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之感言与期许(觅寂比库)
3。 巴利三藏是现存最早结集的经典。
4。 巴利三藏是研究「佛学」的基础。
5。 巴利三藏是概括世尊成佛至般涅槃间的一代教化。
6。 研读巴利三藏时,佛陀殷勤教授、教诫,亲切犹如世尊现前。
7。 巴利三藏记录人间佛陀来往各地,解答教内、教外日常生活乃至宗教生活的种种问题,可以做为现代人建立正确人生观的借鉴(镜)。
8。 巴利三藏的人间佛教观,可以认识佛陀的本来面目。
9。 由巴利三藏可以把握世尊开示教、理、行、果的本义。
五、《律藏》:对出家众来说,研读自己的生活规范──《律藏》是必要的。现存《律藏》的各种中译本是属于部派佛教的产物,分别属于各部派所传诵。对于南传比库,个人建议他应研读《南传大藏经·律藏》,并参阅《善见律毘婆沙》(大正藏第24册),虽然《善见律毘婆沙》仅是巴利本的略译,而且译文错误不少,但还是有许多参考价值的。
诸位若欲了解原始佛教与佛教的历史发展,可参阅印顺导师所着的《印度之佛教》、《印度佛教思想史》和《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等书。
四、巴利圣典之翻译
1。为什么要翻译巴利圣典:
(1)、由于古译四部《阿含经》文字过于精简、艰涩,以致于现代人不容易看得懂,其阅读意愿也自然地降低。
(2)、古译四部《阿含经》乃采取意译方式,有些字句没有能精准且忠实地翻译出来,而且它们分属于各部派,不够完整。
(3)、现在的《南传大藏经》汉译本,虽然其内容完整,译者(也)可能参考过巴利原典,但其译文几乎完全转手译自《日译南传大藏经》,而且常有文法、文辞不通顺和误译的情形,非常可惜!
(4)、在巴利原典中,有丰富的注释书、复注(解疏)和随复注等,如果没有人发心将它们翻译出来,对于不懂巴利语的佛弟子们,就没有机会阅读甚深法义,非常可惜!
(5)、在我们传统的上座部,认为巴利语为摩揭陀国的语言,也就是世尊讲经说法的语言、圣典语言。为了避免失真,直接研究巴利语和精准地翻译巴利圣典是比较理想的。
(6)、巴利三藏是文献最完整、传承最严谨,最接近原始佛法的教典。
(7)、现在佛弟子们如果不发心学习,进而翻译巴利三藏与注疏,则注释书可能在五十年、一百年后恐怕也还没有人翻译,所以要有人发心来从事这件佛教志业。
2。巴利圣典的内容
(1)、三藏:
巴利三藏内容包括:《律藏》、经藏的五部《尼柯耶》和阿毘达摩藏的七部论。
1。《律藏》(Vinaya):包括〈大分别〉、〈比库尼分别〉、〈大品〉、〈小品〉和〈附随〉五部分。前两部分又称为〈经分别〉。
2。《经藏》:即五部《尼柯耶》(Nikàya):《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小部》包含《小诵经》、《法句经》、《自说经》、《如是语》、《本生经》、《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大、小)义释》、《无碍解道》、《譬喻经》、《佛种姓》和《所行藏》十五种。
3。《阿毘达摩藏》:包括《法集论》、《分别论》、《论事》、《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和《发趣论》七部论。依注释书的记载,除了《论事》为阿首咖王(阿育王)时的目犍连子帝须等尊者们所结集(造)外(但其论母仍为佛说),其馀六论为佛在三十三天为诸天人所宣说。
(2)、三藏的注释书:
巴利圣典除了拥有完整的三藏外,还有丰富而完整的注释书与复注(解疏)。对三藏的注释是佛陀时代就已经开始,佛弟子们再加以补充,其思想主体早已确立,到了西元五世纪,觉音论师才将这些注释书从锡兰文整理、编辑、翻译成巴利文。由于觉音论师的努力,使巴利语系佛教再度复兴起来。
觉音论师在其《普庄严(论)》(Samantapàsàdikà)〔一切善见〕的序文,提到他写这部论书(《律藏》的注释书)是根据「锡兰文的注释书」:Mahànnhakathà(大注释)、Mahàpaccara和Kurunda等书所整理、翻译而成。依据锡兰古代史书的记载,「锡兰文的注释书」除了以上三种外,还包括:Andhaka、 Saikhepa和Paccara。据说这些注释书是由阿首咖王(阿育王)的儿子马兴达(Mahinda)阿拉汉从印度(背诵)传到锡兰,并以锡兰语保存着。觉音论师造(翻译、整理)了《律藏》、四部《尼柯耶》和阿毘达摩藏的注释书,以及《小部》的大部分注释书,只有少数几部由护法论师等所完成。
(3)、复注(解疏)和藏外典籍:
除了觉音论师等人对三藏的注释外,后来的护法论师们也接着为注释书再作解释──复注(òakà)(解疏),甚至有随复注(Anunakà)的完成。三藏之外还有着名的《弥邻陀王所问经》、《清净道论》和《摄阿毘达摩义论》等众多的巴利圣典非常值得研读,而且它们还各有自己的注释书。
3。未来期许
(1)、虽然台湾的佛研所大都有开巴利语课程,但实际上有实力且有兴趣者并不多,希望未来能结合一群有志者,培养扎实的巴利语基础,成立一个「巴利圣典研究中心」或「译经院」,从事伟大的译经志业。更希望有些法师能发心赴锡兰、缅甸等佛教国家就读佛教大学或研习巴利语,将巴利语基础扎好,并可增强巴利语师资。
(2)、兴趣、人力、财力、环境等都是很重要的条件,希望大家团结合作,好好努力!
(3)、未来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巴利三藏和三藏注释书的译本,最好能译出各一套标准的直译本和白话的意译本,以提供不同层面的需求。
(4)、事有本末先后与缓急之分,当务之急应该先翻译重要的典籍,例如:四部《尼柯耶》的注释书、《律藏》与《戒本》的注释书和《清净道论》的注释书等。
(5)、在翻译三藏与注释书时,宜应参考其注释书与复注的解释,才不致落入主观意见,以致翻译错误。
五、建立南传僧团与尼众道场
1。为何需要建立南传僧团
(1)、有许多前往泰国、缅甸、锡兰等佛教国家参学返台的南传比库,由于没有如法的南传僧团摄受、护持,以致于他们很难长期留在台湾,甚至有些舍戒还俗,这是台湾佛教的一大损失。
(2)、有许多尼众当她们学习戒律或南传佛法时,知道她们自己所受的比库尼戒不如法且未得戒,而且无缘得戒,因此她们如法地退守十戒。想必未来这样的尼众将会逐渐增多,如果我们不建立如法的南传尼众道场,她们将很难在台湾生存。如果她们坚持长期居住在台湾,其出家修行似乎没有福利、没有保障,因为她们在台湾很难取得北传僧俗的认同与护持。
(3)、近几年来到南传佛国学习佛法的僧尼逐渐增多,然而他们仍然散居各地,由于没有如法的僧团摄受,使得有些人生活北传化(不遵佛制),观念不南不北,修学方向不确定。如果有如法的僧团摄受,则可以互相研究与学习,而且可使学习南传佛教的在家居士方便学习佛法,可以摄受僧俗二众。
(4)、在南传佛教国家,比库僧团的运作有一定的规范和生活方式,如:雨安居、诵戒、受食、过午不食等。然而,有许多从南传佛教国家来台湾弘法的法师们,他们在生活行为和戒律规范方面往往被北传僧尼所同化了,非常可惜!如果有标准的南传僧团,则可以摄受僧众,并使僧团制度如法运作。
2。建立南传僧团与期许
(1)、我们修学佛法不宜分党分派、互相斗争,不要区分:泰国的,缅甸的;修内观的,修安那般那念的等等。应该以佛法为依归,台湾的南传佛教已经非常薄弱,没有再分化的本钱了!
(2)、理想的僧团应该是民主的,尊上座、敬大众,以正法律为准则,没有独裁、专制、特权和个人主义,应该发扬六和敬的精神。
(3)、有些僧尼特别好乐(喜爱)研究教理、禅修、教化信众、营修执事和修福等,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提供修行环境并善加护持。
(4)、有些比库们如法奉行不持金钱,有些则好乐修习头陀行等,我们应该予与鼓励、尊重与护持,注重僧团和合、安乐与团结。
(5)、如果有人欲提供现成道场或建地,那是最好的。我们不宜太张扬而到处募化、集资或花费太多信施,不宜耗费太多社会资源(尤其避免盖违建)。
(6)、我们修学佛法不宜追求名利,应该自我充实,为自他利乐和正法久住的目的而努力。看到别人有自私心,我们应该警惕,学习并发扬佛陀无私无我的精神。
(7)、未来僧团宜建立一套福利制度,使住众在生病时能如法医治与照顾,也应该提供他们的健保、生活所需用品和交通等。
(8)、我们理想的目标为建立标准的南传僧团,包括比库僧团和尼众道场。
(9)、南传佛教的特色在重实践,遵循原始佛法。可惜现今台湾的南传比库们很少有人愿意遵循律法,大都停留在过去北传时的生活方式。我们宜应以佛陀的正法律为依归,依照正法律而生活,僧团如法运作,如:雨安居、诵戒和种种羯磨等。
(10)、南传佛教向来被国人误解并贬为小乘(Hinayàna卑劣乘)。我们除了在教理上努力学习以及在禅修上下工夫外,也应该致力于社会教化,从事我们宗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11)、古印度的阿首咖王(阿育王)曾公告一段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如此,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人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难他教的人,当然是为了忠于自教,以为『我将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严重地伤害了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我们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无论在教义、人生观和修行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何况其他宗教!由于每个人的学习背景不同,造成许多不同的信念,我们应该以同理心来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在社会义务上,我们应该与其他宗教共同合作。我们更希望未来南、北传佛教能共存、共荣,不要恶斗与纷诤。
六、结论
《清净道论》引《律藏》〈附随〉:「毗奈耶意在律仪,律仪意在无后悔,无后悔意在愉悦,愉悦意在于喜,喜意在轻安,轻安意在于乐,乐意在于定,定意在于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意在厌离,厌离意在离欲,离欲意在解脱,解脱意在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意在无取涅槃。」《清净道论》整部论就是以戒、定、慧三学为主轴,铺陈一条通往(直达)涅槃的康庄大道。我们佛弟子应该学习三增上学的意义与次第关系,遵循佛陀教法,三学等持。
曾有法师表示:「自己花了好几年时间学习不正确(相似、迷信、外道化)的佛教,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接触、学习正法(原始佛法),现在已经完全地舍弃迷信,进入正法(原始佛法),即使今生未能证得道果,然而能理解根本佛法,实在死而无憾!」个人也有一些同样的感触,然而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只怪我们生在佛法边地,自己没有福报从小接触「佛法」(根本佛法)。相较之下,我们能走出迷信、进入正法,已经很难得了,不是吗?也有法师慈悲地表示:「如果是为了众生能离苦得乐与正法久住,自己虽然忙死、累死也无怨无悔!」
我们修学佛法应该相信因果关系,对自己好一点:多做一些善事,累积自己的波罗蜜,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佛法」并非佛陀仅由自己的推论、思考而说出,而是世尊经由修道、成佛,依照所证悟的道理而宣说,使弟子们依循这些法则修行而证得道果,体悟佛法。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研究法义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见解,确立佛法知见,了解佛法的修行原理、方法与次第,进而依法起修,佛法是依实践才能到达终极目标──涅槃的。
佛教中有两种修行道(方法):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是以证得涅槃为最终极目标;菩萨道则以历劫修菩萨行,圆满十波罗蜜而成就佛道,广度众生。南传佛教也有一套完整的菩萨道修行方法,详细内容请阅读《南传菩萨道》(正觉学会出版)一书。行者宜应对佛法整体认识后,抉择自己要修菩萨道或解脱道。
佛弟子应该敞开心胸,向善知识学习,给自己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