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





炷兀磕惚匦胂赂咚俟罚「咚俟肥浅底有惺坏牡胤剑绻悴幌胍底釉谀抢铮憔突嵬纯啵?br />
 那与“诸行”一样,我们说是他们扰乱我们,如同我们禅坐时听到的声音一样,我们认为:“噢!是那声音干扰了我。”假如我们认为是声音干扰了我们,我们便会痛苦。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地观察,我们将会了解,原来是我们出去,并干扰了声音。声音单纯地只是声音!假如能这样理解,再也没有什么了,我们可以让它去!我们了解到,声音是一桩事,我们是另一桩事。认为是声音来干扰他的人,是没有了解他自己的人;一旦你了解了自己,你便会自在了。声音只是声音,你为什么要抓紧它呢?你知道,事实上是你自己出去且干扰了声音。这是对真理真实的认知!你看清了两边,于是你拥有了平静。如果你只看到一边,那就有痛苦;一旦看清了两边,你便是遵循“中道”了。这就是心的“正确修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修正我们的知见”。

同样的,一切“诸行”的本然性是无常和灭,但是我们却想要抓住它们、背负它们、渴望得到它们。我们希望它们是真实的,我们希望在不真实的事物中去发现真实!不管什么时候,有人这样子理解,并执著“诸行”当作就是他自己,他会痛苦不堪。佛陀告诉我们要好好思维这个道理。

佛法的修习并非赖于当一位比丘、一位沙弥或一位居士,而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见”。如果我们的知见是正确的,就能达到平静;不管有没有出家都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修习佛法,去思维他。我们都思维同一桩事,假如你获得平静,那都是相同的平静;那是相同的道路,用的都是相同的法门。

所以,佛陀并没有区分在家与出家,他教导所有的人去修行,去认知“诸行”的真相。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真相,我们放下它们。如果我们了解真相,就不会再有“有”和“生”了。为何不再有“生”呢?因为我们完全明白了“诸行”的真相,没有机会让“生”再生起。如果我们完全地明白真相,那就有平静了,有或没有都是一样,得和失是一;佛陀教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这就是平静——平静从苦、乐、悲、喜而来!

我们必须了解,并没有理由去“生”。是怎么“生”的呢?在高兴中“生”!当我们得到我们喜欢的东西时,我们高兴得很;如果没有执取高兴,就不会有“生”,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因此,如果我们得到什么,我们不“生”(在高兴中),如果我们有所失,我们也不“生”(在悲伤中);这就是不生不死。生和死二者都是建立在执著“诸行”、怀想“诸行”上面的。

因此,佛陀说:“不再有‘有’,庄严的生命已经结束,这就是我最后的‘生’了!”你看!他已了知了不生不灭!这就是佛陀不断告诫弟子们要去知道的。这是“正确的修行”,如果你达不到它,达不到“中道”,那么,你将无法超越痛苦。

【注释】

注一  诸行(sankha(_)ra):泰语中的“sungkahn”这个字,来自巴利文“sankha(_)ra”(称一切有条件的现象),是对“身体”的一个平常用语。阿姜·查用此字于两个方面。

注二  十二因缘(paticcasamuppa(_)da):由因缘条件生起的连锁关系,是佛教哲理的重要教义之一。

 

如果我们拥有“正见”

无论走到哪儿

我们都会是快乐的

清凉之地——正见

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心处于黑暗中,无法看清真理!我们什么也不懂,因此被人们的妄语所愚弄;他们将对的说成错的,将错的说成对的,而我们也相信了;这是因为我们还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情绪不断地在欺骗我们。我们不应该拿这颗心和它的观念来当我们的导引,因为它并不了解真理。

有些人完全不听别人的话,这并非有智慧之人的方法。一位听取佛法的人,不管他喜或不喜欢,都必须同样地倾听;不过不是盲目地相信或不相信;他必须保持客观、不主观,而不是轻率大意。他只是听,而后思惟,正确的结果自会因此而生。

一位有智慧的人,在他相信所闻之前,应该思考并了解前因后果。纵使老师说的是实情,也不要只是相信它,因为我自己本身还没真正了解这些话的真实性。

我们大家都一样,包括我自己在内。我比你们修行得早,过去也遇过不少不实的话,比如说:“这种修行实在困难、实在艰辛!”为什么修行会是困难的呢?只因为我们的想法错误,我们有不正确的见解!

以前,我和很多比丘共住,但我觉得不太对劲,便远离群众、比丘和沙弥,跑到森林、深山里去。我总以为他们不像我,并没有和我一样用功精进,他们太懒散了;这个人如何,那个人又是如何……,真是令我苦恼不已。这就是促使我不断逃避的原因。但是,不管自个儿一人或与他人共住,我仍然得不到平静,独处时,我不快乐,与大团体一起时,我也不快乐。我认为这种不快乐是由于道友,由于心情,由于居住环境、食物、天气;由于这,由于那……我不断地找寻某种事物来符合自己的心。

我曾是个苦行僧,我到处行脚,但是事情仍然不对,于是我开始思索:“我该怎么做才对?我能做什么呢?”跟很多人共住时我不满意,与少数人住时也不满意,是什么原因呢?我就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不知足?因为我见解不正,如此而已!因为我仍执著错误的法,无论走到那里,我都不快乐,心里会想:“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如此不断地反覆。我责怪别人,责怪天气太热、太冷、责怪一切!就像一只疯狗一样,遇着什么就咬;因为它疯了。只要是我们的心像这样子的话,修行就永远安定不下来;今天觉得好,明天却又不好了,就一直那样下去,是得不到满足和平静的。

有一次,佛陀看见一只野狼狗从他驻留的森林里跑出来,它站了一会儿;然后跑进森林中的草丛里,而后又出来;接着它跑进一个树洞里,又出来;不久,窜进一个洞穴中,又跑了出来。站了一分钟,下一分钟便跑,接着是躺下,然后又跳起来……。原来那只狼狗长了疥癣!当它站着的时候,疥癣会侵入它的皮肤,所以拼命跑;跑着仍觉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来;站着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来。一会儿跳起来,冲进树丛里,一会儿又钻入树洞中,就是安定不下。

佛陀说:“比丘们,今天下午你们有没有看见那只狼狗?站着苦,跑着也苦,坐下来苦,躺下来也苦;在草丛时,在树洞或洞穴时,它都苦。它怪是站着使它不舒服,又说坐不好,而跑也不是;它怪树、怪树丛怪洞穴都不好,事实上,问题跟这些都无关,而是它身上的疥癣!”

我们就如那只狼狗一样!我们的不满足是由于错误的知见!因为我们不训练对感官的约制,我们责怪是外在带给我们痛苦。无论我们住在泰国、美国或英国,我们都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内心里仍存有错误的知见,就是那样!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不快乐。

但是,就像那只狼狗,等疥癣治好后,无论它走到哪里,都将感到轻松愉快;我们也是如此,我常常这样子反省,也经常这样地教导你们,因为这点非常地重要!一旦我们对自己种种情绪的真相了解之后,我们就能达到真正的快乐了。无论是冷或是热,与多数人或少数人共住,我们都能知足;快乐不是凭藉着和我们相处的人有多少,而是来自“正见”。如果我们拥有正见,那么无论我们行居何处,我们都会是快乐的。但我们大多数人的见解都不正确,就如同一只住在粪便里的蛆!蛆住在肮脏的地方,吃的也是肮脏的,不过,这一切对蛆来说,却是无比舒适;假若你拿一根木枝将它从那堆粪便里驱赶出来,它会奋力挣扎地爬回它的家。同样地,当老师教我们要有正见时,我们反抗他的教导——他的教导使我们觉得很不舒服,于是就溜回我们的“粪堆”;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觉得舒适。我们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见到我们一切妄见的有害后果,那么我们便无法远离它们。修行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导,修行只是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拥有“正见”,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会是快乐的;我已经修行且看清了这些事。这几天有很多比丘、沙弥和居士来见我,如果我仍然不解,如果我仍然没有正见。我早就完蛋了!出家人正确的居所——清凉之地,正是“正见”本身。除此之外,我们不应该再寻求其他的了。

  

我们称它为“厌离”

意思是

远离感官上的执着和热望

我们了解

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我们贪恋

 

了解本然之心

(一九七八年雨期安居期间,傍晚课诵后,对一群刚出家僧侣的开示。)我们修行的方法是:仔细地观看事物并且弄清楚它们:我们继续而不断,可是并不慌忙或匆促,但也不会太缓慢。那是逐渐摸索出我们的方向,然后将它归集的一桩事。不管如何,所有这归集在一起,是朝向某个目标——我们的修行有一个目标。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当我们一开始修行时,除了欲望外,什么也没有。缘于希求,我们开始修行。在这个阶段里,我们的希求是错误的希求,那就是说,它是迷惑无知的,是杂有错误知见的需求。

  假如需求中没有参杂错误知见,我们说,那是带有般若智慧(注一)的希求,不是无知的——那是具有正见的希求。像这种情形,我们说是由于一个人的殊胜或过去的积聚,并不是人人都是这样。

  有些人不想要有欲望,或是希望没有欲望,因为他们认为修行是指向无欲的。然而,如果没有欲望,那就没有修行的方法了。

  我们可以自己看清这一点。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们为了止息烦恼去修行,我们必然希望去修行且必然希望止息烦恼,我们必然希望拥有心的平静且不想要有迷惑。然而,如果这个需求是参杂了错误知见的话,结果便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每个人,包括佛陀在内,都是带着欲望开始去修行的——希望拥有心灵的宁静且希望没有迷惑和痛苦。这两种的欲望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假使对这不了解的话,那么,想要脱离迷惑和不想要有痛苦两者,都会是烦恼的:这些都成了愚行——没有智慧的希求、欲望。

  在我们的修行中,可以看到这个欲望,若不是感官耽着,便是自我苦行,那是非常冲突的。我们的导师佛陀,就是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矛盾情况下被困住的;他依循了许多的修行法门,结果都离不开这两个极端。而今天我们也完全相同,仍然被这两个极端所苦,也因为这,我们不断偏离正道。

  然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得要起步的原因。开始时,我们是凡夫俗子,有着作为人的烦恼,有着缺乏智慧的需求,和没有正见的欲望;如果我们缺少适当的了解,那么,两种欲望所行便会违逆我们。无论那是希求或是不希求,都仍然是爱执。如果我们仍然不了解这两桩事,那么,当它们生起时,我们便会不知如何去处理它们。我们会觉得往前走不对,往后走不对,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停下来。无论我们做什么,只会发现更多的需求,这都是因为缺乏智慧和有爱执的缘故。

  就在希求和不希求的当下,我们能了解到佛法。我们正追寻的佛法,就存在当下,但我们却看不到,反而坚持努力去停止希求。我们希望事情是某一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样子,或是,我们希望它们不是某一个样子而是其他的样子:其实这两桩事是一样的,它们同是两种极端的一部份。

  或许我们可能不知道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们有这种的希求,然而,佛陀了解希求和不希求。他明了它们单纯地只是心的活动,就像事情只是瞬间的出现而后消失。这类的欲望一直都持续着。当有智慧时,我们不会认同它们——我们除去了执着,得到了自由。无论那是希求或不希求,我们单纯地如此了解它:事实上,它只是自然的心的活动罢了。当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清楚地了解,这就是它的本然。

●每天经验的智慧

因此,在这里,我们“定”的修习将引导我们去了解,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譬如一位渔夫,正在收拉有条大鱼的网。你能想像他收网的心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