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一贯的修行热诚。如此,你才真的有可能断除烦恼。
●身念处———与戒子之谈话
这些僧袍是佛陀的标志。想一想,明天你们就要去村里托钵了,人们会很欢喜地供养与顶礼你们。即使是老人,发已灰白、背已佝偻,也将礼敬你们。为什么?因为僧袍的力量。这些僧袍代表无上的力量,如果你们没有正确的使用,村里的人们会认为你们迷失了内心,“疯狂”将会是他们唯一的看法。
出家进入僧团,有许多话可以对你们说,但是今天我不想谈太多。我将遵循从前教师对我们的教导方式,鼓励大家修习禅法,尤其是关于头发、体毛、指甲、牙齿与皮肤的五支禅。只谈它们,这看似游戏或玩笑,但是如果仔细思量,它们却极深奥。
我们来此学禅,而禅就是这五支:“尊贵的头发、尊贵的指甲……”它们被称为根本禅。这五支禅从出生就有,并且一直跟着我们,只是我们没能认出它们。因此有必要学习这五支根本禅,以作为进入解脱道的基础。研究根本禅并思惟它的意义,有助于你们建立正见。有些人抱怨他们早已知道它,并质疑为什么需要学习这种东西。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并不真的知道自己的指甲与头发,他们没有如实地看见它们。习禅者常听到这样的话,但是却不为所动。
头发是从皮生出来,并由体液所滋润,体毛与指甲也一样。它们没什么好令人着迷的,当人们装扮它们时,他们是背离实相而行。只有不美的东西,才需要掩饰与装扮,你看过他们如何在禅堂装扮即将出殡的尸体吗?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人们试图把不美与不净的东西,装扮成好看一点。
事实上,这个身体是不净的,认为头发很美是一种迷惑。头发怎么会美丽呢?它是干净的东西吗?头发不会自然呈现美丽或干净。把一撮“美丽”的头发放在人们的食物中,他们会喜欢吗?谁会想吃它?
●不净实相
把头发放在地上,谁会去捡呢?在托钵的路上,如果你看见一些皮肤或头发,你会被吸引而想去捡吗?这就是它们的实相。但是人们却想尽办法装扮它们,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迷惑。
我们很容易被迷惑,不知道头发与指甲的实相。因此,出家时,我们就被告知它们的本质:发毛是不美的、指甲是不美的、牙齿是不美的、皮肤是不美的,它们都被说成是不净与不具吸引力的。但是人们却总想去美化它们,我们因此而被愚弄了。
看不见它们的实相,我们就看不见佛,这些东西阻碍我们见佛。因此,有必要澄清我们的知见,想想它们,深入思惟。你可以坐下来,重复念诵并思惟:“皮肤……肤肤肤……皮肤包覆身体与里面的所有东西,剥下皮肤后,我们会看见什么?有谁会想接近我们?”剥下皮肤后,只剩下肉贴着骨头,小沙弥会吓得夺门而出,一刻也无法停留。因此,哪里有美?彻底检视这五者,你将会了解它们真的不美,你将对它们失去兴趣,而信赖这五支禅。
●饵与钩
但是人们很容易被误导,我们被世间所依赖的装饰与美化所欺骗,包括:发型设计、皮肤化妆、指甲美容与牙齿漂白等,每一件事都经过包装,让原本不美的事物变得吸引人,这就是迷惑的因。你如果没有看清楚,就会被愚弄。就像一条鱼,你看过鱼吞下鱼钩吗?事实上,鱼不是吃鱼钩,而是吃饵。如果它只是看见鱼钩,它就不会咬下去了,它没有想到会吞下鱼钩,而是因为被鱼饵诱惑的缘故。当它咬下去时,就被钩住嘴巴,无法挣脱了。
我们人也一样,被毛发与指甲所诱惑。我们不应该贪着它们,为什么你会想要这些无常与不确定的东西呢?那些执着这些事物者,都被迷惑了,认为它们是美好的,就像鱼吞下鱼饵一样。
鱼不知道它在做什么,它明明是吃饵,但是最后却被钩住。接着,无论如何拼命,都无法挣脱,它被捕了。发毛、指甲、皮肤与牙齿,也用同样的方式困住我们。一旦我们贪着它们,喔!当我们最后终于了解是怎么一回事时,已经很难逃脱了。届时我们可能会想出离这个世间,但是我们会担心我们的子女、财产,以及充塞于身边的各种事物。最后,我们只能坐困愁城,直到死亡。
我们就是这样被迷惑了,就像鱼被饵所迷惑一样。我们被困在这个世间,因为我们认为那五样事物是迷人与美好的,所以一辈子都爱恋不舍。事实上,这只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就和钩住鱼嘴的钩子一样小。请想想这点。
因此当你们出家,并如此研究法时,你们可以很自在。即使你们因为某些原因脱下僧袍,你们也应该谨记这点,并谨慎行事,记取鱼钩的教训。无论你是出家或在家,它都能带给你平静。现在时间快到了,不过没关系,不要分心。思惟这些事情,这是你们应该学习与了解的,同时也让你们有所警惕。人们肆无忌惮地行事,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事实。这是一个你们应该学习的简短禅法。
●禅定体验
过去我对禅定有些疑惑。我记得有一次我尝试越过一道障碍,好像要前往某个地方,来到一个定点后,发现前面已经无路可走;另一次,则像是碰到什么东西,所以我停下来,再试一次,还是会碰到,一次又一次,不断碰壁。最后,我因为害怕而放弃。
在第一个例子中,虽然没有碰到东西,但是还是有阻碍;在第二个例子中,当你来到这个障碍时,你因为害怕而回头。心因此而质疑:“这是什么?”在你坐禅与行禅的过程中,你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过,管它是什么,一段时间之后,它就会消失。接着,它又会再出现,你还是一样会怀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不确定感,真的会让你受不了。
这个情况是在禅定中发生,事实上,它是对禅定经验的执着。我们对所出现的这些感觉与经验感到怀疑,是因为我们的了解,还未达到放下的程度。
●讨论与分享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名为阿姜宛3(Ajahn Wang)的禅师,他与一位比丘及两位沙弥住在山顶上。我没有遇见他,但是却感觉到,像这样生活的人,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当我终于见到他时,他很高兴。他已经知道,他知道有一位认真修行的人即将来到他的住处。他了解禅修比丘,他很高兴能遇见修行人。
到了晚上,他与我们讨论修行,他是阿姜·曼(Ajahn Mun)的弟子,属于阿姜李4(Ajahn Lee)的传承,他们都是认真的修行人。
我对他说:“尊贵的阿姜,这似乎是个适合向您请教的时机,我想知道禅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接着,我说出自己遭遇到的困境。
●他山之石
他说:“喔!不是那么一回事,那只是它很小的一部分。”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如此说。
有一次,在行禅时,他停下来,集中注意力,发现自已的身体正沉入大地。他觉知此点——他怎么会不知道正在发生的事?——他看见自己的身体愈陷愈深。保持觉知,他只能看着它下沉,任由它去。最后,它终于触底,他不知道底是什么或在哪里,但是他知道身体已经停下来。接着,他的身体开始上升,它升到地面,但是没有就此停下来,还是继续上升。
他对这一切过程都很清楚,对于所发生的事情震惊不已,他不晓得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他的身体一直飘浮,来到一棵树上,接着爆炸开来,蹦!他的肠子像花环一样挂在枝头上。我不禁问:“阿姜,这是梦吗?”
那不是梦,嗯!乍听之下,确实很奇怪。但是这些事真的发生过,当你亲身体验时,你就会知道那是真的。
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身体爆炸后,挂在树上,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持有正念,你只能看着它发生。如果身体爆炸了,你只知道它爆炸了;如果肠子飞出去,你也知道它飞出去了。你必须坚信这些都是“瑞相”,然后深信没有东西会伤害到你。维持正念,瑞相在心里出现之后就会消失。然而,在它消失之后,你还是会问,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想的极限
我进一步问阿姜:“我想不透,我没有你所说的经验,但是,在我身上发生过其它的事。就像站在桥上,我试着过桥渡河,但是到了某个点之后,就再也无法前进,前面已经无路可走,所以我只好回头。接着,我再尝试,但是都无功而返。这是在禅定中发生的事,而不是在平时。我观察前面,有时候会看见有东西阻拦着我。我很想找人帮助我,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这是怎么一回事,阿姜?”
“这是抵达想(san(~)n(~)a(-))的极限,”他回答,“当你到达极限时,只要站住,注意当时正在发生的事,待在那里。如果你保持觉知,想会自己消失。它自己会改变,不需要强迫它。你只要注意它发生的过程,并觉知当时自己内心的状况即可,它将会改变。”
这就像是从小孩的想,转变成大人的想。小孩着迷于玩具,一直想玩它们。但是他们长大后,看到同样的东西,却没兴趣了。她会想玩别的东西,这就是想的转变。我从他的解释中得到一些启示。
●无常的内心活动
接着他说:“别说太多,不要有这么多疑惑!可能会出现许多情况,但是你只需要知道,在定中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样就够了。什么都可能发生,但是别太在意,不要怀疑所发生的事。当你具备这样的见解时,这些经验生起后便会消失,不会造成你的障碍。它们都是无常的内心活动,本身没有实质的内涵。如果你随着现象起舞,那么当你看见鸭子时,它可能会变成鸡,而鸡则可能会变成狗。这会让你非常困惑,并且没完没了。”
“专注于生起的现象,并看着它消失,但是不要以为它就此结束了,不要自满,”他警告,“很快地,还会有更多,但是你已经具备正见,不再被迷惑,可以放下它们。因此,它们不会再对你构成威胁。
“像这样观察,让你心里有个底,不要被它们牵着走!当你禅修时,保持警觉,你将逐渐熟悉,可以内观这些经验,并觉知它们。如此对待它们,解除内心的疑惑,智慧会逐渐生起,你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自然增长;这些现象会自动消失。
●谨守正确知见
阿姜说:“未来将和过去一样,你还是应该用同样的方式修行。你的经验可能多一点或少一点,但是无论经验到什么,无论多么特殊,你都应该谨守这样的知见。
“小心!”他说,“有些人的修行似乎很平顺,没有什么障碍与苦难,这是他们前世的业报。心入定时,业就会侵入与涌现。侵入内心的不一定都是可怕的经验,也有可能是令人愉悦的经验,让心感觉光明与清晰。有害的事情会令人害怕,不过它们也可能会以迷人的形式出现。无论如何,所有的经验对心而言都是危险的,千万不可执着它们!”
我连续三夜向他学习,接着便下山离开,照着他所建议的方式去修行。接连几天,我禅坐并如此内观,思惟许多不同的事。它非常好,它让我相信,虽然可以自己修行,不过进度可能会很慢,如果没有人指出修心的要诀,前途会比较迂回崎岖。
人们的情况,就是像这样,一旦陷入之后,就会愈陷愈深……
就心而言,如果我们走向极端,就会发疯。心的问题并不容易解决。这个地区有位住持,他有一位新出家的弟子跟随他修行。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不是禅修者——但是他的弟子却修禅。
经过几个月的修行之后,这个弟子开始大肆议论佛法。这当然很有趣,他从来没有学习过那些经典,但是却能够谈论那些议题。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位住持听他的言论都正确无误,开始认为他可能是一位阿罗汉。
这名弟子能够正确地解释法的各个层面,并且以非常详尽善巧的方式表达。他的阿姜没有禅修经验,无法真正理解这些解释,因此他相信他的弟子已经获得甚深智慧。他认为这名弟子已经断除烦恼,因此才可能如此谈论。
有一天,他们发现这名弟子的尸体吊在树上。他事实上已经疯了,最后以自杀收场。此时,这名阿姜才了解他的弟子是疯了,而不是阿罗汉。当一名禅修者不知道如何正确修行,并且无法获得适当的指导,以解决自身的问题与障碍时,结果就可能像这样。
此处出现的情况是对生命感到厌倦,他看不到活着的价值,所以不想再继续走下去。不过,这是情感上的厌倦,而非智?