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
注五 佛陀开悟不久,走在Benares的路上,有一位游走的苦行者靠近来,他说:“朋友,你的面容清明,你的举止详宁……,谁是你的老师呢?”佛陀回答,在这世上没有谁能称作是他的老师,因为他是完全地自觉的。这婆罗门不能了解他的回答,便离了开去,口嘀咕着:“好,对你很好,朋友,对你来说很好!”
成百上千的人将他们的手放进洞里
他们全都会说
这洞太深了
却没有一个人说
他们的手臂太短了
使心变好
这些日子,人们到处去寻找功德,而且,他们总似乎在巴蓬寺停了下来。如果他们不在去的路上停下,他们会在回程中停下,巴蓬寺变成了一个中途暂停站。有些人那样匆忙,我甚至没有机会看到他们,或与他们谈话。他们中大多数的人都在忙碌找功德,我没看到有多少人是在寻找一种离恶之道的;他们是那么的热衷于得到功德,却不知道要到哪儿去存放它,那就好像试着要去染一件肮脏的衣服,却不清冼它一般。
僧侣们率直地如此谈论,然而,对大部份的人来说,却很难将这类教导付诸实践。所以会难,原因是他们不懂;如果他们了解,那就容易多了。想象有一个洞,有某样东西在洞底,现在,任由一人将他的手放进洞里但够不到底部,他将会说,这洞太深了!成百或上千的人将他们的手放进洞里,他们全都会说,这洞太深了,却没有一位会说,他们的手臂太短了!
有那么多人寻找功德,迟早他们必然会开始寻求一种离恶之道。但并没有很多人兴趣于此。佛陀的教导是那么简洁,但大部份的人却忽略了它,就好像他们从巴蓬寺经过一样。对多数人来说,佛法就是那样,只不过是一个中途停靠站罢了。(注一)
“诸恶莫作”是诸佛的教诫,佛教的核心;然而人们却老是忽视了它,他们并不想要这个。“从身、语、意行中,弃绝一切大、小恶行……。”这是诸佛的教导。
如果我们要染一块布,首先必须要去清洗它。但是,大部份的人却不那么做,他们连看都不看,便直接地接它浸泡到染液里去了;如果这布是脏的,染出来之后,反而会变得比先前更糟呢!想想看吧!染一块脏的老破布,会更好看吗。
你了解吗?这是怎样的佛教教化啊!但大部分的人却忽略了它。他们只想去做好事,却不愿停止恶行,那好似说道:“这洞太深了!”每个人都说洞太深,谁也不说他的手臂太短。我们应该回归到我们自身;依着这个教导,你应该退一步回来看看你自己。有时,他们满坐汽车去寻找功德,也许他们还会在汽车上争吵,或是醉酒!问他们,要往何处去,他们说是寻找功德。他们想要功德,却不停止恶行,那样,他们将永远找不到功德的。
这就是人们!你们应该看真切些,看好你们自已;佛陀曾教导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拥有忆持力和自我觉醒。恶行生起于身、语、意行中,一切善恶、祸福的来源,都与行为、语言和思想相共存。今天,你可曾带了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与你同在一起?抑或将它们留在家里了?这便是你必须看清楚的地方,就在这儿!你不需去看得非常远。看看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吧,注意去看看你的行为是否有缺失!
人们并没有真正地看着这些事,就像家庭主妇皱着眉头洗碗盘一样。她是那么的专心于清洗碗盘,她并没有觉察到自已内心的肮脏!你曾见过像这样的情景吗?她光是看到碗盘,她看得实在太远了,不是吗?我猜想,你们有些人可能有过这种经验呢!这就是你应该看的地方。人们专注于清洗碗盘,然而他们却让他们的心肮脏;这是不好的,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
因为他们没有看见自己,人们会犯下各类的恶行。他们首先必定会四处望望,是否有人在看……“我妈妈会看到我吗?”“我丈夫会看到我吗?”“孩子们会看到我吗?”“我妻子会看到我吗?”假使没有一个人看到,那么他们便会立即去做。这是侮辱了他们自己!他们说没有一个人在看,所以他们会在任何人看到之前很快地做完这件事。而他们自己又是什么呢?难道他们不是一位“某个人”吗?
你看吧!由于他们如此这般的看漏了他们自己,人们便不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他们并没有发现到“佛法”。假如你注意看你自已,你就会看清你自已。每当你即将去做某件坏事时,假若你能及时看到你自已,你便能停止。如果你想去做某件值得做的事,就注意看住你的心吧!若你知道如何去看住你自己,那么你就会知道对和错、祸和福、善和恶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
假如我不谈到这些事情,你们便不会知道有关的这些;你们心中有贪、痴,但却不知。如果你们老是看着外面的话,你们将不会知晓任何事情;这就是人们不注意看他们自已的麻烦。看住内心,你们会看到善与恶;见到善良,我们便可以将它带至心灵且去实践。
止恶、行善……,这是佛教的核心。无论是从身、语或意上,都不犯下任何的恶行;那是正确的修行,诸佛的教诲。而今,“我们的衣服是洁净的。
然后,我们使这颗心变得美善且善巧。若这颗心是美善且善巧的话,我们便不必搭了汽车行遍乡间到处去寻找功德了;甚至坐在家中,我们也能得到功德。然而,大部份的人却只会在乡间到处寻找功德,而不去停止他们的恶行。当他们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家时,又恢复到了他们原先的愁眉苦脸。他们以不高兴的面容在洗碗盘;这就是人们没有看到的地方,他们离功德好远啊!
我们可能知道这些事情,但如果我们不懂得我们自已内在的心灵的话,我们却不真的知道;佛教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心美好且善良,那就是快乐,会有微笑在我们心中。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却很难找到时间去微笑,不是吗?我们只能在事情合我们意时才微笑。大部分人的幸福寄托在那些能让他们喜欢的事物上,他们觉得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只说令人愉悦的事。若是那样,你什么时候才会找到幸福呢?
我们必须要应用佛法去找到幸福;无论是什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要盲目地执著它,只要注意它,而后,放下它。当这颗心宁静时,那么,你便可以微笑了。而一当你变得厌恶某件事物时,心就会变坏,那就没有一件事是好的了。
清除了不洁,这颗心没有烦恼,是宁静、仁慈、美善的。当这颗心是明亮的,已经戒除了恶,一切都有了自在;这安详、宁静的心,是人类成就的真理典型。
当别人说到能使我们欢喜的事物时,我们会微笑;如果他们说的是让我们生气的事,我们便会皱眉。我们怎能使别人每天都只说让我们欢喜的事物呢?那可能吗?即使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没说过使你们生气的话吗?你们曾经让你们的父母烦扰过吗?不仅仅是其他的人,甚至我们自个儿的心也能烦乱我们。有时,我们自已想到的事情是不愉快的,你们怎么办?你们可能会往前走着,忽然踢到一棵树干残株,“砰”! “唉唷”,出了什么毛病,到底谁踢谁了?你们到底要去归咎谁呢?正是你们自已的错啊!即使是我们自已的心也能惹我们生气呢?假如你能想想,你将看出那确是真的。有时,我们做一些连我们自已都不喜欢的事,一切你们所能说的只是:“该死!”那是没有谁可以去归罪的啊!
在佛教中,功德是要放弃恶事的。当我们舍弃了恶,我们便不再有错;当不再有任何错时,便不再有任何的压力。在没有压力时,便有了平静。这平静的心是一颗洁净的心,没有怀藏嗔念的心,那就是清明了。
你如何能使这颗心清明呢?只需去了知它!例如,你可能会想:“今天,我的心情真坏,我看到的每件事都在触犯我,甚至碗柜里的盘、碟……”你可能感觉像要捣碎它们每一样一般。任何你看到的,都似乎是坏的,这鸡、这鸭、这猫、狗……你通通都讨厌;你丈夫所说的每一件事都令你不快;甚至查看你自已的内心,你都是不满足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你怎么办呢?这种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叫做:“没有功德”。在泰国,最近有一种谚语说道,当某人死后,他的功德便结束了。但事实却不然,有许多仍然活着的人,他们早就结束了他们的功德呢。这些人并不懂得功德!不好的心,只会聚集越来越多的坏。
前往这些“做功德”之旅,就好像建筑一栋漂亮的房子却没有事先准备好地域一般;过不了多久,这房子就会倒塌,对不对呢?这设计并不好,现在你必须再试一次,试一种不同的方法。你必须洞察你自己,注意看好在你行为、语言及思想上的过错;除了在你的行为、语言、思想上修行外,你还要到其他什么地方去修行呢?人们迷失了,他们想去真正宁静的地方,在森林或在巴蓬寺修习佛法;但,巴蓬寺宁静了吗?不,并不真的宁静,真正宁静的地方是在你自己的家里!
如果你拥有智慧,无论你到那儿,你都会自在。这整个世界早已像它本然的一样好,在这森林里的所有数木早已像它们本然的一样美好;有高的、有矮的,有中空的……,各式各样都有;它们单纯地就是它们那个样子。对于它们的真实自然,由于无知,我们强将我们的看法加到它们身上……“啊!这棵树太矮了!这棵树是中空的!”这些树木单纯地就是树木,它们的景况比我们好多了!
那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这些上面写了小诗的木板悬挂在树这儿(注二),让树来教你了。你从它们那儿学到了什么没?你应该从它们那儿试着学到至少一桩事;有那么多的树,它们都有某种事物要去教导你。佛法无处不在;在每件事物上,在自然当中,你应该了解这一点。别去责怪这洞太深,转过来注意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吧!如果你能了解,你就会快乐。
假如你做了功德或行了善,将它保存在你的自心中,那是存放它最好的地方。像今天你们做了功德(供养僧众)是好的,但那不是最好的方式。营造建筑物是不错,但却不是最好的事;营建你自己的心朝向美善,那才是最好的方式。依这种方式,不论你来这儿或留在家里,你会发现到善良,发现到这最好的就在你心中。外在的建筑物——像这儿的走廊,就好似这“树”的“皮”一般,它们并不是“树心”。
假如你拥有智慧,无论你在哪里看,哪里都会有佛法;假如你缺少智慧,那么即使是好事也会转坏。这坏从何而来?正是从我们的内心,就在那儿!看看这颗心是如何变化的,每件事物都是变化的!丈夫和妻子在一起通常相处愉快,他们能够谈的非常高兴,然而,有一天他们的心情变坏时,这配偶会说每件事物似乎都是令人讨厌的。这心变坏了,情形便会改变,就是这样子了!
因此,为了弃恶扬善,你不须要去寻看其他任何的地方。如果你的心变坏了,不要去检视这个人、那个人;只要看住你自己的心,并且寻出这些想法从何而来,为什么这颗心想这样的事?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易变的;爱是虚幻易变,恨也是虚幻易变。你曾爱过你的孩子吗?当然,你有过;你曾憎恶过他们吗?我可以为你回答,有时候你也有过,是吗?而你能丢弃他们吗?不,你不能丢弃他们!为什么不能呢?孩子们并不像子弹,不是吗?子弹是发射向外的,但孩子们却正好是发射回他们父母的心灵的。如果这孩子是好的,“好”会回返到父母;如果他们是坏的,“坏”也会回返到父母。你可以说,孩子们是你的业,有好的也有坏的,好和坏两者正好都在你孩子身上。但,即使是坏的一位,也都是宝贝;有人或许生来便是小儿麻痹症,跛脚及残废的,却被珍爱得甚至胜过其他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离家一会儿,你都会留下话:“照顾这个小的,他并不怎么健壮。”你爱他甚至超过其他的孩子。
所以,你应该建立好你的心——一半儿爱、一半儿恶,别只取一面或另一面,经常要记取两方面。你的孩子是你的“业”,他们都专属于他们的所有人。他们是你的业,因此,你必须对他们负责。如果他们真的给你带来痛苦,只要提醒你自己:“那是我的业!”如果他们使你欢喜高兴,只要提醒你自己:“那是我的业!”有时,在家里,它带来很大的挫折,你可能只想逃开;情况是那么的糟,有些人甚至还想去吊颈自杀呢。那就是业!我们必须接受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