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
便能有所领悟。当你在听开示时,每桩事都会沉积了下来;但,也许它就在车上等着你,当你上了车,它就跟你在一起了。而当你回到家时,也许一切便豁然开朗了……,“噢!原来师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以前就是不能了解!”
我想今天这样就够了,如果说得太久,这把老骨头会太累了。
心早已满了
倒再多进去
也只会无用地溢了出来……
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
就会有地方去装水
施者和受者两方
便都获益了
供省思的食粮
我们应该修行,直到我们看清事物本来的样子,并且不会因而招来有害的事物。但是,人们通常却不以这种方式修行,他们为其他的事修行。他们不思惟事情,他们不思考老、病、死;他们仅只喜欢谈论不老、不死,因此,无法培养出对佛法修行的正确情感。他们前去听取佛法开示,但却没有真正地聆听。有时,我被邀请在重要仪式中做开示,但是对于“我必须要去”,那是一桩令我讨厌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当我看到聚集在那儿的人们时,我可以了解,他们并没有来听法,有些人有酒味,有些人在抽烟,有些人在聊天……,他们看起来全然不像是因对佛法有信心才来的人;在这种地方开示,是少有成果的。完全不在注意、心不焉在的人们,他们会这样子想:‘他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开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他们的心正到处飘荡游移呢!
有时候,他们邀请我去开示,甚至只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老法师,请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开示吧!”他们不希望我谈太多,那可能会使他们苦恼!一听到人们这样子说,我便知道他们的意思了;这些人并不喜欢听闻佛法,那会困扰他们。如果我只做一个简短的开示,他们是不了解的;如果你只吃一些些食物,那会饱吗?当然不会!
有时,我在开示,正要谈到主题时,某个醉鬼就叫了起来:“好了!让路,让路给老法师,他马上就要出来了!”企图把我赶出去!如果遇到这种人,我会获得许多可供省思的食粮,我得以洞察人性!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只装满了水的瓶子,之后还要求更多,那是不会有地方去装放的,那是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教导他们的,因为他们的心早巳满了,倒再多水进去,只会溢出来。如果他们的瓶子是空的,就可以装水,施者和受者两方,便都获益了。
同样的道理,当人们真正对佛法有兴趣,并且安静地坐着,仔细聆听时,曾感受到更多的鼓舞去教导。如果人们不专心,那就会像这个人,就像装满水的瓶子,再也没有空间去装水,那是不值得花时间去为他们开示的。现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提不起任何精神去教他们的。当人们没有放太多的精力在“接受”上时,你不能放太多的精力在“给予”上!
我们人都不愿意痛苦
我们希求快乐
但是事实上
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
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
内心里的中道
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而当恶念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我们早听够了关于有益和有害的状况,去了解了有关他们的事,因此,我希望能谈一谈“中道”,那就是——从这两桩事中逃脱出来的“道”。
佛陀所有的开示和教导,只有一个目的——给尚未逃脱的人们指引出一条离苦之道;这些教导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正见。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了解,那么,我们便无法得到平静。
当不同的佛开悟时,他们首次说法都是宣说这两个极端——耽溺于愉悦(乐行)和耽溺于痛苦(苦行)。这两种方式是痴迷的方式,而那些沉溺于感官欲乐的人,也必定会在这两边来回波动,永远达不到平静;)他们是在轮回中绕着旋转的路。
证悟者观察到一切众生都粘著于这两种极端中,不曾见到佛法的中道,因此他解释了这两种极端,为的是要告诉我们这两边都是“苦”的。因为我们仍然粘著,因为我们仍然希求,我们在他们的摇摆下反复地生活,佛陀宣称,这两种都不是趋向平静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简单的说是松的方式和紧的方式。如果你往内心查究,渐渐的,你将会看清楚的方式是忿怒的道路、是悲伤的道路;走这条路只会带来障碍和苦恼。假如你已经从“乐行”中脱离了出来,便表示你已经脱离了快乐。乐和苦这两边,都不是平静的境界。佛陀教导,要放下他们两者,这是“正确的修行”,这是“中道”。
“中道”这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欢的一个法尘升起时,它影响了心,并且有了迷惑,当这颗心已经迷惑,当它猛摇不定时,这便不是正确的方式了。当我们喜欢的一个法尘升起时,心沉溺于欲乐中——那也不是正确的方式。
我们人都不愿痛苦,我们希求快乐,但事实上,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你可以将它们比喻为一条蛇: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蛇的头真的是很危险的,因为它有毒牙,如果你碰触到它,它立刻会咬你一口,但是不要说是头,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它同样地会转过身来咬你,因为头和尾都同属于一条蛇身上。
同样的道理,快乐和痛苦,或高兴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生起欲望。因此,当你快乐时,心并不是平静的。例如,当我们得到我们所喜欢的事物,像财富、名望、赞美或幸福时,我们会很快乐,但是心中却仍然隐藏着些许不安,因为我们会害怕失去它!那忧虑并不是平静的状态,过不久我们可能会真的失去那些事物,而后我们便真正地痛苦了。因此,如果你不觉醒的话,纵使你快乐,痛苦却即将来临。那正如同抓蛇尾一样——如果你不放手,它会咬你!所以,无论是蛇头或蛇尾,也就是说,有益的或有害的状况,它们都只是轮回的特征——不断变迁。
佛陀制定戒、定和慧作为平静之“道”——觉悟之道。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佛教的本质,他们仅仅是“道”。佛教的本质是平静,而平静生起于真实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然。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审查,会看清平静既不是“乐”也不是“苦”;这两者都不是真实。
人类的心,佛陀教导我们去了知和审查的心,是个我们仅能藉由它的活动了知的某种东西。真正的“本心”不能被测量,不能藉由任何东西来认知它。在它的自然状态下,它是不动摇、不晃动的。当快乐升起时,所会发生的是这颗心开始迷失在法尘中,有了动荡。当心如此动荡时,对这些事物的执着和依恋便出现了。
佛陀已经将修行的道路完全铺设好,但我们却还没有修行,或若是有,也只不过是口头上的修行罢了;我们的心和语仍然还没和谐,我们只是耽迷于空谈而已。然而,佛教的根本并不是能被谈论或臆测的,佛教真正的根本是完全地了知真实的真相。如果一个人了知了这个真相,就不需要教导了;假如不了知,即使听到了教导,也是没有真正地听进去,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觉悟者只是指出方法!”他不能替你修行,因为这真相是你不能放进语言文字或送出去的东西。
所有的教导都只是譬喻和比喻而已,为的是帮助心见到真理;如果我们还没见到真理,便必然要受苦。例如,当我们提到身体时,我们通常地会说“诸行(注一)”。任何人都可以说它,但事实上我们都有问题,只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诸行”的真相,因此而执着于它们。因为我们不了解色身的真相。我们便痛苦。
这里有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上班,有个人叫喊辱骂,无礼地对待你;一听到这个辱骂,霎时,你的心从正常状态中改变,你感觉很不舒服,你觉得愤怒且受伤,那个人整天到处走着辱骂你,当你听到时,非常愤怒,甚至回到家,仍然生气,因为你怀恨在心。
几天以后,有一个人来你家告诉你:“嘿,前几天骂你的那个人,他是个疯子!有好几年了!他都是那样子辱骂每一个人的,没有一个人会在意他说什么!”当你一听到这儿,立刻就自在了起来;这些天积郁在内心的愤怒和伤害,完全地消融殆尽。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你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以前,你不知道,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对他生气。那样子想,造成你痛苦,而当发现了真相后,事情却马上改变:“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当你了解了这点时,你感觉舒服,因为你自己明白:明白之后,便能放下。假如不明白真相,你便会去执着。当你认为那个辱骂你的人是正常人时,你会杀了他,但当你发现了实情——他是疯子!你便觉得舒服多了。这就是了解真相。
一个见法的人有类似的经验。当贪、嗔、痴消失时,它们是以相同的方式消失的。只要我们没能了知这三毒,我们便会认为:“我怎么办?我有那么多的贪婪和嗔恨。”这并不是清楚的认知,就好像我们以为这疯子的头脑是清楚的一样,当我们终于知道他一直来都是不正常时,我们的焦虑便解除了。没有任何人能告知你这些,唯有心亲自理解时,它才能根除和放松执着。
这跟我们的身体——我们称作“诸行”的,其实是一样。虽然佛陀早巳解释这色身不是实体、或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仍然不认同,我们顽强地执着于它。假如这色身会说话,它会整天地告诉我们:“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吗!”事实上它一直都在告诉我们,只因为那是法的语言,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它。例如,眼、耳、鼻、舌和身等感觉器官都不停地在改变,但是我们却一次也没见过它们来要求我们允诺!就像我们头痛或胃痛时,身体从来没有先要求许可一般;随着它的自然过程,它直接便行动了。这说明了色身并不准许任何人当它的主人,它没有主人;佛陀形容它是一个空的东西。
我们不了解佛法,因而就不了解“诸行”,我们拿它们当成我们自己,当成属于我们,于是便产生了执着。当执着升起,“有”随之而生;一旦“有”生起,便有了“生”;一旦有“生”,随后“老、病、死”……,所有的痛苦便都生起来了,这就是“十二因缘 (注二)”。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这一切都只是单纯地在心里的活动。当我们接触到我们不喜欢的事物时,如果没有“正念”的话,就会有“无明”,痛苦便立刻生起,但心却是如此迅速地穿越这些变迁,我们赶不上它们;那好比当你从一棵树上掉下来时,在你清楚以前,“砰!”一声,你碰撞到了地,事实上,在跌下来的过程中,你已经过了许多的树枝和小枝,但你无法计算它们;当你越过它们时,你无法记得它们,你只是跌下,然后“砰!”地一声。
十二因缘也像这样,如果你照着经典将它分开来,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和一切各式的悲伤。但事实上,当你一接触到你所不喜欢的事物时,立刻地就有苦了!痛苦的感觉其实是整个连结的十二因缘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告诉他的弟子们要审查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
当人们出生到世时都没有名字,一旦出生,我们便为他们取名字,这是习俗:为了方便的理由,我们给人们取名字来互相称呼。经典也是一样,我们用分类表将每一件事物分了开来去方便研习真理。同样的道理,一切事物单纯地只是“诸行”,它们的本然仅仅是因缘条件所生;佛陀说它们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它们都是不稳定的。我们不坚定地去了解这个,我们的理解不纯粹,那么我们就会有错误的知见,所谓错误的知见是认为“诸行”是我们自己,我们是“诸行”;或说快乐及痛苦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快乐和痛苦,像这样的了解并不是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圆满清楚的认知,事情的真相是,我们无法强迫所有这些事物都跟随我们的欲望,它们跟随“自然”的法则。
还有一个简单的比喻:假设你坐在有很多汽车和卡车猛冲而来的高速公路中央,你不能对车子生气的喊道:“别开过来这里!别开过来这里!”那是高速公路,你不能那样子告诉他们,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必须下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车子行驶的地方,如果你不想要车子在那里,你就会痛苦!
那与“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