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






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唯有精进不同。是故,此第八大人之念,为最、为上、为尊、为贵。(增.三七五)

'1'大人:大人相是谓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大人指先觉者。

'2'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意思。

'3'劫: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详见第18页。

'4'精进: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精进波罗蜜’又名勤波罗蜜。

 

四、云何?善调琴弦'1',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2'不?四精进太急,增其掉'3'、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4'。

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杂.二五六)

'1'善调琴弦:善于调节琴弦的松紧度。

'2'妙和雅音:弹出微妙和谐优雅的琴音。

'3'掉:掉举,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4'懈怠:懒惰。

 

五、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1';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增.一九七)

'1'邪见:1.五见使中,拨无因果之见叫做邪见。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邪见网’(喻)邪见好像罗网,入则不能解脱。

※佛陀有位很用功的弟子,名叫‘二十亿耳’的修行人。眼见同伴们,修行成果殊胜,想著自无所长进,便开始患得患失,身心急躁不安(掉),最后心灰意冷地,还俗回家(悔),心想:家中有大财富,还有能力广作布施,起码比留在僧团中,一事无成要强。佛陀知道后,以琴师必需调整琴弦的松紧度,来演奏优雅的音声作为譬喻,来教导二十亿耳。尊者二十亿耳,把握了适度的努力,不久,便顺利获得了突破,也成为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了。修行,如同调琴弦,必须依著自己身心不同的情况,来作调整。如同巧金师,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韝,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六、如巧金师,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韝,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若一向鼓韝'1'者,则于是处,生金焦尽。一向水洒,则于是处,生金坚强。

若一向俱舍,则于是处,生金不熟,则无所用。

如是,专心方便,时时思惟,忆念三相'2',乃至漏尽'3'。(杂.九九一)

'1'鼓韝:鼓,鼓风;或吹火使炽的皮囊。

'2'三相: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这里的三相,是指即止相、举相、舍相。

'3'漏尽:断尽一切的烦恼。‘漏尽智’指控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漏尽比丘’是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漏尽明、漏尽通’是漏尽智证明、通的简称。‘漏尽意解’指称断尽一切烦恼之后心意获得解脱,这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之果。‘漏尽无所畏’是四无所畏之一,即在大众之中明言我已经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怖畏。‘漏尽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漏缚’漏与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缚是系缚的意思,两者都是烦恼的别名。

※心思如果一直停留在‘止相’,成了懈怠,就像火候不够,易碎的钢;松脱的琴弦。一直留在‘举相’,即便过份精进,让自己陷入了得、失的焦虑中,就像焦热的钢;拉紧的琴弦。一向俱舍,就等于忘失了修行,此谓舍相。修行,也像照顾炉火一样,得依著需要,随时鼓风(扇韝)增温、洒水降温,或者暂时保持现况,也不鼓风,也不洒水(俱舍),来维持所需的温度。

 

七、如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譬如伏鸡生卵,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

如是,善学三学'1',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2',心善解脱。(杂.八三九)

'1'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2'诸漏:一切的烦恼,‘漏’即烦恼的别名。

※修行必须细水长流,不可‘揠苗助长’。‘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消息(关怀;用心)、冷暖爱护’。是不放逸的要义。

 

八、以无惭、无愧故放逸'1',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2'、不欲闻法'3'、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4'语、懒堕'5',懒堕故掉'6'、不律仪、不学戒'7',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疑故不离贪、恚、痴,不离贪、恚、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断三法故,堪能离老、病、死。云何三?谓贪、恚、痴。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8',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9',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见、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杂·三四五(三四六))

'1'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2'圣:详见第34页圣条。

'3'法:是指一切的事物。详见第30页一切诸法条。

'4'戾:含急、暴的意思,音力。

'5'懒堕:同‘懒惰’。

'6'掉: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7'戒:防非止恶的意思。详见第36页戒条。

'8'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9'正法:1.真理的道法。2.正法时期。‘正法依’是佛的尊号,因佛能以正法向众生宣说,为正法之所依。‘正法轮’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正法眼藏’谓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九、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1',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形此慈,当生梵天上;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增·四四三)

'1'盗贼不侵‘拄’:拄,音主,用以支撑之木栋。

 

十、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1'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二七)

'1'无量:多到不可计量。

 

十一、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杂·七五五(七四三))

※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十二、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1'已,便具无明'2';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中·五二)

'1'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盖。

'2'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十三、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1'、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杂·一一二五 (一二三八))

'1'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十四、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1'法。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2'。(杂·一Ο二(五六))

'1'有漏: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详见第71页有漏条。

'2'无漏法:清净无烦恼之法。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都是清净无烦恼之法,如三乘圣人所证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无漏因’谓无漏果的业因,如四谛中的道谛是。‘无漏果’是清净无烦恼的道果,如四谛中灭谛的涅槃是。‘无漏界’是清净无烦恼的世界,即涅槃。‘无漏通’指清净无烦恼的神通。在六通中,前五通是有漏通,第六漏尽通才是无漏通。‘无漏智’:三乘人离诸烦恼的清净智,此智有断惑证真的功用。‘无漏后身’谓清净无烦恼叫做无漏,最后一次生死的身叫做后身,无漏后身就是二乘无学果的身。

 

十五、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1'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善种种界!(杂·四四四(四四五))

'1'界:1.差别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别而无混杂。2.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体。‘界分’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界趣:谓三界六趣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地方。‘界内’指三界之内。

 

十六、佛告罗侯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侯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

 

十七、罗侯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1'系'2'著使'3'。罗侯罗!若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诸结'4'、断诸爱'5'、止'6'慢无间'7'等、究竟苦边。’ (杂·四六四(四六五))

'1'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2'系:系缚,因烦恼如绳子能系缚身心,使人不得自在。

'3'使: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4'爱缚诸结:‘爱缚’是恩爱的系缚。‘结’是系缚的意思,烦恼的别名。详见第85页结条。

'5'爱:爱著是贪爱不舍的意思;‘爱执’是爱惜执著;‘爱缚、爱系’是恩爱的系缚。‘爱著’:是贪爱不舍的意思。‘爱行’即爱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则叫做见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动。‘爱取’爱与取。爱是喜欢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爱欲’指贪爱五欲。‘爱见’是贪爱的见解,或爱与见的二种烦恼,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智度论说:‘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爱见大悲’指自己虽未断烦恼却运用大悲以救济众生。

'6'止:定的意思,禅定的别名。‘止犯’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