运,你正在走好运的时候,这些冤家债主也要畏惧三分,不敢接近你,但是他在那里等机会。
  你们看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那个冤家债主居然跟了他十世,这个仇恨这么深不肯放过,他十世都是高僧,戒律精严,道行都很好,有护法神保护,这个冤鬼不能贴身,到他第十世的时候,做到皇帝的老师,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这个时候一念傲慢心起来,自己觉得很了不起了,这一念傲慢心起来了,护法神走了,道心就退掉了,所以诸位晓得,贪嗔痴慢疑,一个恶念起来了,道心就退掉了就没有了,冤家找上身,害了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你才晓得被害的这个冤鬼,时时刻刻不会放过你的,你看多可怕,做善一定得善报,佛跟我们讲的,施报的三种善果。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我们希望得到的,这是善果,如果我们不肯修善因,这善果从那来呀,一定要知道世出世间苦乐两种因果,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不肯修无畏布施得短命的果报,身体不健康常常生病的果报,这个就是世出世间两种因果。
  “此等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若生疑谤,即不成福行。”,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这个在佛所说的,这是世间最没有福的人,没有福报,纵然他现在还很有福报,有财富有地位,我们知道,他今生的果报是过去生修的,不是这一生的,他这一生没修只在那里享受了,享受完了福报就没了,这一生所造种种恶业,苦报就现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果报尚不可得,何况得生净土。”,那求生净土那更不可能的,西方世界是诸上善人,都是上善去往生的,这我们才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所修积的很小很小的善根,都要回向求生西方,因为西方是福善往生的。
  第四“回前所业,标指所归。”,就是我把我的所有一切善业决定指向西方世界,一定要求生净土,这个就对了,这段开示很重要,我们再看二百四十五面,最后一行,从最后的倒数第二行看起,倒数第二行最后那个五,最后第四个字,“五明迳时”,迳时花开,隔宿花就开了,迳宿花开。“七日”,七天就证得不退,证得不退转了。“即得无生,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大师跟我们说,“不指彼国七日也”,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七日恐怕是指我们这个世间的七天,不是极乐世界的七天,极乐世界说老实话,没有年月日时,没有所说的年月日时,都是讲我们这个世界的标准。
  “此间迳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在他那边实实在在是非常非常短暂,寿命是无量无边无量寿,我们这个人间七天在他那边真的是一弹指,时间太短了,这个要晓得,从大师这几句话我们就明了了,凡是佛讲到西方世界,讲的这个时间上的,指我们这个世间来说的,同样一个道理,佛如果讲他方世界,讲的这个时间,应当都是以我们这个地方时间来说的,为什么呢,每一个世界这个时间都不相同,我们现在知道了,在从前这个交通不发达,资讯没有现在这么便捷,时间观念不容易觉察,现在的时候,一天可以绕地球一周,才发现有时差不同,一个地球上都有时差不同,何况在太空,何况在无量无边诸佛的刹土,当然时间差别就太大太大了,我们人过这个一天,我们看水上那个小虫,在水上跑来跑去,我们叫蜉蝣,蜉蝣是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大概只有十几个小时,它那十几个小时是它一生,在我们看起来呢,它寿命太短了,以它的一生的寿命看我们这个人是长寿天,这个寿命简直不可思议,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吗,这也算是一种时差了,立刻你就发现出来了,它那个一生也像我们人间一百年一样,所以佛在经上所说此界他方,凡是讲到时间,这个数量上应该统统用我们这个时间来算,这个才是非常合理,这个能够讲得通的,这个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底下这是说明得益不同,上品中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得到的好处,经上一共说了五种,这一段接着第七,第七这一小段,“从应时即能飞至十方”,这一段经文到,至现前授记,正明他方得益,即其有五”,第一个是“身至十方”,这个身至十方,诸位要知道,不是指一个身,一个身要到十方,那要浪费多少时间,而是化身去的,我们叫分身,他有能力分身,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面前,他都化一个身去,化身跟真身没有两样,在西方极乐世界,本国阿弥陀佛面前他没有离开,十方所有一切诸佛面前都有他的身,有这么大的能力,同时去的。
  “二明一一历供诸佛”,那个身到达十方,到那里去一定是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真的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有这个本事才能学得到,没有这个本事,法门无量到那里学,这学不成功的,这个是真正学到圆满了,这个是解门,我们求解在理论方法上得到了。
  “第三明修多三昧”,这是修行,不但种种法门,你能够理解通达明了,种种法门都能够修学到圆满,三昧就是成就。
  “四明延时得忍”,延是时间稍微延长一点,并不是很长,稍微延续一点,他就证得无生法忍了,这是真正证得,就是七地以上的地位了。
  “第五明一一佛边蒙佛授记”,供养佛是随心随念,喜欢去供佛听法立刻就去了,这分身化身就去了,所以这个是利益殊胜不可思议,这个是上品中生。
  再看底下这一段,“上品下生者”,这第一句把这九品的位次为我们表明,第二段是,授法不同。“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这是上品下生的人,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一桩事情,善导大师在这里说的很明白,我在前面讲的时候漏掉了,诸位翻开二百四十三面,二百四十三面第二行,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一从上品中生者以下”,就是这一句。“总举位名”,地位的名称,是上品中生。
  “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就是这一句,这是说明九品是我们凡夫去生的,古时候有一些大德讲解这一段经文,他说上三品是四地以上菩萨去往生的,凡夫没分,善导大师的说法跟那些人说法完全不相同,大师这个说法实实在在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确确实实是我们有份的,九品从上上品我们统统有份,所以这个上三品是大乘心,心量广大,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这就是大乘心,这样的人修善,求愿往生的,这个要晓得。
  这个一段上品下生的呢,大师也在此地说出来了,他的注子在二百四十七面,倒数第二行,“一从上品下生,者巳下,总举位名,即是大乘下善的凡夫人也。”,大乘心量,诸位记住,我这里讲的比较清楚比较明白,清净心,真诚心,这个清净跟真诚非常重要,对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恭敬心,有这个心那就是大乘心,你的一切言行就叫大乘行,那个行善有上中下三等,你行的是下善,行善的三等从那里分呢,从利益众生分。
  如果你行的善是真正利益广大众生,那就是大善,如果是利益这一世还能够利益到后世,那是真正的大善了,能利益现前不能利益后世,那这个善就中善了,如果这个善行只局限在这一个地区,这个善就是小善,我们具体来说,我们今天能行一个善事,这个善行能够利益全世界的众生,能够利益千年万世的众生,那是真正的大善大心大善,如果说我们修学的这个善,能够利益到我们全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