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康羧朊蜗纭C刻煅盗纷约海蓖放龅秸硗肥保堑霉鄄煳胪缕⑶宜嘉骸罢婧谩褚刮一鼓芎粑 泵刻煺庋嫠咦约骸D悴恍枰锤闯杏肽钏校灰首约海骸拔一乖诤粑穑俊钡蹦阍缟闲牙词保砩舷氲剑骸昂伲∥一够钭拧!钡搅艘雇恚阍僖淮挝首约海骸疤上氯ズ螅一鼓茉倨鹄绰穑俊毙№毯蟊憔选5蹦阍俣雀械狡>胧保僖淮挝首约和幕啊D忝刻於急匦胝庋觯灰裾庋苡幸惶炷慊峥醇D慊峥醇晕矣胨说氖迪啵约笆裁词鞘浪椎墓呃爰倜D慊崃私馑堑恼媸狄庖濉V螅局氐幕岜淝幔さ幕岜涠蹋训幕岜浼虻ィ磺卸蓟岜涞貌灰谎5悄惚匦刖趴赡馨斓玫剑绻慊璩列傅。褪裁词乱沧霾怀伞?br />
●用心向内看
向外看,你将看不见实相。我们早已具足一切,因此毋须外求。出生之后,一切事实俱在,只需用心观察。事物出现时,我们马上看出它们是无常、苦与无我的。我们看见这个,并且认出我们就像这样,其他人也都像这样。这是思惟法的第一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可以抵达终点。这是一条终结生死的道路。
只要用心,我们就会知道。就像在田里工作,只要看太阳,我们就知道,何时是收工回家的时候。
工作时,我们需要知道时机。只要经常保持专注,我们就会知道,上工或收工的时间到了吗?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一定能看见并知道……同理,只要持续观察身与心,我们也一样会知道……它以前曾经像这样吗?它现在如何?它像个小孩吗?如果我们像这样思惟与观察,心就会自然转向。心情会转为平淡,在烦恼的生活中,它会感到安静。持续这样的思惟,将能令心转向;如果心不转向,我们就见不到法。
●创造解脱的因
事出必有因,我们精进修行,就是在创造解脱的因。例如,一对经历过爱情与争吵的夫妻,当其中一人死亡时 ,就只剩下孤单的另一半。原本恩爱的一对,如今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很可能会向寺庙求助。就像一个人生病时 ,他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医师;如果没有生病,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像这样发生的事情就称为因,人们的情感运作也类似于此。如果我们的生活既安逸又舒适,就不会想到这些事,心也不可能会转向。同理,修行时也必须生起出离心,不过我们往往做不到。我们去听开示,尊贵的教师使用各种方法教导我们,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楚。头发像什么?牙齿、皮肤与指甲的实相为何?瞧,它们像以前一样鲜嫩吗?它们有变老吗?和以前有差别吗?佛陀告诉我们,思惟自己的身体。向内观察,就像它染上病痛了一样,专注地看。此时,你只会想赶快找医师来治疗它,你会很自然想到医师与药方。这很自然。如果高烧与疼痛持续不退,这会变成你唯一关心的事。但是先前,在你生病以前,你根本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如果有人叫你去找医师,你还会嗤之以鼻呢!现在,因出现了。
我们的修禅也像这样。为什么我们要针对头发与皮肤,这些我们原本就有的东西进行思惟呢?它们是因之所在,是出离与行舍的因。它们可以产生智慧,也可以制造烦恼。智慧生起,烦恼则消退;反之,烦恼生起,智慧则消退。洞见生起,无明则消退……佛陀经常要我们思惟生、老、病、死,为什么?因为解脱之因就在这里。
●“身念处”禅修法
思惟死可以让我们对于此世生起出离心,如果持续观察此点,一步一步深入它,对于世间的厌离也会随之加深。思惟法,最后你将见法,亦即实相。当你见法时,你就能达到寂灭,除此之外,它还能将你带去哪里?
这就是因,这种禅法称为“身念处”,即观察身体的禅修。从头顶到脚底,再从脚底到头顶,反复观察。如此禅修,将有助于生起出离心,让心转向。
假设你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栋大房子,以及许多财产。当每件事都很平顺时,心就不容易转向,因为太舒适与安逸了。就像你乘船出海,如果这艘船很好,水面又很平静,谁会想到要游泳呢?但是如果这艘船开始沉没,游泳就变得很重要——或者你还能漠不关心?有人会问:“老是叫我们观察身体各部分,到底有什么用?”它的作用就是救命。如果你独自出海航行,可能不会想到要游泳,但是先将游泳学好可能更安心。如果这艘船开始沉没,除了游泳之外,你还会关心什么?
如此修禅,并且真的看见实相,正果就会不请自来。了解无常、苦与无我,由此而发起净信,你便已经完成思法,而进入修法的阶段。
了解这一点后,你接着就会了解许多事。只要精通这一点,你的修行就可以辗转增上,于内在或外在,自己或他人的身体中,看见无常、苦与无我。这是功德的来源,是佛陀的教法,也是你必须深入观察的地方。佛陀不会教导不相干的事物,包括人们不会去的地方,或人们看不到的事物。他指出的都是我们切身的事物,无论行、住、坐 、卧,皆须臾不离。
●怕什么?无处可逃啊!
即使这些事物如此贴近我们,我们仍然看不见!就像我们在禅堂里放置的骷髅(死人的骨架)一样,世间人只会谈论,却不曾真正见过。有些人见过,却感到害怕,他们逃离禅堂,一点也不想看。这些都是视而不见的人,如果他们真的看见,就不会害怕。如果害怕,你还能跑去哪里?骷髅始终跟着你,想想看。即使你跑开,它也跟着你跑,无论你到哪里,它都跟着你。你到底在怕什么?根本无处可逃。
如此了解之后,你才能出离。“喔!事情真的是无常、苦与无我的。”当你看见骷髅时,你知道它就和你一样。你坐在那里抽烟嚼槟榔时,骷髅就在那里;你来回走动时,骷髅也跟着你;你闲聊时,它也在那里。它就和你一样。未来你也会和禅堂里的骷髅一样,每一个人都会变成这样。
先前,骷髅和你一样,也是一个活人;之后,我们也会和它一样,变成骷髅。你害怕吗?这是真的吗?你能逃到哪里去?
因此看一个人时,你知道他就和你,以及其他人一样。当你如此看一个人时,你就了解世间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没有什么差别。整体而言,我们都是一样的人。请认清这个事实。
先前,骷髅和我们一样;之后,我们会和它一样。藉由这样的思惟,心将会转变。持续思惟,你将了解一切事物皆非真实,并且不可信赖。唯一真实的是因果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确的思惟,会引导你走上正道;错误的思惟,则会让你误入歧途。它正在发生,这是唯一真实的事,果报一定会回到你的身上。
●正确的思惟
死后,连骷髅也带不走,更何况家庭、朋友与财产呢?它们都是不可靠的。从我们自己的骨头开始,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带领我们转世的是身口意的善恶业。善有善报,恶招苦果,只有这件事是确定与真实的。
因此佛陀希望我们深入观察,不要汲汲钻营,趁着还有一口气在,尽量行善去恶。一旦死了之后,你就无能为力了。佛陀希望我们了解时间紧迫,赶快起身力行。你还有眼睛与耳朵可用,意识也尚未离开躯体,因此能够观察与了解事物。放下吧,及时放下,就可以换来轻松自在。何为放下?即舍与观。当意识离开躯体后,你还能完成什么事?他们会将你的身体焚化或掩埋,故事就此结束。
我们有尊敬与供奉死者的传统,还用尽一切谚语来称颂它的功德。人们拿出米糕,说那有益于亡者;不过,接下来却是他们自己在享用。亡者此时在哪里?而他或她又得到了什么利益呢?
●放下执着,生起净信
功德来自修行,而非供奉死者。佛陀并不称颂死亡,他赞扬人身难得,趁还活着的时候修行很重要。觉察错误,立刻改正;发现善事,立即去做。这是你的两个好朋友,你的庇护所。现在它是你的庇护所,未来它也将是你的皈依处。物质的享受不过尔尔,不是吗?你们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努力追求享受,最后仍然一无所有。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应该及时住手,转而寻求平静与恬澹。我们已经做够了世间的荒唐事,现在,该是停止的时候了,不是吗?
虽然还住在家里,你们应该好好思惟这些事。你们身未出家,但是应该让心出家,觉悟实相。世间的成就与财物有其限制,无法带来究竟的利益。它们终将流逝,因此,就让它们流走吧!佛陀希望我们都能修禅并见法。如此思惟,即是经典中所说的前行,是第一步。它将摧毁我们的身体。摧毁身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经由见到无常、苦与无我,我们就能放下对身体的执着,生起净信。
请思惟这点,由此你将能生起出离心,停止伤害他人的行为。不害,即是戒。如果不了解这点,你就不知道什么是业,以及何者是错误的行为;如果了解,你的身与口就会停止造恶,这就是戒。断除恶行,即是戒。
放弃恶行后,心就能静下来,并入定(sama(-)dhi);心入定后,就能生出智慧。佛陀初次传法时,弟子们只听到这样的话,当下在座位上就开悟了。有一些人达到阿罗汉果,究竟解脱,就在这样简单的开示中。那么,他们什时候持戒?什么时候修定与入定呢?他们了解轮回之苦后,便决心出离,那就是戒。之后,心中没有恶念,只有平静,那就是定;进入定境后,心便能深入思惟,并生起智慧。
如此闻法与思法后,就能自然生出戒定慧,这就是解脱道。许多人和我们一样,对此有许多疑惑:“啊!他们背后一定有很多善业,才可能办得到。”不过,现在仍有人解脱。它真的可能,只要我们认真闻法与思惟,就可能解脱。心必须要出离,要放下。如果现在无法放下,可以在明天或稍后的禅坐中放下。今天无法觉悟,可以明天再悟,明天无法觉悟,可以留待明天之后再悟。如果我们真的对于法有兴趣,就一定要觉悟。
听到法的名字时,不要以为它是有别于自然的东西。我们拥有它,我们就是它。无论你修什么,努力让心如实看见——看见无常、看见苦、看见无我。看见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与持久的,如此而已。
●内观实相
当你持有如此的正见时,无论看什么,都会转为内观的实相,外在现象与你本身没有差别。持续内观,每一样事物都是法。当你看见动物时,法就在那里。大生物是法,小生物也是法。包括岩石、泥土或青草,它们都是法, 因为一切都是自然。
见法之后,你就能依照所见去修法。佛法就是这样,它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事物。我们说的是道的根源。如果你有信心,并努力求法,你会向哪里去寻找?无论前往一间寺庙,或再往其它寺庙寻找,或到森林行脚与参访,它都一直在那里。法,就在你自身之内——就在你的身上。
闻法的原则也是这样,不需要听很多,应该为了觉悟实相而聆听。过程中,你应该问自己:重点是什么?应该如何观察?应该如何修行?应该如何调伏内心?我们希望超越假象,解脱痛苦,然而什么是假象?这个痛苦又在哪里?应该如何超越它?
无论乐与苦,或爱与恨,都是你重要的老师。它们是解脱的根源。如果你执着爱的感觉,就会引发痛苦。深入观察这点,这些感觉将为你指出解脱道来。如果你执着它们,就永远无法解脱。深入观察这点,你就会有所觉悟。
●超越爱与执着
为什么我们说要超越爱与执着呢?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家里或其它地方,当你非常依恋或钟爱某人时,是否都会为你带来痛苦。如果你有所怀疑,请想想这点,你必须了解这是份什么样的感情。不要迷失自己,不要再沉睡了,不要让你的心陷入昏沉。钟爱某人,或执着钱财,都只会为你带来痛苦。切记!如果你无法记取教训,就把它写下来!看着它!这就是实相。
当你有爱与恨的感觉时,你必须看着它们。它们正在教导你,提醒你不要落入极端的方式。冲动有可能引你陷入放纵或压抑两种极端的模式,即经典中所说的纵欲与自虐两端。佛陀刚悟道时,就是教导弟子不要陷入这两端。它不只在佛陀的时代有效,即使到了现代依然有效。
应该从哪里观察起,才能了解这个实相呢?就从你自己的心里。习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