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 蒹葭 作者:八爪南宫(完结)
到——只是这样能多节省些时间码字——
^_^
还有,文中衣衣孕中和老公激烈h的行为,请勿模仿。怀著孩子跳湖的行为更是高危动作,绝对不要模仿!这是小说,小东宫才会坐的这麽稳……
☆、鳳翔 三 H
旭阳。
皇帝派遣的特使一共有两个人,一文一武。文官按察使一位,武官参将一位。每个人配三匹马,日夜兼程赶到旭阳。
虽然这规模算不上兴师动众,然而,两人可是皇帝亲点的钦差,怀里还揣着皇帝陛下的亲笔谕旨。别的不说,光凭这两人三品大员的身份,就足够地方官揣着小心肝,满头大汗的等在路边了。
特使们刚刚赶到旭州,连话都没有和地方官说一句,就直接接管了旭州当地驻扎的官军。等旭州巡抚、旭阳知府赶到特使们居住的官邸时,已经是月上梢头。
旭阳地理位置偏北,气候条件实在说不上好,在帝都还是深秋的时候,旭阳的积雪已经足以埋到脚面了。深冬的雪夜,旭阳湖月光如水水如天,明河共影,空气里卷着雪气和湿气,驿道的路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连石砖的纹路都被冻裂了。
寻找准皇后妹妹的棺椁……虽然说这件事的具体执行人应该是旭阳的知府(市长),但皇帝的手谕却是给旭州巡抚的(省长),一个知府,还没那个档次接皇帝陛下的手谕。
巡抚大人沐浴熏香,于寒冷的官邸跪下接过了手谕,一摊开,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倒不是因为这件事难办,而是因为有点太好办了,好办的不正常。
巡抚虽然是外放的官员,但哪个地方官没有常驻京城的内应?根据朝中的消息来看,皇帝陛下的意思……不可能这么简单吧?
巡抚觉得头大,于是揣着圣旨回到房间,点起蜡烛使劲儿揣摩。
旭州太冷,刚刚入秋就要烧火炕。巡抚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身子骨不是那么硬朗,特别不耐冻。于是下人们把炕底的火炭烧的发红,捂得整个屋子暖烘烘的。巡抚在屋内还戴着厚厚的毡帽,盘腿坐在床上,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研究圣旨,可最终也没有琢磨出什么东西……不过,圣旨上的事儿拖不得,于是他赶紧叫人喊师爷过来。
不一会儿,屋外洗得发白的蓝色夹棉帘子打上来,一个年轻人施施然走进,身后夹着呼呼一阵刺骨的冷风。透过厚厚的棉布帘子望出去,连门棂子上都堆着厚厚的雪,下人们把窗户外都封上了棉,好让热气能捂在房子里。
巡抚看到年轻人,顿时就松了一口气,“苏兰泰,快来!看看皇上的手谕。”
说罢还亲手递上一盏热茶给他。
名叫苏兰泰的青年有着俊美清朗的眉目,漆黑鬓发整整齐齐收在七梁水晶发冠中,一身拖长至地的内藏毛翻狍子皮长袍,衣领上黑色狐毛出锋油光水滑,轻轻贴着他白皙的脸颊。
他托着巡抚递上来的茶盏,捂在手心,手指微微泛起温暖的红润来。仔细看了皇帝手谕一会儿,才缓缓抬起头来,相对于巡抚的急躁,他显得十分沉稳。
“巡抚大人,你认为呢?”苏兰泰知道巡抚想要问什么,但他从来不会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用自己的问题来引导顶头上司。
巡抚摸了摸唇上花白的胡子,陷入沉思。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接到皇上亲笔手书这种贵重物品,很是紧张激动了一阵子。不过官场上打滚了几十年,这激动很快就变成了忧虑。给皇帝办事,若是办的成功固然好,可若是办砸了,岂不是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一起砸进去了!
“皇上的意思是:旭阳匪患严重,命我们六日内找到江采玉的棺椁,运往帝都。”巡抚指着圣谕,一个字一个字念过去。
苏兰泰闭着眼睛思考了一会儿,手里的清茶白烟袅袅,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烛火在极度的沉默中微微爆开,展开一朵红艳烛花。
“巡抚大人,”俊美的青年手指若有所思的扣着茶杯的白瓷边缘,发出好听的叮咚声,“单就这一件事来讲,找到棺椁并不是难事。旭阳的盗匪大大小小一共二十六拨,我早就记录在册,其中要数牛头寨的匪首为人最阴损,只要收钱,他们什么活都干——扒坟头、劫掠妇女、洗劫村庄、勒索商铺……整个旭阳也就他们敢做这种死人生意。不出所料的话,江采玉的棺椁应该就在他们寨子里。”
苏兰泰对于民生事务烂熟于心,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全部被他记在档上,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巡抚听了这话,大大舒了一口气。
“但是,”苏兰泰话锋一转,让巡抚大人的心眼儿又提起来了,“巡抚大人,你觉得,皇上只是让你寻找江采玉的棺椁这么简单么?”
“旭阳匪患严重……”苏兰泰小声念着手谕上的字,“匪、患、严、重。巡抚大人,皇上对于旭阳的匪患很不满啊!”
巡抚满头大汗,“师爷说得对……可是,旭阳盗匪猖獗了这么多年,也不是说除就能除掉的……”
苏兰泰露齿一笑,“大人,这话咱们私下说一说、骗骗老百姓可以。拿去蒙皇上,那是痴人说梦。旭阳的盗匪总共有不到2000人,然而,旭州的常驻官军有三万!这还不算民兵和团练,而是正式吃饷的官军。大人,你以为两位特使为什么一到旭阳就先接管旭州驻军?就是为了查清咱们旭阳的家底儿!回头他们若是往御前参上一本,巡抚大人的官途就到头了。”
巡抚大人脸色青黄,吓得嘴唇都要微微哆嗦,在温暖的炕上盘起双腿,六神无主。
苏兰泰举起茶盏,唇瓣微微抿了一口,他的身姿挺直,纵然躬身坐在热炕的小桌边,一样有着雪中青竹一般挺拔的姿态。
一番话把巡抚说成热锅蚂蚁,他自己却不着急了,施施然靠着乌木桌子,手指靠在橘红色的炭火上慢慢烤着,四周极静,能听到红泥炉下火焰弹破的声音。
他唇色生的浅,眸色也浅,衣领上还有未曾化去的六角雪花,拱着一张白净如玉的脸庞,抿着一点笑意把玩着手里的冻青石杯子。
“那……”巡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只得抬头看向自己最信任的师爷,“你说,怎么办?”
苏兰泰开口,“不管匪患如何,首先要找到江采玉的棺椁。”
巡抚急忙站起身,“那是,我现在就命人带着官兵去攻牛头寨……”
苏兰泰慢慢捡了一块黑炭扔进火盆里,摇摇头,“大人别急,人我已经派去了。”这么紧急的事,他一刻钟都不会浪费。在得知皇帝手谕内容的当时,他立即就向特使们请命,点了1000名训练有素的官军连夜赶去牛头寨。现在,不过是将结论告诉巡抚而已。
巡抚大人是知道苏兰泰行动力的,讷讷的坐下来,“果然,有你在,我就放心了……那剿匪的事情怎么办?”
苏兰泰缓缓开口,“大人,咱们旭州匪患的情况,您是知道的。匪患之所以猖獗,不仅仅是因为匪人穷凶极恶,还有官军的纵容在里面。土匪们劫掠村落,抢完就走,老百姓只好报官。一旦报官,官府就要派出官军来捕匪,而,捕匪的费用都要从地方和税收上出,变成官军的补贴。所以,官军们巴不得土匪越多越好,他们怎么会用心追捕?”
苏兰泰盯着巡抚,“就是大人您,也对匪患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吧?”
每个地方官手里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正规军。如果真的想要收拾这些没受过正规训练的土匪,简直就不费吹灰之力。那么,为什么每一任巡抚,都没有彻底解决过这件事呢?
巡抚叹了口气,“还不是为了钱。”
苏兰泰点头,“的确,为了钱。朝廷每年都会给各个省州下拨官银,用来修河道,开矿山,发青苗,抚民养官……但全国的预算是固定的,一个省拿的多了,其他省就要削减,所以每个省都想多要。那钱具体怎么分,就看谁的理由更充分。旭州有土匪,剿匪是一项很大的支出,每年就凭剿匪银子这一项,我们也能问户部多要将近上百万两的白银!”
皇帝是明白地方官这些小伎俩的,地方官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管辖的省市考虑,因此,皇帝不会多加苛责。但是,旭州的匪患已经严重到了皇帝看不下去的地步,圣旨淡淡的几个字,就已经让巡抚大汗淋漓了。
巡抚大人咬咬牙,一拍大腿,“大不了每年的剿匪银子不要了!咱们这就调军,把盗匪给剿个干净,给皇上一个交代!”
苏兰泰立刻,“不可以!往年一直剿不干净,圣旨一到,突然就剿干净了……这不摆明了我们以前都在忽悠户部么?简直就是给御史们留现成的把柄。更何况,官军们为了银钱,不会用心剿匪的,土匪看到官军就一哄而散了,去哪里抓?”
巡抚今晚如果真的调兵遣将去剿匪,即使大获全胜,也只会落得一身罪。朝里的御史们才不会搭理地方官的苦衷,他们一看:好啊!每年都叫唤剿匪难、剿匪难,看来根本就不难嘛!那你往年为什么不好好剿匪?不就是想忽悠户部的银子吗?!好,参!一摞本子参上去,就算皇帝有心谅解,也只得落罪旭阳了。
巡抚皱眉想辙,“那不用官军,组织百姓剿匪?”这样御史们就无话可说了吧!
“组织百姓自行抓捕,也有问题。第一,审讯需要证据,要百姓自己准备状纸、人证、物证。寻常百姓连写字都不会,如何打这么复杂的官司?第二,如果百姓被土匪反咬一口,就会无故遭殃;第三,如果土匪一次打不干净,回头报复百姓,怎么办?我们不可能在每个村子里驻军。”
巡抚大人白着脸想了想,“那,要不然招安?”
“也不行。”苏兰泰继续否决,“花大笔银子招安,只会让其他县的盗匪有样学样,更加猖獗!”招安的银子可是白拿的,这口子一开,哪怕正经老百姓都想干一干土匪了——反正没有任何成本嘛!上山当土匪,下山被招安,不用蹲监狱,还有钱拿!没有到迫不得已的地步,没有谁家官府愿意招安的。
“更何况,这些土匪本来都是旭阳农民,身无一技之长。招安银子花完之后,重新做回土匪的可能性太大。真到了这一步,大人在御前的名声就彻底臭了!”
巡抚整个人都萎了,“清剿也不行,招安也不行,那本官拿这些匪类怎么办?”
苏兰泰站起身,对巡抚鞠了一躬,“大人无需发愁,我已经有了主意。明日之前,我会把写好的折子送来。大人署上名字,交给钦差大人就可以了。”
说罢,他就掀起帘子走人了。
******
外面银光一片,大雪从头顶上纷纷扬扬落下来,足有半个手掌那么大,一会儿就盖满了厚实的翻皮大氅。
苏兰泰似乎并不觉得冷,反倒是捂着暖手炉,靠在冰冷的树干上看着月色下迷离的雾凇。一条条冰雪堆成,恍若化成了白色的沙堆,在月下轻轻伸展。
房檐的滴水下头挂了一盏羊角灯,他从怀里抽出一张洒金的宣纸,在灯下细细的读。那张纸上墨迹洋洋洒洒,是一篇恢弘大气的文章,纸的边沿发黄,显然是被细细摩挲了很久。
这宣纸,是他去年春闱殿试的试卷,而去年,他落榜了。
宣纸下缘,被朱红的颜色画了一个叉,缀了一行清隽劲力的朱红批注——“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他那时自负才大如海,一路连中案首,解元,满以为状元也是囊中之物,压根没有把主考官和其他考生放在眼里过。哪知道,殿试之后,居然被皇帝亲手撤了名字!落榜,连一个进士都没有中。
放榜那天,他几乎顶不住人人讥嘲的、同情的、还有各种意味深长的注视,逃难一般疾步走回了栖身的客栈。
他气愤的烧了书,自认为怀才不遇,骂皇帝识人不清,满肚子都是怒火。可当他在客栈收拾东西准备回乡时,突然收到了从宫里送出来的试卷。按理说,春闱考生的试卷是要被封存的,然而,他的卷子却被直接打回了自己的手上——连带着皇帝的亲笔朱批。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简言之,皇帝在告诫他,你有才朕知道,但,你太骄傲了。
没有君子之风。
那是北周皇帝的手书,一语道破他的年少轻狂,不知好歹。皇帝从他的落笔行文中看出了桀骜不驯,毫不犹豫将他从云端打落泥土。
他失魂落魄的坐在客栈里,几乎觉得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
送试卷来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