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
佛陀教育基金会整理
◎示看经法
◎凡例
◎序言
一、贪爱
二、无常
三、护心
四、慈善不放逸
五、四谛四念处
六、因缘果报
七、医心智慧
八、忆念佛语
九、佛陀为阿那律穿针
附录:佛说当来变经
附录:生活铭记要点
附录:印光大师开示
示看经法
保宁勇禅师
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业具集。三业者,身口意也。
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
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
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
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辄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此,真报佛恩。
一旦无常到 方知梦里人
万般将不去 唯有业随身
凡例
(1)中.一二三: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佛光大藏经《中阿含经》第一二三经;
增.一八0: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佛光大藏经《增一阿含经》第一八0经;
杂.三0: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佛光大藏经《杂阿含经》第三0经;
长.二: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佛光大藏经《长阿含经》第二经;
(2)《大正二九.六七五上》表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九册第六七五页上栏。
(3)‘◎’符号,是该段经文的佛学名词和字义,供参考用。
(4)‘※’符号,是该段经文的赘言,供参考用。
序言
‘阿含经’是原始佛典的重要经文, 内容记载佛陀在世启示多闻圣弟子修行的金玉良言。
这本书是依庄春江居士所著的‘阿含经随身剪辑’为底本改编。
人们总将佛法分大、小乘二乘 并阿含经归类小乘经典,事实上,对真正追随佛陀教育的修行者而言,都是平等重要且誓必要参学的,‘大乘地藏十轮经’提到:‘无力饮池河 焉能吞巨海?’若连小乘一池河水的功德 都无力掬饮体悟,岂能啜饮明了大乘无量久远浩瀚大海的功德?故知‘阿含经’对修身养性是最为根深柢固的重要经典,是吾等入大乘佛法的主要根基,亦是体会佛陀生命真理教育的箴言。南无阿弥陀佛!
三宝弟子 敬十
佛历二五四六年五月 于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开经偈(请恭敬合掌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壹、贪爱'1'
一曰抟食粗细'2',二曰更乐(触'3'),三曰意念,四曰识'4'也。彼四食'5'者,因爱、习爱,从爱而生,由爱有也。(中.二0一)(嗏帝经)
◎佛学名词和字义:
'1'贪爱:对五欲贪著爱著。贪与爱同体异名。五欲是.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或是泛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2'‘抟’食‘粗’细:抟,音团,普通物质的食物。粗,音义同‘粗’。
'3'触:感触。‘触食’是四食之一。
'4'识:心的别名,了别之义。心对于境而了别,叫做识。‘识心’是六识或八识之心王。‘识住’是识所安住或爱著的境界。‘识身’是心身。‘识食’是地狱和无色界的众生全靠识来保持身体,谓之识食。
'5'四食: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二、触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三、识食,即知觉;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生存的食物,分四种:一.饮食(搏食)二.情感(触食→受)三.生希望意(思食→意念)四、攀缘执取,为贪忧的识(识食),第一种是物质上的,余三种属精神的。
二、众生'1'于无始生死,无明'2'所盖,爱结'3'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4'。譬如狗,绳系著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
如是凡愚众生,于色、受、想、行、识'5'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轮回'6'于色、受、想、行、识,随色、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不离于色、受、想、行、识。(杂.四四)
'1'众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2'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无明父是无明与贪爱结合而生我,因此无明好比是父,贪爱好比是母。
'3'爱结: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于生死。爱结就是贪爱。详见第85页结条。
'4'‘苦际’:(术语)苦之最终。受生死苦最后之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大部补注六曰:‘婆沙云:或有说者,阿罗汉最后阴,是苦际。’
'5'五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蕴非有’是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五蕴皆空’的话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
'6'轮回:谓众生从无始以来,展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的旋转,没有脱出之期。
三、(一)贪欲'1'、(二)嗔恚'2'、(三)憍慢'3'、(四)痴、(五)疑、(六)见、(七)欲世间;此七使'4',使众生永处幽闇'5',缠结'6'其身,流转世间,无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
犹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7',共相牵引,不得相远。
由此七使,便有三恶趣'8':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9'境界。(增.三五七)
'1'贪欲:贪爱五欲;‘贪’是多求无厌的意思;‘贪著’是贪心很坚固。‘欲’是能引起人们贪爱的心;‘欲爱’是对五欲的贪爱或欲界众生的贪爱;‘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参见第9页贪爱条。
'2'贪嗔痴:贪是贪欲,嗔是嗔恚,痴是愚痴。嗔是恼怒打骂伤害别人,嗔心是嗔恚无忍的心,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嗔恚火是怒火(喻)怒火能将人的一切功德烧毁。
'3'憍慢:自大高傲的心理。
'4'七使:(名数)一、欲爱,欲界之贪欲也。二、恚,嗔恚也。三、有爱,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四、慢,慢烦恼也。五、无明,痴惑也。六、见,五邪见也。七、疑,疑四谛之理也。‘使’驱使。‘七使’谓七种无明烦恼驱使众生流转生死的力量。六根本烦恼是指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二见)、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等。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
'5'幽闇:幽深阴暗。闇,同‘暗’,音暗。
'6'缠结:缠绕纠结。
'7'轭:车前横木两端,用来扼住牛马颈部的器具,音恶。
'8'三恶趣:又名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9'魔:梵语魔罗的简称,华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他的名字叫做波旬,时常率领其眷属向人界的修道者作种种的障碍和干扰。‘魔戒’是谓比丘为求名闻利养而持戒。‘魔障’是恶魔所作的障碍。止观说是‘魔病者与鬼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无异。’天魔是代表极恶,佛陀是代表至善。
四、爱'1'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杂.九七六)
'1'爱:‘爱著’是贪爱不舍的意思;‘爱执’是爱惜执著;‘爱缚’和‘爱系’皆指恩爱的系缚。
五、诸有众生,兴欲爱想'1',便生欲爱,长夜习之'2',无有厌足。(增.一三六)
'1'欲爱想:欲想即贪爱五欲的意思;欲爱是对五欲的贪爱或指欲界众生的贪爱。参见第9页贪爱条。
'2'长夜习之:长久以来的习性。
六、众生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而行于欲。如是,欲转增多,欲爱转广,然彼反以欲爱为乐。
若不断欲、不离欲爱,内息心,已行、当行、今行者,终无是处。(中.一五三)(须闲经)
※不断贪欲,而想获得内心宁静,终无可能。
七、怨憎、恩爱,此二法由爱兴,由爱生,由爱成,由爱起。当学除其爱,不令使生。(增.一七四)
八、若爱生时,便生愁戚'1'、啼哭、忧苦、烦惋'2'、懊恼。(中.二一六)(爱生经)
'1'戚:忧愁、悲伤之意,音七。
'2'惋:惊骇、叹息,音万。
九、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习(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杂.九0五)
十、于色、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杂.七)
十一、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1'世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所谓男子见女色(女子见男色)已,便起想著,意甚爱敬。意不舍离,周旋往来,今世后世,回转五道'2',动历劫'3'数。是故,当除诸色,莫起想著。(增.五九)
'1'眩惑:迷乱困惑。眩,音炫。
'2'五道:(名数)为有情往来之所,故曰道。有五处:一地狱道,二饿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与五趣同。
'3'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十二、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见一女人,极为端正,见已,心意错乱。阿难报曰:‘知欲颠倒法,心意极炽然;当除想像念,欲意便自休。’
尊者多耆奢,生此想念:汝今形体骨立皮缠,亦如画瓶,内盛不净,诳惑'1'世人,令发乱想。观彼女人,从头至足,此形体中,有何可贪?三十六物'2'皆悉不净?
今观他形,为不如自观身中,此欲为从何生?为从地种、水种、火种、风种生耶?是时,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从思想生。
欲我知如本,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
想如野马,行如芭蕉,
识为幻法,最胜所说。思惟此已,尽观诸行,皆悉空寂,无有真正,皆由此身,善逝'3'所说。(增.三一六)
'1'诳惑:欺骗迷惑。诳,音狂。
'2'三十六物:(名数)人身有三十六之不净物。涅槃经二十四曰:‘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分为三类:一、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眼睛的分泌物,俗称为眼屎)泪、涎、唾、屎、溺、垢、汗。二、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心脏与横隔膜间的部位)、脑、膜。三、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藏、赤痰、白痰。见大疏演义钞三十。
'3'善逝:(术语)梵名须伽陀Sugata,译曰善逝,又曰好去。诸佛十号之一。十号之第一曰如来,第五曰善逝。如来者,乘如实之道而善来娑婆界之义。善逝者,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之义,以此二名显来往自在之德。
※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对一女人起情欲,心动意爱佛陀教导不净观,平息情欲。’
十三、今日为著何处?犹如痈'1'疮,无一可贪: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伪非真, 诳惑世人;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诈不真。
口是唾器,出不净之物,纯含白骨。
身为苦器,为磨灭之法,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