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皇俏颐堑那子眩筒还匦乃J率瞪希颐巧吕淳投际乔灼萦肱笥眩挥小巴馊恕薄K淙焕醋圆煌某鞘谢蚴》荩颐蔷拖竦竟纫谎际窃醋酝恢曛参锘蛲豢樘锏兀彼沙び朐錾螅突嵘⒉サ狡渌胤饺ァR豢殴攘3こ梢恢曛参铮恢曛参镌俪こ鲂矶喙攘!淙淮サ糜止阌衷叮还嵌际窃醋酝豢弥参铩?br />
  我们人也一样,源自共同的祖先,之后才分道扬镳,散布到四方。流传久远后,我们开始忘了自己的起源,因此遇见他人时,才会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当我们去到其它村落时,心想:“这不是我的家乡。”事实上,我们都是生、老、病、死的亲属。因此尊贵的导师才会教导我们,将心转向法,并以法为我们生活的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彼此互助,没有例外。无论谁在受苦,或谁有困难,我们都应该尽力帮忙。请如此思惟,并试着这样去做。共同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应该视对方为父母、亲属或子女,只因为失散多年,所以我们才忘了自己是谁,开始像动物一样彼此斗争,这都是因为遗忘的缘故。遗忘成了彼此争吵、对抗与伤害的原因,其实我们都是一体的。都是亲属或兄弟姊妹。

●无量的慈心

  让我们以如法的慈心对待众生。当你遇见女性长辈时,应该想:“这是我的母亲。”当你遇见男性长辈时,则应该想:“这是我的父亲。”如果对方稍长于你,则视他们为兄姊。像这样,每个人都是你的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请努力建立这样的态度,并平等帮助一切众生。

  慈就是爱。爱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性的,即有目的的;另外一种则无所不包。在第一种方式中,我们只爱自己,以及与我们亲近的人,不关心自家以外的人,对他们毫无兴趣。关心自家人是好事,但是太狭隘了,它也是爱,不过不是“梵住”的爱。佛陀希望我们拥有无量的慈心。无论人们来自何处,我们都应该同样关心,无论亲疏远近,都应该给予相同的爱。如此,我们平静的心,才可以包容无量的法,应该让它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

  我们人类,无论处境如何,都一起生在这个世间。因此,当其他人在受苦时,我们不可能独自享乐。例如,当有人挨饿时,我们不可能独自囤粮,我们毕竟和动物不同。如果你丢一团饭给一群狗,它们不会想到分享,只会冲上前去抢夺,因为它们只知道自己的饥饿。强者欺凌弱者,打输的就落荒而逃。如果你希望平均分配,就得将食物搓成小球,撒在它们的周围,这时,每一只狗都有各自的进食范围,就可能不会争吵。人类也有这样的倾向。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日渐腐化?因为缺乏无量的慈心。我曾经见过一个村子,村里的小混混先是抢夺邻村,最后则在自己的村庄偷窃。于是村里的长者将他们聚集起来,教导他们:“喂!年轻人,不要在我们的村里偷窃,要偷的话,到远一点的地方偷,去其它地方,不要在这里偷。”他们是这样教小孩的。唉!长者非常重要,他们是智慧的宝库,不过,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事实上,他们非常自私,如果其他村里的长者也这样教他们的小孩,情况会如何?“这是我们的家,不要在这里做。”我们都以为长者具有智慧,不过这却是黑暗的智慧,完全违背法。它们只是对少数人狭隘的慈心而已,不过,人们的倾向就是如此。

  如果生活缺少法,我们就和动物没有两样。也许像鸡一样,只会吃饭、睡觉与生育。人们养鸡时,只是一味地喂它,不过只有一个目的。鸡则毫无概念,高兴地被喂食。主人每天喂它,然后称重:“两公斤了没?三公斤了没?”鸡还以为主人爱它,因此常常将它抱起来。最后,市集的日子到了,然而鸡还是一无所知,像往常一样轻易地被捉住,然后被放在后车厢——喔!坐上卡车多好玩,以前从来没有经验过!即使被卖掉,上了砧板,屠夫用刀抹它的脖子时,它还在享受按摩的乐趣呢!

●以法为食

  如果我们没有法,只是怀着嫉妒与恶意生活,社会将永无宁日。生长在这种环境里的小孩将很难教导,在家里进行沟通既困难又紧张,这都是因为缺乏法的缘故。但是愚蠢的人却会问:“法能吃吗?你能从寺里得到什么?你带回了什么?你得到的法在哪里?它能喂饱你的家庭吗?”事实上,没有尝到“法味”的话,我们就只会自找麻烦。真的尝到法味的人,只想单纯的持有法,并根据法来生活,那是一个正直而喜悦的人。这才是正确的方式,不会在事后懊悔,这才叫做“法食”。如果不以法为食,社会就不得安宁,只有冲突与斗争。

  无论去哪里,你都不应该骄傲与固执。你可能不熟悉某些地方的方言与习俗,不过,无论如何都不要摆出臭架子或自命不凡。不了解别人的做法又自以为是,只会让你一事无成。

  举阿姜·曼(Ajahn Mun)为例,他在巴托(Pak To)的山地部落间修禅。有一天他坐下后,一个村人前来问他:“小子,你从哪来?”

  “从乌汶(Ubon)来。”他回答。

   “那么,小子,你吃过了吗?”

  “是的,先生,我吃过了。”

  村人以略带轻蔑的语气,随意地谈话,那是我们一般认为不太礼貌的方式——尤其是对出家人而言。但是村人却认为这是最佳的谈话方式,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习俗,可能会因此而生气。如果村人问我们:“小子,你从哪来?”我们可能会觉得受辱,而不想回答。我们的喉咙会变僵,不过阿姜·曼却不然,他了解人们的内心,而我们却无法像他一样。当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和村民说话时,他们并不以为忤,在他们的生活圈中,这是最佳的说话方式。但是对于不了解这个习俗的我们来说,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气愤。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我到各地去演讲,也有许多人来此,在成千上百的人群之中,可能只有四五个人真的在用心修行。因此,我喜欢对小团体谈话,如此更容易教导劝诫那些真正具有净信者。如果一千人中,只有五十个人左右具有正念并努力修行,这样成不了什么事。这就和你的工作一样,当你在田里工作时,连续好几天辛苦地插秧,祈求来年能丰收。但是,如果有人一路跟着你,把你插下去的秧苗拔出来,无论种下多少,一律被她拔掉,这样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明天你再种,她再拔,你能成功吗?它能创造出利益吗?当你回头看见有人在破坏你的工作,把你插下去的秧苗拔出来,丢在地上,你会怎么做?你的辛劳有何代价?我们已经来日无多,为什么要让那些愚痴的人困扰我们呢?

●戒带来快乐

  佛陀说不要做无益的行为。“戒带来快乐”是真的,但是人们却不快乐。如果我们试着谈论戒与美德,人们就避之唯恐不及。近来在这个社会上,想成为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似乎颇为困难。但是,如果人们真的有在行善积德,并且具有净信与成熟的心智,他们就可以深入思惟法,具备放下的智慧,进行有效率的修行。

  “戒是宝”,一切财富与享用皆源自戒律。除了财富的宝之外,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宝,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宝与成就,它们都是从过去的戒行——戒宝中,衍生出来的。

  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宝,只是眼睛看得到的财宝,诸如金钱、财物、珠宝与黄金等,而没有考虑到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与身体。试想,如果这些肢体与感官不是一个整体,我们如何享用物质的财宝呢?我们应该好好照顾自己,应该关心我们的眼睛、耳朵与四肢,而非钱财。如果有人拿几千元买你的手臂,你愿意切下来卖给他吗?或者有人拿一万元换取一个眼球,你有兴趣吗?它们对你的价值是什么?你是一个整体,因此得以受用戒所带来的各种财宝,这是你不曾想过的事。身体是从戒律出生的财富,但是我们却看不见这些财富。  

  请用心思惟这点。在座者中,可能不乏“半人”或“四分之一人”。日夜不停地流逝,问问你自己:“今天我做了什么?是具足正念或漫不经心?我是怎么进行工作的?现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如此反省。唯有如此,才可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要急着想解决别人的问题,先审视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无法管好自己,你怎么帮助别人;只有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你才有能力帮助他人。也许他无法善用你的帮助,你也毋须沮丧。你还是保持平常心,因为你并没有任何损失。

  佛陀如此教导我们。因此,戒可以说是诸法之母,就像呼吸对于身体一样。如果呼吸中断,我们还能存活吗?戒就像这样,用来净化身与口的行为。我们可以说戒占了解脱道的五成,当然它还需要其它法来配合,尤其对于一个口是心非的人来说,单靠戒是不够的。不过,为了达到道、果与涅槃的目标,还是必须将戒列为首要。

  因此,我们的标题是“戒带来快乐”。

  世尊鼓励他的弟子们修持净戒。一切法,一切善与高尚的事物,皆是由戒所生出,就像我们是由父母所生一样。每次新年,我们都谈到这点,因为它是孕育以及生出善法之母。不过,人们却不怎么信赖它。

●真实悟法

  如果人们能够实际修行并觉悟这点,让实相扩散内心,那就是无上的功德。我会很高兴看到人们像这样真实地悟法,并且我会觉得,这样才没有辜负这个难得的人身与难闻的佛法。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一切知识概念,就像我们多数人一样,但是却不去实行,那又有什么用?

  请了解这点,我们今年只聚会这一次。要等到明年此时,我们才会再聚在一起,举行传统的新年庆典。但是,这并不确定,不是吗?我们无法确定今年在此庆祝的人,明年的新年还会出现在这里。简而言之,我们无法对任何人抱有任何希望,下次我们就可能无法再和人一起泼水了。为什么?因为事物不停流逝,无常不断追赶与迫害我们。有时候,人们来问我:“隆波!难道你不怕游击队吗?”嘿,我们为什么要怕?他们有从一出生就开始迫害我们吗?在这个与生俱来的生命与身体中,有许多事更可怕。因此,不要想太多遥不可及的事。因此,让我们所有佛教徒,远离没有意义的活动,积极行善。尚未生起的善法,要努力令它生起;已生起的恶法,即使只有一点点,也要努力断除。如果我们具有大美德,应该持续令它增长,直到脱离轮回为止。在修行戒与法的过程中,愿你们都能得到三宝的庇佑与支持;希望你们都能快乐与长寿;也希望你们的修行,都能带领你们离苦,获得涅槃。请提起正念,不要放逸。

  今天,我已经说得够久了,我只希望提醒你们,现在就修行。你们应该下定决心好好修行在此巴蓬寺所学到的戒与法,以做为亲朋好友的榜样,这是难得的福份。现在,我祝福大家都能如愿。

 

●修习禅定 

入出息念

——内观禅定学会闭关讲座2

 

  我想问问你们修行的情况,你们都已经修行一阵子了,对于自己的修行确定吗?近来,周遭出现各种禅师,因此我担心你们可能会无所适从。事实上,没有比你们正在修行的内观更高的法了。如果你们对它有清晰的了解,它将为你们带来平静。

  让心平静即是所谓的“定”(sama(-)dhi)。心是非常善变与不稳的,你们注意到了吗?有时候,坐下来修禅时,心没有一刻是安宁的;有时候,坐下来,用尽一切方法,心还是静不下来,它一直想逃开。有时还不错,有时则糟透了。心以各种面貌呈现在你的眼前。

  你们应该了解,八正道的每一支都离不开戒、定、慧,只能从这里面去寻找。换言之,为了圆满修行,一定要有节制、专注与内心的洞见。因此修禅是创造解脱之因的捷径。

  坐禅时,你们常被告知要闭上眼睛,如此才不会被外界缤纷的万象所影响。闭上眼睛时,你们的注意力自然会转向内心,那是各种知见的源头。静坐,眼光内敛,并专注于呼吸。觉知呼吸比什么都重要,专注于入出息念,久而久之,你就会掌握觉察的焦点。当戒、定、慧一起运作时,当下你就能看见呼吸、感受、心与法。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境界。

●出入息念

  修定时,集中注意力于呼吸,想象你独自坐着,没有任何事物会干扰到你。扩大这样的想法,直到心完全放下外在的世界,只剩下呼吸的进与出。心一定要远离外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