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因为他还没有完全断除烦恼。这就像一个人正要渡河,他清楚知道河的两岸,不过因为无法完全渡过河,所以先退回来。

  了解河有两岸,与“逆流”很像。这表示你已经知道超越烦恼的方法,只是还无法到达彼岸,因此,先退回来。一旦你清楚知道超越的状态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在你修行时便会经常浮现出来。你很确定往后的目标与捷径在那里。

简单来说,这个已经浮现的状态就是心本身。只要如实观察,你就会了解,只有一条路,除了遵循它之外,没有其它方法。你明白这点,并且对正见充满信心;但是,在此同时,你还是无法完全放下执着。

●与苦乐保持距离

因此你必须采行中道,亦即清楚觉知苦乐的各种状态,并与它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当心执着苦与乐时,对执着的觉知亦随之而起。对于正面的状态,你不需要刻意强调或凸显,即使你正持有它们;相反地,你也不需要鄙视或畏惧负面的状态。这样你就可以如实观心,并随时以等舍(译者按:巴利原文为upekkha(-),旧译为“行舍”,略称“舍”,指远离昏沉、掉举之躁动,住于寂静而不浮不沈,保持平等正直之精神作用或状态。)的中道为心之所缘。等舍在解脱道上必然会生起,你必须逐步前进。

最后,当心完全觉知正面与负面的各种状态时,就可以放下乐与苦,以及喜与悲,抛开世俗的一切,成为世间的觉者。届时,充满觉知的心就能获得安顿,这都是你步步为营,如法修行的结果。你知道必须做什么才能抵达解脱道的终点,而你也持续精进,断除执着。

  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不需要有老师耳提面命,或做任何特殊的修行;只要在心执着苦与乐时,清楚觉知这样的执着是烦恼即可。这样的执着是对世间的执着,放不下世间的事物。是谁创造了这个世间?是无明。因为无明,所以我们一直赋予事物价值与名称,并创造“行”。

●修行愈来愈有趣

  到了这个时候,修行变得愈来愈有趣。只要一有执着,你就会持续注意那一点。你正处于完工的阶段,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经验。没有一件事能禁得起正念与智慧的照射。即使心陷入不善法中,你也清楚地觉知,而不会漫不经心。这就像踩在荆棘之上,你当然会试着避开它们,不会想踩到刺,但是有时候你还是会不小心踩上去。当你这么做时,感觉如何?一旦你了解修行之道,你便了解什么是世间,什么是苦,以及是什么将我们束缚在生死轮回之中。虽然你了解这些,但是还是无法避免会踩到刺。心仍然会有喜悦与悲伤,只是不会迷失其间。你继续努力破除内心的执着,以使心能完全出离。

此时,一切外在事物皆被抛开,你只专注于观察身心,观察心与境的生灭。了解它生起之后,就将消灭;而消灭之后,则又将生起——生而复死,死而复生,辗转轮回,生灭不已。最后,你只专注于灭。

内心经过这样的修行与体验后,再也不需要遵循或追求其它的事物。它以完全的正念,觉知一切生起的现象。见就只是见,觉就只是觉,心与境皆如实呈现,不再加油添醋,创造无明的印象。

继续如此修行,逐步降伏内心。无论是否有念头生起,都没有关系,重点在于保持心的觉醒。

 

戒带来快乐     

——于松克朗(泰国旧历新年)的开示

  戒是喜悦之舟,

  戒是财与宝藏,

  戒是行舍之筏,

  愿具清净之戒。

我们今天来此皈依佛、法、僧三宝,发现自己此时坐在这里,时间就一分一秒地从我们的眼前流逝。佛陀教导我们:“日夜无情地流逝,我们是否善用时间?”这是佛陀的叮嘱,他谆谆告诫我们,要好好观察自己。不过,仍然有一些佛教徒,不知道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或正在做什么,或即将做什么。无论是缺乏正念地消磨时间,或不在乎行善与做恶,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与动机是善与恶,这些都不对。虽然如此,还是很少有人思惟或察觉此事。

  依照旧历而言,今天我们又过了一年。事实上,我们不需要太在意过去的一年,也不需要用星期天、星期一与星期二等时间的尺度来思考。我们只要想着从今天开始,无论它是哪一天。一年有十二个月,从哪一天开始都没有关系。虽然这不符合世俗的习惯,不过事实就是如此。

  我们依照传统,选择这个时节在此相遇。这是一年的结束,这一年来我们大家都努力地修法,我们将因为诚实与戒律而得到喜悦与和谐。在一个团体或大社会中生活,我们将因为修行戒与法的功德,而感到快乐与满足。

●恭敬与谨慎

  我年幼时,在这一天,村中的长辈会带我们到其它地区,进行所谓的“换水”。我们会饮用同样的水,并对着同样的水发誓,保证对每一个人都要诚实与正直。例如,在这个地区、这个城镇与这个省份,我们会说:“虽然我们居住在不同的村落,关心的事也不一样,让我们以众人的快乐为共同的目标,让我们都坚定地活在美德与性灵中。”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建立互信,确保自己忠于上司,包括村庄、国家、宗教与皇族等。它的目的是灌输恭敬与谨慎的观念,对每一个人都抱持觉醒与谦虚的态度。如此,我们的村庄与国家才能有平安与快乐的生活,因为有戒法(si(-)ladhamma),即身、口、意的正直行为的缘故。这样一来,大家才能和睦相处。

  如果我们缺乏诚实与正直——嗯!只要看看最近我们周遭发生的事,随便瞄一眼,你就会发现:同一个村子里的人彼此争吵,同一对父母生的小孩相互争执,同一个国家的人民相互斗争,这都是起源于妄想。我并非指责任何人,只是因为妄想才会发生这种事。事实上,有许多兄弟姊妹,盲目地互相口角、争斗甚至残杀,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邪见。人们缺乏正确的知见,没有想到美德与性灵的意义。

●佛教的科学

  因此,尊贵的导师创立了佛教。它可以被称为佛教科学,它是一套优于其它知识的完整体系。我们所学的世间学问,即使读到博士学位,依然未达究竟。这些学问都是有限的,存在于贪欲与执着的领域,会带来痛苦。它们无法帮助我们解脱苦,这种知识名为科学,不过佛教科学却迥然不同。在佛学里,如果学得正确,我们会学到解脱、放下与止息。如果某件事有害,我们会学着去看那个害处。我们学习放松与放下,学习舍,这就是佛教的科学。

  佛陀的教法从各方面来说,都是真实与正确的知识体系。它必须被教导,因为它不会自己来到我们跟前。这套知识无法被转换为其它概念,不过它的有效性却是毋庸置疑。例如,佛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它是确定的,是出自清净的智慧,因此,可以称它为实相。不过,还是有人认为行善不一定有善报,他们可能有修善法,但是却没有得到好处。“我有行善,为什么得不到任何利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做坏事却得到好的结果,而许多人做好事,却一直在受苦。”

●如实观

这是真的,不过却是邪见范围内的错误理解,并不符合实相。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如实观,就会了解佛陀的教导是不变的法则。佛陀觉悟的一切实相,都是不变与确定的。实相就是实相,只是因为人们的误解,它才会变得不真实。

  例如,A先生因为某项罪名被逮捕,他是完全无辜的,不过却没有任何有利于他的证据。警察举出一连串不利于他的证据,而唯一有利于他的证据只有他自己的觉察与正直。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赢,因为他无法证明其它证据是错误的,最后只得去坐牢。虽然如此,他还是对的,只有他的身体被监禁,他的心并不会受到困扰。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可能会觉得十分冤枉与沮丧;但是根据佛陀的观点,根本没有什么好冤枉的。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明明没有错,却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那一定是过去的业(kamma)出了问题。虽然我们今天没有犯错,但是并无法保证昨天,或过去没有错。我们可以推论过去一定做错了什么,现在才必须承受苦果,因为事出必有因。所谓无风不起浪,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如果能够如此思惟与处事,则生活必可悠然自得。

●相信并实践佛法

  要找到真正像这样相信佛法的人很少。例如,二十多年前,我与在家居士以及出家弟子共同创立这座寺庙,你们可能都听过巴蓬寺1(Wat Pah Pong)的历史。这些年来,我们历经万难,建立这座寺庙,全仗人们对于实相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这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我们许多人身染疟疾三年,无法获得治疗。我们经常缺少蜡烛、电池与灯油。过去这里的蛇与毒虫比现在更多,因此,我们晚上行走时,都会念诵慈悲偈与庇护偈。如果必须死,就死吧!如果还能活,就再活。我们就是抱持这样的态度。因为我们遵循的是正道,并且我们相信自己的心。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深入观察、觉知与训练自己。不要急着训练别人,应该先管好自己。如果别人说我们好,那不是我们衡量自己的标准;如果别人说我们不好,那也同样不能作为标准。不要因为别人的说法而高兴或沮丧,向内观,并找出内在的实相。当他们说我们不好时,到底哪里不好?是否真的有什么缺点?如果有错,赶紧更正。应该放下错误,而不是为别人的说法难过。如果他们的说法不确实,别放在心上,是他们看错了,你对自己的行为仍旧充满信心。

  你应该相信自己,而不是随着外界的赞颂或批评起舞。无论别人的说法对或错,都别在意。如果事情是对的,你有什么好沮丧或争辩的;如果它是错的,你又怎么能沾沾自喜呢?如此一来,你就不会患得患失,而心将会因为修行而得到喜悦与满足。故经云:“戒是喜悦之舟,戒是财与宝藏,戒是行舍之筏,愿具清净之戒。”

●五戒是基本道德标准

  我们应该思惟这点,了解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你们在家弟子,曾经立誓守五戒吗?你们真的下定决心了吗?好好想一想。这是真实与美好的事,但是有些人却说:“我做不到,因为世间法与戒法格格不入,社会将迫使我犯戒,我必须随顺社会的行事法则。”

  从我见过与接触过的人来看,如果人们拥有快乐的生活,他们多半不会对修行感兴趣。只有那些年老体衰的人,我才能够真正与他们沟通。只有弱势者,才会前来此地,并愿意持戒;那些时髦的人,看不出它们的价值,因此不觉得有持戒的必要。就是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愈来愈多的麻烦、冲突与不幸。

  这就像一块火红的木炭,我们以为它不烫,但是接触之后才晓得烫。中间有些误解,当然,它是很烫的。今日的众生,就像这样,是炽热与不安的。看看你周遭的人,看看老师和他们的学生,看看父母和他们的子女,看看领袖与人民,彼此之间都潜藏着许多问题。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只因为我们缺乏戒律,缺少诚实与正直,当每个人都像这样时,就只有恼火。这个火是地狱之火。生活在地狱般的环境里,人们犯下各种恶行,成为地狱众生。这就称为活地狱。

●德行不灭

  失去诚实与正直——它们可以说已经遗失泰半——因此到处都充满混乱与冲突。这都是戒与法沦丧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欢乐与刺激。美德一直流失,苦难与麻烦则一直增加。不快乐的情况出现,我们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办?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世间的情况。

  戒与法都是真实与正确的,其中没有任何瑕疵。不只穷人可以修行,富人也可以修行,各种人都可以修行善法。这个善就像人类的脊骨,是生命的中枢。以善法为基础的人生,将会发出灿烂与尊贵的光芒。我们不需要担心行善是白费工夫,即使死后,我们所创造的功德仍会留在世上。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得到的事情,德行不灭,我们的子孙仍可保有它。当其他人遇见我们的子孙,或与我们有关的事物时,他们将会联想到我们的美德,而心生喜悦。以这样的方式,我们仍然可以庇护与协助世人。

  慈、悲、喜、舍等“四梵住”(brahmaviha(-)ra),是觉醒的基础。我们应该以慈悲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不能因为她不是我们的亲友,就不关心她。事实上,我们生下来就都是亲戚与朋友,没有“外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