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
◎阿姜·查 著
台湾法园编辑译
目录
前言
译者的话
阿姜·查略传
为何我们生于此?
供省思的食量粮
内心里的中道
清凉之地——正见
了解本然之心
四圣谛
使心变好
空经法师
张开法眼
习俗与解脱
好人到哪里去找?
你就是你自己的老师!寻求老师并不能解开你的疑惑。观察你自己,去寻找真理;真理在内而不在外,认识你自己才最重要。
阿姜·查
前 言
我们以“为何我们生于此?”做为这本阿姜·查系列四的书名,因为这个问题与“我是谁?”是每个人在他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必然想去知道的一个问题。
“为何我们生于此?”这个开示本身,是在阿姜·查病得已经很严重,病情不断恶化时所说。那是容易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阿姜·查知道来日无多,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继续精力充沛地教学,因此他再次试着去加深他听众的印象 ——当“他们在这里”时、当他们仍有能力时,要“赶紧”去做一些事使他们的心变好!
阿姜·查说:“有些人从生到死,从来没有觉察过呼吸在他们的身体里进出;他们活的离自己好远啊!也因此盲目地度过一辈子,不知他们为什么在这儿、他们什么时候会死。这就像人们在一个宴会上享受美好的食物,由于忽略了稍晚他们必须上厕所,所以并没有去找出哪里有这个地方;等到终于必得要用时,他们一下子没了主意,于是弄得很困窘。”所以,阿姜·查经常提醒他的弟子们要勤奋地修行,也告诉他们,不要单只是问自己:“我为什么出生?”也要问问自己:“我什么时候会死?”并能针对这个去处理它。例如阿姜·查常说:“我们的生和死正是同一桩事!我们不可能拥有这个而没有那个。”谈到生,也就是谈到死,两者在同一的呼吸中。
因此,阿姜·查在这本“为何我们生于此?”的开示录中,并不仅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也告诉我们,“如何做”。他为我们打下了佛法的基础,以便无论他在我们心中种下什么样的省思种子,都能长成我们自己对真理的体悟。这就是这本书所要阐述的了。
阿姜·查的一位弟子
译者的话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利放进自己的口袋,独享光辉,而必须公诸于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光辉。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很高兴有机会参与将阿姜·查的教示译成中文的工作,因为如此一来,其他人也能同样地得到——那从阿姜查的佛法开示中闪耀出来的智慧之光。
中译阿姜·查的作品,并非易事。如果照句直译,恐怕会显得生涩难懂;假若以比较自由的方式意译,虽然文句会比较流畅,可是恐怕又会失于准确度不够;还有一种可能是,因译者笔调的关系使译文学术意味太浓,不符合阿姜·查的风格。他本人很少阅读,有一回,他被问到有什么佛书可以推荐给人读时,他指着自己的心说:“只有这一本!。”
在译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查简明的开示风格,又能无损他见解的精辟入微。假若由于我们的转译,使阿姜查的佛法之“星”减损了原有的光芒,我们在此深致歉意。而我们之所以不自量力试译,只是因为我们实在不忍让这颗光辉夺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口袋里,却不能普照人间。
任何人的翻译,永远没有所谓最好或最后的翻译,有的只是风格的不同。原书真正的含义能被译出而且让读者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您手中捧着这本书时,那从阿姜查内心闪耀出来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让您捕捉到即使一丝的微光,进而为您的人生带来方向和启示,那么我们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
阿姜·查略传
阿姜·查,于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Rajathani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九到十七岁之间,他是一位沙弥,在还俗帮助父母务农之前的那段时日里,他接受了基础教育。到了二十岁,他决定回复出家生活,并于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阿姜·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一种研习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在第五年时,他的父亲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确定,直接的提醒了他。这促使他去深思有关生命的真正目的,因为,虽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猎并且精通巴利文,但对於痛苦的灭除,似乎并没有更进一步亲身的了解。厌离之感开始在心中升起,终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弃了学业,并开始了托钵行脚。
他走了大约四百公里到达泰国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够用心地学习和修习毗奈耶(僧侣戒律)的寺院住了下来。那时,他听说了有关阿姜·满——一位备受推崇的禅坐大师。渴望能见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阿姜·查出发步行往东北部去寻找他。
这时,阿姜·查正与一项有决定性的问题做挣扎。他研读过戒、定与慧的教理,虽然那些内文陈述详尽且细节精细,但他却不知如何将它们实际地付诸实践。阿姜·满告诉他,虽然这些教化的确广博,但在本质上却很单纯;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内心生起的每件事物,当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这种简洁而又直接的教导,对阿姜·查来说,是一种启示,也因此改变了他修行的方法。这条路是明确的!
接下来的七年间,阿姜·查在这种简朴的森林传统方式中修行;为了开展禅坐,行遍乡间,寻找安静而隐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镜蛇成群出没的丛林,甚至停尸场;利用对死亡的省思来克服恐惧,并洞察生命的真正意义。
经过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乡的村子,就在一处热病横行、鬼魅出没,称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来。不顾疟疾的困境、简陋的住处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随他的弟子,人数越来越多。现在被人称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设立在那儿的,而最后地,分院也在别处被建立了起来。
在阿姜·查寺院里的训练是十分严厉且冷峻的。阿姜·查经常将他们的弟子们推到最极限,去测验他们耐久的能力,期使他们能开展耐心和决心。他有时发起费时且表面上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工作计划,由此去顿挫他们对平静的执著。这重点经常放在屈服於事物的本然样子,而最大的强调点著重於严格的毗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查应邀访问英国,并留下一些比丘僧团在那儿。
阿姜·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国,随后转往美国、加拿大去访问并教学。
一九八一年,再度出游后,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查的健康逐渐走下坡,也因此无法於雨季时在巴蓬寺安居。
当病情恶化,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教导 ——“万物皆无常”的一种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断地提醒人们,要努力在他们自心里处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因为,他不再有很多的时间能教他们了。
在一九八一年“雨期”结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个手术。几个月内,他停止了说话,并逐渐失去了对四肢的控制,终至全然瘫痪而卧病在床。从此以后,他被比丘弟子们全心全力地照顾和服侍;他们都感激且乐於有机会服侍曾经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导一条正道给那么多人的一位老师。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时二十分,阿姜·查在他的寺院,泰国乌汶的巴蓬寺,於随侍的比丘们面前,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我是谁?
我为什么在这里?
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出生。
为何我们生于此?
这次的雨期安居我没什么体力,身体不适,所以就来到山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我却不能像以往那样地接待他们;我的声音几乎快没了,气也快尽了。现在还能有这个身体坐在这里给大家看,可算是一种恩赐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恩赐,很快地你们就看不到它了;气将尽,声音将逝,它们将逐渐衰退而离去。
它们是如何衰退的呢?想想一块冰块,原先它单纯地只是水……,将水冰冻起来之后就结成冰块;但过不了多久它就溶化了。拿块大冰块,估计约像这儿的录音机一样大,然后将它留置在太阳底下。你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地消耗,和这身体几乎一样,渐渐地分解。不到多少时间,所剩下的就只是一滩水了。这就是所谓的变坏灭尽,一切组合而成的事物之衰败与溶解。长久以来,甚至打一开始,就已经如此了。当我们出生时,就带着这种天生的性质来到世间,无法避免;一出生,我们便带着老、病、死而来。
所有坐在这个大厅里的人,不论比丘、沙弥、在家男女,毫无例外的,都是“败坏的一块”。现在它还很坚实,就像这块冰一样;它像水般地开始,变成冰有一段的时间,而后又溶化了。你能在自己身上看到这种衰退的现象吗?看看这个身体吧!它每天都在老化……,头发在老化,指甲在老化……,一切都在老化。
你以前并不像这样子的,是吗?大概比现在小多了,而今已长大且成熟了;随着自然的法则,从现在起你会衰退。身体就像这冰块一般地消耗,很快地,就像这块冰一样,完全消失。
一切的身体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一具身躯由地、水、火、风聚合,我们称为一个人。本来很难说你能称它是什么,但现在我们称它为“人”。我们被它所迷惑,说那是男性、女性,给它取名字,先生、太太等等;如此一来,我们能更易于互相辨认。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人的存在,存在的只是“地”、“水”、 “火”、“风”。当它们聚合成这种为人所知的形体时,我们称此结果为“人”。现在,不要对它过度兴奋,如果你真的洞察它,那是没有任何“人”存在的。
身体里肉、皮、骨等等坚硬的部份,称为地大;身体流动的部份称为水大;身体里温暖的机能称为火大;当风在体内流动时,就称作风大。
在巴蓬寺,我们有一个既不是男也不是女的身体,那是挂在正厅的骷髅。看上去你无法觉知它是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人们互问那是男的还是女的,而最后所能做的也只是茫然地看着对方。它只是一具骷髅,所有的皮、肉都没有了。
人们对这些事情都很无知。有些人到了巴蓬寺,当他们走进正厅时,看到那具骷髅就立刻跑了出来!他们不忍卒睹,他们害怕,害怕这具骷髅。我想这些人大概从来没有看过他们自己吧!怕这具骷髅……,他们不思索骷髅的意义。要到寺院里来,他们得坐车或走路……,如果他们没有骨头,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他们还能像那样走吗?然而,他们坐车到巴蓬寺,走进正厅,看到骷髅就直奔出来!以前他们不曾看过这种东西,他们生来就有,然而却不曾看过;现在有机会看到,真是幸运非常。即使是年纪大的人看了也都害怕……,干嘛小题大做呢?这表示他们对自己完全陌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也许他们回到家之后,三、四天仍然无法入眠……,然而他们却一直都和骷髅睡在一起的呢!穿衣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任何事都和它在一起……;但是,他们竟然会害怕。
这表示人们对自己有多么陌生,多可怜啊!他们总是朝外看,看树、看别人、看外在的对象,说“这个是大的”、“那个是小的”,“这是短的”、“那是长的”。他们忙于看其他的东西,而从没看到他们自己。老实说,人们真的很可怜,他们没有皈依处!
在出家仪式中,要出家的人必须学习五个基本的禅坐主题:头发(kesa(_))、体毛(loma(_))、指甲(nakha(_))、牙齿(danta(_))、皮肤(taco)。有些学生和受过教育的人,当他们读到出家仪式中的这一部份时,会暗自笑道:“法师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呢?竟然教我们长久以来就拥有的东西。他没有必要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早已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费神地来教我们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呢?”愚人就是如此,他们认为他们已经看见头发了!但我告诉他们,当我说“看见头发”的时候,我所指的是去看见它的真实面目!看见体毛的真实面目,看见指甲、牙齿、皮肤的真实面目,这就是我所谓的“看见”——并不是很表面地看见,而是依循真实来看的。如果我们能看见事物的真实面目,就不会受那么多苦了。头发、指甲、牙齿、皮肤……,什么是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